凡具有平降肝阳、止息肝风作用的药物,称为平肝息风药。
平肝息风药,适用于肝阳上亢、头目眩晕,以及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等症。
临床使用平肝息风药的时候,应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给予不同的配伍。如因热引起的,与清热泻火药同用;因风痰引起的,与化痰药同用;因阴虚引起的,与滋阴药同用;因血虚引起的,与养血药同用。
本类药物性能各有不同,应区别使用。如其中有些药物药性寒凉,脾虚慢惊病患,则非所宜;而另有一些药物又偏温燥,血虚伤阴者又宜慎用。
羚羊粉
“来源”本品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
“别名”高鼻羚羊。
“处方用名”羚羊粉。
“用法用量”常用量1~3克,入煎剂宜另煎汁冲服。也可磨汁或锉末服。
“产地采收”主产于新疆、甘肃、青海等地。猎取后锯其角,晒干。以角体丰满、色白、质嫩、有血丝、无裂纹者为佳。
“性味归经”咸、寒。归肝、心经。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用于高热惊痫、神昏惊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现代研究”含有角蛋白、磷酸钙及不溶性无机盐等,羚羊角经酸水解后测定,含异白氨酸、白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等多种氨基酸,此外尚含磷脂类成分约0.12%,为卵磷脂、脑磷脂、神经鞘磷脂等。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羚羊角粉0.1克。
“用法”取上药,冲服,每天3次。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平肝化痰。主治癫痫持续状态,表现为抽搐、昏迷、牙关紧闭、连续多次发作。多属外风引动内风、痰湿蒙闭清窍所致。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例7岁患儿,完全治愈。
“来源”中医杂志,1988,29(2):4
“方二”
组成:羚羊角粉适量。
“用法”取上药,每次1克,冲服。
“功能主治”清心泻火。主治阳痿。同时伴面部烘热、烦躁。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例阳痿二十余年、累治不效患者,经用本“方二”周后,亢热诸症得除,阳痿竟亦痊愈。
“来源”中医杂志,1990.31(2):21
“方三”
组成:羚羊角粉适量。
“用法”取上药,每次0.5克,连续服用4次。
“功能主治”清心泻火。主治口疮,表现为口疮舌糜、疼痛,口腔黏膜有溃疡面。
“疗效”据孙松林报道,应用本方无论是治疗婴幼儿腹泻,或发热后出现的口疮舌疮,还是成年人复发性口疮,都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无寒凉伤中之弊病。
“来源”河南中医,1989,(3):34.
“方四”
组成:羚羊角粉适量。
“用法”口服上药,每次0.3克,每日2次,28天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平肝降压。主治老年收缩期高血压。
“疗效”共治疗40例,结果临床症状痊愈3例;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降压疗效显效10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
“来源”浙江预防医学,2002.14(10):67
牡蛎
“来源”本品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
“别名”毛壳、牡蛎壳、左牡蛎、左壳、蛎蛤。
“处方用名”牡蛎、生牡蛎、煅牡蛎。
“用法用量”常用量15~30克,入汤剂,宜先煎。外用适量。
“产地采收”长牡蛎主产于山东以北至东北沿海。大连湾牡蛎主产于辽宁、河北、山东等省沿海。近江牡蛎产地较广,北起东北,南至广东省、湖南省沿海,主要为野生品,也有养殖。全年均可采收,去肉,洗净,晒干。以质坚、内面光洁、色白者为佳。
“炮制研究”1.牡蛎:洗净、干燥、碾碎。
2.煅牡蛎:取净牡蛎,照明煅法(附录)煅至酥脆。
“性味归经”咸、微寒。归肝、胆、肾经。
“功能主治”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主治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等。用于自汗盗汗、遗精、胃痛吞酸。
“毒副作用”有报道服用后可加重原有贫血患者的贫血程度及症状。过敏反应:可引起呕吐,腹痛、腹泻。
“现代研究”含碳酸钙80%~95%,并含磷酸钙、硫酸钙、氧化铁、铝、镁、硅等,另含有硬蛋白质等。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煅牡蛎适量。
“用法”取上药,与煅鸡蛋壳等份,共研末。每次服4.5克,每天3次。
“功能主治”制止胃酸。主治吐酸。
“来源”录自《家庭偏方秘方验方大全》。
“方二”
组成:牡蛎份适量。
“用法”取上药,扑身。
“功能主治”收涩止汗。主治产后出汗。
“来源”录自《家庭偏方秘方验方大全》。
珍珠母
“来源”本品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或珍珠贝壳动物马氏珍珠贝的贝壳。
“处方用名”珍珠母、珠母、明珠母、煅珍珠母。
“用法用量”常用量10~30克,入汤剂,宜先煎。外用适量。
“产地采收”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去肉、洗净、干燥。以块大、色白、有“珠光”者为佳。
“性味归经”咸、寒。归肝、心经。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定睛明目。用于头痛眩晕、烦躁失眠、肝热目赤、肝虚目昏。
“现代研究”含有磷脂酰乙醇胺、半乳糖神经酚胺、羟基脂肪酸、碳酸钙、氧化钙等氧化物和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等。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珍珠母适量
“用法”研成细粉。每次3克,每天3次,开水冲服。
“功能主治”平肝镇潜。主治高血压。
“来源”录自《高血压冠心病单验方》。
“方二”
组成:珍珠母适量。
“用法”用珍珠层粉每次1克,日服3次,另用少许直接撒在溃疡面上,每日4次。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清肝明目。主治口腔溃疡。
“疗效”共治疗13例,均在用药1天红肿明显减轻,3天内溃疡全部愈合。
“来源”四川中医,1994.(2):51.
“方三”
组成:珍珠母适量
“用法”用珍珠层粉口服,每次2.5克,日服3次,5周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制酸。主治胃溃疡。
“疗效”共治疗10例,结果症状消失者6例,显效减轻2例,无进步2例;X线复查,龛影消失者3例,明显缩小5例,无改变2例。
“来源”中医杂志,1980.21(10):49.
“方四”
组成:珍珠母适量
“用法”用珍珠母油膏外敷,每天换药2次。
“功能主治”主治褥疮
疗效;共治疗40例,结果3周内褥疮愈合38例。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2002.37(9):392.
代赭石
“来源”本品为三方晶系赤铁矿的矿石。
“别名”赭石、红头石、血师、钉头赭石。
“处方用名”代赭石。
“用法用量”常用量10~30克,入汤剂,宜打碎先煎。也可入丸、散剂,每次1~3克。
“产地采收”产于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多种矿床和岩石中。以色赤红、钉头明显、质重而脆、有层纹者为佳。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主归肝、心经。
“功能主治”具有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噫气呕逆、噎膈反胃、哮喘、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等证。
本品苦寒重坠,寒症及孕妇慎用;又因其含微量砷,故不宜长期服用。
“现代研究”代赭石主要含有三氧化二铁,并含有镁、铝、硅等杂质。内服后能收敛胃肠壁,保护黏膜面。并可吸收入血,能促进血细胞生成。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代赭石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细末。白开水送服,早晚各服3克。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主治青年早老性脱发,表现为持续大量脱发。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5例,经2~3个月治疗,在脱发方面均获得满意效果。
“来源”白全强等,新医学,1976.7(5):249,
“方二”
组成:代赭石6克
“用法”取上药,与孩儿茶3克,共研极细末。白开水分2次送服。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主治鼻衄、齿衄。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2例,均痊愈。
“来源”王仕元等,黑龙江中医药,1965.(1):61.
“方三”
组成:代赭石30~120克
“用法”取上药,研极细末。冲服。
“功能主治”降逆止呕。主治妊娠恶阻、呕恶。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呕恶、早期妊娠恶阻,常收速效。
“来源”刘爱民等,河南中医,1982.(2):5.
“方四”
组成:代赭石、芦荟各30克
“用法”取上药研细末制成丸剂,每服6克。
“功能主治”具有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的作用。主治顽固性便秘。
“疗效”共治疗500例,均获满意效果。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1983.(3):28,
钩藤
“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带钩茎枝。
“别名”钩钩、双钩藤。
“处方用名”钩藤、双钩。
“用法用量”常用量10~15克,入汤剂,不宜久煎(或后下)。外用适量。
“产地采收”主产于长江以南至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秋、冬二季采收,去叶,切段,晒干。以梗细、钩多、色紫红、无枯钩枝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凉。归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息风定惊。主治惊痫抽搐、眩晕、头痛、中风、癫痫、破伤风、子痫等证。
“现代研究”钩藤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其生物碱的主要成分有钩藤碱、异钩藤碱等。具有镇静、抗惊厥、抑制癫痫、降压作用。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并有刺激免疫系统和肝保护的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钩藤30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100毫升,水煎10分钟。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平肝降压。主治高血压病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高血压病175例,用药30天,显效86例,有效49例,无效40例,总有效率为77,1%。
“来源”林连荣等,辽宁中医杂志,1988,13(2):23.
“方二”
组成:钩藤20克
“用法”取上药,剪碎布包(加少许冰片),于每天晨起和晚睡前放入盆或桶内,加温水浴脚,每次30~40分钟,可不断加水,以保持水温。每包药用1天,10天1个疗程。见效后继续2~3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功能主治”平肝降压。主治高血压病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50例,显效27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
“来源”李增林等,辽宁中医杂志,1989,13(8):23.
“方三”
组成:钩藤18克,炙全蝎18克,紫河车18克。
“用法”取上药共研成细末装胶囊(每粒含生药0.3克),每次服0.9克。
“功能主治”息风定痛。主治偏头痛
“疗效”共治疗26例,服药后12小时内头痛渐趋缓解,48小时后疼痛明显减轻,继则消失,一年后随访18例。除1例复发2次(继服原药依然有效)外,其余均未复发。
“来源”江苏中医,1988,(4):10.
天麻
“来源”本品为兰科多年寄生草本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别名”赤箭、鬼督邮、定风草。
“处方用名”天麻、明天麻。
“用法用量”常用量3~10克,入汤剂。也可研末吞服,每次1~1.5克。
“产地采收”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广布我国南北各地。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以质地坚实沉重、有鹦哥嘴、断面明亮、无空心者为“冬麻”,质佳。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经。
“功能主治”息风定惊、平肝潜阳。主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眩晕、头痛、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破伤风、小儿惊风等证。
“现代研究”天麻块茎含有香夹兰醇、粘液质天麻甙、结晶性的中性物质、维生素A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抗惊厥、镇痛作用。天麻液能明显降低冠状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有迅速降压作用。还具有耐缺氧作用,并可促进免疫功能。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天麻茎50克
“用法”取上药,水煎服。
“功能主治”平肝降压。主治高血压。
“来源”录自《高血压冠心病单验方》。
“方二”
组成:天麻9克
“用法”取上药,为末。鸭蛋1个,放盐水中浸泡7天后取出,开一个小孔,倒出适量(相当于天麻的容积)蛋清,把天麻末装入蛋内,麦面和饼密封鸭蛋,置火中煨熟。每晨空腹服1个。
“功能主治”软化肉瘤、散结止痛。主治骨肉瘤。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例,35天病愈,随访21年未复发。
“来源”曹洪亮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9(2):66.
“方三”
组成:天麻素注射液
“用法”用天麻素注射液600毫克,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功能主治”息风平肝。主治眩晕。
“疗效”共治疗中老年眩晕64例,总有效率为98,4%。
“来源”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3.8(4):471.
“方四”
组成:6%天麻注射液(每支2毫升,含生药0.12克)
“用法”肌内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1次,7~10天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主治血管性头痛。
“疗效”共治疗54例,结果总有效率为79,6%。
“来源”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4):26.
刺蒺藜
“来源”本品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
“别名”蒺藜子、硬蒺藜、三角蒺藜。
“处方用名”刺蒺藜、白蒺藜、蒺藜。
“用法用量”常用量6~10克,入汤剂。外用适量。气血虚者及孕妇慎用。
“产地采收”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山西、陕西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炮制研究”炒后苦泄辛散之性减弱,长于平肝潜阳,疏肝解郁;酒炙或酒拌蒸后,引药上行,对风邪上扰及肝气郁结等症自然有增升散的作用;醋炙后引药专入肝经,增强疏肝解郁活血止痛作用。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癖、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
“现代研究”刺蒺藜的果实含有山奈酚、山奈酚3~葡萄甙、山奈酚3~芸香糖甙、刺蒺藜甙等,干果含有脂肪油及少量挥发油、鞣质、树脂等,种子含有生物碱。实验表明,蒺藜总甙对机体衰老过程中某些退化性变化有一定抑制作用。并具有降压作用,还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生长。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白蒺藜适量
“用法”取上药,为末。每次9克,空腹食前温酒调下。
“功能主治”祛湿通络。主治腰痛。
“来源”录自《御药院方》。
“方二”
组成:白蒺藜5000克
“用法”取上药,水煎2次,浓缩至10:1浸膏,再按1:4加糖干燥成颗粒,每包30克。每天2次,每次半包,温开水冲服。
“功能主治”平肝泻火、祛风活血。主治白癜风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27例,痊愈4例,显效7例,好转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1.5%。
“来源”河北医药,1981.(2):45.
“方三”
组成:刺蒺藜30~60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煎至500毫升。温洗双下肢膝以下,同时搓揉足底、足背及腓肠肌,每次20分钟,早晚各1次。
功能主治:温经通络、健脾止泻。主治小儿秋季腹泻。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秋季腹泻60例,退热时间、止泻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均优于西药抗菌素常规处理组。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1991.(4):36.
“方四”
组成:白蒺藜、生甘草各100克
“用法”取上药浸于75%乙醇300毫升内,过滤备用。先将患部洗净,再用棉球蘸药液擦患部,每日2~3次。
“功能主治”祛风止痒。主治手部脱屑发痒症。
“疗效”共治40例,除1例因故中断治疗外,其余39例均获愈。
“来源”湖南医药杂志,1982.(30):11.
全蝎
“来源”本品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
“别名”蝎子、茯背虫。单用尾,名为蝎尾。
“处方用名”全蝎、全虫。
“用法用量”常用量2~5克,入汤剂;若研末吞服,每次0.6~1克。外用适量。血虚生风者及孕妇慎用。
“产地采收”产于我国各地,长江以北较多。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通风处,阴干。以完整、色青褐或黄褐色、干净、身挺、腹硬、脊背抽沟、无盐霜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平、有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主治惊风抽搐、癫痫、中风、半身不遂、偏头痛、破伤风、淋巴结核、风疹疱肿等。
“毒副作用”本品有毒,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并且不宜过量。血虚生风者及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全蝎含有蝎毒,为一种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的毒性蛋白。另含有三甲胺、甜菜碱、牛黄酸、软脂酸、硬脂酸、胆固醇、卵磷脂及铵盐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抗癫痫、抗惊厥作用。尚有抗肿瘤、抗结核杆菌的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全蝎1只
“用法”将1枚鲜鸡蛋破一缺口,放入上药(将鲜活蝎在盐水内浸6~8小时,然后再用盐水煮阴干即可),立刻用厚实草纸包裹4~5层,埋入木炭中烧熟。去蛋壳连同全蝎一起食用,每天早、午、晚饭前各服1枚,连服30天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间停服3~5天。
“功能主治”息风止惊。主治癫痫(羊角风)
“来源”录自《家庭偏方秘方验方大全》。
“方二”
组成:全蝎适量
“用法”取上药,用香油炸至深黄色,研为细末。1次2.5克,每天2次,开水冲服。
“功能主治”散寒通络。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来源”录自《风湿病单验方大全》。
“方三”
组成:全蝎6克
“用法”取上药,研细末,分3包。睡前白开水送服。
“功能主治”消肿止痛。主治乳房痛。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本病,1次治愈。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3):封3.
“方四”
组成:全蝎粉3克
“用法”取上药,装入胶囊内1次吞服,每天1次,连服2次。
“功能主治”解毒通络、消炎止痛。主治急性乳腺炎。多由肝气不舒或外邪侵袭致乳汁壅滞,又导致乳房红肿坚硬,压痛,伴发热等症状。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0例,疗效颇佳。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1988,(1):23.蜈蚣
“来源”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
“别名”百脚、百足虫、千足虫。
“处方用名”蜈蚣、天龙。
“用法用量”常用量1~3克,入汤剂。若研末吞服,每次0.6~1克。外用适量,研末或油浸敷患处。因本品有毒,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产地采收”主产于湖北、浙江、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等省。叶圣,现多为家养。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以条长、完整、头红、身黑绿色、腹部干瘪者为佳。
“炮制研究”生蜈蚣有毒,生用搜风定搐力强,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癫痫等,入煎剂多生用。外用,善治疮疡肿毒、瘰疬溃烂、毒蛇咬伤等。焙后降低毒性,矫味矫臭,使之干燥酥脆,便于粉碎,多入丸散内服或外敷,功用同生品。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主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疮疡肿毒、风癣、痔漏、烫伤等。
“毒副作用”因本品有毒,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并且用量不宜过大。虚证者及孕妇忌用。
“现代研究”蜈蚣含有两种类似蜂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有多种氨基酸、脂肪酸、胆甾醇等。具有抗肿瘤、止痉作用。蜈蚣水提取物对各种致病性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还具有镇痛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蜈蚣适量
“用法”取上药,去头足,焙干研末。内服,每次3条,每天3次,连服3个月,停药休息1周。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解毒散结。主治空洞型肺结核、抗痨药治疗无效者。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2例,治疗3个月以上,经X线透视证明空洞闭合2例,缩小6例,无变化4例。
“来源”陕西中医,1983.(6):6.
“方二”
组成:蜈蚣1克。
“用法”取上药,研磨。冲服,每天3次。
“功能主治”通络止痛。
适应症:偏头痛。
“疗效”应用本方止痛效果明显。
“来源”王学平等,中医药学报,1995.(5):46.
“方三”
组成:蜈蚣6条
“用法”取上药,白酒300毫升,冷浸支取。每天喝药酒2~3次,每次10~20毫升。
“功能主治”散寒通络。主治雷诺氏病。
“来源”录自《常见病药酒疗法》。
“方四”
组成:蜈蚣3条
“用法”取上药,置瓦片上焙干,研末,加适量鸡蛋清调匀。涂在皮损处,每天5~6次。
“功能主治”解毒止痛。主治带状疱疹。
“来源”录自《家庭偏方秘方验方大全》。僵蚕
“来源”本品为蚕科昆虫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因感染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僵化虫体。
“别名”僵虫、白僵蚕、姜虫。
“处方用名”僵蚕、天虫。
“用法用量”常用量3~10克,入汤剂。若入散剂,每次服1~1.5克。外用适量。
“产地采收”主产于浙江、江苏、四川等养蚕区。多于春、秋季生产,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
“炮制研究”生僵蚕辛散之力较强,药力较猛。麸炒后疏风解表之力稍减,长于化痰散结。
“性味归经”咸、辛、平。归肝、肺、胃经。
“功能主治”息风止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
“现代研究”僵蚕含有蛋白质67,44%、脂肪4.38%。体表白粉霜中含有草酸胺,白僵菌含有白僵素、环肽类白僵素等。白僵蚕的药理作用为催眠、抗惊厥。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轻度的抑制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白僵蚕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末。每次3克,每天3次,白开水送服,2个月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化痰散结、降低血脂。主治高脂血证。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21例,均有效。其中12例服药1个疗程,6例服药2个疗程,3例服药3个疗程。
“来源”河北中医杂志,1987,(3):43.
“方二”
组成:僵蚕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末。每次5克,每天3次,饭前白开水送下,2个月为1个疗程,休息15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服药同时配合饮食疗法。
“功能主治”降低血糖。主治糖尿病。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成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52例,显效21例,有效2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1%。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90.(5):37,
地龙
“来源”本品为钜蚓科环节动物参环毛蚓和缟蚯蚓的干燥体。前者称广地龙,后者称土地龙。
“别名”蚯蚓、蛐蟮、曲虫、赤虫。
“处方用名”地龙。
“用法用量”常用量为5~15克,入汤剂,鲜品可用至10~20克;若研末吞服,每次1~2克;外用适量。无实热及脾胃虚弱者慎用。
“产地采收”广地龙主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土地龙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广地龙春季至秋季捕捉,土地龙夏季捕捉,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本品均以条大、肉厚、洁净者为佳。
“炮制研究”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性味归经”味咸,性寒。主归肝、脾、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
“毒副作用”口服过量可导致中毒,潜伏期3~6小时,表现为头痛,头晕,血压先升高,后突然降低,腹痛,胃肠道出血,心悸,呼吸困难等。
“现代研究”广地龙含有次黄嘌呤、琥珀酸、谷氨酸、蚯蚓解热碱、蚯蚓素等。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对血液系统有抗凝血、抗血栓、纤维蛋白溶解作用。临床试验资料表明,高血粘度综合征和缺血性中风患者服用地龙提取液,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著改善。地龙还具有解热、抗肿瘤、抗心律失常、降低血压、利尿、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折愈合等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蚯蚓1条
“用法”去上药,鸡蛋打1小孔,将蚯蚓装入,1天后烧熟服,每天服1次,不愈再服。
“功能主治”清肺平喘。主治哮喘。
“来源”录自《常见病单方验方选》。
“方二”
组成:蚯蚓1条
“用法”取上药,洗净,加入白糖适量。半天后涂患处。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丹毒。
“来源”录自《中医外科学》。
“方三”
组成:鲜地龙100克
“用法”取上药,清水洗净后捣烂,加白糖300克,拌匀,置8~10℃低温处备用。常规消毒,清创后用本品外敷,再覆盖塑料薄膜,消毒纱布包扎,每天1次。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抗炎镇痛。主治感染性褥疮。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25例,均痊愈。
“来源”陈志华等,山东中医药杂志,1997,16(6):261.
“方四”
组成:活地龙20~30条
“用法”取上药,将其腹内污泥挤净后,放入消毒过的茶杯中,加白糖50克,用消毒镊子搅拌约30分钟后,倒出浸出如蜂蜜的液体,盛于消毒瓶内备用。先用双氯水或冷盐水洗净烧烫伤创面,若有水疱,可用剪刀破放出浊液,再剪去皮,用药棉蘸药液涂擦,不须包扎,每天4~6次。用药1~2天后,创面上可结一层薄痂皮,但不要将它去掉,消毒后继续用药。
“功能主治”收湿敛疮。主治烧烫伤。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30例,5~7天即可痊愈,最长10天可治愈。
“来源”何国兴,四川中医,1987,(7):46罗布麻
“来源”罗布麻为夹竹桃科植物罗布麻的叶。
“别名”吉吉麻、泽漆麻、茶叶花、茶棵子、红麻。
“处方用名”罗布麻、罗布麻叶。
“产地采收”主产于西北、华北及东北各省区的河岸、海滨盐碱、低湿地区或干旱、沙漠内陆盆地。现江苏、山东、安徽、河北等省有大量种植。夏季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炮制研究”除去杂质,干燥。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肝经。
“功能主治”平肝安神,清热利水。用于肝阳眩晕,心悸失眠,浮肿尿少,高血压病,神经衰弱,肾炎浮肿。
“现代研究”叶含芸香甙、槲皮素、异槲皮素、儿茶素、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氯化钾等。尚含橡胶,花前含量最高可达4~5%。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罗布麻20克
“用法”取上药水煎后代茶饮。
“功能主治”平肝降压。主治高血压病。
“来源”录自《高血压冠心病单验方》。
“方二”
组成:罗布麻叶适量
“用法”取上药,与茉莉花适量一起水煎。代茶饮。主治清火降压,强心利尿。
适应症:高血压。
“来源”录自《高血压冠心病单验方》。
“方三”
组成:罗布麻叶3~6克
“用法”取上药,用开水泡当茶饮。
“功能主治”平肝降压。主治高血压病。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596例,其中未用过其他降压药者169例,高血压症状消失或缓解者达81.7%,同时有70.4%患者有不同程度降低。曾用过其他降压药无效者427例,症状消失或缓解者占76.8%,血压不同程度下降者占68,4%。
“来源”《中药通讯》,197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