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祖传药浴
45725000000007

第7章 药浴治疗儿科疾病

小儿感冒发热

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四时皆可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见。小儿感冒是由感冒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炎症,以发热、头痛、鼻塞、打喷嚏或流涕、咳嗽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因气候变化、冷热失常,加之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腠理疏薄,表卫不固,抗病及适应能力较差,故易为时邪病毒所侵而发病。

方一

“组成”紫苏、柴胡、荆芥、薄荷。4岁以下各用20克,4岁以上各用3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1 000~1 500毫升,煎煮5分钟去渣,用药液反复擦洗患儿全身,每次洗10~15分钟,每日1次。

“功用”疏风清热。

“适应证”小儿风热感冒。

“说明”方中紫苏功能清热疏风,是为主药;辅以柴胡和解表里,清热退邪;荆芥辛散外来之邪;再佐以薄荷辛凉透表,引邪热外出而散。诸药合用,有清热疏风功效,使邪去而热自退。

方二

“组成”金银花、连翘、黄柏、板蓝根、竹叶各15克,薄荷、沉香各20克,大青叶30克,冰片3克(研细)。

“用法”将上药(除冰片外)置于陶器中,煎煮5分钟滤出药汁,再煎1次滤汁。二煎药汁与头煎合并,对入冰片末即可。用时取药汁总量的1/2倒入浴盆,加适量温水,使水温在25℃左右,洗浴患儿全身。每次15分钟,以汗出为佳。每日1剂,日浴2次,连用2天为1个疗程。

“功用”辛凉清解,解表退热。

“适应证”小儿感冒发热。

“说明”上述药物均为清热解毒之品,现代药理学实验已证实,这些药物皆有较强的抗病毒和杀菌作用,故对小儿病毒性感冒有较好的疗效。

方三

“组成”连翘、黄柏、藿香、防风、葛根、钩藤各15克,蒲公英、生石膏各50克,大黄10克。

“用法”先将上药共研极细末,分装于小瓶中,每瓶净重5克,备用。洗浴时,1周岁每次用1瓶,按年龄酌量增减。将药末煎煮或开水冲成300~500毫升,再加水至适温洗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

“功用”清热解表,通腑除热。

“适应证”小儿感冒发热。

“说明”本方是在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基础上,再配伍大黄、石膏,以增强其泻下通腑之力,故对小儿外感高热,并伴有大便干结等有一定疗效。

方四

“组成”香薷、藿香、苏叶各15克,薄荷、羌活、葛根、甘草各10克,黄连9克。

“用法”先将上药加水500毫升以上,放入容器中浸泡60分钟,再加温煎沸离火,去渣取液,然后将药液放入浴盆中;待液温至35℃以下时,给患儿赤身浴体。每日1或2次。

“功用”祛暑解表,芳香化湿。

“适应证”小儿感冒发热。

“说明”方中香薷、藿香芳香化湿,祛暑解表为主药,辅以苏叶、羌活、薄荷疏风散邪;葛根、黄连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故本方对暑热外袭,兼有湿浊内阻所致的小儿感冒发热(尤其是暑湿感冒)确有较好的疗效。

方五

“组成”冰片适量。

“用法”将冰片研细末,加入3~4倍蒸馏水调和均匀,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擦浴患儿全身皮肤和颈部、腋部、腹股沟、胭窝等部表浅大血管等处,以擦至皮肤微红为度。每日1次。

“功用”芳香通络,消炎退热。

“适应证”小儿高热。

“说明”冰片性凉善走,能解阳气之郁遏,使高热缓解,故用之多效。

方六

“组成”葱白40克,白酒250毫升。

“用法”葱白放在碗中捣烂,点火将酒燃烧,待火苗烧到碗边时,即吹熄备用;医者用手蘸着带有热气的葱液,在患儿头部、胸背及四肢擦洗,以擦周身皮肤微红为止。

“功用”温经,通阳,退热。

“适应证”小儿高热。

“说明”本方通过温经通阳作用,使阳气郁遏得解,汗腺得松,使之热度外泄,从而能收到较好退热效果。

方七

“组成”秦皮80克。

“用法”将秦皮捣粗末,以水适量煎煮30分钟,滤去药渣,以药液洗浴患儿。

“功用”散邪退热。

“适应证”小儿感冒发热。

“说明”秦皮,有清热燥湿之功效,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有良好的消炎镇痛作用。

方八

“组成”雷丸、苦参、石膏、丹参各60克,大黄100克,黄芩30克。

“用法”诸药捣粗末,每取其80~100克,水煎,滤得药液,适温时浴患儿。当避患儿眼及阴部,浴毕,以粉扑之,着衣物盖覆。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适应证”小儿寒热。

“说明”此方以雷丸、石膏解肌腠之热;用大黄、黄芩、苦参为清热泻火解毒之剂;丹参亦可治寒热之症,使患儿微微汗出,邪热可由汗而解。

方九

“组成”大黄、白术、丹参、荆芥、雷丸、炙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取30克,以水适量煎煮,去渣,待冷热适用时浴儿。

“功用”清热凉血,疏散风热。

“适应证”小儿寒热。

“说明”方中大黄清血分之热;白术理脾胃除寒热;丹参活血散寒;雷丸驱虫消积;荆芥善发表祛风,发散卫表之邪热;炙甘草调和诸药,有抗炎及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可直接参与小儿外感热病的治疗和调节。诸药合用,有清热凉血、疏散风热功效。

方十

“组成”防风、柴胡、紫苏、薄荷、白鲜皮、茵陈蒿各35克。

“用法”诸药粗捣后,水煎15分钟,去渣,适温热,以毛巾擦洗患儿,或坐浴。每次20分钟。

“功用”疏散风热。

“适应证”小儿外感高热不退。

“说明”方中诸药,均为疏散风热之剂。其解热效果显著,并有止痛作用。

方十一

“组成”石膏50克,知母、黄芩、玄参、苦参、沙参、地龙、玄明粉各30克,红花20克。

“用法”诸药捣粗末,每取100克,水煎,滤取药液,调温,令患儿坐浴,每次20分钟。

“功用”清热泻火。

“适应证”小儿感冒发热。

“说明”方中石膏、知母为清热主药,余下诸药均有清泻肺胃火热之邪的功能,红花活血行散。诸药合用,共奏清泻上焦邪热之效,是以可清大热。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皮肤出现斑疹、丘疹、水疱、结痂等为特征。本病好发于冬春两季,2~10岁的儿童容易得病,尤其是5岁以下的幼儿最为多见,往往造成幼儿园中大面积的流行。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时行邪毒,蕴郁肺脾,发于肌肤所致。临床可分为风热轻证、热毒重证两型。风热证是指邪毒仅客于肌表,而见微微发热,或无发热,流涕,咳嗽,皮肤出疹,疹色红润,或有水疱,疱浆清亮,根盘红晕不明显,疹出稀疏,退一片出一片,躯干为多等症。热毒重症是指邪毒入里,内热燔炽,而且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水痘分布密集,根盘红晕较著,疹色紫暗,疱浆混浊,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等症。

方一

“组成”食盐45克,水750毫升。

“用法”盐、水混匀,洗患处。

“功用”凉血解毒。

“适应证”水痘未破者。

“说明”食盐性味咸寒,具有清火凉血解毒作用,取其外洗患处,使皮肤风邪得解,热毒之邪得除,而诸症易愈。

方二

“组成”马肉适量。

“用法”将马肉煮烂,取汁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痘疮。

“说明”马肉具有清热解毒之功。用本品煮汁洗患处,能够清解局部的热毒之邪,而达治疗目的。

方三

“组成”地丁草30克,金银花20克,连翘、车前子各10克,六一散(滑石、甘草6:1)6克。

“用法”上药共煎汤100毫升,对入温水中外洗患部(最好用烧开后放温的水)。每日1或2次,3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除疹。

“适应证”水痘。

“说明”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地丁草为外科治疗疮疡肿痛的良药,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车前子清热利湿,使邪热从下而出,六一散亦有类似功能。

方四

“组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野菊花、生苡仁,车前草各20克,赤芍、粉甘草各10克,土茯苓30克,黄柏1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半面盆煎沸,倒入盆内,用干净毛巾蘸药水擦洗患儿全身。每日洗3次。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收敛。

“适应证”水痘。

“说明”本方较上方又增加土茯苓、黄柏、生苡仁等清热利湿之品,其作用更强。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猪头风”等,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为主要的发病季节。年龄在4~12岁的儿童最为多见。本病以发热、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常可并发脑炎,男性儿童还可并发睾丸炎。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外感温毒之邪,从口鼻而入,壅阻于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而使腮腺肿大、疼痛。临床可分温毒在表与热毒蕴结两种类型。温毒在表型症见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热毒蕴结型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口渴饮水,食欲不振,或伴呕吐,腮部漫肿、胀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咽红肿痛,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等。

方一

“组成”透骨草、延胡索、当归尾、莪术、川椒、海桐皮、威灵仙、川牛膝、乳香、没药、防风、白芷、苏木、五加皮、红花、土茯苓各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用纱布包扎,加清水1 000毫升煎沸5~10分钟,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洗浸渍患处。每次30~60分钟,用过的药液加热后可再熏洗1次。每日1剂,早、晚各1次。

“功用”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

“适应证”急性腮腺炎。

“说明”方中透骨草功能祛风活血止痛;延胡索、当归、莪术、乳香、没药等理气活血,并能散结消肿;川椒、海桐皮、威灵仙、五加皮祛风湿,通经络;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白芷引药直达病所。

方二

“组成”鲜柏叶、鲜蚯蚓适量。

“用法”上药煎煮10分钟后,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功用”活血通络。

“适应证”流行性腮腺炎。

“说明”柏叶,能凉血止血,去湿热湿痹,骨节疼痛。捣烂可敷火丹,消肿痛。民间亦常用本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配伍蚯蚓清热凉血通络,其效更佳。

方三

“组成”赤小豆50~70粒。

“用法”上药研末加水调匀,涂洗患部。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腮腺炎。

“说明”赤小豆能解毒排脓,说明赤小豆对治疗腮颊热肿有一定效果。此外,本方尚可与美蓉叶末一并煎洗。

方四

“组成”马铃薯1个,醋适量。

“用法”马铃薯以醋磨汁,涂洗患处,干了再涂洗,不间断。

“功用”解毒抗炎消肿。

“适应证”腮腺炎。

“说明”马铃薯又名洋芋,具有消炎作用,能治腮腺炎。醋有散瘀解毒作用。两者合用,其消炎退肿、清热解毒之功尤佳,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腮腺肿大疼痛者,效果颇好。

方五

“组成”米醋250克,鲜威灵仙根60克。

“用法”威灵仙根洗净,浸于米醋中3天(装瓶密封),再用棉签蘸药汁涂洗患处,每2~3小时涂1次。

“功用”祛风解毒,散瘀消肿。

“适应证”痄腮。

“说明”醋能散瘀解毒,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合而用之,邪去瘀散,则诸症自愈。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眼红怕光及遍身布发疹子为特点,多见于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好发于冬末春初季节。

中医认为本病是感受麻毒时邪所致,有顺证、逆证、险证之分。顺证主要表现为患儿精神较佳,神志清醒,身热不高,疹出有序(先耳后,继而延至躯干、四肢,最后手足心皆发),疹点分布均匀,3日后麻疹依次隐没,患儿日渐康复。逆证主要表现为出疹以后,由于护理不当,或复因外感,使邪毒内陷,而见麻毒闭肺(麻疹合并肺炎)、麻毒攻喉(麻疹并发喉炎)等并发症。险证多由逆证发展而来,由于毒热内陷,正气亏虚,最易出现心阳虚衰的证候,如体温骤降,面色青灰,四肢厥冷等。

方一

“组成”鲜芫荽60克,生姜、葱白各30克,黄酒适量。

“用法”上药切碎,布包,与酒共煎,然后蘸药酒在全身由上而下揉擦,重点是疹点未出部位;或上药共煎水,趁热取液,加入黄酒,用纱布蘸水擦浴上述部位。注意擦时要避风,擦后盖被保暖。

“功用”发表透疹。

“适应证”麻疹迟迟不出,或疹点受寒隐没者。

“说明”芫荽、生姜、葱白均属辛温之品,能够解散风寒,透发麻疹,加入适量黄酒,既增加了本方的发散之力,又能使血液循环增快,从而达到发表散寒透疹的目的。

方二

“组成”紫苏、浮萍各15克,芫荽子9克,苎麻60克,黄酒60毫升。

“用法”上药加清水2 000毫升,煮沸10分钟,加入黄酒60克,煮沸后,连渣倒入盆中,放在挂有蚊帐的床上,趁热熏蒸患者脸部及四肢,稍温后,复用毛巾蘸药液洗之。每日熏洗1次。

“功用”透发麻疹。

“适应证”麻疹将出未出,或初出一二日,因风寒外袭,热温内闭而致麻疹隐隐而气急者。

“说明”紫苏叶能发散风寒,开宣肺气,配伍浮萍等发散之品。其透疹之力更强。

方三

“组成”西河柳60~50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1 000~1 500毫升煎沸,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全身。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透发麻疹。

“适应证”麻疹出而不透,喘嗽闷乱者。

“说明”西河柳即怪柳的细嫩枝叶,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在体外对肺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方四

“组成”浮萍、香椿根白皮各90克,西河柳30克。

“用法”上药加入半盆清水煎一沸,将药液倒入盆内,然后将药盆放在蚊帐内床上一端,在蚊帐内脱下患儿衣服,用干净毛巾蘸热药水略拧干后,擦洗遍身皮肤。擦洗后使患儿盖被静卧,麻疹即可出透。

“功用”透发麻疹。

“适应证”小儿麻疹出不透。

“说明”浮萍,性轻浮,入肺经能发汗解表,透疹,民间常以此治斑疹不透。香椿根白皮功能发表透疹,主攻小儿痘疹。西河柳作用如前述。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又称胎黄,是指婴儿出生以后皮肤、黏膜、巩膜、小便俱黄为主症。其轻者在数日内即自行消退,一般不须治疗,属生理性黄疸。如持续不退或逐渐加深,则须治疗。

中医认为,其病多由于母亲素有湿热邪毒,传于胎儿;或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运不健,湿热内蕴,不得疏泄,以致湿热之邪留在体内,透发于外而出现面目皮肤发黄之症,故治疗以清利湿热为法。

方一

“组成”大黄、硝石、黄柏、山栀各10克。

“用法”上药共煎汤1 000毫升,擦洗患儿全身。每日2次,3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适应证”新生儿黄疸。

“说明”大黄能通大便秘结之热毒,又能祛瘀血。临床上常以此配伍芒硝、黄柏、山栀等治疗湿热所致的黄疸等。

方二

“组成”黄柏30克。

“用法”上药煎水去渣,待水温适宜时,给患儿浸浴。反复擦洗10分钟,每日1或2次。

“功用”清湿热,除胎黄。

“适应证”新生儿黄疸。

“说明”黄柏,清泄湿热,解毒退虚热。临床实践证明,本品治疗黄疸性肝炎确有较好的疗效。

方三

“组成”十大功劳叶(阔叶)350克。

“用法”将上药切碎,加清水4 000毫升煎沸,倒入盆内,待温给新生儿洗澡。每日1次;如黄未退净,可再洗1次。

“功用”活血解毒,消黄疸。

“适应证”新生儿黄疸。

“说明”十大功劳叶能泻火退热。药理学实验表明,本叶含有小檗碱,与黄柏一样,故可治疗黄疸。

新生儿硬皮症

新生儿硬皮症是指新生儿周身或局部皮肤变硬的一种皮肤病,多因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所致。若兼他症,尤属危候。

方一

“组成”伸筋草、祁艾、桑枝各15克,透骨草、刘寄奴、官桂、穿山甲(代)各7.5克,苏木、草红花各4.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纱布袋内,加清水煮沸后,备用。使用时,热溻或浸洗患处。每日或隔日1次。

“功用”活血通络,温经软坚。

“适应证”新生儿硬皮症。

“说明”方中伸筋草功能舒筋活络,苏木、红花活血化瘀,祁艾、官桂温经通络,桑枝、透骨草祛风散寒,刘寄奴、穿山甲软坚散结。诸药合用,有活血通络、温经软坚功效。

方二

“组成”肉桂、川乌、草乌各6克,当归、赤芍、川芎、红花、透骨草、祁艾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1 000毫升煎浓汁,连渣倒盆内,嘱家人抱患儿将硬皮处对准盆口趁热熏之,同时用薄被覆盖其上以免散热。待温时,再淋洗或浸洗15~25分钟。每日熏洗1次。

“功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适应证”新生儿硬皮症。

“说明”方中川乌、草乌为大辛大热之品,功能祛风散寒,肉桂、祁艾温经通络,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活血化瘀,透骨草软坚散寒。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故可用于治疗新生儿硬皮症。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多发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临床表现,其重者多易转成慢惊风,或引起脱水、营养不良等。中医认为,小儿腹泻之成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等为多见,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根据临床所见,可分以下几种类型:伤食泻以便下酸臭,或如败卵,夹有食物残渣,腹满胀痛等为特点;风寒泻以便下清稀多泡沫,臭味不甚,肠鸣腹痛,兼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为特点;湿热泻则泻下深黄而臭,或见少许黏液,时感腹痛;脾虚泻则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消瘦,面色萎黄,倦怠,易反复发作。

方一

“组成”新鲜葎草250~300克。

“用法”将上药洗净、切碎,放入沙锅内,加清水适量煎煮30分钟,将药液倒入盆内,稍温后(以不烫手为宜),把患儿双脚放入盆内浸泡,并用药液洗小腿。每日浸洗1次,每次20分钟。

“功用”清热利湿。

“适应证”小儿泄泻。

“说明”蓓草,治湿热,降火,止痢。

方二

“组成”自扁豆100克,葛根50克,车前草15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煮20~30分钟,将药液倒入盆内,稍温时,浸泡患儿足踝部30~60分钟,药液温度保持在30℃左右,冷则加热。每日浸洗2或3次,每日1剂。

“功用”清热利湿。

“适应证”小儿腹泻。

“说明”扁豆,味甘平,气清香主脾虚有湿,吐泻。故历来被视为专治泄泻之佳品,配伍葛根等,其效更佳。

方三

“组成”黄荆叶30克,木瓜、辣廖草各250克。

“用法”上药煎水温洗四肢。每日2或3次。

“功用”祛风利湿,解毒消肿。

“适应证”小儿泄泻。

“说明”黄荆叶性味甘苦,功能利湿解毒,临床报道,用本品治疗急性肠炎,第2天即可控制腹泻,并有预防作用。配伍木瓜等利湿止泻,作用更强。

方四

“组成”白胡椒、透骨草各9克,艾叶15克。

“用法”上药共煎煮3或4沸,待温热后浸洗患儿双足,每日3次,每剂药可洗3次,一般连洗2~3日。

“功用”温中,理气,除湿。

“适应证”婴儿腹泻(寒证)。

“说明”胡椒辛温,功能除脏腑中风冷,现代临床以此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证实确有较好的疗效。

小儿惊风

惊风又称惊厥、抽风,是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小儿常见危急病。根据发病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种。急惊风起病急骤,以身体壮热、痰涎壅盛、四肢拘急、项背强直、目睛上视、牙关紧闭、抽搐、昏迷为临床特征;慢惊风起病缓慢,时抽时止,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倦怠,嗜睡或昏迷,体温不高,或四肢发冷为临床特征。

方一

“组成”银花30克,薄荷25克。

“用法”先将上药放入清水中浸润,然后蒸馏收集药液,药渣加水适量,温浸1小时,浸没沉淀并浓缩至适量,合并馏液加入乙醇15毫升,再加蒸馏水至100毫升,用以重点擦洗曲池、大椎、风池、风府及腋下。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外感发热所致高热惊厥。

“说明”银花能清热解毒,且有轻宣疏散功效,常配伍薄荷,以增强其疏散清热之力。

方二

“组成”天麻、朱砂各3克,乌蛇肉(酒浸)5克,白矾、青黛各6克,麝香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为散,贮瓶密封备用。使用时,每取本散9克,桃枝叶1扎,加清水适量煎10沸,待温用毛巾蘸药水外洗前胸、腹、头面及四肢。每日1次。

“功用”清热熄风,开窍护脑。

“适应证”小儿惊风。

“说明”天麻功能熄风止痉,为治肝风内动常用之药,用治惊风抽搐之证,不论寒证、热证皆可配用,治疗小儿惊风,则以本品配伍朱砂、青黛、麝香等。

方三

“组成”石膏150克,石菖蒲60克,雷丸90克。

“用法”先将上药捣碎,以水适量煎煮,滤出药液,适温浴患儿,并洗头面尤佳。

“功用”祛风解毒,镇静定惊。

“适应证”小儿惊风。

“说明”石膏为大寒之品,功能清热泻火,可用于实热亢盛之证。菖蒲不但具有芳香开窍、宁心安神之功,且兼有化湿豁痰之效,故配伍雷丸辟秽,更有利于对惊风所致的高热神昏的治疗。

方四

“组成”麻黄、柴胡、雷丸各60克,郁金、蛇蜕各30克,石膏15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以水适量煎煮,滤得药液,适温时浴患儿。

“功用”清热解毒,镇静解痉。

“适应证”小儿惊风。

“说明”麻黄主风寒外来,有宣肺气,开腠理之功。故治肺病多用,小儿惊风多由风寒外袭肺而致邪热壅盛,故本方以麻黄祛邪平喘化痰为主,配伍郁金理气,石膏清热,蛇蜕透邪,雷丸辟秽,其作用更强。

小儿盘肠气痛

小儿盘肠气痛又名“盘肠钓痛”、“盘肠内吊”,是儿科急性腹痛中常见的一种腹痛。它是由于肠平滑肌痉挛而引起的一种肠绞痛。本病的特点是突然发作,呈阵发性、间歇性的腹痛。平时其人如常,缺乏异常体征。发作时可伴有腹中“气块”出现,甚则啼哭不止、翻滚不停、四肢发冷等。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是寒邪侵袭小肠所致,如《婴儿百问》说:“是小肠为冷气所搏然耳。”其他如蛔虫刺激肠壁而使肠肌痉挛也是形成本病的原因之一。

方一

“组成”葱500克。

“用法”葱洗净,取250克加水煎汤,另250克捣烂,于锅中炒热。葱汤待温时洗患儿腹部,洗毕,用炒葱热敷患儿脐部(以皮肤能耐受为度),良久,尿出痛止。

“功用”温散寒邪,理气止痛,通利二便。

“适应证”小儿盘肠气痛。

“说明”葱具有通阳散寒、理气止痛的作用,善治小儿腹痛。本方洗、贴并施,使药效进一步得到发挥,故效果尤佳。

方二

“组成”枳壳、香附各10克,细辛5克。

“用法”将上药研细末,加醋调成糊状,涂洗患儿腹部,待痛止后洗去。

“功用”理气止痛。

“适应证”小儿腹痛。

“说明”方中枳壳苦泄辛散,行气之力较猛,故能破气除胀止痛。香附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善于疏肝解郁,调理气机,具有行气止痛之功。细辛则能温经散寒。诸药合用,主治气结。

小儿疳积

疳积是小儿常见的慢性消化不良性病症,临床上以面黄肌瘦、腹胀、营养障碍,伴有毛发焦稀,易发脾气,吮食手指,嗜食异物,泄泻酸臭等。此病多发于5岁以下小儿,致病原因多与断乳过早,饮食失节,病后失调以及虫积等因素有关,导致脾胃受伤,营养吸收障碍而患病,故治疗以顾护脾胃为法。

方一

“组成”桃枝、柳枝各60克。

“用法”上药切碎,加清水1 500毫升,煎煮去渣,待药液温热时给患儿洗浴,浴后保暖。每日1次。

“功用”活血通络,消积滞。

“适应证”小儿疳积。

“说明”桃枝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柳枝性味苦寒,功能活血理气,可消食。

方二

“组成”白矾、陈醋各适量。

“用法”上药煎汤取汁,待温,洗浴双足,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功用”消积化滞。

“适应证”虚寒型的疳积。

“说明”白矾功能消积滞,燥脾湿,化痰涎,除胀满。配伍陈醋,其消积化滞作用更强,并兼有温中补虚之力,故适用于小儿虚寒疳积。

方三

“组成”桃仁、杏仁、生山栀各等量。

“用法”上药煎汤取汁,擦洗双侧内关穴及涌泉穴。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功用”化滞,散结,杀虫。

“适应证”疳积初、中期。

“说明”桃仁有活血祛瘀功效,能祛邪杀虫,说明本品有化滞消积之功。配伍杏仁理气润肠,山栀清热解毒杀虫,故对疳积初起之热郁瘀滞者较为适宜。

方四

“组成”肥猪肉100克,首乌30克。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浓煎去渣,用纱布或药棉蘸药液擦洗全身皮肤,每日1或2次,连续10日为1个疗程。擦洗时要保持一定的室温,防止着凉。

“功用”滋阴,润燥,除烦。

“适应证”重症疳积。

“说明”能补脾肾,滋润肌肤,通二便。故民间常用本品炖汤服治疳积者,但外用方法更简便。

方五

“组成”大腹皮、苦参、白芷各50克。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以水适量煎煮,得其药液,适温时洗浴患儿。

“功用”行气消积化滞。

“适应证”疳积。

“说明”大腹皮为槟榔的果皮,性味辛微温,功能理气宽中,并有缓泻而通便的作用,配伍苦参、白芷辛散苦泄以增其力,可用于治疗疳积因食积气滞、腹胀便秘者。

小儿厌食症

厌食症是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或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往往伴有面色少华和消瘦。其病因主要由于喂养不当,导致脾胃不和,运化失常而成。病变表现在脾胃,治当以养胃健脾为法。

方一

“组成”连翘、橘皮各30克,土茯苓20克。

“用法”将上药用纱布包扎,放入适量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将药和水一起人锅,煎后,去渣取汤,倒入浴盆内,待不烫手时洗浴患儿。每日1次。

“功用”理脾开胃。

“适应证”小儿消化不良引起的厌食。

“说明”连翘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作用;橘皮能破滞气,益脾胃,配土茯苓利湿,故对小儿厌食有较好的疗效。

方二

“组成”藿香、吴茱萸、山药、车前子各10克,木香、丁香各5克。

“用法”上药煎汤,洗浴患儿腹部。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功用”醒脾开胃。

“适应证”小儿厌食。

“说明”藿香,其气芳香,有醒脾开胃之功。配伍木香、丁香、吴茱萸以增芳香理气化湿功效,车前子利湿,山药健脾,其效更佳。

方三

“组成”槟榔2份,良姜1份。

“用法”上药煎汤去渣,待药液温热后,洗浴患儿腹部。每日1次。

“功用”增食欲,消积滞。

“适应证”小儿厌食。

“说明”槟榔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能促进肠蠕动,增进食欲。配伍良姜芳香化湿、理气健脾,故对小儿厌食有较好疗效。

小儿积滞

积滞又称伤食、食积或宿食,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胃肠病症。多因小儿哺乳无度或饮食不节,即不定时定量哺乳,或杂投食物,过食肥甘及生冷坚硬之物,加之小儿脏腑未充,脾胃怯弱,致使脾胃受伤,运化失司,乳食停滞不化而成积滞。临床表现不欲吮乳,呕吐乳片,腹痛胀满,哭闹不休,大便特臭,色绿夹有乳片等。治疗以消积导滞为法。

方一

“组成”白术、枳实、大黄、槟榔、皮硝各等量。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和匀。每取50~100克加清水适量,煎沸5分钟,倒入盆内,趁热熏蒸腹部;待温后,用毛巾蘸液擦洗自胸口至小腹部。每次熏洗30分钟,每日2或3次。下次用再加热即可,可连用2次。

“功用”健脾消食,荡涤化积。

“适应证”小儿积滞。

“说明”白术能补脾胃、消食除痞,配伍枳实能消痞除满,大黄攻下积滞,槟榔理气化积,皮硝软坚散结。故可用于积滞较重者。

方二

“组成”党参、白术、麦芽、陈皮各适量。

“用法”将上药水煎,洗浴患儿。每日1次。

“功用”健脾理气消积。

“适应证”小儿积滞。

“说明”方中党参能补中益气,和脾胃,配伍白术健脾,陈皮理气,麦芽消积,故适宜于因脾胃气虚所致的运化无力而积滞者。

方三

“组成”枳实、木香、陈皮、莱菔子各适量。

“用法”上药水煎,待药液温热时洗浴患儿。每日1次。

“功用”理气消积。

“适应证”乳食不化所致的积滞。

“说明”枳实,主食积停滞,腹痛便秘。药理学研究表明,其煎剂能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有力。木香、陈皮、莱菔子均有理气消积功效。

小儿脐患

小儿脐患主要是指脐湿、脐疮、脐突而言。脐湿是指脐带脱落前后,脐部湿润浸淫久而不干者。如因脐部不洁,受各种致病菌的感染而引起局部红肿热痛或形成脓疡者,称为脐疮。脐突即脐疝,是指因小肠或腹腔脂膜突入脐中,形成脐部突起而肿大光滑的疾患。脐湿、脐疮、脐突均是婴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疾病,脐湿反复不愈,极易造成局部感染而引起脐疮之症。脐疮如得不到及时治疗,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局部蜂窝织炎、脓疡,甚至诱发败血症。脐突反复不愈,至2周岁以上者即应考虑手术治疗。

方一

“组成”干马齿苋适量,葱3~5根。

“用法”马齿苋烧灰存性(即烧成黑炭状),研为细末,装入瓶中备用。同时先取葱洗净切碎,人锅中煎取汁,待温后擦洗患处皮肤,以消毒纱布拭干,将马齿苋(炭末)扑撒于脐窝,外用纱布盖覆,并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一般3~5次即见效。

“功用”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适应证”小儿脐湿、脐疮。

“说明”马齿苋为治疮要药,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据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故对治疗小儿脐湿、脐疮等症疗效显著。

方二

“组成”葱叶、防风各适量。

“用法”葱叶洗净,捣成泥状备用;将防风加水煎成浓汤,待温后清洗患处皮肤,然后取葱泥贴敷于脐患处,外用纱布盖覆,胶布固定,每日1次。

“功用”祛风解毒,活血消肿。

“适应证”小儿脐突。

“说明”葱叶具有解毒活血消肿之功,防风善祛风邪。本方先以防风汤外洗以除风邪,复以葱泥贴敷,促使肿物消散。

方三

“组成”黄芩9克,胡粉、龙骨(煅)各3克,防风适量。

“用法”上药除防风外共研细末,再用防风煎汤洗患处,拭干后再用药末敷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适应证”小儿脐疮。

“说明”方中黄芩功能清热解毒;胡粉即铅粉,功能解毒生肌,龙骨亦有生肌作用;防风祛风解表,胜湿。药理学研究表明,共煎剂有一定抗菌作用。

小儿遗尿

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一般来说,小儿晚间饮水过多,白天疲劳过度,不良习惯等,均可发生遗尿,如经过必要的调整即可治愈,如经年累月不愈,可影响小儿的精神和生活。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原因,多由于肾气不足,下元虚寒,或体质虚弱,脾胃气虚,或不良习惯所致。

方一

“组成”五倍子、乌梅各5克,胡椒3克。

“用法”将上药研成细末,加醋调成糊状,涂洗患儿脐部及下腹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

“功用”涩尿止遗。

“适应证”小儿遗尿。

“说明”五倍子为收敛之品,乌梅敛肺,涩肠,生津,胡椒有温中下气的作用。诸药合用,有涩尿止遗功效,本方还可研末敷脐部,亦有疗效。

方二

“组成”菟丝子30克,麻黄50克,五味子、益智仁各2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分成5包,5~8岁每次半包,9~12岁每次1包,每晚用开水冲泡药粉,涂洗患儿脐部。

“功用”温肾化气,宣通气机,通调水道,固涩缩尿。

“适应证”小儿遗尿。

“说明”方中菟丝子温肾化气,固涩益精;麻黄宣通气机;五味子敛肺敛津;益智仁缩尿。诸药配伍,具有温肾化气,宣通气机,通调水道,固涩缩尿等作用,从而达到膀胱开关有节,阴阳相调,遗尿自愈的目的。

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多见于1~5岁的小儿。病毒由口腔、咽部及胃肠道进入体内,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病,其临床表现多先出现高热、头痛等,继而呈四肢持续性瘫痪等,故属于中医“痿证”范畴。中医认为,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主濡润全身之宗筋,约束筋骨而利关节。病毒首先入侵胃肠,再流注于经络、四肢、百骸,从而逐渐发生麻痹症状。

方一

“组成”木瓜、透骨草、麻黄、当归、地肤子各12克,制甲珠、桂枝各9克,红花、川牛膝各15克,露蜂房1只。

“用法”上药加清水半面盆煮沸后,加入白酒、黄酒各60毫升,继续煮沸后,倒入盆中,趁热烫洗患肢。必须使药力热透,方可有效。每剂可洗3次。

“功用”温经祛湿,活血通络。

“适应证”小儿麻痹症(待热退后,方可用)。

“说明”木瓜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疗风湿痿痹之要药,配伍透骨草祛风活络,当归、红花活血,桂枝、牛膝通络,甲珠养血,麻黄温经等。

方二

“组成”生草乌、干姜、桂枝、伸筋草、当归、丹参、络石藤、鸡血藤各9克。

“用法”将上药煎汤,待稍温后加白酒100毫升,浸浴患处,每日1次。

“功用”温经散寒,化瘀通络。

“适应证”早期小儿麻痹症。

“说明”草乌性味苦温,有大毒,功能祛风湿,散寒止痛。配伍干姜、桂枝温经散寒,伸筋草、络石藤、鸡血藤舒筋活络,当归、丹参活血化瘀,故可用于麻痹症早期。

方三

“组成”当归、赤芍、木瓜、桑枝各15’克,制附子、桂枝各9克,穿山甲(代)6克,蜈蚣1条,桑寄生、土牛膝、川芎各1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半面盆,煎沸5分钟,加入白酒、黄酒各25~30毫升,煎沸,倒入盆内,趁热熏蒸患处10分钟,熏时上以盖布围住。待觉温后用洁净纱布蘸药水,反复在瘫痪部位浸泡擦洗30分钟。每日熏洗2或3次。

“功用”温经散邪,活血通络。

“适应证”小儿麻痹后遗症(瘫痪期属轻、中型)。

“说明”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化瘀,木瓜、牛膝祛风除湿,桑枝、桂枝散寒通络,穿山甲、蜈蚣活血通络,制附子祛寒止痛,桑寄生补益肝肾,养阴除邪。诸药合用,有温经散邪、活血通络功效,适用于麻痹后遗症瘫痪者。

方四

“组成”川断、防风、羌活、独活、当归各9克,杜仲、黄芪各21克,五加皮15克,木瓜、赤芍各1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5分钟,倒入盆内(去渣),待温时浸泡擦洗患肢30分钟。每日2次。

“功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益气通络。

“适应证”小儿麻痹后遗症中期。

“说明”川断既能补肝肾,又能行血脉,有补而不滞的优点,配伍防风、羌活、独活祛风除湿,当归、赤芍活血化瘀,黄芪益气,杜仲补肾,五加皮、木瓜舒筋活络,故可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

方五

“组成”荨骨风根、威灵仙各30克,半边莲24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2 000毫升,煎沸后,将上药液倒入桶内,趁热洗患处。每日早中晚各1次。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通络。

“适应证”小儿下肢麻痹症。

“说明”荨骨风性味辛苦,功能祛风湿,通经络,常配伍威灵仙等祛风湿药治疗风湿痿痹证。半边莲功能清热解毒消肿。

方六

“组成”麻黄、杜仲、川乌、草乌、红花各10克,花椒6克,川断、党参各12克,黄芪3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患肢。每日1或2次。

“功用”益气活血,温经通络。

“适应证”小儿麻痹症后期。

“说明”方中麻黄温散寒邪,川草乌温经助阳,红花活血化瘀,党参、黄芪益气,杜仲补益肝肾以养筋脉,川断既养肝肾又能活血,花椒祛风除湿。诸药合用,有益气补肾,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祛风通络功效,故对小儿麻痹症后期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小儿口疮

小儿口疮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疾患,以唇、舌、上下腭、齿龈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发生在口唇两侧者,称为“燕口疮”;口腔糜烂,色红作痛称“日口糜”。这些病症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口角疮、维生素B2缺乏性口角炎和口腔溃疡。鹅口疮是小儿口疮中常见的一种,因患儿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而得。此病多因口腔不洁,感染邪毒所致。

方一

“组成”赤小豆、醋各适量。

“用法”赤小豆研成末,入醋调匀,涂洗患处。

“功用”利湿,解毒,敛疮。

“适应证”鹅口疮。

“说明”赤小豆有清热毒痈肿之功,醋善解毒杀虫,两药合用,解热毒而敛口疮,且无任何不良反应,不失为治疗鹅口疮的有效验方。

方二

“组成”活地龙10~15条,白糖50克。

“用法”将地龙用清水洗净后,置于茶杯中(弄断的不要),撒上白糖,然后轻轻搅拌,使其与白糖溶化在一起,即呈黄色黏液贮瓶备用。使用时以消毒棉球蘸此药液,涂洗疮面上,涂药范围较疮面略大些,3~5分钟后,再用盐水棉球擦掉即可。每日涂3或4次,夜晚疼痛时可再涂洗1次。

“功用”消炎解毒,化腐生肌。

“适应证”鹅口疮。

“说明”地龙即蚯蚓,功能清热解毒,外敷治疗口毒疮已溃出脓者,说明本品确有较好的消炎解毒作用。白糖则能化腐生肌,收敛疮口。

方三

“组成”板蓝根、金银花、野菊花、蚤休各15~30克,生甘草6~12克,黄芩9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分煎2次,混合煎取浓汁,用纱布蘸药液涂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鹅口疮。

“说明”方中药物均为清热解毒之品,其中蚤休解毒之力甚强,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对多种致病菌皆有抑制作用。

方四

“组成”黄连、黄柏、黄芩各9克,蒲公英、薄荷各12克,青黛5克。

“用法”先煎黄连、黄芩、黄柏30分钟,再入蒲公英、薄荷煎开10分钟,滤得药液500毫升,冷却后,入青黛拌匀,用棉签蘸药汁涂洗患部,每日3~5次。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消肿。

“适应证”鹅口疮。

“说明”方中黄柏、黄芩、黄连功能清热燥湿,蒲公英清热解毒,青黛凉血,薄荷透邪外出。

小儿流涎症

小儿流涎症,俗称流口水。婴幼儿口腔浅,不能吞咽过多唾液而见口角流涎,一般属生理现象。若3岁以上小儿仍不自觉地常流口水,则属病态。此病多因小儿口咽黏膜炎症、面神经麻痹、脑炎后遗症等而引发。中医认为,此病多因脾胃气虚所致,故治疗以补益脾气为法。

方一

“组成”白矾3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煎沸,倒入盆中,待温后浸泡双脚。每次3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清热消炎。

“适应证”小儿口角流涎。

“说明”白矾,燥湿,清热消痰,故可用于治疗小儿口角流涎。

方二

“组成”肉桂、吴茱萸各适量。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每晚临睡前浸泡双足1次,每次30分钟。

“功用”温脾散寒。

“适应证”小儿口角流涎。

“说明”肉桂,助阳,散寒,湿经。吴茱萸能温经开郁,两者相合,相得益彰,其效更佳。

小儿痱子

痱子又名痱疮,好发于小儿头面、胸背、腹、颊及腹部,多见于夏天炎热之时。临床表现为皮肤汗孔处突起针头大小密集的红色疹子,速成水疱或小脓疱,周围有红晕,自觉瘙痒刺痛等。中医认为,其病因多由暑湿蕴蒸皮肤,汗出不畅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为法。

方一

“组成”马齿苋适量。

“用法”马齿苋水煎取其汁,待冷后将纱布浸湿,以此洗敷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痱子成片。

“说明”马齿苋功擅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故以此煎汤洗敷于患处,能够祛除客于体表之暑邪热毒,使痱子消退。

方二

“组成”马齿苋、败酱草各35克。

“用法”上两物同煎汁,待凉后洗敷患处。

“功用”清解暑热毒邪。

“适应证”痱子。

“说明”马齿苋有清热解毒之功,以之与具有清热解毒排脓作用的败酱草相合,增强了清解热毒之力,又能排脓,故对热毒炽盛,局部有化脓性感染之痱子患者尤为适宜。用此药汁洗后,还可外涂3%氧化锌油,疗效则更好。

方三

“组成”花椒30克。

“用法”上药加水3 000毫升煎煮,滤去药渣,待药液温后洗患处。

“功用”开腠祛邪。

“适应证”痱子。

“说明”花椒性味辛温,能发汗,开腠理,杀虫。用此煎汤外洗,使皮肤毛孔开泄,汗液排泄通畅,则痱子可愈。

方四

“组成”绿豆、滑石粉各45克,制炉甘石10克,薄荷6克,明矾5克,桑叶200克。

“用法”除桑叶外,其他药物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应用时,每晚先将桑叶装入布袋中,用清水煎沸待温时洗澡,洗后拭干,取上药粉擦患处(或干扑之)。每晚洗擦各1次。

“功用”清凉消暑。

“适应证”痱子。

“说明”绿豆,能解毒,透疹。配伍滑石粉等,其效更佳。

方五

“组成”藿香、苍术、野菊花各25克,枇杷叶60克,滑石粉3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至2 000毫升后,再加清水1倍洗浴。每日1次,3~5天为1个疗程。

“功用”清暑,化湿,解毒,止痒。

“适应证”痱子初起暑湿盛者。

“说明”藿香、苍术清暑化湿,为治疗暑湿之佳品。野菊花清热解毒,枇杷叶能清热解暑毒,滑石粉则能化暑气,并有保护皮肤黏膜的作用。

方六

“组成”黄柏、徐长卿、紫花地丁、地肤子各30克,明矾1克。

“用法”上药加水1 000毫升,煎至400毫升,洗涤患处或湿敷,每日2或3次,每次5~10分钟,3日为1疗程。一般2个疗程即愈。

“功用”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适应证”痱子。

“说明”方中黄柏清热燥湿,配伍徐长卿、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地肤子、明矾祛风、止痒、燥湿。

方七

“组成”生大黄30克,冰片、白芷各10克,黄芩12克,黄连9克,75%乙醇500毫升。

“用法”上药除冰片外共研细末,再入冰片同研和匀,入乙醇浸泡1周以上,过滤去渣,取汁贮瓶备用。使用时取此药水擦洗患处,每日擦1~3次。

“功用”清凉解毒。

“适应证”痱子。

“说明”大黄、黄连、黄芩等“三黄”皆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之功,白芷解表、燥湿、清热排脓。冰片能辛凉消炎。

方八

“组成”鲜丝瓜叶适量,白矾少许。

“用法”将丝瓜叶捣烂如泥,加白矾粉捣匀绞汁,取药汁频频涂洗患处,每日数次。

“功用”清热消暑,解毒止痒。

“适应证”痱子。

“说明”丝瓜叶功能消暑解毒,药理学实验证实,本品有消肿退炎之功。白矾有燥湿解毒的作用。

方九

“组成”鲜地龙30克,茶叶15克。

“用法”上药浸入75 9,6乙醇200毫升中,浸泡3日后,过滤取汁备用。使用时,每取此酊少许涂洗患处,每日3或4次。

“功用”消炎解毒,驱风通络。

“适应证”痱子。

“说明”地龙有清热熄风之功,能解热疾。茶叶功能清暑解毒,药理学研究表明,茶叶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并能收敛及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

方十

“组成”苦参、生大黄各20克,冰片、黄柏、雄黄各12克。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浸入75%乙醇300毫升中,浸泡2~3日,取汁备用。使用时用棉球蘸药汁涂洗患处,每日3或4次。

“功用”消炎解毒,燥湿止痒。

“适应证”痱子。

“说明”苦参,清热而去湿,疗疮而杀虫。大黄、黄柏、雄黄均为清热解毒之品。冰片散郁火,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应用于局部,有消炎止痛作用。

小儿蛲虫病

蛲虫病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其病由吞入有感染性的蛲虫卵所致。由于雌虫在肛门附近排卵而污染被褥及衣服等物,可经污手互相传染而造成流行。l临床表现为肛门及会阴部奇痒,夜晚尤甚,睡眠不安,大便内或肛门外常发现寸长白色的成虫。治疗以杀虫止痒为法。

方一

“组成”大蒜5瓣,菜油少许。

“用法”大蒜捣烂,入菜油中拌匀,挤出药汁,于每晚临睡前将药汁涂洗于肛门周围,连用3~5日。

“功用”杀虫解毒。

“适应证”蛲虫病。

“说明”大蒜能解毒杀菌,故用其治疗蛲虫病颇为适宜。

方二

“组成”鹤虱、苦参、使君子各15克,花椒6克。

“用法”上药水煎过滤取汁,临睡前洗肛门、阴部。连洗3天。

“功用”燥湿杀虫。

“适应证”小儿蛲虫病。

“说明”鹤虱为杀虫要药。药理学实验证实本品有良好的杀虫作用,配伍苦参、使君子等,其效更佳。

方三

“组成”百部、苦参各15克。

“用法”上药每晚煎水熏洗肛门,再将六神丸1粒塞入肛门内。连续使用1周。

“功用”燥湿解毒杀虫。

“适应证”小儿蛲虫病。

“说明”百部灭虱杀虫,主用蛲虫。药理学及临床研究证实,百部煎剂治疗小儿蛲虫病52例,结果治愈51例,说明其疗效较好。

方四

“组成”鹤虱、使君子各15克,枯矾、胡黄连各6克,雄黄3克,樟脑2克(后下)。

“用法”先将上药倒入沙锅内水煎20分钟,煎后放入樟脑,将药液倒入干净的浴盆中,待水温适当时,抱小孩坐盆上,蒸熏肛门,至药液不烫时,洗浴患儿肛门。连续熏洗3天。

“功用”杀虫止痒,清热燥湿。

“适应证”小儿蛲虫病。

“说明”方中使君子、鹤虱皆为杀虫之品已如前述,胡黄连功用清湿热,雄黄、樟脑亦有杀虫疗效。

方五

“组成”百部35克,60%乙醇160毫升。

“用法”将百部入乙醇中密封浸泡3日,备用。使用时先用温开水将肛门洗净,在临睡前用棉棒蘸药液涂洗肛门及其周围部。7日为1个疗程。

“功用”解毒、杀虫、止痒。

“适应证”蛲虫病。

“说明”百部能止咳及杀虫。故民间常用于治疗蛲虫、蛔虫等肠道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