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也有各样的制作材料和颜色。孔子曾说:“穿着敝袍与穿狐貉者站在一起而不觉羞惭的,那就是子由吧。”汉武帝梦想与神仙往来,命人给他制作了一件赤霜袍,该袍云彩乱色,非锦非绣,如仙人的衣服一般。传说汉武帝穿着赤霜袍真与仙人相会了。东汉规定,皇帝戴通天冠时服袍,按照各季节变换袍的颜色。
南北朝时,袍被规定为皇帝的朝服。晋明帝在位时诏定用朱纱袍作为听政之服,但未禁止士庶服用各色袍。隋文帝命制作拓黄袍用于听朝,不许士民服黄袍。唐朝的袍有青、绯、黄、白、黑五种,承接了东汉的五色季节袍,赤、黄两色为皇帝常用之色。规定除元旦、冬至受贺及大祭祀以外,皇帝均穿袍服。唐高祖下令禁止士庶用赤、黄两色为衣服及杂饰。黄袍到唐高宗时上升为皇帝的主要服装,再申不许士庶服黄之令。但唐玄宗常爱服绛纱袍。
唐玄宗曾召李白入宫作乐章(配唱的诗词),李白佯醉不起,玄宗向他许诺:“赋成乐章,以貂豹锦袍与卿。”李白即刻醒了“酒”,提笔完成任务。
玄宗见李白如此之快完成作品,一时不忍将袍割舍给李白。李白看出玄宗的心思,一把将袍夺过来,玄宗忽又爽然笑了,答应给他。后来杜甫作诗赠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自从黄袍成为皇帝的独有服装,“黄袍加身”就显然是登基称帝之义。
这个典故是宋太祖当年和拥立他的将士们创造的。将士们突然把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赵匡胤先穿上黄袍后当了皇帝。黄的颜色分为浅黄、赭黄、淡黄等。浅黄袍衫与折上巾、九环带、六合靴配用,是唐代皇帝最常穿的一套。如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就穿这套服饰。宋代沿袭下来,大宴时,皇帝常穿赭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靴。平日上朝或服以上诸种,也可服红衫袍、淡黄袍。明代规定大祭祀、大礼仪(元旦、冬至、圣节)用衮冕,次者服绛纱袍加通天冠,而盘领窄袖黄袍是常服。
清代皇帝的袍服一般用明黄,祭天时用蓝,朝日时用红,夕月时用白。
春夏时,袍的边缘饰以缎,秋冬则用珍兽皮毛。日常穿的明黄袍因上面绣着九个龙而称为龙袍,穿龙袍时束带、挂朝珠。龙袍以明黄为主,也有金黄或杏黄等色。龙袍的九条龙前后身各绣三条,两条绣在肩上,所以从正面与背面看都是各五条,而第九条绣在衣襟里面,从外面难以看到。龙以外穿插绣十二章纹和五色云,下端是水脚,水上是山石宝物,即八宝立水,表示一统山河。
清代高级文武官员允许服用蟒袍,蟒与龙外形上看不出什么区别,仅比龙少一爪,五爪为龙,四爪为蟒。如果皇帝赐给大臣五爪龙袍,大臣应挑去一爪(从绣龙上拆下一爪)作蟒袍穿用。
清代龙袍制作十分复杂,先由北海画舫斋内的如意馆师傅设计图样,皇帝审定后再交送苏杭内务府织造机构,按设计裁、绣。用料考究,手工精细。
衫、衣古代的内衣叫中单、中衣。直接穿在外面就叫衫了,当年汉王刘邦与项羽交战时,战酣天热,汗透中单,从此将中单改称汗衫。皇帝的内衣通常是一日一换,换下来的就不再穿,而讲究节俭的皇帝,常把单衣洗了再穿。一次唐肃宗在朝堂上,把袖口的内衣翻出,指着对大臣们说:“这件内衣已经洗过三次了。”大臣们纷纷称赞皇帝俭朴,唯独柳公权不以为然,肃宗问他为何不称赞,柳公权说:“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穿洗过的衣服不过是小节。”
明崇祯帝更加俭朴,内衣袖口破了还继续穿,一次在经筵上,破了的内衣袖口露了出来,崇祯把袖口纳进里面,讲官看到了,进奏:“衣之敝,虽过于俭,然美德也,何必讳?”
晋简文帝登基时,竟穿着单衣,头戴平巾帻接受皇帝玺绶,看来皇帝破例的事情也是有的。唐德宗避吐蕃之乱到梁州,时值天热,而将士们未来得及换下冬衣,德宗体恤士情,上朝时不着衫而着夹衣。将士们闻知后感动得落泪。
夏天皇帝着衫以为便服,单层的袍子称为袍衫。宋徽宗赵吉的《听琴图》中,坐地弹琴者就是他的自画像:穿着士人常服的襟衫,头戴束发巾子。
清代皇帝的内层汗衣都是由松江织造用三棱布制成的,比较吸汗。外层的衫子用绢或纱制作。
皇帝的雨衣又称油衣,直至明朝都是用桐油涂在衣上。皇帝出外,侍从要备上雨衣。唐高宗曾出猎遇雨,穿上油衣后,问:“油衣为什么不漏雨?”
随从的谏议大夫说:“若能加上瓦就不漏了。”意在谏阻皇帝不再游猎。清代的雨衣非常完备,雨衣之制有六种,雨衣又分两种,以毡、油绸、羽缎制成,明黄色。
古代君臣都把佩玉作为服饰的组成部分,喻以礼容、昭声、制容、不变(品行不变)。用彩色的丝织成的阔带子为绶。汉明帝定立皇帝服大之制,上有双衡,下有双璜,后世沿之。唐宋皇帝服礼服时,着白玉双。明代皇帝礼服佩白玉并加饰。清代皇帝以头垂朝珠代替了佩玉。朝珠共一百零八颗,最贵重的是产于松花江的珍珠,称东珠,在大典礼上佩戴。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佩戴不同原料制成的朝珠,如祭天时用膏金石朝珠;祀地时用蜜珀;朝日时用珊瑚;夕月时用绿松石。朝珠上的饰物有佛头、纪念、背云、大小坠。佛头是朝珠正中位于胸前一个大珠子;挂在颈后有一个下垂的饰物叫背云,背云的下端还有一个葫芦形的佛嘴;纪念是朝珠两侧的三串小珠,左两串右一串,各有十粒。这些饰物的吉祥意义有多种解释。
带起着束腰和装饰作用。皇帝所服的带称革带或带,一般宽二寸,用皮子制成,就在带的左右系着。隋唐皇帝常服九环带,带上的饰物叫做铐,用玉或金银等制成。九环带与赤黄袍衫、幞头配为一套服饰,皇帝日常服用的带还有很多种,从皇帝赐给大臣的带中可略见一斑,因赐给臣下的带原是皇帝自己所用:隋文帝赐给杨素万钉宝带;唐玄宗解下自己的红玉带赐给宁王;唐文宗在盛夏时赐给李训水玉腰带,水玉腰带应是皇帝暑天取凉所用;唐太宗赐给房玄龄黄银带时充满人情,房玄龄与杜如晦都是太宗的得力辅臣,杜如晦溘然离世引起太宗极大伤惋,惟恐房玄龄也命不久长。太宗泫然流涕对房玄龄说:“世人传说黄银是鬼神惧怕的东西,今天将此带赐给你。”
宋代皇帝服衮冕时,配金龙凤革带;服黄袍时,配玉装红束带;服便装窄袍时,配通犀金玉环带。明代初期曾一度取消革带,后来发现没有带,佩物就无法系,只能附在裳的腰间。不久又复用带,礼服配玉革带,便服带用玉或束带用金、琥珀、通犀为饰。
清代有朝带、吉服带、行带,都用明黄色。其中朝带分两种,一种是大典礼时服用,十分考究,主要用龙文金圆版四片,饰红监宝石或绿松石,再衔珍珠等物;一种是祭祀时服用,祀天饰以青金石,祀地饰以黄玉,朝日饰以珊瑚,夕月饰以白玉。
蔽膝蔽膝是礼服的组成部分,用熟皮制成。呈梯形,颜色随裳色,上绘山、龙、火图案,明代永乐时规定绘织藻、粉米、黼、黻四章图案。
舄、履、屦、屐、靴以上属皇帝的鞋类。汉代规定皇帝服祭服时穿舄、朝服穿履、燕服穿屦、出外穿屐。舄是一种双层履,履下一层木,又涂上下一层乾蜡以防泥溺。舄的出现很早,传说黄帝死后葬在桥山,其墓无尸只有剑与舄。汉孝文帝所穿的舄用革制成,叫做革舄。唐宋礼服用赤舄,唐舄加金饰,宋舄饰金及花、四神玉鼻。宋代朝服用黑舄、乌皮制成,常服则用白舄、丝制成。
履是单底鞋。古代庶人用草履,稍富者用丝履,皇帝的履一般用皮制成,唐代皇帝朝服即用乌皮履。唐宣宗为表明对孔子的尊崇,设计了仿孔子式样的鞋,名鲁风溪,引起宰相和诸王的兴趣,纷纷仿效,稍改式样,称为遵王履。明代皇帝燕居服用玄履,上饰朱缘、红缨、黄结。
屦是用麻、葛制成的单底鞋,与履没有式样的不同,只是稍简单些。
屐是木底较厚的鞋,下有齿,也可无齿,出门行路可以防滑、耐磨。
靴,本属胡服,引进中原成为军旅用鞋,隋唐皇帝在接受幞头的同时也接受了靴。隋文帝着六合靴上朝,与贵臣同样,唐代沿之,而六合靴渐为皇帝专用,宋代几次更定舆服制度,朝服用履还是靴反复多次,其靴用黑革制成,参用履制,形似增长筒的履,大宴时则服皂文靴。元代皇帝的靴有红罗靴,用红罗制靴筒。当时民间喜用铜饰靴,皇帝也采用此法以求俭朴。
袜足衣也。袜都有带。周武王罢朝时袜带断了,武王环顾左右,想找一个可代替袜带的小绳,没能找到。武王的袜子早在他伐纣时就添过麻烦,武王率军伐纣至商山,袜带松开了,身边的五个人都不肯为他系上,都说:
“臣所以事君,非为系袜。”
袜的作用有时不可思议。汉成帝时皇侄中山王朝见,成帝赐他一同进餐。中山王吃饱后站起来时,袜带松开了。成帝一直在观察他,见此状,便认为中山王无能,转而认为定陶王较好。成帝没有儿子,想从皇侄中选一位继承人,后来选中了定陶王。
与礼服相配一般用赤袜,东汉皇帝着赤袜祭祀山川宗庙以表其赤心。后世沿之。礼服中的袜比较精致,里外双层,宋朝用罗表缯里与鞋筒相系。唐代皇帝拜祖陵时服白袜。燕居时皇帝也着白袜,用绢绫等制成。立冬时皇帝要穿用罗、帛十余层做成的“千重袜”。
皇家起居器用一览
皇帝在宫内过着室居生活,生活中需用的器具品种一般民间也有,而表明皇帝身份的玺、印、绶及出外的大驾卤簿又不属于皇帝宫内日常生活的器具。然而,除了力行节俭的皇帝使用的一些器具较为朴素外,帝王们决不会使用与民间相同质料的器具。今人可以在现存的明清紫禁城的宫殿内及珍宝馆看到有关实物。
帐最初形如覆斗,施于床上,其形制似于今人的蚊帐,但后来的帐并不都是覆斗形。帐的四周用流苏为饰,一般春秋和冬季用夹帐,有里外两层,夏天用单纱罗帐。皇帝使用什么样的帐,凭其奢俭程度,自然大部分皇帝是好奢。在这方面最为俭朴的皇帝是汉孝文帝。《汉书》中说文帝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又有一说是文帝厌恶纨素的瑟瑟声,竟用装大臣上书的囊做帐,把几个囊拆开,连接成帐。如果皇帝用青布做帐,那就是向汉文帝看齐了,但这很难做到。
皇帝的各种奢侈的宝帐,在史书中记载得更多,较之汉文帝的囊有天壤之别。汉武帝曾用琉璃、珠玉做帐,珠玉在月夜下闪光,帐上还缀以各种天下珍宝,武帝将这座宝帐供给神仙居住,以示虔诚,自己在一旁用次之的乙帐。汉武帝还有玳瑁帐,在帐的四周嵌满玳帽,与之相媲美的应是唐代同昌公主的珠帐,全部用珍珠连缀为帐。十六国中的后赵皇帝石虎,冬天用明光锦做帐,里层复帐用白缣为之,帐的四角安装纯金银铸刻的装饰物,帐顶是一朵灿烂的黄金制成的莲花。隋炀帝在扬州建造的迷楼,楼上设四室帐,一曰散春愁,二曰醉忘归,三曰夜酣香,四曰迎秋月,各缀以宝物。唐玄宗时,用翠羽帐供皇后使用,王皇后被废,王为之作《翠羽帐赋》。
幄一种大帐,为四方形,《周礼》说幄四合象宫室。帐一般施于床上,幄则施于地上,幄的四周叫做帷。
帷幕、幔、帏与帐的形制大体相同。
屏风屏风首先用来挡风,一般摆在座位后面,屏风又称展,取依倚之意,《礼记》中说天子当展而立。
屏风高八尺,除了挡风以外,作用很多,堂中议事,屏风后面可设旁听者,不为人知。如汉光武帝姐姐湖阳公主新寡,想再嫁宋弘,光武帝乃召宋弘议事,让湖阳公主躲在屏风后面,听他们的谈话内容。屏风上可雕可画也可书写文字,贪于淫逸的汉成帝命人在屏风上画纣与妲己的猥亵状,汉光武帝殿内的屏风上绘着美女图,宋弘一次和光武帝议事时,发现皇帝不时望一眼屏风上的美女,宋弘正色道:“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光武帝从善如流,立即令人将屏风撤去。唐太宗将地方官的姓名列于屏风之上,朝夕斟酌如何用人,后来又将魏徵的“十渐疏”抄录于屏风之上,唐太宗的这种做法被子孙承袭,唐德宗命人在麟德殿的屏风上绘汉魏君臣,列其善言美事,唐代宗也将前代君臣事迹写于六个屏风上,宣宗则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上,经常神色庄重地拱手读屏风。不过,屏风更多的是装饰性的绘画、雕刻。
许多用珍贵材料制做的屏风被载入史册。汉武帝用白琉璃制作的屏风,光照洞彻。又有记载说,汉武帝造神明台,摆设着用玉片缀为龟甲的屏风。
吴国孙亮用琉璃制做的屏风,镂刻着瑞应图一百二十种。汉代多用云母、火齐制成珍贵的屏风,云母是一种矿物,可剖为片,薄者透明,火齐与云母相似,也是一种矿物,色黄赤似金。翡翠是一种珍玉,制作屏风则用料可观。
唐玄宗曾赐给杨贵妃两件珍贵的屏风,一为水晶屏风,杨贵妃转赠给其兄杨国忠;另一屏风名虹蜕,雕刻着前代美人,美人的衣服和器玩都是用重宝星星点点嵌成的。这件屏风本是隋文帝赐给义成公主的,义成公主后来成为匈奴王的阏氏,隋炀帝的萧皇后在炀帝死后,辗转投奔了义成公主,贞观初年,萧皇后回归长安,也带回了这件屏风。
帘为户帏,也起障蔽的作用。在帝王宫中,金玉珠玑也被用来做帘。
汉武帝为招致仙人,用白珠为帘,又制成翠羽麟毫帘,汉成帝宠妃赵合德所住的昭阳殿,户设珠帘,风来则发出细碎的鸣响。
床床的释义为装,用以装载人。床对于古人,夜间则卧,白天则坐。
当东晋元帝司马睿即位时,要辅臣王导与他一同坐在御床上接见大臣,王导坚决辞谢。北魏人魏收在室外读书,坐在板床上,几年后床板被坐坏。
皇帝的御床一般用柏木做成,也有用金属制成的。唐代内廷事务官尚舍负责掌管殿庭供设包括床,床有金铜银床。床栏用珍奇点缀。隋炀帝有五方香床,缀金玉珠翠。唐玄宗时,西域波斯进献玛瑙床,夏天皇帝如果怕热,可以用石床。南朝宋武帝刘裕曾患体热,有人献石床,刘裕没有用而是把石床打碎了,以防臣下为了献媚而劳民伤财。
榻榻的形状是长狭而单,离地较近。宋太祖赵匡胤准备伐江南时,江南国主(南唐)派使求饶,宋太祖说:“江南主有何罪?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乎?!”宋太祖此话用的是比喻,实际上榻很窄,很难挤下两个人,如果两人挤在一榻上睡,那么其中一个人肯定睡不好。皇帝的榻一般是用来坐的,或者临时性的躺下休息,但夜间不会睡在榻上,除非有繁重、紧急政务缠身。榻可以经常移动位置,也可以折起来放在一边。
簟簟是古人的床席。民间用的簟都为竹制,宫廷用的簟除了竹簟以外,还用珍奇的象牙等物制簟作为奢侈品,汉武帝曾以象牙簟赐李夫人,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所住的昭阳殿中也有白象牙簟。晋代太子纳妃的聘礼中有乌韬赤花双文簟。
梁简文帝萧纲作了一篇答谢定襄侯赠卧簟的诗文:“筠簟多品,筱彼荡杂名,校色比奇,独此为贵。自含苍紫,似久暴于柯亭,乍舒黝素,若屡沾于湖水,三伏余炎,九折成用,便可旅食南馆,高卧此胞。”描述了用了定襄侯的卧罩如何惬意。
席也是竹制的。古人席地而坐,就是以席为地,坐在席上,孔子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