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不正不坐。”汉时皇帝也经常坐在席上,汉文帝和贾谊谈话时,两人都是席地盘坐,汉文帝凑近一点听,就把席子向前挪动,再坐。唐宋以后,椅子通用,皇帝便很少坐在席上了,席多做铺床之用。
帝王后妃所用的席子中,恐怕只有汉文帝的莞蒲席最为廉价了。皇帝的席子至少有文饰和丝缎镶边。战国时燕昭王的席,编(或绘)成云雾麟凤图案,席上杂错宝饰,散荃芜香。汉代赵合德就有三种绝世之席,一为回风席,一为椰叶席,一为绿熊席。绿熊席毛长二尺余,人睡在其中,拥毛自蔽,望之只见绿毛不见人,坐时,毛长没膝,席上熏香,坐此席后,沾上的香气竟百日不歇。
褥古人的褥铺在床上的为承床褥,垫在座下的为独坐褥。
皇帝的褥子一般用丝中棉为里,外裹绸缎,加缘饰,魏武帝曹操讲求节俭,褥子只用来取暖,不加缘饰。宋代曾规定,大礼时御座的褥子金裹、装钉、施珠,宋高宗认为事天以诚为主,不必用珠子饰褥。金缕褥和裘皮褥属于较奢侈用品。张易之因受宠于武则天,其母也分享富贵,张易之为母亲求得了牙席、犀簟、觯貌之褥。
《世说新语》中说,晋孝武帝十三四岁时习性古怪,冬日白天只穿一层单衣,而夜晚叠数层厚褥睡觉,谢安劝道:“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热,恐非摄养之术。”孝武帝却说:“夜静宜温。”谢公出门摇头叹气。
枕中国古代民间很早就用杨花、柳絮或其他松软物质做枕。曹魏宫中皇帝用漆画韦枕,韦是熟牛皮,作为枕的外层。晋代皇太子纳妃聘礼有龙头髻枕,是指枕的外形,不知内层用的什么材料。从史书上看,古代财富拥有者们包括皇家爱用宝物作枕,而宝物如琥珀、玛瑙都是硬物,不知如何消受,古诗曰“睡爱珊瑚枕上凹”,做成凹形大概可以解决后脑不舒服问题。
南朝宋武帝刘裕北征时,有人献琥珀枕,光色堪丽,刘裕听说琥珀可疗治金疮,便将琥珀枕粉碎,分给将士们。古代曾出现过水晶枕,夏天用时非常凉爽,水晶应是水银,有首咏水晶枕的诗“千年积雪万年水,掌上初擎力不胜。南国旧知何处得,北方寒气此中凝。黄昏转烛萤飞沼,白日搴帘水在簪。蕲簟蟓琴相对好,裁诗乞与涤烦襟”,唐代皇帝曾用水玉腰带祛暑,不知水晶枕是否在御用之列。不过传说玄宗年间龟兹进贡了一样奇特的枕,色如玛瑙,温润如玉,枕之则十洲三岛四海五湖尽在梦中,玄宗将此枕命名为游仙枕。古人认为磁石可以明目,皇宫中常用磁石制成盆枕,据说此枕可使人年老而眼不昏花。梁元帝时,太子献上宝枕,元帝作谢辞“泰山之药,既使延龄;长生之枕,能令益寿。黄金可化,岂直刘向之书;阳燧含火,方得葛洪之说。况复重安玳瑁,独胜瑰材,方松非匹,称榴末拟”。
被《论语》中说“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寝衣指的就是被。衾,则是大被。皇家用的被一般为锦被,有彩、文、绣并饰以珍宝,但也有普通的被子,宋真宗北巡时,闻某臣病重,赐裳褥令其先归,真宗赐衾褥时说:
“此朕常御者,虽故暗,亦足御道涂之寒。”可知宋真宗的这套被子质地很普通,某些皇帝为表明自己尚俭,常将宝物损弃,例如陈宣帝便将豫州进献的罗纹锦被当众烧掉。至少在汉代,鸳鸯就已成为被上的图案,赵合德曾赠给姐姐赵飞燕一件鸳鸯被。五代十国中的后蜀皇帝孟昶有鸳衾,形制特殊,这件锦被宽有三幅,用一梭织成,被头有三穴,中间的圆穴扣于颔下如同衣服的圆领样,两侧的穴叠在颈后。孟昶聪悟明敏,这条鸳裳应是他自己设计的。
皇室御厨
古代君主的膳食及其烹饪从来就是一件不可苟且的事,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中国宫廷把吃饭搞得那样大张旗鼓,有众多苛繁的讲求。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古代,如是全国的百姓都有饭吃就是太平盛世了。最基础的事务也就是最重要的事物,所以帝王们不能不讲究饮食,“王者食所以有乐何?
食天下之太平富积之饶也。”如果天下饥荒,饿殍满路,帝王就应当有撤馔之举,以显示与天下同心、体谅民情。
先秦时,君主的厨师已经列为职官。宰,原本是君王的厨师,后来才成为最重要的辅臣,例如伊尹就是商汤的宰,司马迁说,伊尹扛着鼎,端着俎,用美味令商汤心悦,然后向汤传述王道。
从伊尹与商汤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伊尹确实是一位高明的厨师,他对汤说:“水居者腥,肉猥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风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之材,九沸九变。火之为纪,时疾时徐,灭腥祛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光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热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灭,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服。”
自从宰不再在御厨中操作以后,御厨中的首领就是膳夫了,还有庖人、食医、内饔、外饔、笾人、酒正、醢人等分工合作。秦汉时御厨的首领叫做大官令,下有大官丞、胞人长、丞、大官献食丞、汤官令、丞。
从北齐开始,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为光禄寺,沿至清代。隋唐又开辟了第二个御膳机构殿中省尚食局。从此各代的膳食机构为两个,其一的光禄寺主要负责祭祀食品、宫廷朝会宴享和京官的膳食。唐代光禄寺下设太官署、珍馐署、良醌署、掌醢署(这种设置延至清代)。太官署除令、丞、府、史等负责人员外,供膳二千四百人,主膳十五人。负责皇帝日常膳食的殿中省尚食局,长官为奉御,督办御膳,保障遵守春肝、夏心、秋肺、冬肾的声禁,呈给皇帝的食物,由奉御先尝。此制延及宋辽。
明清的御膳由宦官机构主办。明代宦官十二监中的尚膳监是负责御膳造办的,而实际上御膳由司礼监掌印、秉笔、掌东厂者轮流按月率属造办,只是在崇祯年间一度由尚膳监负责,意在省事,然而崇祯十三年后仍回到以前的做法。尚膳监则办理宫眷和典礼上的食品。清代御膳由内务府下属的御茶膳房办理。御茶膳房设总管大臣,下设各局:荤局、素局、饭局、点心局、挂炉局。慈禧在位时,设西膳房,专为她做各类食品。
清代在制度上规定了帝、后及其以下各等级的饮食供御。每日供给皇帝的膳食原料有: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油一斤,羊二只,鸡五只,鸭三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共十九斤,大萝卜、水萝卜、胡萝卜共六十斤,包瓜、冬瓜各一斤,苤蓝、干闭蕹菜各五斤,葱六斤,玉泉酒四两,酱、清酱各三斤,醋二斤,牛乳一百斤,玉泉水十二罐,乳油一斤,茶叶七十五包(十五斤)。
皇后的膳食日用是:猪肉十六斤,羊肉一盘,鸡、鸭各一斤,新粳米一升八合,黄老米一升三合五勺,高丽江米一升五合,粳米粉一斤八两,白面七斤八两,麦子粉八两,豌豆三合,白糖一斤,盆糖四两,蜂蜜四两,核桃仁二两,松仁一钱,枸杞二两,晒干枣五两,猪油一斤,香油一斤六两,鸡蛋十个,面筋十二两,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一斤,甜酱一斤六两,清酱一两,醋二两,鲜菜十五斤,茄子二十个,王瓜二十条。
皇家美食和珍味
先秦时,古代宫廷就很讲求肉食,王的平日膳食多取用六牲,即:马、牛、羊、豕、犬、鸡。还总结了美味八珍,即用牛、羊、麇、鹿、唐、豕、狗等原料制成的淳熬、淳母、炮豕、捣珍、渍熬、糁肝、背炮、群盖。春秋战国时又将八珍衍化为: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鹗炙、猩唇、熊掌、酥酪蝉(羊脂)。不知龙肝凤髓是由何物取代的,已知的明代宫廷大宴上的焦凤烹龙,是用雄雉代凤、白马代龙。不过这些珍奇不是帝王平日常能吃到的。
《周礼》中将王的膳食称为玉食,并不只是形容。古人认为玉是阳精之纯者,食玉可以御水气。所以玉还有食用一途,不过玉实在太珍贵了,也谈不上味美,把玉屑配成食物摆上膳桌的事很难出现。把玉粒含在死者口中则是丧礼中的一项。
传说黄帝发明了蒸谷为饭,此后,饭成为贵贱均受用的主食。《礼记》
中说,武王陪父亲文王进餐时,为表示孝敬,文王吃完一碗添饭,武王也同样再添饭,不使父亲感到吃得比儿子多,古人赞颂周公求贤时,常说周公一饭三吐哺,可见当时饭便是日常主食。
在未用麦磨面时,麦是用来蒸食的。麦饭是民间常用食物,对于君主来说,食麦饭则意味着俭朴,有时匆忙或不得已只能用麦饭充饥。东汉光武帝一次外出遇大雨,冯异侍从光武帝,把车驾引至路旁空舍前,君臣躲进空舍,烧灶烤干衣服,冯异煮好麦饭,端来请光武帝食用。
王充生活在汉代,在《论衡》中讲到当时粟饭的做法,粟是小米,“舂于臼,簸去糠,蒸于釜甑,举之以火,成熟为饭,乃甘可食也。”其实粟饭在春秋战国时已成为粗饭。粱是上等的谷子,膏粱是指肥肉加粱米饭,为富贵人家的膳食,那么宫廷中自然多用梁加工为饭。古人将麦以外的脱粒后的谷物都称为米,“粲”和“精”指的是上等米。糯米早就出现,但并不普及。
自宋代引入古城稻以后,粳米成为人们的主食,尤其在南方,宫廷也不例外。“为稻粱谋”一语出现在唐以后,指的是谋一份不错的饮食(生计),可知稻、粱为较好的食物。到明清,稻米成为细粮中惟一的米类,小米、高粱已没有资格进入御厨,清代康熙皇帝还潜心研究稻种,培植了优良品种的稻米,在全国推广,在京西用玉泉山水灌溉的优质稻,为宫廷专用。清末宫廷用米除玉泉山米以外,还有紫、白、黄三色米,由河南产,因颜色奇特,受到两宫太后的欢迎。
大概从西汉开始,人们将麦磨成面,加水和成团、压扁,烤或蒸熟,叫做饼。馒头是由蒸饼发展过来的,面和米成为主食中的两类。在宫廷,主食应算是肉而非谷物。
经常出现在御食中的汤饼,是煮熟的面食。饼又是面食的通称,汉代汤官负责供应御膳中的饼类。魏文帝曹丕曾怀疑何晏面色是涂粉之故,为验证此事,文帝召何晏来,赐食汤饼,何晏脸上冒出汗,文帝用朱衣拭其面,面仍皎白,唐代御膳中有“银饼馅”,用乳酪和面、膏腴作馅,皇帝有时将此饼赐给大臣食用,品尝到这种饼的大臣觉得美味无比。
五代时后唐明宗命人按他的意思做饼,用碎肉与面揉在一起,做成臂状,用刀截成每只二寸厚,蒸熟食用,称为“同阿饼”。北周宫中有种莲花饼,内有十五层,每层夹一朵莲花,共十五色,宫中将此饼称为“蕊押班”。
北宋宫中御膳的饼类有鹭鹚饼、天喜饼、密云饼,外面还进贡龙团凤饼。也是一种饼,宋御食中有驰蹄、春卷。
可知唐以后御膳用的饼越来越精细、考究、别出心裁,普通的饼在御膳中失去了地位,只是在刻意锻炼节俭风尚和困顿无奈时才食用。唐玄宗和太子之间曾在饼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则微妙的事情:一次,玄宗与太子共进餐,太子用刀切割熟羊肉,刃上沾满了油渍,太子用一张饼把刀擦干净。玄宗观察着太子的举动,见他用饼洁刀,面露不快之色,太子正不知怎样处理这张饼,像抹布一样扔掉当然痛快,发觉了父皇的脸色后,太子只好慢慢把饼送到嘴里。玄宋立即有了笑容,并说:“福当如是爱惜。”唐僖宗避战乱逃到蜀地的那段日子十分狼狈,粮食匮乏。到几乎断粮的那天早晨,有位宫女拿出方巾包着的半斤面,用村人进献的酒和面做饼,烙成后请皇帝进用。嫔妃捧着饼哭着请求道:“此消灾饼,官家若以社稷生灵为意,乞强进半枚。”
至少在南北朝时,宫廷就已出现发面饼。南齐时曾用“面起饼”作祭品。发面食品无疑也加入了御膳之列。宋代馒头的价值和美味被皇帝所承认,宋神宗视察太学时,对其伙食中的馒头十分满意,并说:“以此养士,则无愧矣。”御膳中也有子母馒头。
馄饨估计是由汤饼发展来的,宋御食中有五色馄饨。而饺子与馄饨做法相似,唐代已有水饺饵,又称为汤中牢丸或粉角。但未见唐宋皇帝如何赞赏它的美味。
一生向往先贤的孔子,从古书上得知周文王喜食菖蒲殖(用一种有香气的水草制成的酱),孔子也试图对菖蒲莛感兴趣,每日把菖蒲摆上食桌,缩着鼻子吃下去,三年以后才适应了,孔子是个讲求美食尤其喜好肉食的人,必知先贤的嗜物并不甚佳。
其实三代、秦汉乃至南北朝的宫廷膳食都远不能和后世相比。
魏晋南北朝有特殊的政治、社会格局,当时皇帝的膳食居然不如门阀贵族,皇帝经常对富臣的美食垂涎。晋武帝曾到王济宅中做客,王济之父王浑是晋朝大将,王济是名士兼驸马。在王家,晋武帝发现这里的佳肴自己从未尝过,其中一样用琉璃器皿蒸熟的食物美味无比,武帝问王济此菜如何做法,王济答曰:“以人乳蒸之。”武帝脸上出现不平之色,未进完餐就起身离去了。宋文帝常到大臣谢弘微家求食,谢弘微是个理膳能手,文帝光临其家,谢弘微忙与家人在厨中烹制,呈上,文帝得以美餐一顿。齐武帝向祠部尚书虞惊求扁米栅,虞棕献栅及杂肴数十皋、(器具),太官御厨愧然不如。
武帝亲自向虞求其饮食秘方,虞不肯献出。武帝某次醉酒,周身不适,虞棕仅拿出醒酒鲭鲜一方,武帝仍无怪罪之意。以贪吃肥胖着称的宋明帝,尤其好食逐夷,即用石首鱼、鲨鱼、鲻鱼的肠肚制成的酱,明帝将此物由银钵盛蜜浸渍,每餐吃上数钵。一次明帝对扬州刺史王景文说:“这是奇味,你有吗?”王景文答:“臣一直很喜欢吃,但家贫很难得到。”明帝听了十分得意,更加嗜好此物。由于贪吃,五脏难以负荷,胸闷腹胀,以至透不过气来,复又大量饮酒以助消化,最终困于饱食而死。
隋唐以后皇宫的膳食跃上了新的台阶,尚食局集中了全国一流的厨师,其手艺在朝廷外很难找到对手。皇帝便可享受天下至美的食品,南北朝的困境不再复现。
唐代的御食用装饰华贵的牙盘盛装,日常膳食每餐用九个牙盘装食味。
唐代尚食局的手艺被人们传为佳话。中书省的冯给事曾帮过新提升的尚食令的一点忙,尚食令提出要去冯家献点薄艺。这位尚食令是位造子(薄饼)手,他在冯家厨房操作,冯氏一家人在帘后观看。只见他极为利落地团面,旋即一张薄饼置入铛(三爪锅)中,将熟,又漉出入水中,良久,忽又投油铛中,取出抛在台盘上,饼仍旋转不止,冯给事一家人品尝,其味脆美,不可名状。这不过是略施小技。制作珍味御膳要比这复杂得多,如“浑羊殁忽”的做法是:取鹅,去毛及五脏,内中置肉及糯米饭,五味调和,取羊一只,去毛及肠胃,置鹅于羊中,将口缝好,放在火上烧制,羊肉熟时,取出肚中之鹅食之。皇帝经常将这种美味赐给翰林学士。
唐玄宗曾设计了一种食样,用刚射来的鲜鹿(幼年的鹿),取血、剖肠,用鹿血加热煎鹿肠,趁热食之,叫做热洛河。玄宗还将此味赐给安禄山和哥舒翰。
唐敬宗时,内廷新出一种供暑食的清风饭。用水晶饭、龙睛粉、龙脑沫、牛酪浆调和,放人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为御膳。就是一种琢粥,只是原料除牛酪浆外,令人难以确认为何物。
很多物质名称上古今不同,使人迷惑,古人给食物起的名称多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