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宫中始出现带支架的镜台,供梳妆用。晋时已能够制造一人高的大镜,晋宫仁寿殿前摆着一张高五尺余,宽三尺二寸的大镜,清莹耀目。武则天建议高宗造镜殿,镜殿四壁皆树大镜,室内光线闪亮。大臣刘仁轨进殿奏事,见殿内坐着好几个同样的皇帝,吃惊不小,于是进谏:“天无二日,民无二主,适四座有数天子不祥。”高宗命将四大镜撤去。
皇家进膳览
帝王们每日进膳颇有讲究。《周礼》中规定,王在进膳的同时要有音乐陪伴,以乐侑食,助食兴。后世虽然没有把音乐与日常进食联系那么紧,但增添了显示皇帝尊贵的各种规矩。皇帝单独进食,如果他高兴,可以恩赐别人一同进餐,包括皇后、妃嫔、皇子女甚至宠臣。
办理皇帝进膳的程序以南宋为例:在皇帝即将进膳的时辰,殿中省的御厨与皇帝进膳之所嘉明殿之间,禁卫成列,设栏杆不许闲人过往,殿中省门上有一人呼唱:“拨食!”随即出现身穿紫衣头裹幞头的“院子家”十余人,右手托一盒用黄色的绣龙布罩着,左手携一条红罗绣手巾,将食盒摆放在嘉明殿膳桌上,然后又托金瓜盒进来摆放,这样皇帝的膳桌上就有二十几盒食物。然后皇帝开始进膳。
清代皇帝一日两餐,早餐在六一八点,晚餐在下午二一四点。每餐品种一般在十五至二十五之间,每日在传膳前,先要进膳单,膳单上写明某人调某样,某人烹某样,以备查核,膳单的另一张写着每膳菜目,以备点菜。根据皇帝所点的食样传膳,如果皇帝下次未说明撤换某样,则每次都要预备。
在皇帝的膳桌旁还要另设一几案,以备赏赐。皇帝用完膳后,剩下的分赐给各宫眷或其他人。
宫廷选美
先秦时代,帝王、诸侯的妻、妾,大体上是通过聘娶、媵婚、武力掠夺和诸侯贡纳等方式得到的。聘娶的为妻,天子之妻称为后,诸侯之妻称为夫人,其他配偶都是妾,而且各有称号。三代以来,官中有所谓“内职”,《礼记·婚仪》说:“古者天子后立六官、三夫人、九嫔、二十六世妇、八十一御妻,以昕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后、王者的嫡妻,在宫阑中其地位相当于天子,三夫人如同三公,九嫔如同九卿,世妇如同大夫,御妻如同士。
“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丧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颁官分务,各有典司,各负其责。
先秦时代,帝王、诸侯的妻妾,无论是聘娶的,还是媵婚的。或者诸侯贡纳、武力掠夺的,多数是帝王与诸侯之间,或者各诸侯之间的政治联姻,或者贡纳。王、诸侯纳民女为妻、妾的不多。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六国诸侯美人全都纳人后宫,“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官备七国,爵列八品”。皇帝之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称号,从皇后到少使共分八级。
西汉初年,因汉高祖起于布衣,不注重礼仪,后宫制度大体继承秦制,因循秦时的称号,“妇制莫鳌”,没有建立起完备的选后妃制度。西汉初年“选纳尚简,饰玩少华”,后宫生活尚数节俭。
到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蛏娥、容华、充依四个爵位,汉元帝又加昭仪等称号。至此,后宫嫔妃多达三千,扩充至十四个等级:昭仪、婕好、圣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元涓(娱林、保林)等。
东汉光武帝刘秀对后宫实行“精简”,六宫称号除皇后、贵人有俸禄外,还有美人、宫人、彩女三等,没有爵秩俸禄。后宫人数也从西汉的数千人,减至几十人。
秦汉以来,天下一统,实行郡县制,先秦时代王与诸侯联姻,或者诸侯之间的联姻都已不可能,媵婚、掠夺、献纳也不再可能。然而,统一的大帝国,给皇帝遴选后妃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于是,自汉开始逐步形成从民间遴选后妃的制度。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遴选民女不太严格,对所选民女的出身、家庭地位、长相等没有明确要求,甚至连歌妓舞女都可入选。
汉武帝的卫皇后子夫,就是一位女歌手。卫子夫原是平阳主家的“讴者”(即歌手)。一次,武帝出巡,路过平阳主家。平阳主把她从民间选的良家美女排列在武帝面前,以供武帝挑选,可是武帝一个也不喜欢。酒席筵上,歌妓舞女献艺,武帝一见卫子夫,大悦,便于轩车中“幸之”,纳入宫后,后来又立为皇后。武帝的李夫人,也是一个歌舞者,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是宫廷歌舞人。一天,他给武帝唱了一首“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叹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告诉武帝,李延年的妹妹就是绝世佳人。于是,“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钩弋夫人,也是汉武帝巡视路途中得到的。
汉昭帝以后,遴选民女逐渐开始严格,规定遴选良家妇女,即不从事商业和倡乐业的人。对后妃的家庭出身、地位也有一定的要求。
东汉以后,遴选后妃,形成制度。每年秋季八月开始从民间遴选良家女子,并派遣专门的官员参与遴选,“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到民间阅视良家童女。遴选的地区是当时的洛阳周围,实际上有半数以上是从洛阳乡间选择的。入选对象的年龄规定为“十三以上,二十以下”;相貌要求是:“姿色端丽,合法相者”。在容貌姿色的要求方面,汉代非常迷信“相工”的相面之术,后妃传记中多有有关相士相某女“当大贵”之类的记载。相工的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有关女性容貌美的看法。
在妇德方面,也有严格要求,特别是汉明帝时,“宫教颇修,登建嫔后,必先令德。内无出阃之言,权无私溺之授。”东汉统治者总结西汉时的教训,提出“明慎聘纳,详求淑哲”,遴选贤德的后妃,以便辅助皇帝执政,把选妃制度与封建统治的稳固联系起来。
如何遴选后妃?正史无详细记述。东晋时某人所撰《汉孝惠张皇后外传》,记述颇详,其文云:“汉沿秦制,每纳后妃,必遣女官知相法者审视。
秋八月,诏鸣雌侯许负至宣平侯第。许负者,河内老媪,以善相封侯者也。”
负引女嫣至密室,为之沐浴,详视嫣之面格:“长而略圆,洁白无瑕。两颊丰腴,形如满月,蛾眉而凤眼,龙准而蝉鬓,耳大垂肩,其自如面,厥颡广圆而光可鉴人,厥胸平满,厥肩圆正,厥背微厚,厥腰纤柔,肌理腻洁,肥瘠合度,不痔不疡,无黑子创陷及口、鼻、腋、足诸私病。许负一一书之册。”尔后密呈太后和惠帝。经吕太后和惠帝决定,册封张嫣为皇后。
这种通过“相工”对备选民女进行体检的遴选后妃方法,实际上就是宫廷中的“选美”活动。
在妇德方面,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考察,皇后往往从有德而又生子的嫔妃中遴选。例如,明帝明德马皇后,十三岁时入太子宫,“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对阴皇后、对其他嫔妃上下左右都搞好关系,恭顺小心,动有法度,得到上下左右的一致好评。显宗即位后被封为贵人。当显宗立皇后时,“帝未有所言,皇太后日:‘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遂立为皇后。马贵人是经过长期考察,被皇太后看中,才册封为皇后的。
邓皇后邓绥,十六岁入宫为贵人。她“恭肃小心,动有法度,承事阴后,夙夜战兢,接抚同列,常克己以下之”,她对阴皇后更是小心冀翼,有时发现自己与阴皇后穿了同色衣服,自己马上换衣服;有时与阴皇后一起见皇帝,“则不敢正坐,离立行则偻身自卑”。和帝叹曰:“修德之劳,乃如是乎”,阴皇后被废后,改立皇后,和帝曰:“皇后之尊,与朕同体,承宗庙,母天下,岂易哉!唯邓贵人德冠后廷,乃可当之。”遂被立为皇后。
遴选后妃的“妇德”标准,也就是儒家礼教、妇德所谓“三从四德”的标准在皇宫中的具体化。
德、容兼备是遴选后妃的主要条件。但在实际上,汉代遴选后妃过程中,亲上加亲的外戚联姻,用金钱收买选官等现象多有发生。
宫廷美酒
中国古人用粮食酿酒开始于传说时代。葡萄酒则来自西域。古人在造酒时,根据其浓、淡、浊、清与酿制方法,为酒取了很多以酉为字旁的名字。
古人称酒为天之美禄,表现出对酒的重视和喜爱。《周礼》中规定,国家设酒府,以酒正为长官,负责按日、月、年统计朝廷饮酒之事,酒人、酒才负责造酒、品其厚薄并将酒提供给君主的宴席。
汉武帝宫中有九丹金液、紫红华英、太清红云之浆,浆属于淡酒。兰生酒是汉宫中的名酒,百末旨酒是采百草花末杂于酒中,旨,美也。马酒即是马乳,马乳也有酒的味道,多饮也会醉。汉时西域大宛国用葡萄造的酒,被带入中原,深受帝王们的喜爱,被视为珍品。汉武帝就以葡萄酒迎接西王母的降临。魏文帝曹丕曾对群臣说。“葡萄酿以为酒,过之流涎咽唾,况亲饮之?”葡萄酒较之中原的米酒,味道甘甜还容易使人醉,所以曹丕又说“葡萄酿以为酒,甘于曲米,善醉。”
南北朝时,有蒲桃酒、千里酒、桑落酒、缥醪酒、河东酒、菊花酒。其中桑落酒和菊花酒是用桑叶和菊花加进酒浆中酿制的,或说桑落酒是桑叶落时取井水酿成的。缥醪酒则是精酿酒。
唐人喜欢用“春”字为酒取名,当时有富水春、若下春、土窟春、石冻春、松醪春、竹叶春、梨花春、罗浮春、瓮头春、曲米春、抛青春。绍兴造的酒名蓬莱春酒。
魏徵有造酒的手艺,他所造的酒属玉薤、翠涛两种最为珍奇,将上述酒置于罐中贮藏,十年不会腐坏。唐太宗非常欣赏魏徵的酒,题了一首诗赐给魏擞:“酝录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玉薤是隋炀帝时宫中的名酒。唐太宗的诗作得不甚有韵味,但说明了唐人的造酒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以往的米酒,酒精含量不高,一般是现酿现饮,不易长久贮存,巍徵造的酒显然是酒精含量高,寄易醉人且能贮存长久。葡萄(亦写做蒲桃)酒也较中原的米酒贮存时间长,有较高的酒精含量和甜度。西域人造葡萄酒始终是拿手的,五代时,于阗能用葡萄造出紫酒、青酒,其味尤美,大概就是红、白葡萄酒。
光禄寺下设良醒署,隋唐至明清一贯,良醒署负责酿造和供应祭祀用的酒以及进贡宫廷饮宴用的酒,进贡宫廷的有酴醵、桑落等酒。
唐宪宗时,李化酿制了一种酒,名叫换骨醪,不知用何法,宪宗将此酒视为上品,当晋国公平淮西之乱后回京时,宪宗将贮于金瓶上盖黄巾巴的换骨醪二斗,赐给晋国公。唐宪宗对仙术很是好奇,同时也喜欢奇异的酒,其宫中有乌弋山离国进献的龙膏酒,酒黑如纯漆,饮之令人神爽。
南唐时又有龙脑浆,为高级补品,南唐元宗李景试图用酒调制龙脑浆,然后饮用,这时异人耿先生说:“未为佳也。”于是他用更高明的办法,制成了香气馥烈的龙脑酒。
北宋宫中有珍奇名酒鹿胎酒,皇帝在内廷饮宴时常饮此酒,某次宰相韩琦承恩到御榻前,接受了仁宗为他酌的一大杯鹿胎酒。
南宋宫中名酒有蔷薇落,皇帝常将另一种酒——流香酒,赐给大臣。
元代皇帝在宴席上常饮琼华汁、玉团春等酒。“沉沉官宴醉流霞”,流霞也是一种名酒。宫中还有枸杞洒,即用枸杞泡在酒中,枸杞酒被视为补酒,元仁宗曾将此酒赐给大臣察罕,说:“以益卿寿。”
明代宫中用酒不再由光禄寺提供,而是由宦官机构御酒房酿造。御酒房所造的酒有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竹叶青、金茎露、太禧白。崇祯帝喜饮金茎露、太禧白,称这两种酒为长春露、长春白。魏忠贤把持内廷时,常在宫外造酒,然后通过御茶房进献于皇帝,酒的名目很多,有金盘露、荷花蕊、佛手汤、君子汤、琼酥、天乳等。宫词中说:“但看御酒供来旨,录得嘉名百十余。”
清代中国的造酒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至今许多声名遐迩的名酒均创于清代。但是清宫中却有康熙皇帝的酒戒,康熙的御制诗刻于元朝遗留下来的黑玉酒瓮上,所以皇帝的膳桌上按规定不许摆放酒具。康熙律己甚严,能够做到终生放弃饮酒之乐,但他的子孙对于饮酒的戒令并未认真执行,不过大清一代确实不曾有嗜酒的皇帝。
乾隆在位时,大臣张照曾献松苓酒方,乾隆命人按此方制酒,在山中觅古松,深挖至树根,将酒瓮开盖,埋在树根之下,使松根中的液体渐渐被酒吸入。一年以后挖出,酒色如琥珀,松苓酒便制成。乾隆皇帝经常有节制地饮用此酒,清人说,乾隆寿跻九旬,康庄日健,有松苓酒的作用。
光禄寺下属的良醌署为正式的酿酒部门,每年春秋两季取京西玉泉水酿酒。用糯米加豆、麦曲、花椒、酵母、箬竹叶、芝麻制成的玉泉旨酒,是皇帝日常的御用酒。乾隆皇帝每晚饮二两玉泉酒。嘉庆皇帝的酒量比其父要大,每天饮六、七两酒为常事,遇节庆或兴致高时,可饮十四、五两。较之历代豪饮的皇帝,嘉庆不能算为嗜酒。
古代风俗于正月一日饮屠苏酒,以驱除瘟疫。端午节则饮雄黄酒,以驱除蛇虺等毒物。清宫例于节前造上述酒。清宫屠苏酒,是将大黄、桔梗、白术、肉桂、乌头、菝葜研为细末,裹于布中密封好,在腊月三十日中午悬入并内,距水面三尺,正月初一子夜取出。将上述物品与木酒杯、水糖面按剂量一同煎熬,经四、五天,制成屠苏酒。雄黄酒则是将雄黄调入玉泉酒或太平春酒中制成。
菊花白酒、莲花白酒是清末宫中两大名酒,由于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而身价倍增,莲花白酒用昆明湖产的莲花配酒酿成,菊花白酒用滋补药材人酒中浸泡酿成。
清末宫中的宴席上,出现了香槟等洋酒,香槟酒“气香烈,开时不慎,则槽气上冲,淋濡满地,而瓶无余滴矣,先以小锥锥瓶,以泄气,”洋酒的这种特点与国酒大不相同,用小锥凿瓶盖的做出气孔,颇有些滑稽,显示了宫眷们好奇、喜爱之心和洋酒的魅力。
皇家酒宴
晋代文人江统在《酒诰》中说“历代悠远,经史弥长,上自三皇,下逮五帝,虽日圣贤,亦咸斯尝。”意即帝王和圣贤早就与酒有缘分。嗜酒的诗人皇帝曹丕则挥笔写道:“盖闻千钟百觚,尧舜之饮也;惟酒无量,仲尼之饮也;姬旦酒肴不撤,故能制礼作乐;汉高祖婆娑巨醉,故能斩蛇鞠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