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皇帝的早膳有一种叫“玉尖面”,用“消熊栈鹿”为肉馅,就是今天的包子,玉尖面指的是馒头,熊之极肥者叫做“消”,鹿以倍料精养者叫做“栈”,所以这种包子的馅用的是熊和鹿肉,主要是肥肉:古人以肥肉为美味,“熊白”便是一项,取用熊背部的肥肉。
唐御膳中有很多食样,世人从未见过、尝过。御厨的绝艺也秘不外传,人们只能从皇帝恩赐的食样中管窥其豹。如唐懿宗的女儿同昌公主下嫁时,懿宗所赐的御馔中有灵消炙、红虬脯,颇为奇特。灵消炙是从一羊上取下的四两肉烤制成的,经酷暑而终不见腐败。虬脯大概是用牛或其他牲畜筋做成的,伫于盘中健如虬,红丝高一尺,按倒可再弹起来。没有人能看得出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唐代御食中很多食品是制好后可以久存的熟肉,调料中有较多的盐和糖,经烧烤去掉大部水分,因此可以久存,炙的品种很多,其中有一样逍遥炙,不知用何种原料,逍遥炙用九龙食盛袋,一定是炙中的佳品。
其实炙这种熟肉制品先秦就已有之。
唐代皇帝为了广揽美食,制定了一项新规定,凡新升任的公卿大臣,都要向皇帝献食,称为“烧尾”。烧尾之意,意为新羊入群,多有不愿,必火烧其尾,才可窜人群中。烧尾本是士人新登第或升迁时的贺宴,被皇帝取用来,可见皇帝之贪婪饕餮。
韦巨源拜为尚书以后,大献烧尾,留下一本食账,可供后人一睹当时饮食之盛。《清异录》中转载了其中奇异者,今再加转载:
“单笼金乳酥”(饼但用独隔通笼,欲气隔)“曼陀样夹饼”(公厅炉)“巨胜奴”(酥蜜寒具)“婆罗门轻高面”(笼蒸)“贵妃红”(加味红酥)“七返膏”(七卷作回花)恐是羔子)“金铃炙”(酥揽印脂取真)“御黄王母饭”(遍镂印,脂盖饭面,装杂味)“通花软牛汤”(胎用羊膏髓)“光明虾炙”(生虾则可用)“生进二十四气馄饨”(凡形馅料各异,凡二十四种)“生进鸭花汤饼”(厨典入内下汤)“同心生结脯”(先结后风干)“见风消”(油浴饼)“金银夹花平截”(剔蟹细碎卷)“火焰盏口谜”(上言花下言体)“冷蟾儿羹”(冷蛤蜊)“唐安谈”(斗花)“水晶龙凤羔”(枣未蒸破见花乃进)“双拌方破饼”(饼料花角)“玉露团”(雕酥)“汉官棋”(钱能印花煮)“长生粥”(进料)“大花毕锣”(九练香)“赐绯含香粽子”(密淋)“甜雷”(密监太例面)“八方寒食饼”(有木范)“素蒸音声部”(面蒸像蓬茉仙人凡七十事)“白龙霍”(治鳜肉)“金粟平健”(鱼子)“凤凰胎”(杂治鱼白)“羊皮花丝”(长及尺)“逡巡酱”(鱼羊体)“乳酿鱼”(完进)“丁子香淋脍”(醋别)“葱醋鸡”(入笼)“吴兴连带酢”(不发缸)“西江料”(蒸彘肩屑)“红羊枝杖”(蹄上裁一羊得四事)“升平炙”(治羊鹿舌拌三百数)“八仙盘”(剔鹅作八副)“雪婴儿”(治蛙豆英贴)“仙人脔”(乳沦鸡)“小天酥”(鹿鸡糁拌)“分装蒸腊熊”(存白)“卯羹”(纯兔)“青凉碎”(封狸肉夹脂)“筋头春”(炙活鹑子)“暖寒花酿驴蒸”(耿烂)“火铄犊炙”(尽火力)“五生盘”(羊兔牛熊鹿并细治)“格食”’(羊肉肠脏缠豆英各别)“过门香”(薄治群物沸治烹)“缠花云梦肉”(卷镇)“红罗钉”(臂血)“遍地锦装鳖”(羊脂鸭卵脂副)“汤浴绣丸”(肉糜治,隐卵花)“蕃体间镂宝相肝”(盘七升)不仅大臣们“烧尾”,皇室贵族也争相献食,以博取皇帝的欢心。唐玄宗对献食的接收尤为认真,专门派宦官袁思艺为检校进食使。中书舍人窦华某次退朝时,正逢公主献食的队伍拥来,道路之为堵塞,窦华心怀不满,按辔在其队中穿行,宫苑小儿数百人举捧向前,窦华只得快速逃走。
在食品上镂刻,是隋唐以来(或许更早)御膳制做中的一道手艺,使膳品艺术化。隋代大业年间晋阳进献的镂金凤蟹,美味又赏心悦目,被认为食品第一,宋代御食上镂刻龙凤图案十分常见。
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只存在了三十一年,而尚食机构却有食典一百卷,可见该国君主对玉食的讲求已经到如火如荼的程度。
也有在饮食上注意俭德的皇帝,当然不可能想象哪位皇帝能始终粗茶淡饭,偶一为之,就已经被臣民赞叹,被史家记述了。例如南齐明帝某次在进食“裹蒸”(有馅的蒸饼)时,对侍者说:“我食此不尽,可四片破之,余充晚食。”唐德宗初即位时,曾召韩王与他共进马齿菜羹,不加盐酪,宋仁宗在一次内宴时,见馔中有新蟹一品二十八枚,便问:“吾尚未尝,枚值几钱?”旁人回称一枚值一千钱。仁宗生气地说:“数戒汝辈无侈靡,一下箸为钱二十八千,吾不忍也!”置蟹于一旁不食。宋仁宗的俭与仁确实难得,他曾告诫内臣不得烹制活着的动物,等于减少了自己饮食上的一大享受。明太祖初定天下时,每早晚的膳桌上必列豆腐,以示不敢奢侈。这种作法子孙无法继承,不知从何时开始,豆腐换成了百鸟脑浆,成为珍味一品。宫词有道:“来其旧晶何时换,鸟脑新蒸玉一盘。”
宋代的上等御膳食样,可以从某次宴请金国使臣的膳席上略窥一二:第一盏,肉豉;第二盏,爆肉双下角子;第三盏,莲花肉,油饼骨头;第四盏,白肉胡饼;第五盏,群仙炙、太平毕罗(有馅面食称毕罗);第六盏,假圆鱼;第七盏,柰花索粉;第八盏,假沙鱼;第九盏,水饭,咸豉、旋鲜瓜姜,看食枣、锢子髓饼、白胡饼、环饼。
辽代皇帝喜食的佳肴是一种大鼠,名毗狸,足短体肥,从洞穴中捕来,用牛乳饲养,然后随时供应御膳,味极肥美。皇帝独享外,有时让王公卿相尝尝鲜,公、相以下的官吏无资格染指。羊,则是皇帝的日常膳食,每日例有五只羊被投入御厨,供皇帝一人进用。用玉板笋与白兔胎做成的羹,味道极佳,称为“换舌羹”。
元代的饮食八珍是:醍醐(乳酯酥油)、麈沆(马奶酒)、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元宝浆(马奶子)。
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宫廷膳食品种繁多、制作精细,并在全国几大菜系(鲁、苏等)基础上形成了宫廷菜肴的风味和气派,这是前此千余年帝王梦寐以求而不能企及的。
各种珍味御膳的做法,是密不外传的,以确保皇家独享。如明宫甜食房造的丝窝虎跟糖、裁松饼减煤等样,不许外人观看制作过程,外廷官员即使能够尝到也悟不出其秘方。自然内廷食单也不能传外。阮葵生的《茶余客话》中仅录了一则漏传于外的明大内食单:一了百当”,名称很奇特,做法也同样:用牛、羊、猪肉共三斤,剁烂;虾米半斤,捣为末;川椒、马芹、茴香、胡椒、杏仁、红豆各半两,俱为细末;生姜切细丝十两,麦酱一斤半,腊糟一斤半,盐一斤,葱白一斤,芜荑细切二两,用好香油一斤炼热,然后将上件肉料一齐下锅炒熟,候冷装入磁器内封贮,随食取用,亦以调和汤汁为佳。
皇帝在饮食上有各自的偏好,有的养成嗜好,其嗜好的膳品也未必考究。明熹宗喜欢将炙蛤、鲜虾、燕菜、鲨翅诸海味十余种,共脍一处食之。
明穆宗喜欢吃果饼,在藩邸时就常派人到东长安大街买食。即位后某日穆宗极想吃果饼,很快尚食监和甜食房开价数十两到外面去买原料制作,穆宗吃到饼以后告诉他们,这种饼只需五钱就可买一盒,内臣们心虚,缩着脖退下去了。崇祯帝则雅好燕窝羹,厨师们调制时非常小心细致,做好后先让负责人尝,再递尝五、六人,参酌咸淡,然后进御。
清代帝、后的饮食可称得上中国宫廷之最了。在食物的色、香、味、美观及数量上都达到了巅峰。这种人间天堂的膳食享受主要体现在清末帝、后上。清圣祖康熙对饮食看得很淡,食不兼味,他曾说:“朕每食仅一味,如食鸡则鸡,食羊则羊,不食兼味,余以赏人。”受制于慈禧太后的光绪皇帝,饮食粗糙而不新鲜,光绪曾在慈禧太后面前请求改善饮食,慈禧则声色俱厉地说:“为人上者亦讲求口腹之未耶?奈何独背祖宗遗训!”在被软禁期间,光绪的餐桌上竟摆有腐臭食物,或者干、冷,以至于光绪吃不饱饭。
清宫中饮食享受最尽情的无疑是慈禧太后。一餐之食,竟有一百多品种,食器也非常考究。饭前,先进瓜果、饮茶。一餐食品中,猪肉类约有十种,鸡、鸭、羊肉各具数种,烤、蒸、炒各色花样,及制成龙、凤、蝴蝶、花卉各种图案和吉祥字样。清代御食经厨师们绞尽脑汁、翻新的花样层出不穷,可用菜肉的丝、块、色拼成“福”“寿”“万”“年”如”“意”等字,这是前代未能做到的。
清代帝、后每次进餐的膳单,都按规定填写、保存,形成档案,给后人留下了查考和研究的资料。这也是清官膳食工作制度与前代不同的地方,也表明了清宫对吃的重视,以对待要务的方式对待。
兹举一则清帝早膳: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初七日,上午卯时早膳:燕窝扁豆锅烧鸭丝一品,酒炖鸭子、酒炖肘子一品,燕窝肥鸡糊丝一品,羊肉片一品,托汤鸭子一品,清蒸鸭子、烧狗肉攒盘一品,糊猪肉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孙泥额芬白糕一品,巧果一品,菜一品,奶子二品。
这在清前朝是一桌奢餐,对于清末慈禧和同治来说,应算常餐。
皇家的日常用具杖皇帝手中经常持杖,以帮助行走。并非年老的皇帝需要这样做。皇帝使用的杖,杖首为龙头状。皇帝也常将御用的手杖赐给大臣。汉武帝有玉箱杖、魏武帝曹操有银角杖。宋徽宗初即位时,接受了江公望的谏言,将内苑畜养的珍禽奇兽驱遣走,其中有一只白鹇眷恋此地,徽宗以拄杖挥之,仍未能赶走。后来徽宗将江公望的谏言刻于杖首。
扇最早的帝王用扇应是舜的五明扇,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乃作五明扇。宫廷所用的扇为竹、羽、毛、绢制成。西汉皇帝夏用羽扇,冬用缯扇,不过冬天的扇实在是摆设。竹扇在晋代曾是太子纳妃的聘礼,隋唐以后竹扇则不多见。羽毛制成的扇为皇帝经常使用之扇。梁简文帝赋白羽扇诗曰“可怜白羽扇,却暑复来氛。终无顾庶子,谁为一挥军?”。唐以后用绢、绫、纨制扇较流行,唐太宗曾多次在扇上题字、作诗赐给臣下。
后妃宫女经常使用的扇子叫团扇,又称合欢扇,扇圆如满月,用纱或帛制成。团扇的形状、颜色以及上绣的花鸟蝴蝶十分惹人喜爱,夏季宫女们手中离不开团扇。汉成帝的班婕妤最先将团扇入诗,用团扇比喻自己由受宠到遭冷落的过程:“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后,团扇成为多愁善感的文人们抒发伤情的重要题材。
明永乐年间,朝鲜进赠明宫折扇,明成祖见此扇折、展十分方便,甚喜,称之为折扇,命工匠仿制。折扇时兴以后,团扇不再独领风骚。清代宫中喜用的是丰润、杭州生产的折扇,做工精细、图画也很优雅,扇骨六十根至一百二十根不等,清末宫中摆上了欧洲的电气扇,然而并没有捐弃传统扇子。宫眷们更喜欢随手的传统扇子,一般初夏用折扇,仲夏用芭蕉扇,盛夏用雕翎扇,雕翎以叶越少价值越高。宫词有“丰润杭州便面娇,内官舒卷嫩凉招。殿头电气虽清暑,适手终输五叶雕”。
如意如意作为搔痒用品不知起于何时,如意的梵语为阿那律。南北朝时期如意在中原成为士大夫们不离手的东西。如意的形状是长柄,柄端呈手指形或心字形。王恺和石崇斗富时,石崇以铁如意击碎了王恺的珊瑚树。梁武帝持有金如意和犀如意,有次驸马殷钧被永兴公主欺侮,梁武帝把公主召来,用犀如意打在她的背部,如意立即打碎,武帝犹未解气。梁武帝的犀如意如此不结实,应是犀镂竹节如意,柄是用竹节做成的。唐代有能够辟暑的犀如意,不知如何制成,唐文宗曾赐给李训此物。唐玄宗有次背部奇痒,罗公远折了根竹枝权当玉如意供玄宗急用,而金刚三藏却从袖中取出七金如意献上。
用珍奇物品制作的如意也是一种玩物,早在三国时,东吴的孙和就持水晶如意在月下挥舞,如同舞剑。到了清代,如意更成了珍贵的礼物和吉祥物,制作也更加精巧,其端多呈芝形或云形。
手巾、香囊古人常将手巾带在身上,以备拭手用,帝、后、宫女也是如此,《英雄记》中说“尊者前宜各具一手巾,不宜借人巾用。”西汉时外戚王莽斥出王闳,王闳到王太后前面哭泣,太后掏出手巾为其拭泪。孙权也曾用手巾为人拭泪。
香囊内中置香料,后妃们常将香囊别在腰上,携带一身香气。
香炉梁孝元帝曾作《香炉铭》:“苏合氤氲,非烟若云。时浓更薄,乍聚还分。火微难尽,风长易闻。孰云道力,慈悲所熏。”古代宫廷中的香炉主要用来熏衣服,也是一种欣赏物。早期的香炉象征海中博山,以蒸气飘香,水雾象征海之四环,后来香炉用以焚香。皇宫中的香炉都用贵金属制成,曹魏宫中供皇帝用的是纯金香炉,贵人、公主用纯银香炉。明宫中的香炉以黄金为圆炉,大口细颈巨腹,三足饰以及花,有益为蹲龙形,两耳为飞凤。
香团,为被中香炉,冬日放在被中取暖,是由西汉长安巧匠丁缓发明的。香团外层是金属镂空圆罩,内设机关三层,中部是烧的火球,火球可在内面转动。
暖手、辟寒古代宫中用来暖手的东西常见的是雄黄,雄黄是一种矿物,桔红色,半透明,宫中将雄黄磨成圆饼状,冬天暖手。明崇祯帝待下人很温和,某日天气极冷,宦官钱守俊在旁侍立,崇祯问他:“汝寒否?”对答:“寒。”崇祯将一块暖手赐给他,告诉钱:“合此于掌中以笼袖,则通体俱暖矣。”
唐宫中有一样奇异时暖杯,青色,有纹如乱丝,杯薄如纸,将酒注入杯中,便自然沸腾,冒出蒸气,皇帝命将暖杯视为珍品藏于内库。
汉武帝时,异域进贡一种辟寒香丹,冬天在殿内焚之,则暖气发散,室中升温,从外进来的人都要减衣。唐代交趾国进贡辟寒犀,放入金盘中,就暖气袭人。不过这些辟寒奇物并不常有也不常用,用火取暖则属常规。秦咸阳宫冬天用火盆、火炉取暖,到北魏时已有火地,在地面下烧火,通过烟火道传烟于室外。北京故宫有许多设置火地的宫殿,而坤宁宫则有火炕,连接锅台。壁衣,紧贴于墙上的厚布,也有一些防寒作用。故宫藏品中的明清手炉,呈长方体,长二十厘米,宽十二厘米,上有提手,炉中盛炭火散热。
唾壶皇帝使用的唾壶也是用贵金属制成的,金、银唾壶较常见。如曹魏宫中皇帝规定用纯金唾壶,贵人用纯银唾壶,其他朝代大多如此。如果皇帝讲求节俭,则用金粉涂饰的唾壶。汉魏时,由侍中掌管皇帝的唾壶,晋孝武帝时儒臣孔安国为侍中,在孝武帝身边持唾壶奉御,而朝廷之士和他的朋友们都认为他很荣耀。其实历史上这项工作大多是由宦官担当的。
澡盆中国古代皇室及民间的浴具都是盆,而没有淋浴。盆的材料和制作当然不同,民间中上人家用铜盆,宫廷中常用金、银盆。澡盆又称澡盘,盛洗澡水的用具称为澡灌,晋代太子纳妃的聘礼中有两件澡灌。澡灌有提手,小口巨腹。古人用豆末与药物配制成洗粉,称为藻豆,可以令皮肤光润。
溺器溺器又称为虎子或伏虎。皇帝的虎子汉魏时由侍中执侍,后来改由宦官负责。皇帝的溺器随时为皇帝服务,外出时也随行。皇帝溺器也身价不凡,西汉的虎子用玉制成,五代后蜀皇帝孟昶的七宝溺器更是价值连城。
而宋仁宗用漆器作虎子,难能俭朴。
镜古人将铜磨制成镜,镜又称为鉴。皇帝日常用的镜子边长一尺余,镜框杂饰以金。后妃们则有稍大些的穿衣镜。唐玄宗曾对镜自怜,发现自己一天天消瘦,当时韩休在相位,对皇帝很不客气,有人趁机请玄宗贬斥韩休,玄宗说:“吾虽瘠天下肥矣。”这种褒奖真正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