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政体
45855100000008

第8章 帝王皇权政治体制(1)

“皇帝”释义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皇帝”的名称,是从已有的帝号中发展、改造而来的。“皇”字在金文中是光辉、美丽、伟大的意思,而秦以前,就流传着天皇、地皇、人皇三个古帝王的神话故事,这又使“皇”字本身具有了神格的意味。“帝”字原指天帝、上帝,是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神,皇帝联称,即为《尚书·吕刑》中“煌煌上帝”之意。又在秦统一前,诸侯已有不满足国君而称帝者,如秦昭襄王约齐滑王共同称帝,一为西帝,一为东帝;此后又有人游说秦为西帝,赵为中帝,燕为北帝(《战国策·燕策》)。“帝”已由天上降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故秦始皇称皇帝,使皇权蒙上了神圣、尊严、伟大的色彩。

皇帝的别称

在封建时代,“皇帝”虽是一个无比尊贵的称号,但臣下在皇帝面前,却不能直呼“皇帝”二字。事君唯谨的臣子称呼皇上,常常只用皇帝的别称。

东汉时有时称皇帝为“国家”,这是由于古代称诸侯为“国”,称大夫为“家”,人们便以“国家”作为国的通称,皇帝是国的化身,因而称皇帝为“国家”,到了晋代仍然沿袭这种称呼,如《晋书·陶侃传》云:“国家年小,不出胸怀。”这里的“国家”即指晋成帝司马衍。

东汉蔡邕《独断》载:“亲近侍从称(皇帝)日大家,百官小吏称日天家。天子无外,以天下为家,故称天家也。”

唐代尊称皇帝为“圣人”,如王建《宫词》云:“殿头传语金阶远,只进词来谢圣人。”李白诗中称皇帝为“六龙”。宫中称皇帝为“宅家”,因为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故称其“宅家”。

宋时曾以庙、祖称皇帝,如称神宗为神祖,称仁宗为仁庙。据吕叔湘《笔记文选读·癸辛杂识》载,宋习以陵寝之名为帝王之别称,如宋仁宗称昭陵,神宗称裕陵等。还有称“官家”、“官里”的,晋曰(皇帝)天。唐人多曰天家,又云官。今人(指宋人)日官家,禁中又相语日官里。官家之义,盖取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除上述以外,皇帝的别称还有天子、陛下、皇上、上、飞龙、县官、乘舆、车驾、驾、万岁、万岁爷、至尊、人主、圣、家家(北朝)、郎主(辽、金)、衮、衮职等等,也有以年号作为皇帝别称者,皇帝的别称,有时也用于皇后。

“皇帝”一词的来历

一般认为,“皇帝”是秦始皇创的新名词。这个说法有对的一面,但不十分全面。《尚书·吕刑》曾经两次出现过“皇帝”这个词,一次是“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另一次是“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这里“皇帝”二字是对前代帝王的尊称;《庄子·齐物论》亦曾出现“皇帝”一词:

“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这里皇帝则指三皇五帝,尤指黄帝。这样看来,“皇帝”作为一个实词,早在秦始皇以前近千年就出现了,不过它不是用来指人间帝王,而是指上帝。至于作为人间专制帝王的特定名称,确是从秦始皇开始。秦始皇是从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这层意思上兼采“皇”、“帝”而为帝号的。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万岁”的含义

“万岁”,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表示欢呼、祝愿的意思。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个含义,古书中即有这种用法,《事物纪源》卷一:“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万岁的含义是永远存在,是一种祝颂辞。在封建社会里,“万岁”还是帝王的代名词。从什么时候有了这种含义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因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用“万岁”自称,而相沿下来的。

有人说,刘邦定都关中后曾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中的“万岁”是“死亡”的意思,其实,这是曲解。这里的“万岁后”

即指“万岁以后”,转意才能是“活到死后”。如今人惯用“百岁之后”,就不能说“百岁”是“死亡”的意思。

皇帝制度

我国古代关于皇帝名位职权的各项规定。皇帝的名位主要是指皇帝的称号,以及为维护皇帝尊严而制定的各种专用名词和制度。比如,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天之子,简称“天子”,被视为“民之父母”。天子的正号称作皇帝,皇帝自称为“朕”,天下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的言论与命令称“制诏”。史官记载各类事物叫做“叫上”。与皇帝有关的车马、衣服、器械等日用百物称作“乘舆”。皇帝与后妃燕居的后宫称“禁中”或“省中”。皇帝的印章称作“玺”。与皇帝有关的事物称“御”。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国家军政要事、法律命令、任免官吏、刑罚惩戒、封赠赏赐、天文历法、田赋徭役、礼仪祭祀等各项政令的公文,叫“诏令”。古代帝王及公卿大臣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叫“谥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称“庙号”。皇帝死后所葬陵园的称号叫“陵寝”。皇帝纪年的名称叫“年号”。职权,主要是指皇帝行使权力的方式与权力范围。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封建国家的一切行政、军事、立法、司法、财政、文教大权,无不归皇帝掌握,文武官员及功勋人等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皇帝。所有的宗教、礼仪和思想道德也必须以皇权为中心。皇帝行使权力的方式主要是奏事批准、审议复核等,通过辅政和监察部门来协助并监督执行。

“万岁”起源考

“万岁”这两个字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称呼。2000多年来,“万岁”之声在中国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可谓是声震寰宇,不绝于耳。曾几何时,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期间,中国大地上的“万岁”之声,更是直冲霄汉,成为普天下男女老少的口头禅。这个在中国社会心理结构中被神化了的“万岁”,在封建社会里,主要是皇帝的代名词,是一种与最高统治者划等号的威仪,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在形式上的一种表现。这个至尊的“万岁”称谓是何时产生的,又是怎样演变的呢?

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曰:“万岁,考古逮周,未有此礼”,张勋的《云谷杂纪》则说:“万岁之称不知起于何代,商周以前不复可考。”确实,在我国西周以前的古代文献中,“万岁”一词未曾出现过,而其他与该词相关的词语的意义,也不是我们后来所理解的那样。如在西周中、晚期的金文中,可见有“眉寿无疆”、“万年无疆”、“万寿”这类词语。有人认为,这些词语不是专对天子的赞颂,而是一种行文款式,凡是铸造青铜鼎的人都可用,它只是传之子孙后代,永远私有的意思。如这些金文有“眉寿周邦,是保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保永享”,“乙公作万寿尊鼎,子子孙孙永宝永之”,“唯黄孙子系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享”等等。有人还认为,《诗经》中的“万寿无疆”等词也不是后人对帝王的称呼。如《豳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中的“万寿无疆”,是描写年终时人们在举行欢庆仪式后,举杯痛饮时发出的欢呼:而《小雅·南山有台》:

“南山有台,北山有叶。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里的“万寿无期”与“万寿无疆”则是见兴比赋,是诗人对宾客的祝福语。

自战国开始“万岁”一词屡屡出现于文献和人们的口中。这时的“万岁”是一种怎样的称呼呢?宋代张勋的《云谷杂纪》和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均有专条论述,并罗列了不少材料。据《云谷杂纪》所叙:“《吕氏春秋》宋康王饮酒,室中有呼万岁者,堂上悉应。《战国策》冯谖烧债券,民称万岁。蔺相如奉璧入秦,秦王大喜,左右皆呼万岁。《韩非子》曰:巫祝之祝人日:使若千秋万岁,万岁之声聒耳。”张指出,这里的“万岁”

是“庆贺之际,上下通称之,初无禁制,不知自何时始专为君上之祝也”。

人们一般认为,自战国到汉初,“万岁”主要有两层意思,其一即如上述的表不庆贺、欢呼之情时所用,其二则是代表死的讳称。如《史记·高祖本纪》

十二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汉书·翟方进传》云:

“刀岁之期,近慎朝暮”。颜师古注曰:“万岁之期,谓死也。”

那么,“万岁”一词何时才被赋予神圣的尊严,成为帝王的代称呢?有人认为,秦汉以后,臣民们才开始直呼至尊无上的“万岁”。它始于汉高祖刘邦。如刘邦临朝时,“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史记·高祖·本纪》)为了显示出“万岁”这种称呼的至尊地位,与之相辅的一套礼仪在刘邦时形成了。

它是由汉初名臣叔孙通草创的,以后经历代帝王的御用礼官不断沿袭、补充、修订,形成了后来朝拜“万岁”的大套繁文缛节。正如唐代魏徵所说:

“终籍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叔孙通制订朝仪后,“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无敢欢欢失礼者”,使刘邦因此感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所以,“万岁”成为皇帝的专称,与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密切相关。

另有人则认为,“万岁”成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的代名词,始于汉武帝刘彻,是汉武帝精心炮制的政治谎言产物。这是因为,汉武帝独尊儒家,而儒家则将“万岁”定于了皇帝一人。据《汉书》记载,汉元封元年春正月(前110年)武帝行幸缑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苟悦注说:“万岁,山神称之也。”就是说神灵也向武帝高呼“万岁”,后来人们向皇帝“三呼(山呼)万岁”即源于此。在太始三年二月(前94年),武帝“幸琅邪,礼曰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呼万岁”。从此,万岁归于了皇帝一人。若他人使用,则成了僭越。据《后汉书·韩棱传》记载,大将军窦宪挫破匈奴,威震天下,奉诏回长安,“及宪至,尚书以下议程欲拜之,伏称万岁,棱正色目:‘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议者皆惭而止。”

说明此时称万岁之制已经确立了。

对于“万岁”的起源问题,宋代学者吴曾认为,《诗经·大雅》中的“虎拜稽首,天子万寿”,当是人们奉上为“万岁”的起源,《事物纪源》说,“燕六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此中可隐约见其有“万岁”滥觞于战国燕时之意。《陔余丛考》卷二十一据《汉书·宣帝纪》“单于来朝,蛮夷君长王侯数万人夹道,上登渭桥,咸称万岁”一事推断道,此时“万岁”“似已属君上之称。”《辞源》“万岁”条则谓“万岁,因常于殿陛之间用之,后遂为皇帝的尊称。”

始于何时?没有道明。

“万岁”一词由上下通称而演化为皇帝专称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这一过程使“万岁”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我国语言文字中独特的政治性专有名词。自汉以后,“万岁”一词的使用对象与场合日趋严格,别人一般不能称呼。但也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汉代之后,“万岁”一词只限用于皇帝,其他概不能用。其实,“万岁”一词至少到唐代,由于“民间口语相沿末改”,仍有人呼“万岁”“以为庆贺”,以后才“莫敢用也”。

“山呼万岁”的由来

古代百官朝见皇帝,总要“山呼万岁”。据《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上嵩山,随从的臣僚听到从山中隐隐传来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武帝把这作为“祥瑞”写在诏书里。后世的统治者遂把“三呼万岁”定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称之为“山呼”。据《元史·礼乐志》载“山呼”的仪式是:朝见皇帝的人,先跪左膝,司仪官高喊“山呼”,朝见人叩头并应和说“万岁”;司仪官再喊“山呼”,朝见人又叩头喊“万岁”;最后司仪官喊“再山呼”,朝见人再叩头,和说“万万岁”。

“天子”探源

古代君主的尊称。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指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日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古代君主的称谓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中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自己统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为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

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万岁”,约始于战国,盛行于秦汉以降。“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

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君”字的意义

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益稷》曰:

“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君”字意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从作为“群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转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

与君主有关的用语

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敕”、“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称“黄榜”、“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臣下谀颂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纶音”。

皇帝住的地方称“宫”、“宫室”、“宫禁”、“宫省”、“宫殿”、“宫阚”、“玉阙”、“殿”、“禁中”、“禁省”、“禁闼”、“紫禁宫”、“宸”、“宸居”、“凤阙”,所居之城即京都称“凤城”、“辇下”、“辇毂下”、“毂下”。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龙袍”。皇帝所乘的车称“乘舆”、“辇”、“凤辇”,外出称“行幸”,所到之处称“行在”。皇帝驾临或受到皇帝宠爱称“幸”。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人或物称“御”,如“御用”、“御膳”、“御览”、“御旨”、“御驾”、“御医”、“御林军”

等。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某些行为称“钦”,如“钦命”、“钦差”、“钦定”、“钦赐”。皇帝所用之印称“玺”。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娶皇帝的女儿称“尚公主”或“尚主”。皇帝死了,称“驾崩”。皇帝的坟墓称“陵”。

黄色与皇帝

古代尚黄,黄色常常被视为君权的象征。这首先起源于古代农业民族的敬土思想。按阴阳学说,黄色在五行中为土,这种土是居宇宙中央的“中央土”,故在五行当中,“土为尊”(《礼记·月令》);“黄,中央之正色也”(《诗·绿衣》)。此后这种思想又与儒家大一统思想糅合在了一起,认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王朝就是这样一个处于“中央上”的帝国,而有别于周边的“四夷”,这样“黄色”通过土就与“正统”、“尊崇”联系起来,为君主的统治提供了“合理性”的论证。再加上古代又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说法(《易经》),而君主又以龙为象征,黄色与君主就发生了更为直接的联系。这样,黄色就象征着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周代以黄钺为天子权力象征,隋代以后皇帝要穿黄龙袍,黄色成为君主独占的御用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