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政体
45855100000009

第9章 帝王皇权政治体制(2)

皇帝八玺

秦汉皇帝有六玺,隋以后确立皇帝八玺制度。玺由门下省符宝郎负责保管,如诏敕文书需要用玺,符宝郎于皇帝面前启用。宋代严格用玺制度。

“应合用宝。外符宝郎具奏,请内符宝郎御前请宝,印讫,付外符宝郎承受”。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内外相互牵制,防止其中生有弊端。八玺名称不同,用处也不同。

八玺主要用于大政,如系常行诏敕,在隋代用内史门下印,唐代用中书门下印,唐后期到宋,按不同政务分别用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印。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敕要经过辅政部门稽核驳正,以防止行文失误。

符玺制度

我国古代关于公文用印与使用凭信等的规定。符也称符节,是我国古代传达命令的凭证及身份证明。符一般用金、玉、铜、竹、木等制作,中剖为二。遇有国家大事,将右符发给执行人,君主留左符,传达命令时,以左符会合右符称为契,作为凭证。符节种类很多,不同种类有不同的效用。像唐代有五种,第一种是铜鱼符,是用作调动军队和更换地方长官的凭证;第二种是传符,是用作传达君主命令和通过各邮驿的凭证;第三种是随身鱼符,是用作征召官吏和区分等级贵贱的凭证;第四种是木契,是君主用作指挥和调动各地镇守要塞的官吏的凭证;第五种是旌节,是用作委派大将或专使,赋予其生杀予夺大权的凭证。历代符节的形制不同,但基本都有以上效能。

我国古代,无论是上级命令还是往来公文,都必须用印作为凭信和标记。汉代以前,公文主要用竹木简,串联成册,然后卷上,两侧用泥封起来,泥上用印,作为凭信,方能生效。纸张出现以后,逐渐取代竹木。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只有皇帝用的印才能称“玺”,官私所用的皆称作“印”。唐代以后,帝王印信也称“宝”。历代皇帝的玺宝,其形制、规格、数目、用途都略有区别,玺宝一般都是以金玉制成,数目在六方以上,各方所刻文字不同,分别用在不同项目的政事上。比如,汉代皇帝有六方玺宝,一为“皇帝行玺”,用作封赐诸侯王书;二为“皇帝信玺”,发兵征大臣时用;三为“皇帝之玺”,封赐功勋贤德时用;四为“天子行玺”,策拜外国,事天地鬼神时用;五为“天子信玺”,答外国书表时用;六为“天子之玺”,抚慰外国及少数民族君主时用。

内侍制度

关于专门为帝王后宫服务的宦官的组织规定。历代帝王都极力维护自己的特权。他们可以任意占有奸淫他人的妻女,却不允许任何人淫污他们的妻女。他们一方面实行一妻多妾制,另一方面又要求这些妻妾对自己忠贞不二。为此,他们既要役使大批男女奴隶为他们劳作、服务,又要保证这些男人在同自己的妻女接触时不能发生不正当的关系。所以禁省规定,在皇宫内苑中只有经过阉割的男人才能作皇帝与后妃们的侍奉官,专门为君主和后妃的生活服务。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凭借接近君主、后妃的有利条件和媚上欺下的本事,取得皇帝与后妃们的信任。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宦官的职权范围逐渐扩大。以至使宦官内侍组织除了执行宫内侍奉、出入宫掖传宣、宫中出入礼仪、洒扫给使、守门上夜等原有的职责以外,逐渐发展到在政治上参与国家各项政务的制定和处理:在财政上主管皇室的币藏和皇家苑囿及生产部门的物产和经济收入;在法律上,可以不通过司法部门,奉诏直接将犯人解送监狱拷问;在军事上,从禁省的护卫逐渐扩大到禁军。除此之外,在皇帝授权的情况下,兼有出使、镇守、监军、专征等重要政务,使权力向内转移,造成内侍组织这个非国家正式行政机构,侵夺国家正式行政机构的权力,形成宦官专权。宫省制度与后妃、女官、内侍制度,统称为后宫制度。

仪仗制度

古代帝王、官员外出时关于护卫人数、所持旗帜、伞、扇、武器等的规定。我国古代帝王及贵族的仪仗队伍,起源于他们的扈从守卫队伍。仪仗作为制度,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了。经世代沿袭,后代帝王的仪仗队伍越发显赫、威严。战国前诸侯出行的侍从车队仅九乘,而秦汉时皇帝“大驾”的侍从车队竟达八十一乘。到了唐代,皇帝大驾的整个仪仗队伍,从朝廷重臣到侍从护卫、鼓乐旗盖、车骑扇辇、清道杂役等,前后排列一百二十多列次。

其中许多列次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方队或纵队,少的有十二或二十四人,多则一百零五人乃至二三百人,总人数已超过万人,皇室一般成员及官员的仪仗,其规格自然比皇帝要低得多,官员品位高低有别,仪仗的规格也有严格的区分。但官位显赫者的仪仗队伍还是十分堂皇的。比如,唐宋时一品朝官的仪仗队伍,除鼓、吹、扇、盖外,戟、刀、盾、弓箭等兵仗多至三百数十人,随从的清道、车骑、驾士也有四十多人,僚佐尚未算在内。明代官员的仪仗比较简略,规定公十人,侯八人,伯六人,一品至三品六人,四至六品四人,七至九品二人。引遭,七品以上有三对,用锡槊、钢叉、藤棍;八九品只用竹篦一对引道;杂职不许。清代品官仪仗中,等级最高的是总督仪仗,用扇、旗、枪、兵拳、雁翎刀、兽剑、棍、铜棍、皮槊、回避牌、肃静牌等十七对。府州、县官则只有一扇、二铜棍、二皮槊、二肃静牌。

帝王陵寝制度

我国古代帝王建造陵墓的各项原则。自战国时起,君王的墓开始称“陵”,并规定“民不得称陵”(《七国考》卷十)。从此,“陵”就成为帝王坟墓的专用词了。秦时始皇为自己预修寿陵,开始将宗庙的“寝”移到陵墓边侧。西汉时,不仅继承了这一做法,并将宗庙也建到陵园的附近,这样就初步形成了陵侧起寝、陵旁建庙、陵与寝、陵园与宗庙相结合的陵寝制度。此后,历代帝王建造陵墓基本都沿袭这一制度,而只是在陵墓的封土、地面建筑的规模及陵园管理方面有所发展和变化。秦汉时,积土起坟,修正方形平顶。魏、晋、隋、唐时则利用山的峰峦作为陵墓的坟头,实行凿山建陵的制度。明清时恢复积土造坟,但修成圆顶,并用砖砌壁,上砌女儿墙,称宝城。陵园的地面建筑是以寝为主体的大规模建筑群,包括祭祀建筑物、神道和石刻像。东汉时确立了以朝拜和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陵寝制度。将寝殿专作为朝拜和祭祀之用,同时建有供墓主灵魂游乐的便殿及供墓主灵魂起居的寝殿。以后各代在沿袭的同时,不断扩大寝殿的建筑规模及寝殿、便殿、寝宫的布局。陵园内的神道(通向祭殿和陵墓的引导大道)及石刻群(石柱、石薄、石刻的人像与动物像等)也是陵园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代沿袭规模逐渐扩大,明十三陵神道长达六公里,两旁排列有大量整齐对仗的石象。由于帝王陵寝的发展,管理、保护陵寝的机构也相应建立,且相当庞大。至明清时,设护陵监,外面城墙环绕,内有衙门、市街、住宅,专司护陵之职。

历史上的娃娃皇帝

世袭的皇帝宝座是不分座上年龄的大小的。我国历史上10岁以下当皇帝的就有29个。最早的娃娃皇帝是西汉的昭帝(前86-前74年在位),最后一个是清朝的宣统(1909-1911年在位),最小的皇帝是东汉的殇帝,生下来仅3个月就当上了皇帝。2岁当皇帝的有东汉的冲帝和东晋的穆帝。3岁当皇帝的有北魏的孝文帝和清朝的宣统。4岁当皇帝的有清朝的光绪。5岁当皇帝的有东晋的成帝,北魏的孝明帝,南宋的恭帝。6岁的有清朝的顺治和同治。7岁的有后周的恭帝和元朝的宁宗。8岁的有7个:西汉的昭帝,东汉的质帝,三国的吴废帝(会稽王),北齐的幼主,北周的静帝,南宋的景帝,清代的康熙。9岁的有西汉的平帝,东魏的孝静帝,南宋的端宗,明代的英宗。10岁的有5个:东汉的和帝,三国时的魏废帝(齐王),南朝的宋后废帝和宋顺帝,北宋的哲宗。

第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这个断语是不对的。比武则天早150多年的北魏时,中国就出现过一个女皇帝,她就是北魏孝明帝的女儿元姑娘。元姑娘的登基完全是她的祖母——北魏宣武帝之妃、孝明帝之母胡太后一手导演的。

胡氏生了个儿子,取名元诩。宣武帝死后,仅4岁的元诩当了皇帝,是为孝明帝。胡氏则母以子贵被尊为太后,并因孝明帝年幼而得以临朝听政,胡太后在政治上恣意专权,搞得民不聊生;生活上则十分淫乱,引起朝臣不满。侍中元文、中侍刘腾等曾将胡氏幽禁于北宫。后来,胡氏重新临朝听政,更加肆无忌惮的“为四方所秽”,当然也引起孝明帝的不满。于是母子之间嫌隙屡起,展开了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元诩密令秀容川豪酋尔朱荣率兵来洛阳胁迫胡太后。胡太后知道后,密商对策,适逢元诩之妃潘滨生了个女孩,胡太后假称潘滨所生是个男孩,大赦天下,改年号“孝昌”为“武泰”,接着暗下鸩毒,将孝明帝毒死。孝明帝死后,胡太后便奉元诩的女儿——元姑娘当皇帝,言太子即位,中国历史上第-个女皇帝就这样登基了。

这一年是公元528年。但元姑娘在位时间极短,历史上连她的名字也未留下。

皇帝的日常统治活动

古代皇帝的日常统治活动,基本上是通过各级上报的奏章来了解全国政务,并有一个特定集团协助处理,这一特定集团,秦汉时是丞相及其僚属,秦汉以后是三省长官,明清则是内阁和军机处。处理方式一般是朝会和与丞相等议政。

皇帝朝会有两种:一种是大会文武百官、王国诸侯和外国使臣的朝会,称为大朝,多是礼节性的。一是早朝,即皇帝每天或间隔数天早晨会见主要政府官员,处理一些日常性事务。但实际上皇帝日常事务是交给成系统的各级官员处理的,皇帝只进行定期检查就够了。对于重大非日常事务,如战争、天灾,皇帝则往往要和主要官员商议决策。

皇帝的业余爱好

人皆有爱好,帝王亦然。大家知道,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南唐中主李后主李煜在文学上都有极高的造诣,对后世影响深远。还有隋炀帝和清乾隆帝,都擅长写诗。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昏庸荒淫的皇帝,1127年为金兵所虏,后病死于异乡。但此人在书法、绘画、诗词方面都很精通。称其为中国古代着名书画家当之无愧。

东汉灵帝刘宏根本不是个皇帝胚子,即位后便在宫中开小铺、做生意。

他自穿商贾服,监督采女(官娥)贩卖,以此为戏。有此种怪癖的还有晋惠帝司马衷,他在宫内“卖葵菜、苤蓝、鸡面之类,亏败国体”。他有个儿子在宫中同人一起杀猪卖酒,竟锻炼到可以用手估掂肉的斤两,不差毫厘。南朝宋少帝刘义府亦为此类角色,他对治理朝政毫无兴趣,却于宫中开了个酒铺亲自酤卖,当上了店掌柜。齐废帝更是别出新裁,与宫女在后苑建立有机构的贸易市场,由爱妃潘氏总管,自己甘受总管指挥。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亦曾在宫中设置街市,令另外一些太监扮作顾客买货,与店主相持不下,再令别的太监扮作管理市场的“市正”官来调解。朱厚照本人还到各家‘牺店”、“妓院”饮酒,在那家饮醉了,就在那家歇宿。清朝的慈禧太后,也在颐和园前山辟一条买卖街,杂陈百货,悬挂匾幌,由后妃太监扮作买者卖者,兼有高官混迹其间,像真事似的互相讨价还价。

明熹宗朱由校做木匠手艺精湛,爱好盖房子,常赴大兴土木造宫的现场操作斧锯凿削,干得比一般木匠还要强。干活正起劲时,不理朝政大事,太监魏忠贤便抓住时机奏事,皇帝总是说:“你们去办吧,我知道了。”

最滑稽的要数北齐后主高纬,他在宫中建了大量贫苦村舍,常换上破烂衣服沿门行乞。

五代十国时前蜀后主王衍的德行更为糟糕,他的喜好是半夜扮作狼虎,潜入诸宫惊吓嫔妃。受惊者往往一命呜呼,他却嬉笑自如,毫不在意。

儿皇帝

五代契丹风俗,称新君为“儿皇帝”。属国君主自称“儿皇帝”,始于同时的后晋高祖石敬瑭。石敬瑭原为后唐河东节度使,后依附契丹君耶律德光,与德光“约为父子”。也就是借契丹势力做了皇帝,便向契丹自称“儿皇帝”。中原封建政权重君臣之礼,满足于属国称臣。北方氏族政权重父子之礼,则满足属国称儿。我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初建时都带有浓厚的氏族性,因此可以说,令属国称儿是少数民族政权初建时期的习俗。譬如,南北朝时,突厥他钵可汗强盛,北周、北齐皇帝争相贿赂以自固,他钵得意地说:“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后唐庄宗死,子明宗遣使往契丹告丧,契丹君耶律阿保机哭道:“河南天子,即吾儿也!”“我儿既殁,理当取我商量。”金灭北宋,在山东建立伪齐政权,令刘豫为帝,“世修子礼”。

刘豫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儿皇帝。

在我国古代,国与国最不平等的关系,可以说是父子关系。一旦为儿皇帝丧失一切主权,最为对方瞧不起。所以,两宋即使国弱,与辽、金议和,也只肯接受兄弟、伯侄、君臣、叔侄等关系,不肯接受父子关系,做儿皇帝。

儿皇帝后来就成为了傀儡的代称,充满了耻辱、卑贱的含义。

蟋蟀皇帝

南宋末年,宋军在与蒙古军作战中连连失败,南宋小朝廷摇摇欲坠,而宋度宗皇帝却整日与宫女、宦官以斗蟋蟀为戏,并称斗蟋蟀为“军国大事”,后人有感于度宗的荒淫而称他为“蟋蟀皇帝”。

帝王之最

历代帝王中,经历最奇特的是南宋恭帝,他自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被元军俘往大都(今北京市),降为元朝臣子,又被迁居于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后被遣入吐蕃为僧,成为佛门学问高僧和翻译家,最后因文字狱被冤杀。

历代帝王中,结局最荒唐的是东晋武帝司马曜,因酒后一句戏言,为爱妃命婢女将他闷杀。

历代末代帝王中,结局最佳的要算清朝逊帝(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由中国共产党改造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历代帝王中,对文艺最有贡献的是唐明皇(玄宗)李隆基,他对戏剧、歌舞、音乐都深有研究,创建过戏剧活动中心——梨园,被历来的戏曲艺人尊为梨园祖神或戏曲圣人。

历代帝王中,最能赋诗的是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他赋诗甚多,后人收编成《魏文帝集》,其诗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较早的文人七言诗,他还着有《典论·论文》,是我国较早的文学批语着作。

历代帝王中,最精于书画的是北宋徽宗赵佶,他的书法自成一派,称“瘦金书”,绘画擅长花鸟,作品流传至今。

历代帝王中,惟一的女皇帝是唐高宗皇后武则天,她于公元690年废睿宗,改国号为周,称圣神皇帝,公元705年重病时,唐中宗乘机复位,复国号唐。她为帝16年。

活到70岁以上的帝王从秦始皇至清朝止,其中有12名活到70岁以上。他们是(按朝代先后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