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发明
45861300000018

第18章 发明的故事(8)

在生活节奏日趋紧张激烈的今天,人们意外地发现,使用毛笔临摹书法名帖,竟能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传统书法中的起笔收笔,游刃自如,颇得气功当中吐故纳新、气沉丹田的精蕴。这样,“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在科技日渐发达的今天,仍然没有失去它独有的魅力,反而为文人雅士所钟爱。

然而,在阵阵袭人的墨香当中,谁能想起,这枝极尽书画雅致的毛笔,竟是一位武将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好长时期。为了能让秦王及时了解前线的战况,蒙恬定期写战况报告,派军士飞马递呈秦王。

当时,人们用竹签蘸了墨将字写在丝做的绢布上,这种“笔”称作“聿”。

蒙恬虽是一介武将,却也文才出众、思如泉涌。可是,每次用“聿”写文章,写战况报告,总使他感到笔不从心。

“聿”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墨水,把极为贵重的绢弄脏了。这样一来,激情澎湃的文思稍纵即逝,令他十分烦恼。于是蒙恬好几次萌生过改造“聿”的念头,而且愿望越来越强烈。

在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次,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到军营。由于打的兔子多了拎在手里沉甸甸的,其中一只野兔子的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扭扭的痕迹。

蒙恬见了,心中突然一动:“如果用兔尾来代替聿蘸墨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吸不上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试了又试,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浪费了。

蒙恬一头恼火,一气之下,把那枝“兔毛聿”扔进了门前的一个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其他改进办法。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格的材料。

这天,蒙恬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无意之中,他发现了山石坑里那枝被自己扔掉的“兔毛聿”。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觉得兔毛湿漉漉的,毛色也变白了。他心念一闪,马上跑回营房,将它蘸上墨汁,这时,兔尾竟然变得圆润饱满。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过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

正是这一枝平淡无奇的毛笔,蘸着或浓或淡的墨水,在竹简上、在绢帛上、在白纸上,书写了灿烂辉煌的数千年的古国文明史,记载了朝代更替的刀光剑影,录下了中华祖先在文明进程中的每一个足印,留下了铿锵上口的诗词曲赋,还有那浩如烟海的书画瑰宝……这是一枝让炎黄子孙昂首挺胸、自信骄傲的文明之笔。

杜太守发明鼓风机的轶闻

东汉时期,有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叫杜诗。他热心为百姓分忧解难,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他在任南阳太守期间,发明了用于炼铁的“水排”(即水力鼓风机),大大提高了炼铁铸造农具的效率。

早在公元前6世纪,炎黄祖先就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

在炼铁技术发展的进程中,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冶炼技术的提高,离不开鼓风设备的更新。因为金属的冶炼需要高温,而高温必须依靠鼓风设备才能达到。我国早期的鼓风设备叫做“橐”又称“橐篱”,是用牛皮制作的皮囊,再接上传动杆做成的。

话说转眼就到了新任南阳太守走马上任的日子。南阳城内打扫得干干净净,衙役们跑前跑后张罗着,准备迎接新太守的到来。

听说新太守要来了,街头上有人在议论:“我听说新来的太守,很受皇上的器重呢!”

“是啊,我还听说,这位杜太守为官清廉,政绩不错!”

“哼!天下乌鸦一般黑,哪个太守到咱南阳来不是刮地三尺?”

“嘘!小声点,可别让那些衙役给听见了。”

这真是太守还没到,南阳城里老百姓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按照惯例,太守上任将由东门入城,因而一大帮衙役穿戴整齐,扛着一顶簇新的八抬大轿等候在东门外。可是,日头渐渐地经过头顶,又慢慢地向西移去,左等右盼,就是不见新任太守的影子。原来,这位新到的杜太守,早已带着一名贴身书童,微服进城了。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这位杜太守却“一把火”也没烧。当地的权贵们都想与新太守“联络联络感情”,到太守府上拜访,却难得碰上太守在家。这样一来,这些达官显贵们就私下猜测起来:

“不知谁和太守关系如此密切,难道城里有太守的老朋友不成?”

要说杜太守的朋友,在南阳城里他有一大帮“老朋友”。

不过,这些“老朋友”既不是什么富豪大户,更不是什么显贵门第。刚上任,杜太守最想便服私访,既避人耳目,又可以真正体察民情。原来老百姓就是太守杜诗心中的“老朋友”。

有一天,杜诗信步而行,但见城中熙熙攘攘,一派繁华热闹景象。忽然,一阵争吵声吸引了他的注意:

“怎么这么贵?不就让你把这镰刀给重打一下吗?又不是买新镰刀!”

“嫌贵?行。你先到别处问问,看看是不是我刘师傅成心多收你工钱!”

等大伙儿散去后,杜诗走进打铁店,和刘师傅攀谈起来:“刘师傅,打铁这营生真不容易呀!”

见有人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刘师傅浑身上下通体舒服,连忙说:“这位先生,瞧你这装扮应该是位读书人吧。

你是知书达理的人,瞧瞧,要炼成这么一块铁有多难啊!”

顺着他的手指看去,杜诗见到好大的一个炼铁炉,旁边有十几个人在汗流浃背地推着一架“人排”。

所谓“人排”,也就是当时钩鼓风设备。它是把多个“橐”并排在一起,以适应大型炼铁炉的需要,称为“排橐”,简称“排”。因为使用的时候,需要许多人一齐用力推拉传动杆,使皮橐随着推拉一伸一缩,把空气送进炼铁炉中,所以被称为“人排”。

一番仔细观察之后,杜诗发现推拉“人排”是最重最累的活。因为只有“人排”送进去的风足够大,才能保证炼炉的高温。但人的体能毕竟有限,再加上身旁就是高温状态下的炼铁炉,因此,工人很容易疲劳。结果,风力不能得到保证,炼一炉铁要费很多时间,而且炼出的铁也不能保证质量。

杜诗边看边想:要是能找到另外的鼓风方式,既省力又高效,那该多好啊!可是,既不用人力又要推动鼓风机,有什么力量能做到这一步呢?

连续几天,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杜诗的脑海里。一天傍晚,他在后花园中散步;一阵湍急的流水声吸引了他。杜诗细细一看,原来是花园中的假山上冲泻出一股小瀑布,在下面溅出朵朵水花。他心里猛地一亮:对啊!为什么不用水力来代替人力呢?要是把鼓风机的传动杆变成大木轮,再加上连杆,放在河中,不就可以让河水冲击带动木轮转动了吗?

想到这里,杜诗迫不及待地叫人找来一些木工和铁匠,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大伙儿高兴极了,连称“好主意!

好主意!”

不久,河边建起一座高大的炼铁炉。杜诗设计的水力鼓风机——“水排”格外引人注目。由于这种鼓风机既省力又高效,很快就受到铁匠们的欢迎,许多炼铁炉都改成水排鼓风。

在杜诗的帮助下,炼铁业迅速发展起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水排的发明,比欧洲人使用水力鼓风机的时间早了1100多年。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杰出的智慧,是冶炼史上了不起的成就。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

地震作为一种毁灭性的天灾,具有无法估量的破坏性,它曾经无数次给人类造成累累伤痕。因而,对地震的预测,在人类生存领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我国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是世界上最早科学地测报地震的人,他发明了第一台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地动仪”。

东汉时期,我国地震十分频繁。身为朝廷太史令的张衡,负责记录全国各地发生地震的详细情况。

公元119年,京都和附近42个郡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张衡亲眼看到无数的房屋倒塌,土地陷裂,百姓死伤不计其数。惨不忍睹的情景大大刺激了张衡,他发誓道:“我一定要制成一种能够测报地震的仪器,让天下老百姓少受灾害!”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那个时代里,还从来没有人听说地震可以测知。在人们的观念中,地震灾难的降临,是因为上天发怒,是对人类的惩罚。

人们听张衡要制作能测地震的仪器,很多人都嘲笑他说:“你这是白日做梦!痴心妄想!”

对于人们的嘲笑,张衡一点也不在意。他是在做“梦”,不仅白天想着这事,连晚上也不能释怀。他凭着百折不挠的精神,结合自己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花了好几年的功夫潜心研究,并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132年,一台能测报地震方向的仪器终于问世了。它被称作“地动仪”,由青铜铸成,形状像个大酒樽,顶上有凸起的盖子。地动仪的表面刻着篆文、山石、乌龟和鸟兽花纹。周围还镶着8条倒伏的龙,龙头朝着不同的方向。每条龙的嘴里都含着一颗浑圆的铜球;龙头下面的地上,各蹲着一只铜铸的青蛙,它们都抬头张嘴,似乎在等待着吞食龙嘴里吐出来的铜球。

一旦哪个方向发生地震,中间的钢柱就朝哪个方向摆去,牵动横杆,就把那个方向龙头的上部提起,龙嘴就会张开,钢球也就自动落到下面青蛙的嘴里面。这时,人们就知道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

听说张衡制成了一架能测报地震的仪器,很多人都不相信。他们跑来参观了半天,也看不出什么名堂,嘀咕道:

“就这么个酒坛子一样的东西,能测报地震?”

“它要是能测报地震,我就把我家的酒坛子也抱来!”

不管人们怎么嘲笑,张衡一声不吭。他相信,虽然人们现在不理解,总有一天人们会相信的。

公元138年的一天,张衡正在看书。忽然间,只听“当”的一声。清脆的响声,惊动了张衡,他赶忙跑过去一看,是地动仪朝西北方向的龙嘴里吐出了铜球,铜球落进了蛤蟆嘴里。

张衡激动地叫了起来:“西北方向发生地震了!”

这是张衡的仪器第一次起作用啊,他太高兴了。可是,当时的洛阳城里没有人感觉到地震,他们嘲笑张衡是扰乱民心、瞎折腾,连一向信任他的皇帝这回也半信半疑了。

没想到,过了几天,甘肃陇西派人骑马赶来向皇帝报告:“陇西四天前发生地震,灾情严重!”

这一下,张衡地动仪测报地震的准确性得到了验证,整个洛阳一下子轰动了,人们完全消除了对地动仪的疑虑。要知道,东汉的陇西位于现在的甘肃省临洮县一带,距洛阳有500多公里。因此当地发生的强烈地震,京都地区的人丝毫没有感觉到,而地动仪却利用地震波测出了那个方向发生了地震!

张衡创制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台会测报震向的科学仪器,它首开人类科学测报地震的先河。

在此之后1000多年,欧洲人才发明了类似的地震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