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发明
45861300000017

第17章 发明的故事(7)

宋朝末年,金王朝把宋王朝打得大败,宋朝皇帝只好屈辱求和,愿意割地赔款。金朝的统治者指定要一具铜人作为赔偿。由此可见铜人在医学和艺术上,有多大的价值。

后来,这两具铜人一具下落不明,另一具到了清朝还保存在宫廷里。八国联军武装入侵中国,这具铜人被日本帝国主义者抢去了。

现在北京历史博物馆陈列的一具,是按照明代仿造的铜人复制的,与王惟一当时铸造的铜人已经有所不同了。

李时珍与本草药物的故事

公元1560年,李时珍已经43岁了。自从断绝了读书的仕途之后,他继承家传,潜心钻研医学,已在家乡闯出了不小的名气,人们都知道,湖北蕲州出了个救死扶伤医术高明的李时珍郎中。

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发现医家奉若神明的《本草》,本身有好多谬误,他决心修订《本草》,要为后人留下二份更完整、更准确的医药经典。

但是,靠自己来修订篇幅浩繁的《本草》,那是十分艰巨的任务。除了靠自己行医的经验去补充原书的不足外,他经常出入药铺,攀山越岭,实际观察各种药物的特征,力求每条记录都有根有据,以免贻误后人。

尽管李时珍已经竭尽了全力,但还有一些药品在查证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现在,他面前就有一味药品,因为无法见到实物,不能画出图形,不能辨别它的寒温、甘辛,说不清它的疗效以及配伍验方。

这味药被称作“圣果”,据说它只产在武当山,由武当道观的道爷们亲手摘采,并专程送进皇宫。据青城山道观说,它可以延年益寿,是药中的圣品。李时珍一介寒医,如何能挨着这种圣品的边?

李时珍当然可以把武当道士的话抄进《本草》,同时说明这段话只是道听途说,无法相信。但是,编好《本草》的责任心不允许他这么马虎,于是,李时珍决定亲自到武当山去,看一看“圣果”究竟是什么。

从蕲州出发,到武当山几乎要穿过整个湖北。可是李时珍专拣山高林密的小道走,人虽累得清瘦了许多,心情却十分愉快。他寻草药,访药农,辨药性,只觉收获颇丰。快近武当山时,他开始打听“圣果”的情况,得到的两种消息却截然相反。药农们不屑一笑:“噢,你问的是榔果?现在它可身价百倍喽。”店里小二哥却瞪圆了双眼,良久才摇摇头苦笑说:“客官,‘圣果’便在紫霄殿后,一道山梁上。只是道爷们看得紧,官府也出了告示,前几日还抓了两个想进林子去的,客官可要小心了。”

李时珍却深不以为然。自己是位医生,要弄清一味药的功效,武当山的道长们总不能把自己当作小贼吧。第二天,他吃了早饭,便孤身一人离开客店,沿着上武当道观的路,朝着道观走去。

在气势雄伟的紫宵殿匆匆转了一圈,李时珍便来到观后的山岗下。展眼望去,好大一片树林呀!李时珍在林边随手就可以采到别处难以觅到的草药。看来,这里确实极少有采药人来过,道观对这片林子保护得很好。

正当李时珍要迈步跨进林子,去寻觅“圣果”时;林边突然窜出几个道装打扮的人,他们手执明晃晃的宝剑,拦住了去路。其中一位大声喝道:“嘟!前边是‘圣果’林禁地,谁敢私闯,杀无赦!”话未落音,那群人把李时珍团团围了起来,只待说话人一声令下,便要动手。

李时珍拱手一揖,朝四周行礼,并大声说道:“小可李时珍,湖北蕲州人士,家传医黄之道,听说贵观珍藏奇果,特来瞻仰,请道长引荐,让小可一睹圣果真容,在下一定详为记述,以告天下医者,光大贵观济世之心。”

李时珍以为经自己一解释;道长们一定会延请自己进林去。谁知他话音刚落,四周的道士们却哄然大笑起来。这个说:“前几日刚送一个去官府,今日又来了一个!”那个说:

“这些人装得好像,上一次那位是扮了官府的差人,这次又扮个郎中,瞒得了谁?”话中的意思,是把李时珍当作偷“圣果”的贼了。

还是当头的道士老到,他喝止了道士们的七嘴八舌,对李时珍道:“原来是位悬壶济世的高人,失敬。只是本观圣品,乃专呈圣上的,官府早有明令,任何人不得亵渎。先生请回!”他手下的两个道士,硬是像押解偷儿般把李时珍送下了武当山。

回到旅店,李时珍气得呆呆地坐了一黄昏。他知道当今皇上好的是道术,常常引道术之士进京宣讲服食延寿的方术,这些道士便编些长生不老的传闻,进呈些偏方当作进身图富贵的阶梯,所谓圣果大约也属此类了。只是自己为修订《本草》千里迢迢来到此地,不能探得真假,实在于心不甘。

好吧,大路不让走,难道小道上处处也能派人守着?我偏要去看个究竟。

隔了几日,李时珍穿好登山靴,又来到武当山下。这次,他沿着山脚,兜了个大圈子,从山谷一路攀援而上。后山的山势十分险峻,可这难不倒常常攀山的李时珍,况且越是险峻之处,武当道观越不会留意派人把守。到日影过午时,李时珍终于又来到那片密密的树林背后。他小心翼翼捱进林去,一眼便瞧见了十数株用黄绸护定的果树。道士们只顾守住进林的大路,四周没个人影。李时珍也不敢多耽搁,采了些枝叶,摘了两个果子便匆匆下了山。

事情果然不出李时珍所料,他仔细观察了取回的圣果,把枝叶跟《本草》的图样对照,发觉这种专供皇上延年益寿的圣品,其实只是梅的一种,不过因为它长在高寒山顶,外表与一般的梅子不同罢了。

于是,李时珍在修订《本草》写到梅子的时候,特意加了一条注:“有生于高山处之青梅者,名为榔果,亦称圣果,其味酸,能补胃健脾,无大异耳。”道士们可以骗骗皇帝,吓吓百姓。但对专于药性,一丝不苟的李时珍,这一切都是白搭。

鲁班的发明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个人叫鲁班。原来,鲁班姓公输,名字叫般,因为他是鲁国人,而古代“般”字和“班”

字通用,所以后人称他为鲁班。

鲁班是中国古代最盛名的能工巧匠,也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发明家。千百年来,木工行业都把他当作祖师爷,一面反映了鲁班手工技术的高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后世对鲁班的尊敬和热爱。

鲁班出生于一个工匠世家,从小就跟着家人学会了多种手艺,在木工方面更为出色。由于他既聪明又好学,因此还相当年轻时就成了闻名遐迩的能工巧匠。

现在木工所用的锯子,据说就是鲁班发明的。

鲁班是怎样发明锯子的呢?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哩。

一天,鲁班和他的徒弟们接受了一项建造皇家宫殿的任务。这个宫殿要求造得雄伟壮观,因此工程相当浩大。而且,由于工期特别紧迫,采伐大量木材的工作更是迫在眉睫。

开始的时候,鲁班率领徒弟们带上斧头,到山上砍伐木料。可是,面对又高又粗的参天大树,仅用手中的斧头去砍,十分费力。几天下来,他们师徒都累倒了,可是,砍下的树木却远远不能满足宫殿建筑的需要。

怎么办呢?鲁班心里开始着急起来。

有一天,鲁班到一座险峻的高山上去物色用作栋梁的木料。在爬上一个小陡坡的时候,他脚下蹬着的一块石头突然摇动了。鲁班慌了,急忙伸手抓住了路旁的一丛茅草。忽然,他“哎呀”惊叫一声,手被茅草划破了,渗出许多血来。

鲁班望着手掌上裂开的几道小口子,陷入了沉思: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茅草会这么锋利呢?

这时,鲁班忘记了伤口的疼痛,扯起一把茅草,细细端详起来,他发现小草叶子边缘长着许许多多锋利的小齿。鲁班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又割开了一道口子。

正当他琢磨其中道理的时候,忽然看见草丛中有几只大蝗虫,它们的大板牙一张一合,飞快地吞嚼着草叶。鲁班忙把蝗虫捉住,认真一看,原来蝗虫的牙齿上也长着密密麻麻的小锯齿。

鲁班看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地点头自语道:“噢,原来它们是用这种锯齿来咬断草叶的,难怪吃得这么快!”

想到这儿,他心头一亮:要是我也用带有许多小齿的工具来锯树木,不就可以很快地把木头锯开了吗?那肯定比用斧头砍要省力多了。

鲁班回到家,立刻请铁匠师傅打制了几十根边缘上带有锋利的小锯齿的铁片,拿到山上去做实验。

他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来来回回地锯了起来。

一下、两下……果然好使,比用斧头砍可省劲呢。不一会儿,就把树木锯断了。

鲁班给这种新发明的工具起了个名字,叫做“锯”。后来,他又给锯安上了一个“工”字形的把手,用起来可就方便多了。

有了锯,砍伐木头就快了,宏伟的宫殿也如期竣工了。

人们都一个劲地夸鲁班聪盼,还有人开玩笑地说:“鲁班师傅摔了一跤,抓了一把草,就发明了锯子,真伟大!”

据说,鲁班发明的东西可多呢!还有刨子、墨斗、曲尺等等,至今,人们还管曲尺叫“鲁班尺”。

鲁班的一家子,就出了好几位善于发明创造的能工巧匠。

最初,鲁班在家做木工活的时候,他母亲也从中帮忙。

比如,在给木头弹上墨线时,就要他母亲拉住墨线头,这墨线才能弹得成。有时候,他母亲手头也忙着,可她只好放下手头的活儿,来帮儿子拉线头弹墨线。

时间长了,鲁班的母亲也琢磨开了:要是在墨斗的线上系上一个小铁弯钩,弹墨线的时候,用小铁弯钩钩住木头的一端,不就可以一个人弹墨线了吗?这一招真灵,解决了一个人弹线的问题。为了纪念他母亲的功绩,人们便把这个墨斗弯钩叫做“班母”。

鲁班的妻子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原来,在刨木料时,鲁班叫妻子在一旁扶着。可是,这扶木料的活儿,又费力,又危险,稍不留神,就要碰伤手。于是,她想出了设制一个顶住木料的卡口来代替人扶的办法。因此,后人把这卡口称为“班妻”。

鲁班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干活,饱受风吹雨淋和烈日曝晒。鲁班的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她又动脑筋做了一种可折叠的避雨工具。这种工具晴天可以遮阳,雨天又能挡雨,而且携带方便。这就是后来人们沿用了数千载的伞。

鲁班的发明创造,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充分体现出炎黄祖先的集体智慧。

蒙恬发明毛笔的故事

随着电子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提高,笔的作用似乎在渐渐地减弱。尤其是毛笔,在钢笔、圆珠笔等出现之后,它作为书写工具几乎成为历史。

可是,人们在泼墨挥毫、题词作画时,仍然是使用毛笔。面对传神的国画、“动如脱兔,矫若惊龙”的中国书法,人们更是惊叹毛笔独特的内蕴,欣赏它那丰富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