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教育
45862100000013

第13章 教育考试趣闻(6)

唐代的,也是以后各主要朝代的唯一状元驸马郑颢,实际上也是因逼和骗才和公主成婚。唐宣宗不仅倾慕士族的婚姻,也“好儒雅”,自称“乡贡进士”,并把这几个宇和自己的名字一起刻在殿柱上。他决心要为最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找个士族驸马。请宰相白敏中(白居易的胞弟)代为物色。白敏中与郑覃那些人不同,虽贵为宰相,门第却不高,而且也想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非常热心。但他办这件事又非常缺德。他明明知道名门士族出身,前几年才中了状元的郑颢,正在迎娶新娘的路上,却把郑颢推荐给唐宣宗。并以朝廷公务为名,要郑颢暂停迎亲,立即回京。宣宗一见找了个名门出身的状元婿,喜不自胜,立即答应,并且连续颁发了巴结士族的两道诏书:“万寿公主奉舅姑,宜从士人法。”在这种情况下,郑颢只好退掉与另一着名士族卢氏的婚姻,改娶公主。尽管以后宣宗对他格外优待,但郑颢心里总是不痛快。这又不便于向宣宗和公主表露,只好向白敏中这个媒人发泄,一有机会就给白敏中颜色看。后来白敏中也感觉到了,非常害怕皇帝和女婿一起整他,就拿着这件做媒的功劳主动向宣宗诉苦。原来,宣宗一直保护着这个媒人,他打开一个大箱子对白敏中说,郑颢弹劾你的奏章,已经满满一箱子了,我知道其中原因,都压了下来(见《新唐书·白敏中传》及《唐语林》卷六)。

俗话说:“皇帝女儿不愁嫁”。唐宣宗为招个状元驸马,为什么那样巴结?郑颢对于娶个公主,又为什么一肚子委屈?这除了从南北朝时已经形成的士族门阀观念到唐代仍然相当强烈以外,还因为皇帝女儿不一定个个品貌兼全,却有着皇家的特有娇骄二气。她们招驸马,总以为是低就,所以虽然当了人家的妻子,仍然仗着娘家的权势,气势凌人。这就使得一般人,尤其是非常讲究夫唱妇随的士族之家,最难忍受。所以,许多士人,都把娶公主视为危途。东汉人杨乔,为了拒绝娶公主,宁肯饿死。唐玄宗想把一个女儿嫁给有仙术的张果,张果回答说,“娶妇得公主,甚可畏也。”坚辞不肯(见《明皇杂录》)。那个嫁给郑颢的万寿公主,结婚以后,根本不理睬父亲“宜从士人礼”的诏书,在郑颢重病之际,竟然撇下丈夫,到慈恩寺看戏取乐。

以至唐宣宗也生气地说,“我怪士人不欲与我为亲,良有以也。”(《幽闲鼓吹》)在宋代,甚至有谁娶了公主,谁就得和自己父亲变为平辈的规定,以免公主把丈夫的父母当作公婆侍奉。这更使得极讲礼仪的士人受不了(见《宋史·公主传》)。

此外,状元们很难成为驸马,还和古代早婚的习俗有关。公主们凭着权势,往往年幼时就许了人家,并在十五岁左右就成婚。历代的状元们,也绝大多数是在中状元之前就已结婚或已许婚。即使是未婚的状元,其门第、年龄拿也不一定就能与公主般配。由于这些原因,状元驸马十分罕见,也就不奇怪了。

相比之下,状元娶宰相千金小姐的婚事,比娶公主要稍多一些。这是因为。宰相本人往往是科考的正途出身,本身就是士族或士人。他们的千金,虽然也难免骄娇二气,但因为家庭教育、环境与公主不同,一般说更加知书识礼,不像公主那么难侍候。而且,宰相虽然是当朝一品,官高势重财多,却并不像皇家的规矩那么多,那么难接触,这也为许多刚踏上仕途的读书人所倾慕,但同样因为早婚习俗、双方年龄、品貌、门第等多种因素,这种婚姻也就并不多见。因此,像北宋着名的文人宰相晏珠那样,有状元蔡齐、进士出身的宰相李沆、宏词科出身的着名宰相富弼三个女婿,连中三元的冯京,又是富弼的女婿,都被史家视为十分罕见的盛事(见《居易录》及《宋史·冯京传》)。冯京在以连中三元而震动京师之时,是个尚未结婚的青年,宋仁宗的老丈人张尧佐,曾想把另一个女儿嫁给他,想当一个皇帝加状元的老泰山。因此,在殿试唱名结束以后不久,就派了一批人把冯京拥到家中,亲自给冯京束上一条金带,并说,要冯京娶皇帝的小姨子,正是皇帝的意思。果然,说话之间,在深宫中的张皇后就为妹妹送来一套非比寻常的妆奁,要冯京亲自观看。但冯京只是笑,而不肯看嫁妆,待到张尧佐硬要他当场答应的时候,他坚决地推辞了。冯京认为,自己是靠本事连中三元,张尧佐则完全靠女儿是皇后才连连升官。再说,与皇帝做连襟,一生都要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所以坚决不肯(见《宋史·冯京传》)。

北宋后期的傅察登上金榜之后,权倾朝野的蔡京就想招他为婿,他因为蔡京名声太坏,坚决不肯。不过,傅察仍然娶了名门之女——宰相赵挺之的女儿(李清照的小姑子)。北宋末期,洪皓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朝官王黻见洪皓品貌兼全,不等发榜,就要把妹妹许给洪皓,被洪皓拒绝。发榜之后,洪皓名在前列,权奸朱面力又以上万两银子为嫁妆和很快升官相诱,要洪皓娶自己的女儿,洪皓又一次拒绝,而只娶了一个小官的女儿。不久,贵极一时的王黻、朱励,均以奸败,人们十分推崇洪皓不慕权贵。后来,洪皓的儿子洪遵、洪适、洪迈等都成为南宋着名学者,人们更加推崇洪皓的眼力和品格。

傅察、洪皓拒婚成功,还算幸运。南宋的郭知运登上甲科以后,被秦桧看中,强逼他娶自己的亲属。郭知运虽然不高兴,但不能拒绝,只好停婚另娶(见《霞外捃屑》卷五)。后来秦桧垮台,郭知运只好跟着倒霉。

当然,进士中也有一些品质特别恶劣的。北宋的杨孜中就最为典型。杨孜中考进士以前,和一个妓女相恋,并且是靠着这个妓女的资助,才得以上京应考。考上进士以后,他感到自己地位变了,如果承认与妓女的关系,就会丢他的人。但如果只是断绝来往,这妓女就难免找上门来,或者把两个人的关系张扬出去。于是,杨孜中定下了恶毒的杀人灭口之计,假意带着这个妓女一起还乡见父母,并把妓女的积蓄全部骗到了手,在半路上,他灭绝人性地把这个妓女杀死了(见《宋朝事实类苑》卷七十)。由此,人们很容易想起,宋代即已产生到今天仍在上演的《王魁负桂英》(有的剧种名为《活捉王魁》、《海神庙》等),剧中状元王魁所做所为,和杨孜中几乎一模一样,很可能剧本的原始素材就是杨孜中的罪行。对于这样的坏蛋,确实应该千古鞭挞。

在状元婚姻中,也有双方都十分满意的佳话。唐代的着名散文家、哲学家李翱,很受应举青年的崇拜。有一天,年轻的卢储把自己的文卷呈给李翱,希望加以推荐。李翱的女儿也颇有文才,见到器宇轩昂的卢储就有了好印象,待她先看了卢储的文卷后,更加佩服,就对父亲说,此人极有文才,一定能考上状元。李翱亲自看了文卷,也非常欣赏。他知道女儿已有意卢储,主动向卢储提出婚事,卢储听说小姐这样有眼力,也一口答应。果然,卢储一举中了状元。他前往李家迎亲之时,先送上了一首《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见《唐诗纪事》卷52)这很有点自主婚姻的味道,在封建社会中是不多见的。

状元娶妓女,也算奇闻。元代的《金线池》等七种杂剧,都是写书生与妓女恋爱,但被受磨难,只是书生考上了状元以后,才得以正式结成夫妻。

这种主题,自然和元代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大有关系,却也和状元、进士必娶名门闺秀、必严求贞操的传统观念唱了对台戏。清代同治七年的状元洪钧,曾纳妓女傅彩云为妾,光绪年间他被任命为出使俄、德、奥、和(荷兰)四国大臣时,夫人听说到了外国,不仅要抛头露面,还要和外国男人亲嘴,吓坏了,死也不肯同去,就让傅彩云以如夫人身分代替自己。傅彩云出国后,很快学了些日用外语,再加上年轻漂亮,成了外国上层社会很活跃的状元大使夫人。洪钧回国去世后,傅彩云离开洪家,重操旧业,取了个赛金花的“花名”,倾倒许多士大夫和阔佬,成为状元婚姻史上少有的一件奇闻。

中国最早的学校

在很古很古以前,大概离现在已经四五十万年了。那时,我们的祖先北京猿人,他们几十个人为一群,住在北京附近周口店的天然山洞里,靠采集野果、野菜、野黍和狩猎野兽为生,过着群居生活。他们已经能制造粗糙的石器,也懂得利用天然火。

在集体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北京猿人已经有了语言这个交际工具,靠语言传授劳动经验,靠语言教育群体,团结起来和自然界斗争,这便是教育的雏型。

相传,燧人氏发现钻木可以取火,便传授给大家取火的知识,教人民由生食转变为熟食。

相传,燧人氏时代,天下多水,于是,他又教给人民利用水来养鱼。

相传,有巢氏发明了盖简单的房子,并把技术传授给大家,逐步改变了穴居生活。

相传,神农氏发现和总结了种庄稼的经验,教人民制造农具,耕田种地,管理收割,改变了单纯靠天的“野采”生活。

相传,黄帝轩辕氏,发明宫室,教人民避寒温;发明掘井,教人民以取水;发明行车,教人民以负重;发明采铜,教人民以铸鼎;发明作弩,教人民以作战、习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部落的首领叫蚩尤,他造反作乱,不听黄帝的命令,不服从黄帝的指挥调遣。于是,黄帝便把各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统一部署,调兵遣将,和蚩尤在涿鹿之野摆开战场。经过一场激烈撕杀搏斗,生擒了蚩尤,并把他斩首示众。

这一切,都使教育迅速发展,而且逐步有了明确的课题。

相传,到尧舜时期,有了“庠”这个名词。“庠”是“养”的意思,也就是学校的名字。那时,把一些有道德、有经验、有知识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养活起来,专门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教育。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学校。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动人的神话传说,都被列入当时学校的教育内容。

及至夏、商、周时期,则把学校叫做“校”、“庠”、“序”,以进行伦理教育和军事训练。

学生为何称“桃李”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为“桃李”,如果老师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则被称为“桃李满天下”。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

呢?春秋时,魏国大臣子贡得势时,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人,后来因他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在北方,子贡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致于流落北方。子简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乘荫,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的刺还会锥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象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加以培养。”尔后,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做“树人”,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把提拔起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桃李满天下”即南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