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由于改朝换代,一些先朝遗民有感于亡国之痛,为了摆脱精神上的苦闷,便远离尘世,削发为僧了。清初画坛上有一批这样的人,具有代表性的是清初四僧,即弘仁、髡残、朱耷、石涛。
(1)弘仁(1610~1664年),号渐江,别号梅花古衲。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安徽歙县人。明亡后出家为僧。善山水,师法黄公望、倪瓒,为新安派的开路人。所画山水,层崖陡壑,伟峻峭拔,皴法喜用折带皴,转折方硬,笔路清晰。树法学王绂。如今藏辽宁省博物馆的《山水图》,纸本,设色。笔法学倪瓒,干淡笔、折带皴,画面简净秀峭。树的姿态近似王绂《湖山书屋图》中的树。其他如《黄山天都峰图》,纸本,水墨。近景二古松虬曲扭结,中景陡峰直插云天,笔法峻秀,山石楞角方硬,行笔极清劲,笔笔清晰可见。山迎阳一面浓墨勾皴,不加罩染,稍后的山染以淡墨,托出了主峰的体积感。《黄海松石图》,与此相近,显得更加险峻。
(2)髡残(1612~1692年),本姓刘,湖南武陵(今常德)人。二十岁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介丘、石豁,号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等。年轻时多游名山大川,晚年居南京牛首山幽楼寺,间作书画以自娱。他的山水画深得元四家的精神,境界幽深壮阔,直逼古风。画山水师法巨然、王蒙,长于干笔皴擦、湿墨晕染。景物繁茂,笔墨苍郁浑厚,与石涛并称二石,影响甚大。其作品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以大块布墨表现山峦,不加勾皴,再用秃而粗的笔蘸浓墨画树木,不求逼真肖似,取其势而已。如《松崖楼阁图》,纸本,浅绛(即着淡彩),淡墨大笔铺染山峦,几不见笔痕。
焦墨秃笔点树及礁石,罩以淡赭色。笔墨极粗放,而画面效果极浑厚。另一种是先用秃笔浓墨画出山、树、房屋等形象,再用墨色晕染烘托,如《苍山结茅图》。
(3)朱耷(1626~1705年),南昌人。明朱元璋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后裔,明亡出家为僧,后做道土。在南昌建青云谱道观。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清统一中国之后,他作为明宗室后裔,亡国破家之痛隐在心田,不敢公开发泄,只能转弯抹角的旁敲侧击。画面签名,将八大山人四字连缀,写成类哭类笑二字,以示对现实哭不得、笑不得。朱耷善大写意花鸟,笔墨简练,形象夸张,亦画山水,意境冷寂。其画风险、绝、冷、怪。构图奇险,画面冷气袭人。或枯槎斜上,或丑石突起,傲然挺立,上面站立孤鸟一只,缩颈垂首;或画枯槎一根,鸲鹆蹲立其上,无精打采;或画残荷几团,蓓蕾一朵摇摆不定,孤独无偶;或画孤鸟一只蹲立石顶,上方斜压残荷一片。所画鸟鱼等皆作白眼向人,形象单纯,气氛萧条冷落,笔墨粗犷奔放,流露出一股不可遏止的怒气。今存作品主要有《笔墨山水》,简朴豪放、孤傲雄奇如乱头粗服;《河上花图》,笔墨较工致,似为小写意。《水木清华图》,笔墨老到。朱耷的艺术对后世影响甚大。
(4)石涛(1640~约1718年),明宗室靖江王朱守谦十一世孙。1645年其父在南明政权斗争中被杀,石涛在太监的保护下逃出,第二年就出家了。
法名超济、原济,字石涛。别号很多,如清湘老人、湘源济山僧、苦瓜和尚等。他出家后,不断外出游历名山大川,后住安徽宣城十多年。石涛善山水,兼工墨竹、花卉和人物。其画有独特的个人风格,技法不受前人成规束缚,敢于从实际出发,尊重自己的感受,大胆创新。他对当时的摹古风十分反感,强调“借古以开今”“我自用我法”;并鲜明地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以画黄山最着名,自称得黄山之性。其作品有粗、细两种风格,其中又有疏密的变化。如同属细笔的《细雨虬松图》和《古木垂阴图》,艺术处理就很不一样,前者以方笔勾勒为主,极少皴擦,用笔转折方硬,刚劲有力,景物疏落有致。后者则以细而圆润之笔勾皴点染相结合,柔中含刚,境界恬静。《狂壑晴岚图》,也属于细笔一路,艺术处理又有新变化,风格虽细,但用笔粗,勾线、晕墨、染色浑然一体。阔叶树不勾夹叶,以浓淡水墨点染成之,真是千变万化,不拘一格。粗笔变化更为丰富,《余杭看山》《淮扬洁秋》近于写生,手法在工写之间。《搜尽奇峰打草稿》则笔墨飞舞,水墨淋漓,变化多端。石涛除有大批画作传世外,还有《石涛画语录》《题画诗跋》等理论着讳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