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生活必备丛书——糖尿病饮食与防治
45920000000049

第49章 糖尿病如何监测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病,要坚持长期治疗。另外,糖尿病本身病情也不断发展变化,治疗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而糖尿病的监测更是需要患者本人来亲自完成,因此,只有糖尿病患者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监测知识,掌握了一些糖尿病监测的基本技能,才会主动、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监测。首先,糖尿病患者必须清楚监测都包括哪些方面。实际上糖尿病患者至少应进行以下几项内容的监测:临床表现、血糖水平监测、胰岛功能监测、糖尿病并发症危险因素(肥胖、血脂、血压等)的监测、糖尿病并发症的监测。

当然,部分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不是很显著,但是,只要用心观察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的。我们应该注意有没有“三多一少”,有没有疲乏无力;还应该注意观察有没有心慌、出汗异常;经常观察尿量、尿的颜色是否有特殊变化;大便是否规律、正常;视力是否有变化;双足的温度、颜色是否正常。对于一些异常表现,不管它有多轻微,都有必要去医院检查一下。不要自己妄加判断,自认为“可能是没休息好造成的吧”或“一定是不小心??”,这时候的疏忽大意,有可能使你失去某些病的早期治疗机会,造成终生遗憾。对糖尿病的态度,一概是“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

对于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说,必须把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所以说对血糖的监测会反应治疗方案的实际效果;血糖又非常容易变化,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血糖水平,所以需要通过血糖的监测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是与胰岛β细胞功能密切相关的疾病,胰岛 β细胞功能的监测可以帮助糖尿病的分型,可以帮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指导用药;可以帮助观察治疗效果等。

实际上,影响糖尿病并发症的因素不单单有血糖一项,其他一些因素如高血压,高胰岛素,血脂紊乱等也可引发糖尿病并发症。要达到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有效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则必须随时监测是否存在这些危险因素,如果已经存在,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到目前为止,尽管积极治疗糖尿病,但并发症并不能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中完全避免。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延缓并发症的发展、恶化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的先兆

糖尿病患者有30%~8 0%可表现出皮肤的病变,一旦出现了这些皮肤损害,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所以尤其要引起注意。

1.皮肤爱感染

糖尿病发病时,病人的血糖升高,皮肤组织的糖原含量也增高,这样就给霉菌、细菌创造了生长的环境。

有1/3的糖尿病病人并发有皮肤感染,例如,病人经常患有疖肿、毛囊炎、脓瘤病和痈肿等细菌感染。

糖尿病患者在口腔部位经常出现“鹅口疮”,鹅口疮是由一种称为“念珠菌”的霉菌感染引起的。念珠菌感染还可以发生在指甲、男性的外生殖器龟头上。

皮肤上的癣病也是由于霉菌感染造成的。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手癣、体癣、股癣、足癣等癣病。

2.皮肤爱瘙痒

糖尿病病人合并有皮肤瘙痒症状的,占病人的l/5.这种瘙痒是一种全身性的、且非常顽固的症状。在糖尿病的早期,这种瘙痒症状非常多见。当病人经过治疗,病情有明显缓解的时候,皮肤瘙痒也可能逐步消失。

有的糖尿病病人患有周围神经的病变。例如感觉异常,包括有皮肤麻木、针刺感、疼痛感或灼痛感等,所以有些病人在没有发现糖尿病以前,经常先到皮肤科检查。

有的病人下肢出汗减少或无汗,而当环境温度增高时,患者其他部位出汗增多。

3.发生“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血管和神经病变而造成的供血不足、感觉障碍、并伴有感染的脚。其特点是创面愈合缓慢,甚至迟迟无皮肤生长的现象,这是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感觉神经严重受损,从而使其痛觉、温度减退,甚至丧失。痛觉的减退可使患者不能感觉到鞋内异物和鞋的挤压,易导致外伤和摩擦伤。而温度的减退可导致烫伤和冻伤。深部感觉减退的患者不能及时调节关节负重,可导致关节畸形,加大摩擦伤的机会,从而诱发足坏疽。

4.糖尿病性大疱病

糖尿病性大疱病是一种发生于患者手脚处的皮肤并发症。这种水疱突然发生,反复出现却没有任何自觉症状。水疱大小不等,疱壁薄,疱内是澄清的液体,疱的外面也没有红晕。一般经过数周可以自愈,或者消退后在皮上遗留有色素沉着。

这种大疱病往往发生在糖尿病病程长、全身状况差并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身上,甚至可以导致死亡。

5.糖尿病性黄瘤

糖尿病性黄瘤是指膝、肘、背部或臀部的皮肤上突然出现成群从米粒到黄豆大小的黄色丘疹或小疙瘩(医学上称为“结节”)。这种黄瘤表面有光泽,一般没有瘙痒等自觉症状,摸起来略比周围的皮肤硬。

6.糖尿病性皮疹

这种皮肤改变常发生在小腿前面,开始时是圆形或卵圆形暗红色的丘疹,直径只有0.3厘米左右。这种丘疹有的分散存在,有的则群集在一起,表面上有皮屑。皮疹消退以后,皮肤上会出现局部萎缩或色素沉着。

7.糖尿病性硬肿病

患有糖尿病性硬肿病的病人,背部、颈部及肩部的皮肤潮红肿胀,肥厚隆起,用手按压时,不会出“坑”,用手也捏不起这里的皮肤,皮肤表面的毛孔扩大,局部有像被火烧一样的灼热感觉。这种病情可以持续许多年,只有当糖尿病控制以后,才能逐渐好转。

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是困难的,但只要中年朋友提高警惕,不讳疾忌医,重视一些异常症状,就会大大减少误诊、漏诊的机会,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血糖的监测方法

血糖的监测方法一般分为静脉抽血化验血糖和用指尖血测定血糖两种。手指尖的血是毛细血管的血。静脉抽血需要去医院化验,化验过程繁琐,等待时间长,每次化验需要抽的血也较多,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大;指尖血测一般可以用袖珍式快速毛细血管血糖仪来监测。血糖仪方便、快捷,需要血少,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少,又好操作,患者不必去医院即可自己监测,所以,已经成为监测血糖、评价糖尿病治疗效果、指导糖尿病患者用药的主要手段。

有时用血糖仪测定的血糖值与静脉血化验值有一定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静脉抽的血送到化验室后,先要去除血液中的细胞等,只用其中的血浆或血清做化验;而快速血糖仪用的是从血管中抽出的未经处理的血,也就是不去除血液中的任何成分,所以二者的血糖值本身就有差别。一般血浆的血糖值比全血的血糖值高10%~15%。另一方面,在同一时间内,毛细血管中的血糖水平与静脉血的血糖水平,本身就有一定的差别,尤其是餐后血糖。假如用同一种方法、在同一时间,来测量同一个人的静脉血和毛细血管血,两者的结果也定会不一样。一般进餐后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比同一时间的静脉血的血糖值高1~3毫摩尔/升。

为了保证快速血糖仪的准确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血糖仪前要进行培训,由专业人员为患者讲解和示范,并由患者当面操作一遍,只有患者能熟练应用后才可准许自行使用。

(2)对血糖仪进行质量控制。根据每批试纸编码不同以及各种血糖仪的不同操作方法,在换用不同批号试纸时,要给予调整;定期用标准试纸或质量控制液进行测试,以确定仪器是否正常运行及结果是否在标明的范围内。

(3)试纸或传感电极过期或贮藏不当也可造成血糖测试不准确。潮湿可加速试纸失效,所以要及时把瓶盖关严。

(4)定期清洁和保养机器,用醮清水的棉棒或软布清洁测试区,清除血渍、灰尘等,避免使用酒精、含氨的清洁剂、玻璃清洁剂,腐蚀性清洁剂等。

糖基化血红蛋白的测定

实际上1、2次的血糖值并不能真正反映出血糖的阶段水平,要想知道血糖的阶段值可以测量血糖的糖基化血红蛋白。糖基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血糖升高,合成的糖基化血红蛋白就增加;血糖降低了,新合成的糖基化血红蛋白就也就随之降低。但是已经合成的糖基化血红蛋白在2~3个月内并不减少,而是恒定不变的。因此,该指标稳定性强,不受各种偶然因素影响。近年来,已把它作为评价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糖基化血红蛋白不能反应血糖的变化规律,所以不能以它替代血糖的测定。正确的作法是血糖与糖基化血红蛋白结合起来观察。但要注意的是贫血患者的糖基化血红蛋白不能准确反应血糖的真实水平。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每3 个月化验一次糖基化血红蛋白。

如何监测尿糖

尿糖可作为监测血糖的间接指标。当血糖超过“肾糖阈”时,血糖就会通过肾脏从尿中漏出。“肾糖阈”也就是血糖从肾脏漏出的“门槛”。血糖超过肾糖阈,就会通过肾脏从尿中漏出,低于肾糖阈,就不会从尿中漏出。血糖越高,尿糖越高。尿糖测定有尿糖定性和尿糖定量两种。

一般情况下,几毫升的尿即可确定尿糖,用(-、+、++、+++、++++)表示,可反映留尿前几个小时尿糖的平均水平。尿糖定性有两种测定方法:班氏法和试纸法。前者经济、稳定,但受尿中其他物质的干扰,特异性(可理解为准确性)偏低。试纸法给患者带来了方便,特异性高,不受尿中其他物质的干扰。但因试纸的质量不同,稳定性也随之不一样。

一般情况下,尿糖定量只需测定24 小时的尿糖总量,用克/24 小时表示,反映全天2 4 小时的尿糖水平。尿糖定量要比尿糖定性准确性更高。

尿糖测定有几方面优点:操作方便;比较经济;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较小。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监测手段。但在分析尿糖结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当血糖低于肾糖阈时,尿糖就不能反映血糖的变化。如果肾糖阈异常升高到10.0 毫摩尔/升,甚至达到11.1~16.7毫摩尔/升时,尿糖就不能反映这个血糖水平以下的血糖变化。肾糖阈升高常见于伴有严重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伴有糖尿病肾病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肾糖阈降低,即使血糖低于8.9毫摩尔/升、甚至血糖为正常值,尿糖仍可测出。例如,妊娠女患者的肾糖阈就降低,尿糖就不能作为血糖控制的指标。所以,要想以尿糖作为监测指标,首先要请医生帮助了解肾糖阈是否正常。

同样,尿糖定性也不适用尿糖过高的情况,比如,尿糖定性++++,此时的血糖可以是16.65毫摩尔/升或更高。

尿糖反映的是一段时间内漏到尿中的葡萄糖的量或浓度,而不是留尿那一刻时间的尿糖水平。

要想判断尿糖的量就必须要把尿糖定性与此段的尿量结合起来,尿糖定性反映的是尿糖的浓度。“+”表示尿糖浓度为0.5克/100毫升以下,“++”表示0.5~1.0 克/100毫升,“+++”表1.0~2.0克/1 00 毫升,“++++”表示2.0克/1 00 毫升以上。尿糖总量应是定性与尿量的乘积。例如,某段时间的尿糖定性+++,如果这段时间的尿量为2 00 毫升,那么,这段时间的尿糖量为2~4 克;如果这段时间的尿量为400毫升,那么,这段时间的尿糖量为4~8 克。因此,某段尿糖定性测定的同时,一定要记录同一时间的尿量。

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监测

胰岛功能的检测可以通过血糖水平的测定而得知,血糖值高则预示着胰岛β细胞功能差。

血中的胰岛素水平可以反应胰岛小细胞功能:胰岛肝细胞的作用是分泌胰岛素,它分泌的胰岛素越多,说明功能越好。所以,对于Ⅰ型糖尿病来说,通过检验血胰岛素水平可以反应其胰岛功能。

另外,可以通过对血中C肽的测定而检测患者的胰岛功能。胰岛素和C肽都是由胰岛分泌的,而且量相等。C肽可以说是胰岛素的“孪生姐妹”,胰岛 β细胞每分泌一个胰岛素,就带出一个C肽。只是C肽没有胰岛素的降血糖的功能。当胰岛素与C肽进入血液后,40%~60%的胰岛素被肝脏摄取并灭活,而C肽被肝脏灭活的却不多,因而,血液中 C肽水平是胰岛素的水平的5~10 倍,而且,对于已经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来说,化验的胰岛素中,既包含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又有注射的胰岛素,就无法准确判断胰岛 β细胞功能。而C肽则不受外来胰岛素的影响。所以C肽更能评价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

由于Ⅱ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所需的胰岛素远远高于正常人。所以,尽管胰岛素、C肽水平正常,甚至高于正常,但是并不代表胰岛小细胞没有受损,更不能由此判断不缺乏胰岛素。相反,如果胰岛素水平很高,说明存在胰岛素抵抗。

因为有许多因素可影响到胰岛素和C肽的水平,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测定的结果会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测定胰岛素和C肽,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这就是所谓的胰岛素与C肽释放试验。

1.胰岛素释放试验

试验前一日晚餐后停止进餐,但可以饮水。试验日早晨7时或8 时(要求禁食时间为8~14 小时)抽取空腹胰岛素;抽血后立即口服葡萄糖粉75克(用300毫升温开水将75 克葡萄糖粉溶化,5 分钟内喝完)。从喝第一口开始计时间,分别于服糖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和3小时抽血测胰岛素。也可以用馒头代替葡萄糖粉,即用10 0 克面粉制成的馒头于1 0分钟内食入,抽血方法同上。

正常人空腹胰岛素水平为5~24mμ/L。口服葡萄糖后血胰岛素开始上升,在3 0或60 分钟时达到高峰,约为基础值的5~10 倍,然后开始下降,到3~4小时恢复至基础水平。

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低下。空腹胰岛素水平常在0~5 mμ/L,服糖后无明显增加。

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比较复杂。可分以下几种情况:①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的患者,服糖后1小时的血胰岛素水平,较空腹胰岛素水平要高,但很有限。而2 小时或3 小时的胰岛素水平相对正常或升高。或者是空腹、服糖后1 小时、2 小时、3 小时胰岛素水平都比正常升高。②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服糖后1小时胰岛素水平较低,2 小时、3 小时胰岛素水平下降慢。③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不伴有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空腹、服糖后1 小时、2 小时胰岛素水平都比较低。

2.C肽释放化验

C肽释放化验与胰岛素释放化验相同。正常人空腹 C肽水平为400皮摩尔/升。服糖后C肽在30 分钟或60分钟达到高峰,约为空腹值的5~6倍。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C肽变化规律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同。

糖尿病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监测

从一定角度讲,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就是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而许多因素均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糖尿病的综合防治中,一定要注意能够引起或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各种危险因素的监测,一旦发现,立即治疗。

血压的监测:对于没有诊断高血压的患者,要经常测血压。至少1~3 个月测一次血压。如果已经被诊断为高血压,而且血压已经得到控制,则每周至少在不同的时间内测2~3次。如果血压比较高,还在调整用药阶段,则每天应在不同的时间内测3次左右,直至血压稳定。

血脂的监测:血脂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至少要一年化验1~2次血脂。对血脂较高、正在治疗的患者,要遵照医生的意见按时化验血脂。

体重监测:每月要测一次体重,根据体重的变化来确定每天热量的摄入。

糖尿病并发症的监测

糖尿病并发症涉及的范围较广,有膀胱、肾脏、眼、心脏、足等病变。对于没有并发症的患者,每年还要检查一次尿常规、尿白蛋白;每年做一次眼科、足的检查;每年至少做一次心电图检查。已经引发并发症的糖尿病,则要根据医生的要求按时检查。

妊娠糖尿病自我监测

要避免妊娠糖尿病对胎儿的影响,就要在怀孕前和孕早期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内。首先要学会检测血糖水平,可通过对四个时间段尿血糖值来估算一天内的血糖水平。

第一段尿是指早餐后至中餐前这一段时间内排出的全部尿液;第二段指中餐后到晚餐前的尿液;第三段指晚餐后至睡前的尿液;第四段指睡后至第二天早餐前的尿液。以每段尿中取一杯测定尿糖,所得的结果是四段尿糖。如每段尿糖在微量和“+”之间,说明糖尿病控制好。当出现低血糖反应(出汗、头晕、心慌、饥饿感等)或尿糖“+”以上时,需立即去医院注射胰岛素治疗。

妊娠糖尿病中止怀孕的情况

在有些情况下,妊娠糖尿病病人是必须中止妊娠,并且还要积极治疗糖尿病,这些情况是:

(1)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2)子痫;

(3)酮症酸中毒;

(4)严重肝、肾损害;

(5)恶性、进展性增殖性视网膜症;

(6)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7)胎儿宫内发育停滞;

(8)严重感染;

(9)母体营养不良;

(10)胎儿畸形和羊水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