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实施教育科研
45988100000011

第11章 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3)

抽样研究相对于总体研究来讲有许多优越性,比如省力、省钱和省物;能及时汇总研究资料,及时利用研究结果;研究对象数量有限,获取资料的手段灵活多样,因而较适用于研究对象分散的课题。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缺点,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存在抽样误差。因为在抽样研究中只抽取总体中的一部分作为直接研究的对象,然后根据样本结果去推算总体的一般情况,这样的推算会与总体的实际产生偏差。要使样本在性质上对总体最有代表性,抽样就需要遵循随机化原则。

(2)抽样的方法

抽样不是乱点鸳鸯谱,要按一定要求抽样。一般来说,研究者将来打算把研究结果应用推广到哪个范围,必在那个范围抽样,而且从总体中选取的这个部分应该具有广泛性,并保证足够数量。如某年重庆市教科所搞目标教学研究,目的是大面积提高一般学校的质量,他们就是全市内800多所中学中选取了80所“三普”学校,即普通教师、普通学生(不择优)、普通学校(非重点),因为只有这样实验的效果才有说服力。

抽样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①随机抽样法

总体中每个对象都有被抽取的可能,而且机会均等,随机抽样纯属偶然,全凭机遇抽样。可以用抽签法、投币法、抓阄法,《随机数目表》法。用抽签法从1600人中抽取100人,作法是把1600人编成号,然后随意抽出100个号码。

②等距抽样法

先将总体划分与样本数量相等的组,每组的对象排成顺序,然后在各组中按同样的距离(即数序)抽取样本,也叫机械抽样。如从800名学生中抽取200人检查视力并进行防治的研究,可先将800个学生分成200人组,每组4人,每人依次编号,再按同样距离,如在每组第四号抽1人,这样200名学生的样本就组成了。

③类层抽样法

先把总体分类型和层次,然后按类层,用随机的方法,抽取样本。如要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先把分数按高低划出若干分数段。如按20分一段,即可分为0—20,20—40,40—60,60—80,80—100,然后用随机办法抽取需要的样本。类层抽样要做到“类层间差别大,而类层中差别小”,才有代表性。

④整群抽样法

从总体中以群体为单位进行抽样的方法。可以随机抽,也可按代表性抽。如某校发现低年级独生子女平均成绩由过去的90分降为70分左右。为证实这一现象,可从一个区的20所小学中的二年级,或一年级的平行班里随机抽取一个班,组成样本进行分析,也可以按城市、农村不同类型的低年级平行班中抽若干班组成样本。

以上四种方法,怎样使用要看具体情况,当研究对象的特征不清楚时,可用随机抽样或等距抽样,当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时,就应采取类层抽样;当样本不是个体,而是群体时,就用整群抽样。

二、教育科研资料的搜集

1.资料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应用

(1)在选题、论证阶段的应用

①借助资料可以帮助选准研究课题

开展教育科研,科研人员必须借助资料、查阅资料,调查清楚课题研究的背景,了解所选课题的价值和意义。如若遇到同类课题的选择(这种情况在中小学选题过程中常会出现),科研人员还必须从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中吸取营养,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选准突破口,选择好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②借助资料可以为课题的论证提供依据

论证阶段同样也是离不开对教育资料的查阅,只有通过查阅资料,借助资料,才能了解课题题目表达是否完善,科学性、可行性如何。

此外,论证时一些主管领导、有关专家、同行所发表的意见、建议或提供的咨询以及对课题研究设计的修改要求、签署的评审鉴定书等,也是资料的一部分,具有极大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为完善课题研究设计提供极为可靠的依据。

(2)在课题实施运行阶段的应用

运用资料可以加速课题研究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科研人员要及时了解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随时掌握最新的专业、学术研究动态与国内外的发展趋向,密切注视同类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3)在成果撰写、评价和推广阶段的应用

①引用资料有助于解释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课题研究后期,进行成果的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时,对于课题有关的理论、有关研究的情况和结论了解得越多,对自己研究的结果的解释分析和下的结论就越恰当,越易于充分显示本研究结果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②通过资料有助于成果的鉴定、评价和推广

在成果鉴定时,首先是对前面一、二个阶段积累、分析研究所取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等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与此同时,还要借鉴、运用有关的理论、原理,有关的研究结论、动态等资料来阐述本研究的结果与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释和讨论,进行自我鉴定。成果的社会评价与推广同样需要依靠各种资料载体,科研人员只有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和各种媒体才能捕捉到社会对该成果的评价,以及传播、推广的动向信息反馈等。

2.搜集资料的方法

教师是教育的实际工作者,了解教育对象,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处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地位,对于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借签别人的经验来处理,这就要搜集信息和资料。搜集资料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计算机在网上查阅资料

计算机互联网上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信息传递快,在网上可以查找与自己科研有关的材料和信息,了解国内外新动态,为科研提供依据。

(2)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大型图书馆藏书量很多,种类比较齐全,可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3)对报纸上有关的文章进行剪贴、归类整理这种做法不但便于资料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使报纸充分发挥了作用。《中国教育报》、《北京教育报》、《教育信息》等报纸上有大量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都是很宝贵的材料。例如,某些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教育科研方面的、医药方面的、教学方法方面的文章,对我们的课题研究都有很大的启示。通过翻阅、整理报纸,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可以把值得借鉴的文章及时剪下来保存好,便于以后的运用。

(4)从能够接触到的同行、专家等人士那里借阅、复印有关方面的书籍资料,并及时购买新出版的有关书籍。

(5)不同岗位上的教师联手,搜集有关的第一手资料。

三、教育科研资料的整理、分析

1.教育科研资料的分类

资料的整理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研究结论最终是从观察、调查、测量中获得的事实资料中分析并推论出来的,被整理的事实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准确,将直接影响到结论是否正确、可靠。所以说,做好资料的整理是作出科学结论的前提而资料整理的核心工作就是资料分类。

要进行资料分类首先解决按什么标志分类,而分类标志就是资料分类所依据的特征。它有两条原则:第一,应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来确定分类标志。第二,应选择能反映研究的事物的本质的分类标志。对被研究的事物有本质意义的分类标志要通过分析提出经过核查选取的资料常包含数量资料和非数量资料。非数量资料是对研究问题有关的定性描述资料,如各种理论阐述、观点、研究对象的形态或感受等。这些资料一般都是用语言形式表达的。数量资料就是各种数据,它们又可以按数据是否具有连续性分为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两种类型。借助于测量或一定的测量标准得到的数据,一般都是连续变化的量,如身高、体重、学习成绩等,都称为计量数据。计数数据指计算个数的数据,它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某一属性对研究对象进行计数统计所得的数据。在这一属性上,每个研究对象间只有质的不同,没有量的差别,如男生数、女生数、学校数等,都属于计数资料,它们一般取整数形式。不同类型的数据采用的统计处理方法也将不同。

其次,是对资料进行质量分类和数量分类。按研究对象的品质标志进行分类为质量分类。例如,学生的数学成绩调查,可以按性别、年级或学校类型等品质标志去分类。对非数量的定性描述资料,都只能采取质量分类。按研究对象的数量标志进行分类为数量分类。在研究中可能只有质量或只有数量分类,但是在既需要质量分类又需要数量分类的研究中,数量分类常常是在质量分类后进行的。例如,学生的体质调查,先定出的是质量分类的品质标志(性别、年级等),然后再决定出按身高、体重、胸围、脉博等数值的大小为标志的数量分类。

资料分类时,还要注意把反映人们主观意见、感受的资料和反映客观事实的资料分开,把反映特殊情况的资料和具有总体特征的资料区分开。

2.教育科研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

科学研究的任务是从表面杂乱无章的现象中,看清事物的面貌,发掘和研究被掩盖了的规律,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对经过整理的丰富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当前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数量资料和非数量资料的结合。为此,在研究资料的分析中,注重采用统计分析和逻辑分析两种方法。统计分析是把大量的、散乱的数量资料,依据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式,对它们进行描述和推断,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出来。逻辑分析是运用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丰富的现象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规律的目的。例如,某一所中学在同类学校中,其教学质量特别好。我们对它进行研究时,需要先总结出它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和认为是长处和特点的方面,然后一一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到,其他一些学校在教学中有着不少与之相同的做法,表明这些做法不是造成该中学教学质量突出的主要因素,是应该排除的特点。而那些与其他学校显著不同的做法,可以认为是该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但是这还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识上,需经过进一步的分析,例如从管理思想、教育思想、学生的态度等方面,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

3.材料整理办法

材料的加工整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的辅助工作。在科学研究中,为了便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来的片断的、零乱的材料按不同的研究任务和材料的不同性质,采用核对考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办法进行加工整理,是特别需要的。

(1)核对考据

核对考据就是把搜集起来的材料进行核实、鉴定,了解它的真实性、科学性、整体性和可比性等,从而对材料做出全面的评价。首先要了解材料的来源、搜集人的条件、搜集的时间、地点、采用的方法、当时的条件和情况等。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关于材料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的线索。其次,从逻辑上分析,找出材料彼此间的矛盾和不合情理的地方。第三,用有关的材料比较、分析、鉴别真伪、有无差误,最后对材料作出十分可靠的评价。

(2)挑选淘汰

挑选淘汰就是对搜集起来的材料经过处理把所需要的材料选择出来。选择材料要鉴别材料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注意材料的有效性。材料的代表性还有抽样选取的正确性。总之,应当正确地选择典型的材料留作重点分析研究的对象。

(3)汇总统计加工

汇总统计加工就是把搜集起来的大量分散的、零乱的、片断的同类原材料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系统的、一目了然的统一体,以便对材料进一步研究分析。这是对搜集起来的材料进行粗加工的重要步骤。加工方法,由不同性质的研究任务和不同性质的材料而选定。有的需做汇总统计,如透过各种数字现象分析判断事务的本质;有的则不需汇总统计,只需把从各角度、各来源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加以综合就可以。最后,对于加工整理起来的材料,要分门别类地登记保管。对于一些汇总统计,分析整理出来的数据,还要设计出相应的图表,一一填写进去,以备研究应用。

资料在形成、积累、归档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②注意材料的完整性、系统性;③注意建立课题档案的科学性、适用性。

4.分析研究材料常用的方法

分析研究所积累的材料,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教育科学研究不仅要搜集足够的资料,而且还必须应用理论思维方法,对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便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应用结论指导研究。

与搜集、整理材料不同,分析与研究材料是研究人员通过理论思维活动进行的。它可以使搜集整理的材料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的理论直观描述,逐渐过渡到规律性的概括,使认识从经验层次深入到理论层次,从而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研究材料的过程是多种理论思维方法的辩证统一的运用过程。一般可用逻辑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

(1)逻辑分析方法

此法主要是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主要通过下列手段进行:

①分析与综合

分析即是把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分成简单的组成部分或将各种特征抽出来,以便进行单独考察,从而认识每个组成因素固有的性质和特征。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再把事物或现象作为统一的整体来全面认识。这才是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②抽象与概括

抽象就是从某种事物属性和特征的总和中抽出其中一种或几种最本质的东西,摒除一切表面的、非本质的内容。在教育科研中,常用这种抽象思想方法,把复杂的现象暂时加以简化,使我们能抓住本质。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中各因素的本质属性抽出来,归纳、概括为一个普遍的、事物共有的本质和属性。抽象和概括是统一不可分割的过程。

③归纳与演绎

归纳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通过归纳法进行概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事物和现象的数量有限,可以根据全部同类事物作出一般性结论,这是完全归纳法;另一种是事物和现象的数量是无限的,只能根据一部分事实作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是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的结论是切实的,不完全归纳法则是根据对有限数量的同类事实进行研究,作出关于同类无限数量的事实的规律性结论。为了论证某一属性是某类事物所必然具有的,我们还必须借助于演绎法。所以归纳法和演绎法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

(2)统计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