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求知文库-环境保护科学
45991100000019

第19章 环境保护的实施(1)

宏伟目标跨世纪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本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本世纪议程》要求各国制定和组织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迎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执行《本世纪议程》是各国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全球环境的新开端。

联合国环发大会以后,全球环境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人类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提高;相当多的国家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本世纪议程和绿色计划;如韩国宣布,到2005年将耗资近60万亿韩元(737亿美元)实施"深化绿色"全国工程。该计划工程中的扩大水供应、垃圾处理和其他基础环境设施将占计划总投资的2/3。韩国环境部的一位官员说:"几乎政府的各个部都将参与建设绿色国家的计划工程,它将分为二十多个不同的环境部分。"按照公布的计划工程,韩国将把垃圾加工处理率从目前的45%提高到80%。政府计划投资12.2万亿韩元通过使用过滤设备和供应清洁的燃料来阶止空气污染。全球和区域环境合作有所进展,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加强;国际环境履约取得进展。如在停止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方面,全世界各国都开始采取切实行动。

里约会议帷幕刚刚落下,我国政府就以跨世纪的战略眼光,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强调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本世纪议程》,提出了62项与环境有关的优先项目计划。

我国对履行各项国际环境条约持严肃负责的态度。迄今已制定了《环境保护行动计划》、《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关于严格控制境外危险废物转移到中国的通知》、《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成立了相应的履约执行机构,在实际履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1996年7月15~17日,我国环保事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盛会--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领导同志在会议期间亲切接见全体与会代表并合影留念;江总书记在会议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李鹏总理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宋健国务委员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丙乾、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到会并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受国务院委托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

这次具有跨世纪和战略意义的会议,总结回顾了"八五"期间我国环保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成就,研究部署了"九五"期间环保工作和任务,进一步落实环保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努力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确保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环保目标。

江泽民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他强调,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科技水平不高,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保护生态环境面临的任务很艰巨。因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努力做到投资少、消耗资源少,而经济社会效益高、环境保护好。

李鹏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未来15年,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为了确保环保目标的实现,要继续解决认识问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当前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严格环境管理;二是必须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必须逐步增加投入;四是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后,国务院很快下发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批准、国家环保局下发了《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以及《"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以确保"九五"环保目标实现。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1996年~200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持续增长、人口继续增加。"九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将以每年8%的速度持续增长;人口以年均10.83%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将达13亿;城市化进程加快,4000万农民将转向非农业生产。到2000年,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将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口将达到14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经济快速增长,人口持续增加,对本来已遭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将带来更大的压力,生态环境问题将更显突出,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成为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我国多年来延续的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从根本上扭转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还要花很大的力气。

(2)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定时期内,法制有待健全,执法力度有待加强,企业行为有待规范,环境保护将面临许多新问题,难度可能更大。

(3)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特别是北方水资源短缺,中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全国矿产资源可采储量不足,耕地不断减少,生物资源呈下降趋势,这将更加制约经济的发展。

(4)以煤炭、石油、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和以冶金、建材、化工材料为主的原材料工业的优先发展,加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些构成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潜在威胁。

(5)科学技术落后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环境产业弱小、技术水平不高,影响污染防治的效果。

(6)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生活污染负荷大幅度增加,逐步成为污染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7)乡镇企业高速发展,并从东部向中、西部扩展,形成全方位发展的格局。乡镇企业总体上的技术水平和污染防治能力较低,环境污染出现由点向面发展的趋势。

(8)环境保护资金渠道不畅、投入不足、欠账较多,这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主要困难。

(9)公众对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

(10)全球环境保护活动日益活跃,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国际事务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多的国家之一,损耗臭氧层物质的用量也较多,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的任务十分繁重。同时,环境保护正在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重要条件之一,这将给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竞争带来很大的压力。

上述10个方面的矛盾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挑战。

跨世纪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将给解决我国环境问题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把生态环境问题列为未来15年必须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的、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之一,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列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之一,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将进入一个新时期。

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实现今后15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将对保护环境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有利于推行清洁生产;有利于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将进一步带动环境法制建设,促进环境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大,从而使环境监督管理得到加强。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可能较多地增加用于环保的投入。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促进环保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高,为改善环境提供经济而高效的技术和装备。

全民族环境意识的提高将推动公众广泛地参与环境监督,逐步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国际环境合作日益加强对我国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国际金融机构和发达国家贷款向环境保护倾斜正是积极利用外资的有利时机。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是:挑战与机遇共存,忧患与希望同在。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宣战,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我国的环境状况能够真正同人民生活达到小康乃至更加宽裕的水平相适应。

2010年远景目标跨世纪

15年我国环境保护分阶段的目标是:

到2000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境法规体系,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建成若干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示范城市和示范地区。

工业废水中的氰化物、砷、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比"八五"末有所减少,烟尘、工业粉尘和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八五"末基本持平或略有增加,二氧化硫综合治理能力有显著提高。

淮河、海河、辽河、滇池、巢湖、太湖、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晋陕蒙接壤地区等国家重点治理流域和地区的环境恶化状况有较大缓解。

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环境空气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标准;其他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中,多数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初步适应改革开放和居民小康生活水平的要求。

造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得到发挥,初步形成绿色生态屏障体系,水土流失和沙化治理进度和效益比"八五"期间有明显提高;大规模开发活动的生态破坏得到一定控制,农业生态条件有所改善;自然保护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初步形成布局较为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

到2010年,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较好贯彻,环境管理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质量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建成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

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环境恶化的压力得到缓解。

主要流域和海域的环境污染不再加剧,部分得到明显改善,酸雨污染的发展趋势基本得到控制。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多数城市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重点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地面水环境质量基本满足功能要求,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建成一批环境清洁优美的城市。

森林覆盖率达到17.5%,森林资源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有近1/4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近1/2的"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地得到治理和恢复;农业生态条件进一步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

本世纪环境保护规划

废水排放量控制在48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300亿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180亿吨;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74%,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25%;废水中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220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1600万吨。

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80%,其中燃料燃烧废气消烟除尘率84%,生产工艺废气净化处理率74%。烟尘排放量控制在1750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165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460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200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控制在1700万吨。

固体废物产生量控制在11.1亿吨,其中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3亿吨,城市生活垃圾1.8亿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控制在6000万吨以下。

森林覆盖率达到15.5%;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面积达到一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0%。

工业污染防治以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实施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有效削减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新建项目不仅必须达标排放,还要争取做到"以新带老、总量减少";结合企业技术进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治理老污染源的步伐。

拓展工业污染防治的管理范围,加大执法力度。加强"三资"企业的环境管理,严格禁止境外污染向境内转移。加大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执法力度,努力控制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工业废水污染防治。要与节水和污水资源化紧密结合,保障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努力控制化学耗氧量,有效控制石油类、氰化物、砷、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实现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