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生活污水、含洗涤剂的污水、食品及化肥工业的废水中,均含有磷氮等植物营养物质。农田肥用的氮磷肥料,牲畜粪便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均为植物营养物质污染。
(4)石油污染。近几十年来,石油工业发展非常快,石油污染也引人注目。造成石油污染主要是油船和各种机动船只的压舱水、含油废水、洗船水、油井井喷、输油、蓄油设备的泄漏和炼油工业废水。全世界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约1000万吨,为总产量的5/1000。
(5)热污染。发电厂和工矿企业向水中排放高温废水,使水体温度增加,溶解氧减少。据测,水温由20℃升到30℃时,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下降16%,升到40℃时减少29%。
(6)有毒化学物质污染,主要是重金属和难分解有机物的污染。这些物质在自然界中不易消失,可以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富集,引起慢性中毒,骨痛病就是这类物质引起的公害病。
(7)无机物污染。包括酸、碱、无机盐类和无机悬浮物污染。酸污染主要来自矿山排水和轧钢、电镀、硫酸、农药等工厂的废水,它的腐蚀性很强,可以严重腐蚀排水管道、船只,影响农作物生长。
(8)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矿的开采、提炼废水,核动力厂冷却水、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都可能造成放射性污染。主要的放射性物质有锶90、铯137、碘131。水中放射性污染物可附着在生物表面,也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长期接触低剂量的放射性物质,可能会引起癌症或遗传变异。
水对人类的价值来自各个方面,因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也是十分广泛的。水污染可导致疾病增加,生物资源受损,生产设备遭腐蚀或被堵塞,产品质量下降,净化费用增长,并降低水体作为风景、观光、文化娱乐及体育活动的价值。
据《199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可知:
1995年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呈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
据监测,1995年七大水系中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生化需氧量。大、中城市下游河段的大肠菌群污染明显加重。
199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未含乡镇工业)356.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2.5亿吨,工业废水中含化学需氧物770万吨,重金属排放量1823吨,砷排放量10,840吨,氰化物排放量为2504吨,挥发酚排放量6366吨,石油类排放量64,341吨,悬浮物排放量808吨,硫化物排放量4.3万吨。
水污染治理面对水污染这一"污龙"的挑衅,我国环保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一刻也未停止对其的降治。近几年,在水污染防治技术上取得一定成果。历时五年的"甲基汞污染综合防治与对策研究",在1995年取得可喜成果,这项研究是国务院环委会1987年下达的课题,目的是查清汞与甲基汞的迁移转化规律,拿出汞与甲基汞污染综合防治措施与对策。1990年初,吉林、黑龙江两省90位科技工作者开始这项研究。他们通过对松花江水体、鱼类和沉积物进行系统监测与评价,探明了江水、鱼蚌类、沉积物的汞污染水平,以及汞、甲基汞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归宿,并从生态食物链入手,结合人群健康效应研究,查清了松花江甲基汞污染对沿江人民危害的程度与范围,提出了重点防治区域、综合防治对策及污染源管理办法。
这项研究所独创的二次富集、高灵敏度PPT级超痕量甲基汞测试方法,较准确地测定了甲基汞在鱼体中的富集倍数。这一技术已在珠江、长江、黄河等河流得到很好的验证。在切断汞源的前提下,科研人员首次提出了沉积物中汞含量的预测模型,并以此对松花江的吉林至三岔河口江段做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江段的沉积汞到2040年方可接近自然背景值含量。另一项突破是在沉积物甲基汞的释放速率研究方面,改国际上惯用的静态法,在动态状况下,做了江水带走沉积物释放甲基汞的模拟,从而使研究沉积物释放甲基汞速度及其影响因素更接近实际状况。
生命之源的新曙光我国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总体目标是: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实行全面节约用水,以缓解目前存在的城市和农村严重缺水危机,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量和水质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在维护水资源的水文、生物和化学等方面的自然功能,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充分地利用水资源,使得经济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同步发展。
到2000年,基本解决饮用水源污染和风景区水域污染,使大部分城市供水水源的主要江河湖库达到国家规定的功能标准。城市饮用水的地下水源基本符合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农村饮用水逐步集中供水,同时减少与水有关的疾病,防止水生态系统的继续恶化。2000年以后,逐步实现水资源、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在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方面,2000年前,合理开发可供利用的地下水源地,采用管理和补给技术,控制地下水严重超量开采区的地下水污染的蔓延,逐步做到采补平衡。健全法制,把地下水资源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在城市生活和工业可持续用水方面,到2000年,重点解决108个重点缺水城市的供水不足问题,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5%,另一方面,将通过保护水源和水环境措施,基本扭转当前水资源质量退化与枯竭的趋势;2000年以后,随着大型调水工程和水源工程的建设完成,基本解决所有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用水,并且使这些城市环境达到持续、良性利用。
在水环境污染控制和污水资源化方面,到2000年,全国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普遍划定水源保护区,地表水水源二级水质达标率大于80%,地下水水源达标率大于75%,全国主要水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00年前采取污染排放物总量控制办法,使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松花江、太湖、鄱阳湖、洞庭湖等大江大潮水环境达到地面水二级标准;其中,重点治理淮河、辽河、海河、太湖、巢湖、滇池这"三河"与"三湖",使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2010年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到2000年,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平均达到处理量的10%;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0%~50%,缺水城市和地区以及中小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30%~40%。
2000年的全国灌溉面积将由目前的4867万公顷扩大到5333万公顷,农业年缺水量将由目前300亿立方米增加到400亿~600亿立方米,通过兴修农田水利,建设一大批以中小型工程为主的蓄、引、提水工程,增加农业年供水能力300~500亿立方米,同时大力开展节水农业灌溉技术,如低压管道灌水、喷灌、滴灌、微灌技术的推广,以及平整土地,提高渠系利用率等措施,在保证5333万公顷灌溉的前提下,每年节约农业灌溉用水量80亿~100亿立方米。
跨越国界的魔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画坛勃起一支新流派--印象派,并迅速称雄于世界画坛。然而,即使是画坛大师也很少有人清楚,印象派的勃起竟与大气环境污染有极密切的渊源。印象派的名称,源于法国著名画家莫奈的名画《日出印象》。这是莫奈到英国首都伦敦的斯敏斯特教堂完成的写生油画。画面上,云遮雾绕中的大教堂那哥特式风格的屋顶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然而,油画在伦敦展出时却遭到非议。
人们常见的雾都是灰白色的,而《日出印象》却把雾霭涂成了紫红色。画坛名家们纷纷指责莫奈在绘画色彩上标新立异、愚弄观众。可是,当议论纷纷的观众走出展览大厅时,一个个顿时瞠目结舌。原来,他们意外地发现,人们司空见惯的伦敦上空的雾果然如同《日出印象》那样是紫红色的,而并非是灰白色的。
莫奈不愧是画坛名家,他经过仔细观察,注重研究光和色彩之间的微妙变化,终于使《日出印象》成为开创画坛一代流派的传世之作。
但是为什么原来灰白色的雾却变成了紫红色呢?这恰恰是伦敦林立的烟囱所排放的大量煤烟混杂在水汽中,形成了污染严重的烟雾使阳光发生折射和散射而形成的。《日出印象》也可说是世界上第一幅凭直观印象反映大气污染的油画。
大气对人类生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要呼吸10立方米的空气,在总面积达60~90平方米的肺泡组织上进行气体的吸收和交换,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10立方米空气相当于13千克,充足和洁净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是时刻不可缺少的。
地球大气的总质量约为6000万亿吨。
大气的厚度一般认为超过1000千米,其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层主要是地面往上10~12千米范围内的那一部分,即人们常说的对流层,是地壳的组成部分。大气污染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污染源,包括饮食或取暖时燃料向大气排放有害气体和烟雾;二是工业污染源,包括火力发电、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各种化学工业给大气造成的污染;三是交通污染源,包括汽车、飞机、火车、船舶等交通工具的煤烟、尾气排放。
暴戾的魔王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粉尘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重。
1995年,据87个城市监测,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为55~732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392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242微克/立方米。45个城市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51.7%。
据84个城市监测,降尘年月均值3.70%~60.13%吨/平方公里,平均值为17.7吨/平方公里·月,南方城市降尘量平均值为10.16吨/平方公里·月;北方平均值为24.73吨/平方公里·月。
据88个城市监测,二氧化硫年日均值2~424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值为81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值为80微克/立方米,南北方城市总体污染水平相近。超过年日均值标准的城市为48个,占监测城市数的54.4%。
据88个城市监测,氮氧化物年日均值12~129微克1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值为53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值为41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较南方城市污染严重。
氮氧化物已成为广州、北京冬季的首位污染物,表明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大气污染开始转型。
由于大气受到污染,一些地区开始形成酸雨区。我国的酸雨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其中心区域酸雨年均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在80%以上。西南地区以南充、宜宾、重庆和遵义等城市为中心的酸雨区,近年来有所缓减,但仅次于华中地区,其中心地区年均pH值低5.0,酸雨频率高于80%。华东沿海地区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以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该区域酸雨污染强度较华中、西南地区弱,但区域分布范围较广,覆盖苏南、皖南、浙江大部及福建沿海地区。华南地区的酸雨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及广西的东部地区,重污染城市降水年均pH值在4.5~5.0之间,中心区域酸雨频率在60%~90%范围。广西地区的酸雨污染较普遍,除南部滨海地区,大部分地区酸雨频率在30%以上,酸雨区沿湘桂走廊向东西扩展,东与珠江三角洲相连。
魔王的招数空气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混合气体,主要由氧、氮、氩组成(占99.96%),二氧化碳、臭氧、水蒸气、氖、氦等含量很少。
一般情况下,它们在空气中的组成是保持相对恒定的,正常情况下空气是清洁的。然而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向大气中排出了许多物质,引起空气成分改变,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产生不良影响。二氧化硫、飘尘、氮氧化物、碳氢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是排放到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一切含硫燃料在燃烧过程中都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为刺激性气体,易溶于水,几乎全部被上呼吸道吸收,对眼、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在潮湿的空气中能与水分子结合形成亚硫酸、硫酸,使其刺激作用增强。二氧化硫在空气中的本底值(未受污染的大气组分含量)是0.0002ppm,当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达0.3~1ppm时,多数人就会感觉出来;达到3ppm时,就有特殊的刺激气味;达到8ppm时就会感到难受;20ppm时可引起眼结膜炎、急性支气管炎;极高浓度时可致声门水肿、肺水肿和呼吸道麻痹。二氧化硫通过气孔进入植物叶子,破坏叶子内部组织,造成叶子变黄、卷叶,以致植物倒伏。二氧化硫排放进入大气后还可形成酸雨。酸雨使水质酸化,导致水生态系统变化,浮游生物死亡,鱼类繁殖受到影响。酸雨危害森林,破坏土壤,使农作物产量降低。酸雨还腐蚀石刻、建筑。
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它在常温下很容易跟空气中的O2化合生成棕色、有刺激气味的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在空气中的本底值大约是0.001ppm。二氧化氮有毒,空气中含量为0.1ppm时,即可嗅到它的臭味;含量在150ppm以上对人的呼吸器官就有强烈刺激作用,引起肺水肿,严重者可致肺疽,有生命危险。二氧化氮遇水便形成硝酸。酸雨就是水和硫酸、硝酸的混合物。
人为排放氧化物的重要原因是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助燃空气里的氮和氧在高温条件下作用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再氧化即成二氧化氮。例如汽油机和柴油机中油料燃烧后,汽缸里排出的气体中一氧化氮浓度可达4000ppm;汽车加速时尾气中一氧化氮浓度可达6000ppm;火力发电厂废气中的一氧化氮含量也可达到1000ppm以上。而且燃烧温度越高,一氧化氮生成量越大。
从工厂烟囱排出来的高浓度氮氧化物是棕色气体,人们称之为黄龙。二氧化氮不但本身有毒,它在紫外线作用下还会产生臭氧。
一氧化碳是一种对血液神经有害的毒物,主要来自煤和石油的燃烧。一氧化碳进入体内,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主要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肌体组织缺氧。实验表明,大约100ppm浓度的一氧化碳会使人产生昏眩、头痛或其他中毒症状。燃料不完全时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供氧不足的燃烧称作贫氧燃烧,产物即以一氧化碳为主。二氧化碳本身是没有毒性的,人体呼吸吐出的就是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加,对全球的气候却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