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寓言与小品名作欣赏
46134300000002

第2章 修身明镜

弈秋诲弈

“原文”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

下棋在众技艺中,只是一种小技巧,但不专心致志,就没法学会。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向弈秋学习,全神贯注地听弈秋的讲授;另一个人虽然也坐在弈秋面前,但心里老想着会有天鹅飞来,想着张弓搭箭去射它。这个人虽说是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远不及前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赶不上前一个人聪明吗?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豚子食于死母

“原文”

仲尼曰:“丘也尝游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庄子·德充符》

“译文”

孔子说:“我曾在去楚国的时候,在路上正巧遇见一群小猪在一头死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便都惊慌失措地逃跑了。因为它们看到母猪不再用眼晴看它们了,不像一头活猪的样子了。小猪们爱它们的母亲,不仅是爱母猪的形体,更主要的是爱充实于形体的精神。”

巫马其买鸩

“原文”

巫马其为荆王使于巴。见担鸩者,问之:“是何以?”曰:“所以鸩人也。”于是,请买之,金不足,又益之车马。已得之,尽注之于江。

《尸子》

“译文”

巫马其作为荆王的使者出访巴国。在途中,他遇见一个肩挑毒酒的人,于是问道:“这是做什么用的?”那人答道:“是用来毒害人的。”于是,巫马其就向他买那毒酒,带的钱不够,又押上随行的车马。买来后,全部都倾倒到江里去了。

黄公好谦卑

“原文”

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辞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

卫有鳏夫,失时,冒娶之,果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妹必美。”于是争礼之,亦国色也。

《尹文子·大道上》

“译文”

齐国有位黄公,喜好自谦自卑,他的两个女儿都是国内最美丽的女子,然而黄公却因此常常谦逊地称她们长得很丑陋。这样一来,他女儿貌丑的恶名就传得很远,以致两个女儿过了结婚的年龄却没有一个国人来聘婚。

这时,卫国的一个老光棍冒冒失失地迎娶了黄公的大女儿;才知道是国色佳人。此后他逢人就说:“黄公喜好谦卑,故意贬毁他女儿美丽的容貌。因此,我妻子的妹妹也一定长得很美。”于是,人们争着向黄公的小女儿求婚,果然也是位国色佳人。

心不在马

“原文”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於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喻老》

“译文”

赵襄子向王子期学习驭马驾车,不久就和王子期驾车竞赛,赵襄子换了三匹马,三次都比输了。

赵襄子说:“你没有把驾车的技巧全教给我,所以我三次都落后于你。”

王子期回答说:“我的技巧已全教给您了,您运用却不恰当。大凡驾车最重要的,是要让马的身体安于驾车,人的注意力集中在马身上,此后才能加速快跑,到达远方。现在您驾车,落后一点就一心想赶上我,跑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上来。但驾车在一条路上赛跑,不是跑在前面就是落在后头,但您却把心思全用在了是否能比赢我上了,还有什么心思去驭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三次都输掉的原因。”

子罕之宝

“原文”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

《韩非子·喻老》

“译文”

宋国有个边城小民得到一块璞玉而献给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接受。这位小民说:“这是块宝玉,应是君子所用之器,而不该让小百姓使用。”

子罕说:“我们的看法不同。你以为璞玉是宝贝,我认为不接受你的璞玉才是宝贝。”

海上沤鸟

“原文”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往而不止。

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列子·黄帝》

“译文”

海边有个喜欢海鸥的人,每天早晨他都去海上,和海鸥一起游玩。向他飞来的海鸥成群结队,源源不断。

这个人的父亲说:“我听说海鸥都不断飞到你的身边和你一起游玩,你捉几只来给我玩玩。”

第二天这个人来到海上,海鸥在天空飞舞,但并不落下来和他一起游玩。

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踏,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天瑞》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崩地塌,自己没有容身之处了,因此吃不香睡不着,忧心忡忡。又有一个人为那个忧天的杞人担心,便前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气的积聚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你起坐呼吸,整天在天空中生活,怎么还担心天会崩塌掉下来呢?”

那个忧天的杞人说:“如果天真的是气积聚而成,那么太阳、月亮和星辰不会掉下来吗?”

开导者又说:“太阳、月亮和星辰,也都是会发光的气积聚而成的,即使它们掉下来,也不会打伤人的。”

那个忧天的杞人问:“那么地陷了怎么办呢?”

开导者又说:“地是土块积聚而成,它充塞四野,无处不有,你迈步行走,整天在它上面生活,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塌陷呢?”

那个忧天的杞人听了后,如释重负,非常高兴,开导者也因此消除了忧虑,高兴起来。

关尹子教射

“原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

“译文”

列子学习射箭,射中了箭靶,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列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会射中靶子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那还不行。”列子回去再进一步练习,练习了三年,又返回关尹子那里向关尹子回报自己练习的情况。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的原因了吧?”

列子说:“现在我知道了。”

关尹子说:“那就行了,你要把它牢记在心,千万别忘记了。不但射箭是如此,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也都是同样的道理。”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汤问》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唱歌的本领,却自以为都学好了,便向秦青告辞回家。秦青也不阻止他,还在城外的大道边为薛谭饯行。秦青在席上按着节拍动情地歌唱,歌声振动了路边的树木,留住了天空飘荡的云彩。薛谭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到老师的本领,便向老师道歉,请求回去再学。一辈子再也不敢说学成回家的话了。

卫人迎新妇

“原文”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

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

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

入室见臼,曰:“徙之牖下,妨往来者。”

主人笑之。

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

《战国策·宋卫策》

“译文”

有个卫国人迎娶新嫁娘,新娘上车后,问:“这骖马是谁家的?”驾车人答:“借的。”

新娘对仆人说:“要轻轻地拍赶骖马,也不要用鞭子抽打自家的服马!”

车刚到家门口,新娘就侧身凑近伴娘指使她说:“去把灶膛里的火灭了,不然怕失火。”

进到房里,新娘看到一个石臼,说:“把它移到窗户下面去,不然妨碍往来走路。”

婆家人都笑她。

新娘子说的这三句话,其实本身都很在理,但却被人耻笑,这是因为刚过门就说这些,未免为时过早了一点。

嗟来之食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檀弓下》

“译文”

齐国闹起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在路旁煮了粥,等待饥民来后给他们吃。

有个饿得非常狠的人,用农袖蒙着脸面,拖着破鞋子,踉踉跄跄地走了来。黔敖见了,左手捧着饭菜,右手端着汤水,喊道:“喂!快来吃吧!”

那饥民睁着双眼盯着黔敖,说:“我只是因为不吃这种吆喝着施舍的饭食,才饿到这种地步。”黔敖便向他道歉,但他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齐庄公出猎

“原文”

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御曰:“此是螳螂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庄公曰:“此为人,必为天下勇士矣。”于是回车避之,而勇士归之。

韩婴《韩诗外传》卷八

“译文”

齐庄公外出打猎,有一只螳螂抬起前腿,准备与庄公车上的轮子拼搏。庄公便问驾车的人说:“这是什么虫呀?”车夫回答说:“这是螳螂。这种虫,只知道往前进,而不知往后退,从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就轻易地与对手交锋。”庄公说:“这只螳螂如果是人,就一定成为天下的勇士了!”于是,庄公让车夫绕开螳螂而行。天下的勇士闻知此事后,都纷纷归顺了他。

公仪休嗜鱼

“原文”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

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

《淮南子·道应训》

“译文”

公仪休任鲁国的宰相,很喜欢吃鱼。国内不断有人给公仪休送鱼,公仪休不受,他的学生劝说道:“老师爱吃鱼,却又不受鱼,这是为什么?”

公仪休答道:“正是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要这鱼。如果接受了这鱼,那么,就会因受贿而被罢免宰相之职,到那时,我虽然还爱吃鱼,却再也不能满足这一嗜好了。现在不接受这鱼,就不致于被罢免宰相职务,就能永远地、经常地吃到鱼了。”

师旷劝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刘向《说苑·建本》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现年七十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就是晚了点!”

师旷说:“您为什么不点燃蜡烛照明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人臣的随便与国君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这个瞎子大臣怎么敢与国君开玩笑呢?我听说,年少时而好学习,就如早晨初出的朝阳;壮年而好学,就像升入中天的阳光;老年而好学,又有如点燃蜡烛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不是比在黑暗中行走要好得多吗?”

晋平公说:“很对!”

周处改过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译文”

周处年轻时,粗暴好斗,被乡里人看作祸害。义兴县河里有两条蛟龙,山中有只猛虎,都一同侵害老百姓。于是,义兴县里的人把周处连同这蛟、虎一齐称作“三害”,而其中又以周处之害最大。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斩掉蛟龙,其实是希望“三害”之中只留下一个。周处就去山中杀了老虎,又去河中斩那蛟龙。蛟龙忽而浮出水面,忽而沉入水底,游了几十里,周处一直跟着它走。经过三天三夜,乡里的人都以为周处死了,便互相庆贺。谁知他竟杀死了蛟龙而游出水面。他听说乡里人都互相庆贺,才知道大家都把他当作祸害,于是产生了改过自新的念头。接着,又到吴郡去寻找陆氏兄弟。陆机不在家,却正碰见了陆云。他就把义兴人以他为患的情况全说了,还说自己想改正错误,而年纪已大,终究不能有所成就。陆云说:“古人认为早晨懂得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何况你的前途还远大!而且人怕的就是没志向,有了志向,又何愁美名不能远扬呢?”周处听了这番话,就改过自励,终于成了忠臣孝子。

伤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地。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矣;今天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译文”

江西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人,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方仲永五岁时,还未尝见到纸墨笔砚之类的文具。有一天,他突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便从邻居家借来给了他。他马上书写了一首四言诗,并且自己还定了个题目。这首诗是以奉养父母、家庭和睦为主题,并很快被同乡的读书人传阅了一遍。自此以后,指定事物要他写首诗,他可立刻写成,而且那文采、立意都是相当不错的。同县的人都把他看作奇才,渐渐地,人们也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来招待,有的人还拿出钱币来接济他们。他父亲觉得这样有利可图,便每天牵着方仲永遍访同县之人,不再让他学习。我听说方仲永的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父亲回到家乡,在舅父的家中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再叫他做诗,但做出的诗与以前的名声很不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又到舅父家中,问起此事,众人都说:“方仲永的才智已经消失了,与众人已差不多了。”

我认为:方仲永的才智、悟性,是先天就有的。他从先天获得的东西,比起那些有才能的人要多些。他最终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则是因为他后来得到的东西太少了。像仲永这种人,从先天获得的东西如此之多,也如此之聪慧,但后天缺乏应有的培养,尚且成了一个普通人,那么,现在那些天赋差,本就是普通智力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的学习,难道能赶得上一般人的才能吗?

铁棒磨成针

“原文”

李白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故,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妇曰:“功到自成耳。”白感其言,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虞韶《日记故事》

“译文”

李白读书,还没完成学业就跑了。路上遇见一位老妇在磨一根铁棒。李白问她为何磨这铁棒,老妇说:“想作根针。”李白笑他愚蠢,老妇说:“功夫到家了就自然可成功。”李白听后,大为感动,于是马上回去继续学习,完成了学业,终于成了名士。

蜀鄙二僧

“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彭端淑《白鹤堂诗文集·为学一首示子侄》

“译文”

在四川的偏僻地方,住着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尚找到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富和尚问穷和尚:“你依靠什么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呢?”

穷和尚回答:“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只吃饭的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又说:“我好多年来,想租一条船到南海去,可至今仍没能实现。你这样贫穷,依靠什么去呢?”

过了一年后,那个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并将去南海的经历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听了,感到很羞惭。

西蜀与南海之间的距离,有好几千里,富和尚不能去,而穷和尚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