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荣格的智慧:荣格性格哲学解读
46172300000014

第14章 性格类型(10)

情感的过分外向也许可以使对美感的期望得到满足,但不再那么真心。它只是服从感觉,服从理性,实际上会更糟,因为它仅能为一个情境供应一些美感的反应物。除此之外另无它用,变得贫乏十足。如果这一过程得到延续,就会有一处相互矛盾的情感的分裂产生。所有事物都将成为情感评价的针对者,就会建立起很多内在的或相互抵触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仅存的那一点真实的个人观点也被其压制。假如有一个主体存在的话,这样的情形就不会出现,至少不太可能发生。但这个存在的主体必须是一个得到十分肯定的主体。个体的情感完全将主体所吞噬,就会让人认为情感的主体已不存在,只有情感的过程还尚未丧失,此时情感会给人一种假惺惺、喜怒无常或不可信赖的感觉,甚至是歇斯底里的坏印象,因为它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全部人性的温暖。

荣格提出,由于情感是一种比思维功能更接近于女性特征的心理现象,因此最明显的情感型也就能从女性中找到。当外向情感占首先地位时,这就属于外向情感型,这一类型的典型大多数都是女性,这些女性常常会服从其情感的引导。由于受教育的影响,情感功能会慢慢变得可以调节,受到意识的调控。

情感常具有个人性的特征,当然除了一些极端的情感,虽然主观原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抑制。她们的人格与客观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受过调节的样子;她们的情感与客观环境、普遍的价值相互维持一致。在对爱情的抉择中,这一情况将被完全地清晰地提示,如,是这个而不是那“合适的”男人被她们爱上了;他之所以合适,是因为他的情况完全符合女人隐藏性格所要求的内容,虽然女人对这情况全不知情;更是因为他在社会地位、能力、年龄、家庭条件等方面都和她们现实而明智的要求相吻合。有些人也许会将这一情况视作令人可笑的、无聊的事情来排斥,但我们坚信这类女性的爱情和她选择的对象是完全符合的。这种爱情是真实的,并不是精心的捏造。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婚姻举不胜举,且这种合情合理的婚姻绝对不是最糟糕的。她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丈夫和孩子是传统的心理上的构成就可以了。而她们属于典型的贤妻良母型。一个人若想“正确地”感受某种事物,前提条件是必须在情感不受任何事物干扰的情况下。可是思维对情感的经常干扰是任何事物都无法阻止的,所以要想使这种类型的人变得可以被理解,必须尽可能地压抑思维这一现象。但这不代表这类女性一点也不思索,相反她可能是个很聪明,且经常大量思索的女性。然而,思维没有明显的独特性,只不过是情感的衍属物。她感觉不到的东西就无法有意识地对它思考,她们认为:“我无法去想我感觉不到的东西。”只要这种东西是情感所接受的,她都会很认真地思考,并且很有成效;如果这种情况或结论可能导致情感的混乱,它根本无法进入思考状态,从一开始就会被关在思索的门外,无论它多么合乎逻辑。由此可见,凡是和客观价值相辅相成的结论都是好的、正确的,会受到拥护或被当作宠物,反之则似乎只在世界之外的空间存在。

在客体的重要性改变并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时,情况会完全不同。也就是说,主体和客体同化后几乎全部将情感的主体淹没了。再换句话说,就是情感失去它的个性特征,成了为情感而情感。其人格又几乎全部融化于眼前的情感中。实际的生活情境常常被更换,这就会使不相同的、相同的、相对立的情感产生,人格也会因此决裂成等量的情感状态。这样就会出现他在这一时刻具有某种情感,而在另一时刻会拥有不相同的另一种情感。但在现实中并不能出现这种多重的人格。与情感变化状态相互抵触,是因为自我的基础是不会改变的,它总是保持同一不变。在观察者看来,这样的情感显现是一种情绪的改变,说它是主体的个人表现,还不如说自我在发生改变。自身决裂的迹象会多多少少有些变化,这点与自我、与情感的瞬间状态两者之间的分裂程度相同,说明潜意识原来的调整性态度变成了一种公开的敌对。例如,夸张的情感张扬,讲话变得罗嗦,夸夸其谈地劝告等,显现出这种对立。这些表现听起来太过空洞,过度补偿的抵抗成了一种一望可知的东西,让人怀疑结果会不会因为这些情感的表白而变得不同。上述这些复杂的过程,事实上只用一会儿的时间就改变了它们的样子。只要环境中有极其微小的变化产生,就立刻会让他对相同的对象有几乎完全相反的评论。这些经验的产生观察者将没办法仔细地对待这些评论,而且学会了保留自己的意见。既然与环境之间形成深入的情感与和睦的关系如此必不可少,那么此类型的人就要以加倍的努力去克服旁人的保留态度。在恶性循环中,事情越搞越糟,今不如往。潜意识的对抗越来越显得表面化,那么就说明强调与客体间的情感关系过于强烈。

如果某人属于外向情感型,他的情感功能就易被思维干扰,因此,他总是设法压制自己的思维。当思维要到达一种任意的、纯粹的效果时,他就会首先将情感排除,原因是心理功会扰乱思维和欺骗思维。

思维是一种独立的心理功能,它在外向情感型人的身上受到不完全的压抑。这种不完全体现在思维那种不留情面的逻辑逼迫它得出与情感设法融合的结论的地方。思维成为情感的奴仆而存在,它无法依据自己的法则来自行运作。逻辑的存在和它所坚持的结论注定这种情况只能在意识之外,即在潜意识中的某个地点发生。这就说明这种类型的潜意识内容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是原始的、幼稚的、否定的思维。

只要人格没有被情感淹没,意识情感保留着个人所拥有的特征,这种潜意识就仍旧是具有补偿性的。一旦人格分裂,分布在互相矛盾的情感状态中,自我的同一性丢失,主体就成了潜意识的。当陷入潜意识的主体与潜意识的思维功能相联接时,潜意识思维功能有时也会进入意识中去。意识情感的强烈程度决定其“失去自我”的程度,同时也证明潜意识对抗的程度。如,潜意识观念聚集在最有价值的客体上,不留情面地将它们的价值夺走,这恰恰是总用“它只不过是……”来方式思考的思维型的体现,因为它打败了那种联在客体情感上的优势。

荣格认为,潜意识思想徘徊的表面,它带着一种强迫性观念的性质,以及否定和贬低的特性。这一否定性的思想利用了每一种幼儿式的偏见、比较来削减情感的价值,它试图用各种原始本能的聚合来给情感做个“它只不过是……”的诠释。同时这一过程也会将潜意识召集起来,激活它们所储备的原始意象,重新振兴建立在另一基础上的态度。

有些时候,这类女人会将最可怕的思想强加于她们认为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身上。这一最高价值是她们的情感所赋予的。

歇斯底里症是世界婴儿中发现的一种病症,它具有婴儿性欲特征。由于它明显地带有潜意识观念,所以这种症状是外向情感型心理症的主要形式。

荣格认为,外向情感型的人善于判断周围情况,在社会上起主角的作用。不过,由于对外界过于适应,反而对自己不利。他们经历某种分化后最终与主观修饰相分离,内心变得十分冷漠。虽然有非常美好的理想,但往往还没计划好就盲目行动,所以后果不堪设想。

(4)感觉型

这类人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很敏感,在生活中十分注重对具体事物的经验积累。其性格越突出,就越容易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经验,无法更好地将感觉“经验”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却只把其当成一种新鲜感的前奏,或是一些仅存在细微的新意完全纳入他兴趣感觉范畴之内,并可用来服务这仅具一丁点新意的东西。也就是说,这类人比起自己的印象来,更重视他人的看法,所以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但也容易受他支配。此外,虚荣心也较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倾向于将这种高度发展的真实性看成理性的标志。事实恰恰相反,他们无论遇到非理性的,面对偶发事件,或是对待理性事件,都会受到感觉的摆布,但他们并不想信自己会受其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