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荣格的智慧:荣格性格哲学解读
46172300000013

第13章 性格类型(9)

感觉对于朴实的知觉是很大的干扰,感官刺激将注意力转移到性质表层,而注意力却留在了事物外层。直觉与其相反,想超越外层进入其中进行研究。外向直觉指向客观事物,心与感觉相类似,可能会利用感觉满足对外在客观事物的渴望。一旦感觉到强烈的限制,直觉将快速上升。而感觉是简单且直接的感官印象,是心理和生理的表现。直觉的定向和感官的印象很难区分。他有感觉的因素,但不是由感觉本身引导,将其当作知觉的起点,潜意识的引领。无论什么感觉,直觉者的潜意识提高了其价值,却不是生理意义上的感觉取首要价值。这种方式并不是纯粹的感觉,也不会起主导地位。

外向感觉型的人很现实,总是想达到理想的最高层来证明生命的完美。直觉也总是向最大范围的可能性扩展,这种可能性总是发现于客观环境中,他们认为透过可能性直觉可以得到极度满足。当它不处于优先位置属于附属功能时便成了备用功能,当其他功能无法发挥时,它则开始发挥自身作用。反之,如果其占优势地位,一切将成为封闭式的,等待直觉来开启。不断地在生活中寻求新出发点,有一种强烈的脱离困境的需求产生。当客观事物可以帮助或引发新出路就具有扩张的价值,被运用过的客观事物会成为牵绊,变得不再有任何价值,也就是说只有它可以带新的可超越的价值,或可以使个人从它能力中释放出来的可能性,才会被其承认。为了这些可能性,直觉可以舍弃任何其他的东西,因为这些可能性是直觉无法逃避的动机。

直觉占据优势地位的同时,伴随一种很易被知觉的心理出现。由于受到客体的限制,外向直觉对外在环境十分依赖,但又不同于感觉型对其的依赖。在现实的世界里,直觉者存在于可能性存在的地方,但我们很难发现他们灵敏的嗅觉对有长远前景、但现状很低微的事物感很兴趣,对那些价值小、较安定的情况不在意,因为他们喜欢寻找新的路口,有时甚至对新鲜事物充满激情。安定的生活会让他产生压抑感。只要有一丝可能性存在,直觉者将把全部生命用来探索它。一旦新事物被掌握、被了解,只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就会成为他们抛弃的对象,他们对此毫不懊悔。

理智和情感都无法阻止或试图控制他们去追求新的可能,即使与他开始的信念格格不入。虽然思维和情感是信念的必备条件,但在他看来不会起决定性作用,相反却是低级功能,因为没有有效防御直觉的工具。但思维和情感却能为直觉优势地位做出补偿,为直觉者提供其类型中所缺乏的判断。直觉者的道德观不受理智和情感的限制。

直觉者自认为有特殊的道德观,重视直觉的观点,并信服直觉观点的威望,不关心他人的事以及他人的想法,更甚者对自己的安全状况也毫不关心。由于从不崇拜任何人,因此经常被认为是高傲、冷淡、失德的冒险家,他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关心,寻找对外界的可能性,就预示着他对任何一种职业都怀有极大的兴趣,很乐意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项工作中,并将自己的才华运用到每个方面。

能够观察到事物本质和事物的可能性的直觉型,如果才华横溢,将会在新商机中取得成功。许多企业家、投机者、证券人、商业大亨、文化经纪人、政客等均属这类人。

这类人在女性中较多,其直觉能力表现在交际领域比在其他领域要常见。她们利用每次交际场合,艺术性地建立起社会关系,为了追求远景可能性,她们将不顾一切,甚至牺牲自我。

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对此种类型人进行评价,如果她们内心是善良的并不单纯以自我为中心,有可能成为新领域的倡导先躯或推动者。当她们更多地针对与人并非事物时,她会用自身的能力改变某个人。她对新事物的认知热情、引领的天赋是其他人不可比拟的,尽管这种热情的时间有时是极其短暂的。直觉的强烈促使她们与相遇的新可能性以最快的速度合二为一,并将全部精力完全投入其中。最后将这一过程的产物以说服力的方式公布于世。

由于直觉是低级功能的感觉,自己反应较迟钝,因平时不注意自身的安全,而导致疲劳过度,易患心脑病。所以这类人不要只顾眼前而不为将来着想。

她们易消耗生命的全部,也许会让人和事变得美好,使丰富的生活遍布每个地方,但这一态度和事实是很危险的。她们为此播下了种子,可是还未等结出果来,她们又有新的追求,扔下了辛苦劳动的成果。如果自身能够进行调整,便可得到丰收的喜悦、艰辛的劳动成果,而不是空手离去。

在潜意识中,受到压抑的情感与思维会带来最原始的情感和思维,并会作为参照物与感觉型的情感与思维进行对比。它们会以主观过程进入客观事物的形式出场,除了缺乏感觉类型的神秘性外,与感觉型的情感和思维一样,让我们觉得这实在太荒唐。直觉的情感和思维主要对性、理财、疾病等问题很关注,这在一对不合宜的男女有了情感纠缠引发原始的感觉时才被体现、被感受到。这致使潜意识被迫与一个无意义的事物纠缠,属于强迫性症状,易在直觉型的感情型中出现。他最终做出的决定取决于其对新的可能性的关注,并不会完全服从理性的判断,且极力想挣脱压抑找回的自由。这一点与感觉型相同,对不着边际的推论和辩解,是他从理智的判断中逃脱,又跳进潜意识心理症的强制行为中的征兆,这会使对客观事物带来的感觉变成强迫的行为。

意识对感觉和被感觉的客观事物具有至高无上的态度,并不知道别人对客体的看法,所以常被人认为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感觉型对客观事物的灵魂视而不见。两者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最终客体以一种强迫性观念,不正常的惶恐或其他可能出现的可笑的身体感觉来表现。

这一类型中涉及到一种主观过程进入客观的异化过程,荣格称其为投射。投射与内向投射是一对相对的兄妹。投射是指主观内容离开主体被纳入客观事物,前面已经说过,有时主体借助投射来甩掉一些不合理的内容,有时投射的内容则是有价值的,但由于这些价值内容带有其他因素而无法使主体到达,例如“自卑”。

投射分为积极投射和消极投射。

内向投射是与投射相对应的概念。内向投射是主体内容转换进入客体的过程。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投射”是主观内容的客体的移位效果,而“内向投射”是把客体吸引到主体的兴趣领域之内。

在病理中投射的表现是“妄想狂者把他厌烦的情绪从自我中排除出去”。“神经病患者则是根据自身的要求从外界吸取一些内容,同时将这些内容转化成潜意识幻想的机制。”这是内向投射的表现。后者是一种“淡化过程(dilutingprocess),是对自身兴趣的扩充,在某些心理学家的眼中,内向投射不是病态而属于正常过程。

因此,站在心理学角度上讲,投射是一种客体异化于主体的过程,是主观内容分别指定进入客体的;内向投射是一种客体同化到主体的过程。为了使客观事物能实现对主体的同化,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占有,也说明内向投射是一种外向过程。

消极投射是每种病态投射的形式,也惯用于许多正常投射。它的产生并没有方向性,只是自动产生。积极投射是构成客观事物进入自我这一行为的主要成分,这一行为是内向投射的过程被称为移情。它起到将客观事物带进主体的作用,为了能使客观事物进入主体,主体会自动把其中一种内容,如情感等功能,从自身赶出来,并转嫁给客观事物,这样客观事物便有了生机。同时,也和主体建立紧密的联系。此外,投射的积极形式也试图摆脱主客体的判断,于是具有陈述作用,主观判断与主体分解融入客观事物中去,主体自身与客体就有了区别。所以说,投射是一种导致主体与客观事物异化的内向过程,而非导致新内容独立的性质受到迫害,这与内向投射相反。这是引起偏执妄想狂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最终主体完全成为孤立的。

内向投射分为主动内向投射和被动内向投射。作为适应过程的客体进入自我的内向的投射,那些客观事物对主体有独特吸引力的情况属于被动的内向投射。

投射与内向投射的可能性都会依附于同一。

“同一”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既然有一种有意识的一致存在,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识,预示着主体与客观事物将要分解,同一将不复存在。心理的无意识性是心理同一的必要条件,它是原始精神的特征,是“神秘参与”的根基。也就是说,原始意识状态是原始主体与客观事物分化的心理遗留。这一特征是婴儿时期的精神状况的特征,或是人成年后成为潜意识的内容的特征。因为尚未转化成意识内容,所以会与客体保持同一。

同一状态的基本上属于客体潜意识相互一致,是未能成为意识对象的雏形,绝非等同。由于同一的存在会出现错误的认识,认为一些人的心理与另一些人心理完全相同存在着同样的动机;自己喜爱的东西别人一定会接受;而自己认为邪恶的事情别人也一样会憎恨。同样由于同一的存在引发人们(几乎是大多数的人)有想改正别人的想法,其实要纠正的并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应该改正的地方。当同一的状况在病理学出现时,会使偏执妄想狂有“感应”和迫害的妄想,病患的主观内容被他们看成是别人也存在的。当然同一也会使有意识的集体和社会成为可能的态度,这点在基督教的思想中有所表现。

基于此投射建立在立体和客体的原始同一之上,客体与同一产生矛盾时,便产生了投射。当主体感觉应该退回时,同一就变得被需要了。因此,投射成为一种批判对象的同一状态。这种批评是主体的自我批评或是对别人的客观批评。

(3)情感型

荣格认为,情感这一功能在客观与料的定向,恰巧与它在外向性格中一样,决定这类情感的条件是客体存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一个人将情感一直当作是主观的内容,那就很难对外向情感的性质做出解释,因为外向情感已经尽可能地摆脱了主观因素,听命于客体。它无法摆脱某种传统或被普遍接受的价值标准的控制,即便是它表现出独立于具体的客体之外的势态时也不例外。正如平时我们会觉得想说某些事物是“美丽的”或“善良的”,并不是因为自己的主观情感发现客体是“美丽的”或“善良的”,是因为这种做法相对于将它们说成“丑陋的”、“凶恶的”会使一般情感环境紊乱的情况来说,是得体的、恰当的。这并不代表这种情感判断是假惺惺的、虚伪的谎言,而是一种顺应性的行为。一幅画,因为悬挂在优雅的环境里,而且有名人名家的签名,所以我们在欣赏时才觉得它“美”,或者因为我们说它是“丑的”时可能会冒犯对它珍爱的收藏家;也可能因为欣赏者想借此制造一些和谐的情感气氛。客观决定的标准控制了这种情感,其本身名不虚传地代表了全部能感觉到的功能。

在蜕掉一切主观的外壳之前,外向情感与外向思维型,同样具有分化过程的经历。来自情感活动的评价与客观价值直接保持相互一致,即传统的价值与广泛被认可的价值标准相一致。比如人们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这种占很大原因的情感经过正确的调整)来剧院、音乐厅、教堂等地方。如今社会上存在的流行时尚也是这种情感的成员,它们的价值被更广泛地体现在对社会的、慈善的和类似此类的文化事业做出肯定及普遍支持的态度。外向情感利用此类事情证明了自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因素,这种情感一旦消失,和谐而微妙的交际性格不知将会变得何等不可思议!这具有有益的合情合理的作用与外向思维所具有的作用一样。可是这些有益的作用会丧失在客体获得一种过度的影响之下。这种具有有益作用的特征是情感形成的主要因素,当外向性格过度地将自身的人格投放给客体,那么被客体同化的同时,情感功能的个性特征也会随之消失,表现为情感变得冷淡、六亲不认、注重名利、不值得信赖,不再是一种让人认为一定得伴随真实的情感才有的那种清新可爱的印象。它怀着一种神秘的动机(也可以说是它使观察者以为它有这样的动机),但人们都会认为他在装腔作势、故作姿态,尽管它也许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来自自我中心的动机。

在这里我们需要提一下“同化”这一过程,在同化过程中被强调的新内容和主观材料的独立性受到了破坏。同化实质上是一种统觉过程,两者的区别是由于同一具有对主观材料做调整的因素,而纯粹的统觉却没有。冯特就这一概念提出了如下看法:

同化是一种建立观念的方式,它以最明显的表达方式将同化的要点进行再造(reproduction),在被同化的要点经由直接的感觉印象而出现时,此时记忆意象的组成部分被投射到外在客体上,特别是当再现的因素与外在客体之间有实质的不同时,完成的感觉印象就是得有些像幻象,而且事物的本质也被隐藏起来。

荣格认为,我们是在较普遍的意义上运用这一概念,也就是当作一般性客体对主体做了调整。这可与异化(dissimilation)相对比。后者是主体对客体做了调整,导致主体为了迎合客体而同他自己的距离拉远了。这种客体包括外在客体、类似观念的“心理的”客体及内在的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