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6200500000014

第14章 斗茶

古代为优选上等佳茶,还通过一些特别的方式进行比斌,称为“斗茶”,又称“茗战”。《云仙杂记》即云“建人谓斗茶为茗战”,建人即指建安茶人。

斗茶之风,以宋代最盛。在茶农之间要斗茶,品评所产茶品的等级;在卖茶人之间,也要斗茶,比试所卖茶品的高低;饮茶者之间,也结伴斗茶,比试自己藏茶的优劣。许多文人甚至帝王也参加到斗茶的活动中来,这对茶艺茶学的发展与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蔡襄《茶录》说,宋代生产贡茶的建安,年年都要举行斗茶盛会,以茶品高低决定胜负。斗试的方法是:

“一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自,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范仲淹有一首《斗茶歌》,是对建安斗茶盛况有感而发,也是研究宋代产茶地斗茶试茶的珍贵史料。诗中这样写道: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萘,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耒盈檐,惟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素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洽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暖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羹。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全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体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去。

君莫羡花间士郎只斗草,赢得珠现满斗归。

斗茶味,味超醍醐;斗茶香,香盖兰芷。这样的大规模斗茶活动,众目睽睽,容不得弄虚作假。获胜者就像步入仙境一般,负者如同降敌的将领感到莫大耻辱。

斗茶中决出的佳品,最好的作为贡茶送到了京城,还有许多名品则进入流通渠道,集中到了茶商手中。茶商们在推销茶叶时,同样也要采用斗试的方式,以显示茶品的优良特质,吸引顾客。

南宋画家刘松年所绘《茗园赌市图》,生动地描绘了茶市上斗茶的场面。在画面的右方,绘一卖茶的妇人,她领着一个孩子,右手提着茶炉,左手托着茶具。

她似乎觉得自己无法与身旁的男茶贩作敌手,正在忿忿离开那里。在这个妇人的身后,是一个担挑的茶贩,他的挑担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茶器,上面还贴有“上等江茶”的标签,他的担子上还用蔗片扎成了一个雨篷,便于在雨天也能经营他这活动的茶摊。画面的中心,描绘的正是斗茶的场面。参与斗茶的有五个男子,他们将茶具装在提篮中,挂在腰间,随带茶炉茶壶,有的在往茶杯中注汤,有的正在品饮。还有一位茶贩,好像已经败下阵来,提着茶炉悻悻离开了斗茶的现场。

后来画家钱选又仿此画绘成《品茶图》,画面上有六个斗茶的茶贩,似乎还没有分出胜负来。到了元代,着名画家赵孟颊又重新表现了这个主题,画面上只画了四位茶贩,茶贩们正在和气品评,彼此比较友善,这幅画直接名之为《斗茶图》。到清代时,画家姚文瀚再一次重复了这个主题,他以刘松年《茗园赌市图》为蓝本,同时参考了钱选和赵孟颊的作品,画成了《卖茶图》。卖茶的小贩们聚在一起斗试,以此招来饮者。当然这幅画更多地具有仿古意味,未可用作清代茶肆依然以斗茶为促销手段的证据。

在嗜茶的文人与官僚中间,也常以斗茶为乐事,比试自己所藏茶品的高下。五代时的和凝,官至宰相、太子太傅,他还是个有名的茶人,他与朝官们共同组织有“汤社”,经常在一起切磋茶艺。《精异录》说:“和凝在朝,率同列递日以茶相饮,味劣者有罚,号为汤社。”

朝官们轮流做东,都要拿出最好的茶叶来品饮,谁的茶叶滋味如果差一点,还要受罚。在文人与官僚中间兴起的斗茶之风,到了宋代愈演愈炽。唐庚的《斗茶记》一文,就记述了与和凝汤社相类似的一次斗茶活动,戈中这样写道:

“政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人,其所赍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皆精绝。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贪践穷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今吾提瓶支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漕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日至矣。罪庆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客谜芜于此,汲浪煮君,取一时之适。”

斗茶当然要品新茶、汲活水。斗茶的目的,也不纯为胜负,如唐庚所说,还为了“取一时之适”。有时候,真正得了好茶,也有不舍得拿出来斗试的。还有人得了皇上恩赐的龙团凤饼,也只是偶尔拿出来看一看,不愿碾碎了饮它。苏东坡有一首《月兔茶》诗,就提到当时人舍不得用不易得来的龙团茶斗试,诗中说:

环非环,块非块,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

月圆还缺缺还目,此月一缺圆何年?

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街经带双飞驾。

传说苏东坡自己也有过斗茶经历,对手是着名的茶人蔡襄,他居然还斗败了蔡襄。《邻几杂志》说,斗茶时蔡襄用了惠山泉水,苏东坡所用的茶比不上蔡襄,但他用的是竹沥水,所以略胜一筹。苏东坡对斗茶颇有兴致,他有一曲《水调歌头》,实际上也描绘了建安采制春茶当即斗茶的情景。他这样写道: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这里说的兔毫盏,是宋人一种专用斗茶之具,是带兔毫样斑点的黑色茶盏。陆羽《茶经》说唐时茶色贵红,而宋代的看法明显不同,茶色贵白。茶汤色白宜用黑盏,盏里更能显现茶白的本色,所以宋时普遍流行给黑瓷盏。斗试时一定要使用黑盏。所以我们在刘松林所绘《茗园赌市图》上见到斗茶的茶贩们使用的都是黑盏。以后的《斗茶图》则改成了白盏,时代变了,使得这小小的物件也有了明显改变。

宋人斗茶,也引起了爱茶的帝王的关注。宋徽宗在他的《大观茶论》中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这里所谓的“较筐筐之精,争鉴裁之别”指的即是斗茶。

斗茶作为品茶叶的一种手段,宋代以后虽不那么时兴了,不过也有人偶尔为之。元代洪希文的《煮士茶歌》就曾述及斗茶,诗云:“王侯第宅斗绝品,揣分不到山翁前。”

虽然斗茶之风不那么流行了,但对茶品的品鉴却并没有间断,只是方式有了改变,没有那种“茗战”的气氛了。就是到了近现代,茶品的定级依然还是要通过比试才能决定,这种比试演成了品评鉴定会,许多新的优质茶品就是通过这个途径被承认的。

古代的斗茶,观色、嗅香、品味、完全由感观印象决定茶品的高下等级。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前提下,茶学界已开展了对茶叶理化标准的广泛研究,如对茶叶外形容重、茶汤电导、比色、比粘度、水浸出物、咖啡碱、粗纤维、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与茶红,氨基酸等的测定进行了许多研究。这些研究表明,虽然物化分析可以证明某种物质与茶叶品质的相关性,但却不能作为确定茶叶定级计价的依据。所以现在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人们对茶叶品质优劣和等级的鉴定,仍然还是采用同古人一样的感官审评方法。

茶叶的感官审评,一般分干茶审评和开汤审评两个部分,按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的顺序逐项进行比较。由于茶叶种类繁多,质量上的区别非常明显,审评者总结出了一些审评标准,确定了一系列的常用评语。如关于香气的评语,有馥郁、鲜嫩、清高、清香、花香、栗香、高香、鲜灵、幽香、浓郁、浓烈、甜香、老火、焦气、陈气、霉气、纯正、平和、闷气、青气等;关于滋味的评语,有浓烈、鲜爽、鲜浓、甜爽、醇爽、鲜醇、醇厚、醇和、淡薄、平和、涩口、生涩、苦涩、焦味、陈味、异味等;关于汤色的评语,有清澈、鲜艳、鲜明、明亮、嫩绿、黄绿、浅黄、深黄、黄暗、青暗、黄亮、金黄、红亮、浅红、暗红、棕褐、红褐、姜黄,棕红、粉红、灰白、混浊等。这些标准的掌握,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求审评人员不仅要掌握全面的茶学知识,还要有长期品茶经验的积累,一个审评人员应当是一个优秀的茶叶品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