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有同类在旁边观看,我们的行为为什么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扎荣兹认为,当有其他人在场时,我们的身体变得更有活力,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要完成一些自己已经很熟悉、根本不用动脑的任务,会完成得比平时快。比如,一个天天都去打篮球的男学生,打篮球对他来说几乎可以说是第二本能了。假如这个时候,球场外边正好有一个漂亮的姑娘在观看比赛,男学生就会有比平时更加精彩的表现。相反,如果我们正在从事的是自己并不熟悉的一个任务,这个时候,如果有他人在场,反而会增加我们的紧张程度,完成任务的情况自然就比一个人在场的时候更差。
很多男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刚刚学习驾驶汽车的时候,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开车,即使不熟练,只要用心驾驶,也不容易出大的问题。但是,假如自己原本就操作得不熟练,偏偏副驾驶座上还坐着一个女孩,我们可能会比独自一个人开车时出的错误还多。
心理学家将这种有他人在场时,我们的表现会发生变化的情况称为“社会促进”。社会促进的发生有一个条件,即我们知道自己的表现会受到他人的评估,在球场上打球的男学生知道,他的表现被场外的美女看在眼里;初学驾驶的人也知道,副驾驶座上的人会在心里对他的驾驶技术进行一个评价。
但是,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表现不一定被旁人知道,结果就会发生180度的大转弯了。比如我们最常见的拔河活动,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当人们成组进行拔河时,每一个成员所用的力气要比单个人拔河时所用的小,这就是“社会懈怠”。可能有人马上想起了“滥竽充数”的故事,而这就是“滥竽充数”的原理。
5.偏见:无处不在的刻板印象
关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偏见,我们都了解些什么?也许有的人声称自己是没有偏见的人,但是这看上去似乎不大可能,事实上,偏见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1994年,在美国发生了一例轰动一时的凶杀案件:著名的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因为涉嫌杀死自己的前妻及其男友,坐在了法庭的杀人嫌疑犯的位置上。辛普森雇用了豪华的辩护律师团为自己辩护。在此之前,辛普森不仅有着多年的虐妻记录,警方还在随后发现了形迹可疑、身上带有血迹的辛普森,在他的家里,也发现了染有被害人血迹的汽车和手套。在这样的铁证下,很多人都认为辛普森必死无疑,但是在法庭上,他的律师们巧妙地利用警方的失误和辛普森的黑人背景,竟然使得辛普森在用刀杀前妻及其男友两项一级谋杀罪的指控中以无罪获释,仅被民事判定为对两人的死亡负有责任。
辛普森的律师们之所以能够赢得这场看上去不可思议的官司,其中就利用了“偏见”。由于两个受害者都是白人,所以辛普森的律师们在法庭上不断地强调他的黑人身份,提醒由十名黑人、一名白人、一名西班牙人后裔组成的陪审团,辛普森可能遭到了白人的种族偏见。尤其是负责办案和入屋搜查证据的主要警察证人是侦探福尔曼,辛普森的辩护律师有多项证据,证明福尔曼是种族歧视者。他在法庭答问时声称自己在过去几十年没有用过“黑鬼”这个歧视黑人的字眼,但是后来辛普森的辩护律师出乎意料地展示了一盒录像带,证明他在一个短时期内用过数十次“黑鬼”的字眼。这几乎当场摧毁了福尔曼证词的可信性。辩护律师还进一步指控,除了他之外,警察局另外有人由于种族偏见,故意栽赃嫁祸辛普森,假造证据。最终,辛普森被无罪释放。如果辛普森案的肤色是白的,几乎可以肯定,他难以逃脱漫长的牢狱之苦。
但是在当年,即便辛普森案件已经尘埃落定,对于美国的黑人和白人来说,这一案件的结果从一开始就是不一样的,在判决前,曾经有一项问卷调查显示,74%的美国白人认为辛普森有罪,而77%的黑人则认为他是无罪的。而在判决结束后,这一分歧依然存在,美国广播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仅有37%的白人同意宣判结果,但是有83%的黑人表示赞同这一结果。对全体美国人的抽样调查显示,有67%的人认为判决不公,28%的人则认为公正(这个比例与美国人口中黑人的比例比较接近)……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偏见?
辛普森案所揭示的,是美国在两百多年的历史中都宣称要解决的偏见问题——种族偏见。
事实上,偏见无处不在,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几年之前,我国就曾有企业公开在招聘启事中表示不招收来自东北和河南的员工,这是典型的地域偏见。除此之外,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还有性别偏见,如美国的文化中,就有“金发美女都是荡妇”的偏见,而我们的很多单位在招聘时,都会隐含地将女性的容貌、身高作为招聘的条件。偏见的存在是普遍的,而且是有害的。对某一类人持有偏见,偏见的力量越强大就越容易降低对方的自尊感,甚至引发恐惧和仇恨。美国著名小说家托尼·莫瑞森有句名言:“一名黑人小女孩渴望有白人小女孩的蓝眼睛,只有通过满足这个愿望,她心中的恐惧才会消失。”
偏见就像是一副有色眼镜,会扭曲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父母、周围的环境,还有媒体的宣传,通常是儿童产生偏见的主要原因,而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持有偏见的可能性也越低。然而,和那些让我们产生偏见的对象直接接触,更有利于我们摘掉有色眼镜,看清楚眼前的世界。
6.维护自尊:我甘愿受罪
我们活在世界上,有一个感觉是始终伴随我们终生的,那就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是否喜欢自己。心理学家将我们的这种自我评价称为自尊。对于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来说,自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概念。在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中,担任陪聊工作的宋丹丹和赵本山所扮演的角色话不投机,宋丹丹扮演的角色即使面对丰厚的收入,也决定拂袖而去,理由是“伤自尊了”!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尊感的高低,不仅会影响我们在事业发展上的表现,也会促使我们作出一些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的行为。
汤姆和本杰明是一对居住在美国的父子,汤姆已经年近中年,在一家大型的投资公司担任部门领导。汤姆毕业于故乡的一所著名大学,尽管事隔多年,他还是清楚地记得,自己在入校的时候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才加入了学校的兄弟会。在美国的大学里,兄弟会和姊妹会是常见的学生社团,通常都会用1—3个希腊字母来代表一个兄弟会的名字。兄弟会不是强迫性的,所以学生不一定要参加,但是参加兄弟会是一种扩张人脉的捷径,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学生身份的一种象征。兄弟会中的老成员通常会想出一个刁钻的手段来戏弄新成员。汤姆还记得,为了加入兄弟会,他和其他的新成员一样,被那些老成员戏弄了一晚上,有一些人甚至还当场哭了起来,当然这只换来了更多的戏弄。回忆起那些经历,汤姆觉得是值得的,他很怀念在兄弟会里的时光,并且认为那里面的人都非常有趣。
所以,当儿子本杰明也考入当年自己读书的大学时,汤姆非常高兴,而且极力推荐儿子加入兄弟会,并且提醒他,可能入会的时候会有一些小小的痛苦,但那绝对是物有所值的经历。本杰明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加入了兄弟会,但是他觉得父亲有些大惊小怪了,因为他们入会时并没有受到老成员的戏弄。汤姆感到很欣慰,认为仪式的严肃程度已经得到了进化,但当他兴致勃勃地问起本杰明对兄弟会的感受时,儿子却表示他并不觉得加入兄弟会带给了他多少惊喜,并且他身边的朋友也大多认为,加入兄弟会并不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汤姆觉得很惊讶,他认为儿子所加入的兄弟会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学校社团,不再像自己当年的兄弟会那么特殊了。
汤姆和本杰明父子对兄弟会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什么呢?他们的差异仅仅是因为时代的变化吗?在汤姆的眼里,能加入兄弟会是一项荣誉,而对于本杰明来说,这个社团看上去并不是特别有吸引力,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虽然人类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但是维护自己的良好感觉是我们的一种本能。屠格涅夫曾经说过:“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在正常的情况下,按照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我们总是喜欢赞美和奖赏,远离侮辱和损害,因为赞美和奖赏会让我们感到快乐,而侮辱和损害则会让我们感觉很糟糕。但是,假如我们发现自己费尽心思得到的东西其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甚至还很糟糕,我们该怎么办?一种办法是直面这个现实:我真是一个傻瓜,干了一件蠢事!但是,承认自己是一个傻瓜是很糟糕的感觉,人人都不会想拥有这种感觉。那么,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扭曲”事实:我费尽心思得到的东西确实是非常棒的!这样想,我们就屏蔽掉了不好的信息,从而让自己感觉良好。
对汤姆来说,经过了不堪忍受的戏弄之后才加入了兄弟会,因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所以他倾向于看到兄弟会中好的一面,这其实是我们为了维护自我的尊严所作出的一种自我辩护。汤姆的儿子本杰明没有经历过这些,自然没有了这种维护尊严的需要。
7.拖累症:葛朗台的金钱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要选出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笔下最具特色的一位小说人物,那么老葛朗台一定会高票入选。在巴尔扎克的著作《欧也妮·葛朗台》中,虽然故事的主线是欧也妮的悲剧人生,但是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的父亲——那个热爱金钱已经到了变态地步的老葛朗台。老葛朗台的形象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极其吝啬的人,总是暗地里嘀咕一句:“真是一个葛朗台!”老葛朗台俨然成为了“吝啬鬼”的代名词。
在老葛朗台的世界中,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就什么都完了。金钱是老葛朗台世界中唯一的主题,他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欲几乎达到了病态的程度,这位腰缠万贯的索漠城首富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半夜里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爱抚、把玩、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
临死之前,能给他带来安慰的还是钱,他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上,长时间地盯着,这样他才能感到暖和。尽管拥有万贯家财,可他依旧住在阴暗、破烂的老房子中,每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好像多分出去一点就会要了他的命。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金钱可以让他投注感情,他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丝毫不会顾及人与人之间的基本情感。在他得知女儿把积蓄都给了夏尔之后暴跳如雷,竟把她软禁起来,“没有火取暖,只以面包和清水度日”。当他的妻子因此而大病不起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妻子的安危,而是请医生要破费钱财。但当他听说妻子死后女儿有权和他分享遗产时,立刻就换上了温情脉脉的面孔,向母女二人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