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史海拾珍
46248900000013

第13章 历史掌故珍闻(3)

这下可难坏了任迪简:他生平最讨厌酸醋,不要说喝它,就是闻着那酸味也要反胃,现在竟要连饮三大杯,这怎么能受得了呢?但是如果不饮,让待从换罐重斟,那待从可要遭怏了。因为李景吃力是个喜怒无常,极其残暴的人,他曾经当众杀过办错事的仆人,如果让他看破此事,这待从必遭重惩。

饮不饮呢?性格宽厚的任迪简决定宁肯自己受苦,也不能让他人遭难。他若我其事地举起一大杯酸醋,一饮而尽。并且在人们大呼“豪爽”的喝彩声中,硬着头皮连干三大杯。

饮是饮了,可是当即感到肚子绞痛不止。待宴罢回家,马上昏昏沉沉地倒在床上。夜晚,他肚痛加剧,喷吐出几大滩带着暗红血迹的胃液。后来经多方治疗,半年后才康复。

宋太祖以愚困智

北宋初期,有一个名叫徐铉的人,以博学多才名闻于世。

一次,江南选派徐铉进京修贡例,朝廷要派一位陪同的押伴使。朝野上下文臣谋士都因没有徐铉的学问大,怕被耻笑而不敢前往陪行,宰相也委实感到有些棘手,于是,只得奏请宋太祖定夺。

赵匡胤深知徐铉的学问和为人,便传下圣旨,要殿前司呈上一份不识字的殿侍人名单。宋太祖看了一眼名单,用笔随便点了一个人,说:“此人可以。”众大臣一见,颇感惊讶,皇上怎么派一个如此愚笨的人去陪同满腹经伦的徐铉呢?

再说被点名陪伴徐铉的殿侍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就被糊里糊涂地派到了江南。他陪伴徐铉上路后,从渡江开始,徐铉便妙语连珠。语惊四座,令同船的人叹服不已,惟独陪伴他的殿侍默不作声,除了点头应是,一言不发。徐铉好生奇怪,不知这人学问深浅,便又饶有兴致地与他攀谈,卖弄自己的学问,满认为这样会使对方感到自惭形秽。谁知押伴使仍旧点头称是,既不发表意见,也不回答问题。这样一连几天,徐铉见押伴使无从酬复,渐渐地失去了兴趣。倦意阵阵袭来,徐铉便好生没趣地沉默不语养起神来。

宋太祖以愚困智,封住了徐铉的口,折了他的傲气,使他乖乖地来到了京都。

翰林图画院考画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且用画考试,从中挑选官吏。这个画院出的考题大多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张画。

一次,主考官出了这样一句诗:竹锁桥边卖酒家。竹子、小桥、酒家都是可以看见的实物,锁是封锁的意思,怎样表现它们呢?大多数考生画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酒店,旁边点缀一些横桥竹丛,令人一览无余。得第一名的考生画的是:桥边茂密竹林的高处,挑出一面酒帘子,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酒”字。这样,锁字的意境也就巧妙地勾画出来了。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是宋朝宰相寇准的名句。

一次,翰林图画院用这两句诗来考试。有人画一只空船系在岸边,有人还在船上画一只鹭鸶,表示这里没有人。可是他们都落选了。得第一名的画了一个船夫坐在船尾吹笛,自然是没有人要摆渡了。如果不画船夫,就说明不了这是渡船。

还有一次,图画院出的题目是“踏花归去马蹄香”。花,归去,马蹄都好表现,只有香是无形的,用画很难表现出来,这就要考生们动脑筋了。有人画的是骑马人踏青归来,手里捏着一技花,有人还在马蹄上画了沾着的几片花瓣,但是都表现不出“香”字来。得第一名的画的却是:几只蝴蝶飞舞在奔驰的马蹄周围,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上还留有浓郁的馨香。

从考画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悟出一点道理:艺术怕平庸,贵独创;人云亦云,毫无特色,是最忌讳的。

仁宗为难赵伯升

宋朝年间,成都府秀才赵伯升入京赶考。赵伯升出生在一个诗书世家,学识渊博,少年时期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次在考场上他连作三篇诗文,自觉才高于世,此次一定能考中头名状元,于是带着一种狂傲和轻薄,想当然地等着朝廷召见。

皇帝仁宗询问这次考试的情况时,主考官将入选的头三名考卷上。仁宗看了第一名赵伯升的试卷后,对主考官说:“这份考卷,文章做得极好。”仁宗马上召见赵伯见。仁宗皇帝见他少年英俊,文如其人,心里很高兴。皇帝见他年纪轻轻,才华出众,庆幸国家又多了一个栋梁之材,但是又觉得他的这番人生经历,有点过于一帆风顺了,没受到什么打击,就很难懂得为政,处事的艰辛,此后难保没有挫折,平步青云,就难以为成功而吃苦耐劳。只有对他加以垂锤炼,才能德才兼备,成为承担大任的国家栋梁。仁宗在阅卷时屶现其中有一个字“唯”,赵伯升将“口”旁写作“厶”旁,他心里知道这是可以通用的,但是他决定在这个字上借题发挥,挫一挫这个新状元的骄气。于是问道:“你知道卷内有一个写错了吗?”赵伯升叩首问道:“不知是什么字写错了?”仁宗说:“是‘唯’字,本应是‘口’旁,你为什么要写成‘厶’旁呢?”赵伯升回奏说:“这是可以通用的。”仁宗拿过纸笔,写下八个字,递给赵伯升说:“你仔细想想,这些字是怎么个通用法儿,给我解释一下。”赵伯升接过来一看,纸上写着“允兄、去吉、台吕、吴唉”,看了半天无言以对,心中羞愧。仁宗说:“你暂且回去,好好记忆吧。”就这样赵伯升由独占鳌头,变成名落孙山。

赵伯升此时羞归故里,只好流落京城再等3年了。深秋过后,仆人也不肯同他一道吃苦了,偷偷路回家乡。赵伯升孤单一人,旅费用尽,只好每天为人代写文书,卖些字画,勉强维持生计。同时也抓紧时间,发奋读书。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他历尽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人也变得谦逊、深沉了。

宋仁宗皇帝并没有忘记这件心事。一年以后,仁宗出宫私访,在一家茶馆里找到了穷困潦倒的赵伯升。赵伯升认不出这就是仁宗皇帝。坐着无聊,他们便闲谈起来。仁宗故意问他:“秀才是成都人,为什么流落在此呢?”赵伯升便诉说了落第的原因和经过。仁宗试探着说:“这就是当今皇帝不够圣明了。”赵伯升说:“当今皇帝极为圣明。是我读书太少,学问不到家,咎由自取,绝不是皇帝的过错。”仁宗见赵伯升变得虚心了,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德操和学识有了很大进步,于是决定委以重任。仁宗问赵伯升:“你家住成都,认不认识制置使王大人呢?他是我的外甥,我写封信给他,你可以在他那里讨份差使。”赵伯升连连称谢。第二天,仁宗派人把信和路费送到客栈。赵伯升便起程回到家乡西川,求见王置,说明原委。王制置心中纳闷,左思右想,自己没有这么一个长辈。等他将书信折开,心中大惊,这哪里是家书,分明是道委任圣旨!里面还交待了有关赵伯升的升迁事宜。赵伯升此时才宗皇帝爱护和培育自己的一片苦心。

包公换匾

包公从扬州调任庐州知府。到任的头一天,他的衙门就热闹起来:沾亲带故的好些人来向他祝贺、还个个带着礼品。包公一见,心里便思忖开了:人常说,“在家好种田,出外好做官。”家乡官能当,就难在人情太重。他决心冲破这人情的包围圈。

包公对这么多的礼物愣了一会儿神,就对家人包兴说:“包兴,你把诸亲好友的礼物收下,就用他的东西办一桌款待他们。”见包兴疑惑不解,包公说:“你尽管去办。到时候,我要用他们的‘礼’说清我的‘理’。”酒席摆好,包公亲自把盏,不分老幼,各斟一杯。然后说:“我半世为官,落个清名。此次来家乡主事,万望亲朋好友帮衬,不要使包拯落个坏名声。”众人听了一愣神,随即齐声说:“那自然,那自然。”宴后,包公说“‘一客不扰二主’,就麻烦大家把大堂上的匾额给我换一下吧。”于是“明镜高悬”的匾额换成了“国法无亲”匾额换完,包公又说:“诸位亲朋,今天你们吃的,都是自己带来的。请各位记着,往后,我包拯就按匾额上写的做,认法不认亲。包兴,剩下的礼物让大家带回去。送客!”众人听了,吓得直吐舌头,他们这才知道,包公的清官名不虚传。

包公究竟怎么死的

包拯墓葬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关手包拯当时在开封逝世时的情况,墓志铭上记载为:“嘉七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以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用现代人的话说,即“1062年5月13日,包拯正在工作、突然感到不适回家休息,并服用了上面派人送来的好药。5月25日包拯病故。”包拯究竟是病死,还是服药后被毒死,已成为无法解释的历史悬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对包拯遗骨进行了研究,发现包拯遗骨中钙、铁、汞元素比现代人骨头的含量高,而砷和铅的含量均比现代人骨头的含量低或相近。

古代的毒药主要有砒霜(砷)、朱砂(汞)等,包拯遗骨中砷含量较现代人低,可以初步排除包拯生病时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至于包拯遗骨中汞含量较现代人高,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古人为了保存尸体防腐,在棺木中放入朱砂,由于朱砂对骨头的侵蚀和污染引起汞含量的增高;另一种可能是包拯生前曾服用小剂量含汞药和食品慢性中毒。同步辐射的研究结果,排除了包拯生前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但不排除服用小剂量含汞药物或食品的可能性。分析结果支持包拯属正常死亡的结论。

宋徽宗绘画雅趣

宋徽宗在中国画坛已是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了,他不但长于收藏,尤精于绘画,官廷画院在他的领导下,蓬勃兴盛,人才辈出。以“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来考察画工的故事更是中国绘画史上所共知的趣事。有关他的雅事,传说颇多。

一次,他又以“蝴蝶梦中家万里”为题要求画师作画。这题比上述两题难度更大。但画家战德淳却匠心独运,他以西汉苏武牧羊为主题,画面上一片漠北风光,苏武头枕着汉武帝给他的代表身份的“节杖”假寐,头顶上一双蝴蝶正在飞舞,充分表达了诗句的意境而夺得魁首。

还有一次,他在宣和殿前观看荔枝,恰巧一只孔雀走到荔枝下,花鸟相映,景致动人,他忙叫来画师进行写生,有几幅画的是孔雀正在登上藤墩,可他看了却连连摇头,弄得画家面面相觑,不知错在何处?最后他说:“孔雀升墩,先抬左腿。”原来画家都忽视了这一点,画孔雀登高时,想当然地让孔雀先抬右腿子。画师们暗暗佩服徽宗观察事物细致入微。

另有一次他修建龙德宫,挑了数名高手前来画宫中的墙壁和屏风。他看来看去,总觉得一幅都不如意。后来他在殿前柱廊拱眼中的一幅《斜枝月季》前停下脚步,仔细观赏了好一阵子。问是谁画的,侍从告诉他是新进画院的一个青年人画的。徽宗马上降旨奖赏这个年轻人,众画家不知这画妙在何处,竟独得皇上宠爱,就请示他。他说:月季花很少有人能画好,因为在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里,和在早晚的不同时间里,花蕊;花叶变化很多,皆不相同,这幅斜枝月季,是春天中午时分开放的,画的花蕊、花叶,丝毫不差。”宋徽宗不但善画,而且能领略众画家意识不到的奥妙,实在高人一筹。

刻坏了一个字之后

宋朝时,雕版印刷大为盛行。当时,杭州西山有个号称“神刀王”的雕版师傅,刀下功夫远近闻名,有口皆碑。许多人慕名前来拜师,“神刀王”一概不收。可他晚年的时候,却破格收下了一个平民出身的小徒弟——毕升。

毕升跟着“神刀王”一学就是几年,技艺大长进。有一次,师傅雕刻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让毕升在一旁观揣摩。谁知还剩下最后一行字时,毕升一不小心碰了师傅的手臂,把刀下的那个“之”字刻坏了。毕升难过极了。晚上,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他先是暗暗埋怨自己,后来,又突然冒出一个念头,雕板印刷太麻烦了,刻坏了一个字就要重刻一块,能不能改一改呢?

从那天起,毕升一有空就琢磨这件事。一天,他在西湖边散步,发现一个江湖画师正往一幅风景画上盖印章。毕升凑近仔细一瞧,意外发现那画把三枚图章串在一起。

毕升饶有兴致地看了半天,忽然灵机一动,高兴地大叫起来:“有办法了!有办法了!”他一溜烟跑回住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方块,干了以后,刻上反字,一字一块;接着用火将这些活字烧硬,按韵排列在特别的木格里;然后根据需要将活字排在铁柜里,固定好。这样,就可以刷上墨印刷籍了。

活字印刷较雕版,即方便,又节约。这种新技术,很快就被推广到海外。

睡“警枕”多读书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和学者。他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后来,当了官,读书的时间少了,他感到这样下去太影响学问的提高了,就反复思索如何增加读书的时间。

他想来想去,决定压缩睡觉的时间。司马光的卧室本来除了卧具和图书外,再没有其他的摆设了。这次,他特意何等了个圆木枕头,以便睡觉时,不要睡得太熟和时间太长。因为一翻身或稍动一下,枕头滚动,自己就惊醒了,可以立即起来读书。司马光还给这个圆木枕取个名字,叫“警枕”。

有了“警枕”后,司马光更勤奋读书了,知识也越来越渊博了,后来,内陆终于写出我国古代卷帙繁浩的巨著《资治通鉴》。

一字斤奸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侵。偏安一时的南宋政权,在外敌进犯,内部矛盾日深的情势下,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将士们虽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一败涂地。时年仅九岁的皇帝赵呙在爱国将领陆秀夫的保驾下弃宫丢城往南出走。

元军派去追杀赵呙等人的头目是宋朝降将张弘范。这个臭名昭著的大叛徒全然不顾往日君臣之义,率军紧追不舍。

追至珠海边时,陆秀夫所带人马不敌劲旅,竟被杀绝。而对滔滔江水,陆秀夫仰天长叹,只好背起小皇帝一同投人海中,演出了一幕泣天动地的历史悲剧。

可恨张弘范得意忘形,恬不知耻,竟让人在珠海边的岩山下竖起一块石碑,下面刻上了“张弘范灭宋于此”的一行大字,企图以元朝开国功臣自居,名扬天下。

岩山人见此后义愤填膺,欲要集众要推倒石碑。山中有一位好读诗书的人,做事点子颇多。他真不希望看到乡亲们推倒石碑而引来祸端。于是他对大家说道:“何必更去推倒石碑呢?在上面加上一个字,不也叫张贼‘名’留后世吗!”众人忙问加甚字为好,读书人说:“张弘范本是宋将,我们就加上一个宋字吧!”过了一两天,那块石碑上原来的七个大字前头被加上一个“宋”字,成为“宋张弘范灭宋于此。”张弘范意欲记功臣立名的石碑,成了他祸国殃民的耻辱柱。人们看后无不拍手称快,读书人巧加一字怒斥奸贼的做法,被传为佳话。

梨子无主心有主

许衡是宋末元初时的学者。一次,他和旅伴们经过河南北部的河阳地区。这一带刚被一场战争洗劫过,房倒屋塌,不见人影。大家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赶路,欲乘凉,没有树,想解渴,没有水,个个汗流浃背。

突然,一个旅伴指着前方高喊起来:快看啊,那儿有一棵大梨树。大家一看,果然不假,便给纷纷朝那人指的方向路云,许衡指头望去,前面不远的路旁,有一颗枝叶茂密,结满了大黄梨的梨树。只见旅伴们站在树下,摘的摘,吃的吃,附闹嚷嚷地叫成一片。

此时,许衡虽然饥渴难忍,但他没有动树上的一个梨,只捡了块石头,独自坐在树荫下乘凉,还不断地撩起衣襟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