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史海拾珍
46248900000014

第14章 历史掌故珍闻(4)

有个人好心地用胳膊肘碰了许衡一下,关照说:“为什么愣着?这又甜又脆的梨,不摘几个解解暑气?”许衡十分认真地回答:“不行,人家梨主不在,我要买来吃没处付钱,哪能随随便便吃人家的东西呢?许衡不说倒好,一说这话,大家都不高兴了。有人讥笑他:“什么梨主啊?这么大的战场,山村里墙倒房塌,连个指路的都没有。这梨反正没走,不吃白不吃。”许稀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诚恳地说:“梨没有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主吗?”

哪是南方

公元1282年,南宋大臣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后坐了三年牢了。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他投降,并答应他让他当元朝的丞相。文天祥不为所动,斩钉载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忽必烈见劝不动文天祥,便决定把他杀了。

来到刑场,监斩官走近前说:“文丞相,你现在回心转意,我去奏明圣上,不但可以免去一死,还可以当丞相。”文天祥怒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当时天气很阴,一片灰蒙蒙的。文天祥在刑场上四处张望着,似乎在寻找什么。一个监斩官迷惑不解,以为文天祥回心转意了,忙凑上前去。不想文天祥突然问道:“哪儿是南方?”监斩官虽然不明白怎么事,但还是朝南方指了指。

这时文天祥跪下三年来一直没有向敌人下跪的双腿,大声对刽子手说:“快动手吧!”原来,文天祥是跪向祖国就义。

朱元璋巧请刘伯温

朱元璋起事的时候,想找一个军师,听说浙江青田有个读书人叫刘基,字伯温,有孔明之才,便想请他出山辅佐己打江山。可是,多次派人去请,刘伯温总是不来。有,说:干脆派我去把他抓来。有人建议还是用刘备三顾茅庐办法由朱元璋亲自去请他。有人说:刘基这个人在元朝当官,看透了元朝官场的弊端才弃官归隐的,此人熟读周易能测会算,他算不准是不会出山的。朱元璋听了说:“我有主意。”有一回,刘伯温游历天台山,来到海边的一个小镇上喝茶。这时来往贩盐的很多,他放眼望去,忽见前面海滩上有一个贩盐的担夫正躺着睡觉,只见他头枕扁担,仰面朝天,平摊两臂,叉开双脚,睡得正香。他发现这人的睡姿和扁担恰好形成一个“天”字,有些惊异,不禁走向前去看个仔细。刚走到那人身边,见那人忽又一侧转身子,一手把扁担搂在腋下,蜷身又睡着了。刘伯温一看,这个姿势又形成一个“子”字。刘伯温把这人前后两个姿势联起来一想,这不是“天子”二字吗?心想,此人一定不凡,便回到茶棚下饮着茶静等那人醒来。但见那人不久就翻个身坐了起来,伸了个懒腰说声“好渴啊!”也来到这茶棚下饮茶。刘伯温主动和他攀谈起来,感到此人谈吐不凡,便暗暗怂恿他共谋太事。这时,那人忽然哈哈大笑,站起来拱手说道:“我请过先生好多次了,这次天意使我们相遇,先生不请自到,实乃我之大幸,天下黎民之大幸也。”随即约请刘伯温到括苍山的大营之中,共图大事。

明代神童

明代的儿童从小就在社学或家塾中接受教育,聆听的都是一些昔时神童的故事,所以他们从小发愤,其中有不少人颇具神童资质。如江西有一位郭希颜,自少颖悟过人,在13岁时就中了举人,并且在乡试的考场中作文甚捷。当时监场的布政使见到他递卷还早,就把他叫到面前,出了一个“纸糊屏风千个眼”的对子考考他,看他聪明如何。希颜不加思索,随之对以“油浇蜡烛一条心”。当时福建有一位神童,名叫戴大宾,也是13岁就中了举人。当他12岁时,前去进场参加科举考试,同辈看他年少,就对他说:“小朋友如此年少就要做官,想做到何官?”大宾答道:“做阁老。”众人听后觉得好奇,就戏出一对云:“未老思阁老。”大宾反唇相讥:“无才做秀才。”大家知道被他所讥所伤,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哄然大笑。

明代有一位李杰,是江苏常熟人。当他5岁时,在家里堂室中围着柱子戏跳,有人看他如此,就出了一个对子试试他,这个对子叫“手围庭柱团团转”,他却随声应道,“脚踏楼梯步步高”。这副对子,明人孙高亮所著《于少保萃忠全传》将他误植于谦名下,而且对子也被改成“手攀屋柱团团转,脚踏楼梯步步高”,稍显不同。当时还有人出“橹人”两个字叫李杰对,他就对以“扇子”。有一天夜里,他坐在庭园中,从兄指着紫微星令他属对,他就对道:“黄道日。”登第以后,他进了翰林院,又作了一篇《禁苑闻茑》的赋,结句是这样说的:“君王厌听如簧舌,莫向金门弄晚声。”出意异常,非一般台阁体所可比拟,所以人多传之。

一字相连假变真

解缙是明初有名的大才子,由于他才高又敢于直言,所以遭到很多人的忌恨,有时候故意出些难题,在皇帝面前为难他。皇帝也经常用一些难题来试验他的才能和寻开心。有一次皇帝说:“我今天让左丞相说一句真话,右丞相说一句假话,你用一个字把两句连起来,构成一句假话,行吗?”解缙说:“可以试试。”左丞相说:“皇上坐在龙椅上。”右丞相说:“老鼠捉猫。”满朝文武听见这两句话一真一假,毫不相于,又不能污辱皇上,看解缙怎么连法?解缙不假思索地说道:“皇上坐在龙奇上看老鼠捉猫。”一句话说得皇帝哈哈大笑。便又说:“我让你再用一个字把两句话连成一句真话,才算你真正连对了。,’解缙想了想便问皇帝说“陛下说的是哪两句话?”皇帝说:“就是刚才说的‘老鼠捉猫’。”解缙一听皇帝亲口说了“老鼠捉猫”,便说:“皇上坐在龙椅上讲老鼠捉猫。”皇帝和群臣听了,无不佩服解缙才思的敏捷。

柴灰堆中埋藏的鸭蛋

明初时,江苏省吴江县黎里镇上的家小茶馆,店主人饲养了几只鸭,每日将人们喝茶后的茶叶倒在烧茶的柴灰中。

一次,店主在打扫柴灰时,发现柴灰堆中有数枚埋藏较久的鸭蛋,蛋壳已失去光泽。店主随之将蛋打开一看,其中蛋白质已经凝固,并且乌黑而有光彩,表面还有松针状的花纹。

店主尝了一口,味爽可口,别具风味。这一发现立即在小镇上传开了。

人们纷纷学习这种藏蛋法,以获得别具风味的蛋食。以后,人们对藏蛋法不断改进,有的用桑树灰或豆秸灰,加茶叶、纯碱、石灰、食盐、金生粉(现改用黄丹粉)等,制成糊状物一一涂抹在鸭蛋上再贮藏起来,使鸭蛋发生变化后取出食之。当时,人们称之为“变蛋”、“彩蛋”,亦有人因蛋白中有松针状花纹称之为“松花蛋”。后来,皮蛋的制作法作至北京通县。在张平庄有个姓程的商人,改生包为浸泡,制成的皮蛋色彩鲜艳,蛋黄的中心部分像饴糖,从而使皮蛋名声大振。

明宪宗的《一团和气图》

皇帝画漫画,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而明宪宗朱见深的漫画《一团和气图》,构图巧妙,用心良苦,可谓感人至深。画图从远处看,画心仿佛是个圆球,四周别无他物,挨近看,原来画的是一位蜷足抱臂笑眯眯的人,若再细看,才发现画中不是一人,而是三人,从左边看,左边还有一个人;从右边看,右边还有一个人。

画家巧妙地把三个人画在一起,三人抱成一团,远望象个圆球。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不难体会宪宗一番苦心。公元1449年,瓦刺族大举南侵,明英宗仓猝亲征,结果在土木堡(今怀来县境)成为俘虏,这就是有名的“土木之变”,幸亏兵部侍郎于谦立英宗之弟朱祁钰(即代宗),力主死战,才击退来敌。英宗被释以后发动政变,杀害了于谦等人,废黜了代宗,制造了一桩大冤案。英宗死后,宪宗即位,他深感父亲作法的错误。平反了这桩冤案。他在《一团和气图》的题跋中说到,如果冤案不予平反,民心就会涣散,王公大臣之间也会“自私”、“相忘”,虽然“近在于一门”,实际“远同于四裔”。只有平了冤狱,伸张正义,才能“合三人以为一”,做到“达一心而无二”,维护“一团之和气”。此画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群臣见后,焉能不自省自察?明宪宗用绘画艺术达到政教目的,可谓用心良苦。

海瑞棋谏皇帝

明朝嘉靖年问,全国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连中小地主也纷纷破产。一时民怨沸腾,天下不安,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不理朝政,极其厌恶进谏。朝中大臣一见此景,个个明哲保身,谁还敢向皇帝谏上半句。

一天,担任户部主事的海瑞与嘉靖皇帝下棋。因惦记着民间的疾苦,无心下棋,没走几步,就处于劣势。“将军!”嘉靖皇帝得意地喊道,海瑞这才注意到自己的棋子,力挽被动,很快就占了上风。轮到海瑞“将军”了,他忽然灵机一动,叫道:“将军,天下钱粮减三分。”嘉靖皇帝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只管注意自己的棋。过了一会儿,海瑞又找到机会了。这次,他一字一板地唱道:“‘将军’,天下钱粮减三分。”这一次,皇上听清楚了,但仍不明白海瑞这句没头没脑的话,反倒觉得有趣,念着也好听。不一会儿,嘉靖皇帝也寻着一个机会,“将”了海瑞一“军”。嘴里也学起海瑞的腔调,不无得意地叫道:“‘将军,天下钱粮减三分!”嘉靖皇帝话音刚落,只见海瑞连忙弃棋离席,趴在地上说:“微臣领旨!”皇帝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海瑞怎么回事?海瑞回答说:“万岁不是说‘天下钱粮减三分’么?

臣一定照办!”皇帝无心此意,怎奈金口玉言,怎好反悔,只好下令减轻全国的赋税。

郑燮何以号板桥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在世时多有板桥、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板桥老人之称。然而,郑燮何以号称“板桥”却鲜为人知。

郑燮,字克柔,家居江苏兴化东门外宝塔湾,大门朝南,两旁有石鼓一对,门上贴有郑燮手书的对联一副:“东临文峰古塔,西近才子花洲。”二门上刻有“聊避风雨”字样。室内幽兰数盆,“叶自知,花自长,蓄其力,扬其芳,花在室,香满堂”。天井一角有一小院,名“拥绿园”,有竹、石数丛。“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大门东边约20米的护城河上,有一座砖砌拱桥,后来因桥面损坏,就用几块板铺在上面。此桥建于明朝,故称“古板桥”。

旧时,古板桥处风景幽美,绿水环绕,翠竹垂柳挂在弯弯的小径上,朝阳透进竹林间隙,光与色,深与浅,层次分明,构成一幅迷人的景象。童年时代的郑燮,常在这里折下一根竹枝,登上小舟在护城河中划来划去,时而听听鸟鸣,时而看看翠竹,乐而忘返。

郑燮自幼对古板桥就有着深刻的印象和难忘的感情,他说:

“兴化有三郑氏,其一为‘铁郑’,其一为‘糖郑’,其一为‘板桥郑’。

居士自喜其名,故天下咸称郑板桥云。”这便是郑燮号称“板桥”的由来。

何斌爱国献航图

郑成功挥师东征,驱逐占我台湾的荷兰殖民主义者,丰功伟绩永垂千古。而杰出的爱国者何斌适时进献航线图,协助郑成功完成统一祖国大业,也是功不可没的。

何斌,字廷斌,泉州南安县人。原追随郑芝龙驰骋海上,论辈份还是郑成功长辈。当郑芝龙接受明廷招抚时,何斌不以为然,便和陈德、杨天生、李英等人计议结伴潜回海上,不料在澎湖一带被惠安籍的海盗李魁奇所劫,陈德和杨天生不幸遇难,何斌和李英脱险回到台湾。

那时荷兰侵略者已经占领台湾。荷兰派驻台湾的总督揆一,见何斌能言善辩,又通晓荷兰语言,遂任何斌为通事,担任翻译。何斌因而有机会参与荷兰人的一些重要活动。

何斌目睹荷兰人恣意剥削、奴役中国人的种种倒行逆施,十分气愤,切盼有朝一日能将荷兰人驱逐出去,使台弯早日回归祖国。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即郭怀一起义失败的5年之后,荷兰人派何斌到厦门送信,要与郑成功商谈双方通商贸易有关事宜。何斌携信到达厦门时,正值郑成功同部下诸将计议进军台湾之事,大家认为若要进兵台湾,必须先进入鹿耳门港,然后从赤嵌登陆,攻打热兰遮城。但对鹿耳门至赤嵌城的水路不熟悉,荷军又于此据险添兵防守,深恐贸然进军,难竟全功,因而议而未决。

正当此时,何斌送书信前来。当他得知郑军所议之事以后,便将有关台湾情况详细介绍,并表示回台湾以后当尽力作好各方面准备,迎接郑军早日攻台。这就促使郑成功定下了东征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大计。

何斌回到台湾后,因受郑成功委托,在台湾代收货物税,事机失密,被荷兰人发觉,荷兰人便以侵吞“王银”的罪名把何斌解职。何斌便悄悄地离开台湾,第二次前往厦门。但他在离台之前,密使小通事郭干假扮渔夫,在鹿耳门港口一带抛网垂钓,暗中探测从鹿耳门到赤嵌城的这一条水道的深浅曲折,并据此绘制了详细的航线图,一到厦门,他便将此航线图献给郑成功。并表示愿充前导,引大军收复台湾。

郑成功得了航线图,并有何斌当向导,逐决定挥师东征。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军从金门料罗湾出师,直扑鹿耳门,沿何斌指引的航线登陆赤嵌城,终于将荷兰人逐出台湾,收复了宝岛。

康熙遇雪试贤才

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一位贤明的政治家,他任用贤才,政策开明,注意团结兄弟民族,开拓疆域,维持了61年的太平兴旺的政治局面,受到人们的称颂。

有一年冬天,下着鹅毛大雪,康熙穿着便装下去私访。他来到一个山庄的一所私熟前面,见到一位年轻的儒生正在伏案读书,便向他拱手说:“路过此地,遇上大雪天寒,想借贵处来取取暖,望行方便。”这位儒生热情地将客人迎进屋,很客气地接待他,等门外雪停了,康熙便起身告辞,当康熙刚迈出门外,却又把另一只脚留在门内,笑问儒生说:“先生,你猜我是要走,还是要留下?”儒生没有料到客人会提出这样怪的问题,怎么回答呢?他立刻想出一个主意,顺势起身向前迈出一步,反问“客官,你猜晚生是要留你,还是要送你?”康熙见他才思敏捷,回答巧妙,便笑了一下说:“那你就送我一下吧!”说毕便告辞而去。

不久,康熙便把这位儒生召进京城加以任用。

张克嶷拒贿斩凶手

清朝康熙年间,张克嶷被朝廷派往潮州做知州。潮州有个大土豪,平时勾结官府,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一次,这个土豪在外出的路上遇见一个迎亲的,他看新娘子长得漂亮,顿生歹心,便将新郎打死,强逼新娘子做了他的小老婆。

被害者家属满腔悲愤,到县衙门去告状,胆小如鼠的知县不敢触动这个土豪,他们便又告到州里,知州张克嶷经过一番调查,弄清了案情,下令逮捕这个土豪,并决定将他处死。这下,土豪家慌了手脚,他们连忙带了金银珠宝,通过当官的亲友四出活动,买通了上上下下的官吏;又通过被收买的官吏前来贿赂张克嶷。张克嶷内心明白,只要接受了土豪家的贿赂,这个杀人凶手就可以逍遥法外了,他怒容满面,对前来行贿的官吏说,“我宁可丢官,也不能出卖国法,罪犯杀了人,必须偿命。”于是,张克嶷使将杀人抢亲的土豪依法斩首。为当地百姓除掉一害。

雍正帝确实并未矫诏篡位

按清代文书制度,书写诏书时,必定在皇子名字前面冠以“皇”字,违错不得。假若遗诏中是”皇位传十四子”,那么在“十四子”之前一定要冠以“皇”字,即应是“皇位传皇十四子”,这样就根本不可能将“十”字改成”于”字(改了也没用)。而且在清代,“于”与“於”并不通用,事关国体与皇位继承的大事,寥寥数语的诏书不可能出现错别字。因此说康熙帝不可能留下这样的遗诏,皇四子胤也不可能作如此拙劣的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