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班主任工作
46252100000006

第6章 因人施教(1)

把握教育学生的五个时机

教育学生,要有一定计划,如果一看到学生不顺眼,便批评训斥,最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收到预期效果。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学生的心理就是一个系统,教育学生,就是要使学生的心理不断变革、完善和发展,形成新的有序。因此,在学生心理系统远离平衡态,即心理失去平衡时,是教育的良好时机。

一是学生第一次做某件事的时候,对事物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亲身实践,很难产生这种心态,也正是心理失衡的时候。此时教师如能满腔热情地多加鼓励指导,学生就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树立信心。

二是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时候,学生的心境最好,信心最足,但也最容易盲目乐观,骄傲自满。教师应在祝贺学生成功的同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是学生感情受到委屈,教师若以理解、关怀、爱护的态度去抚慰学生,帮他挽回局面,学生会产生感激之情,最易接受老师的告诫。

四是学生碰到困难而失败的时候,情绪极不稳定,很需要别人特别是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教师应充分肯定其成绩,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重整旗鼓,迎难而上,奋勇直前。

五是孩子犯了较大错误的时候,学生稚嫩的心是极度痛苦的。

教师应设身处地同情、体谅学生,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循循善诱,耐心开导,使他能吸取教训,学生会变得成熟起来。

培养自尊不宜过头

近日,心理学家们警告说,学校及家长过分强调培养孩子的自尊将事与愿违,使社会上出现更多的暴力问题。他们说,虽然尚无确凿证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最近接二连三的校园枪击事件的原因之一就是病态的自我陶醉或自恋症(NARClSSISM)。它实际上就是自尊失控的一种人格失调症。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布拉德·布什曼和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心理学家罗伊·保米斯特说,自恋者一旦受到别人的批评,他们就很可能以暴力或不可预测的方式做出反应,这一理论已通过测试证实是正确的。两位心理学家撰文在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报道了其研究结果。他们完成了两项调查,涉及540名大学生,结果发现,自尊心高得难以置信的学生受到冒犯或批评时,变得极具进攻性。

心理学家说,当家长和老师们拼着命提高孩子们的自尊心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也“培养”出了自恋者。

布什曼在一次讲话中说:“如果孩子们表现出极度的自我优越感,其他人又不买他的帐,那么自恋(Self—Love)的情绪会使这些孩子对身边的其他人构成潜在的危险。”

保米斯特说,目前尚未找到证据表明近期美国校园枪击事件与最近几十年来美国人一味强调培养子女自尊心有相关性。虽然如此,但是他认为美国人错在培养子女自尊心时没有把握好度的问题。在一次电话采访中,他说:“美国学校也在这么干,如果他们成功了,那势必物极必反,适得其反。”

保米斯特说,为人父母者正竭力培养子女的自尊心,但是这并不见得总是件好事,尤其是夸张的、虚幻的自尊会使孩子产生“我比任何人优越”的想法。

保米斯特给广大教育者的建议是:“忘掉自尊,多些自控。”

换句话说,老式的道德纪律教育并不总是坏事,虽然有时不免会使某些孩子难过。保米斯特说,自己做了坏事,就应该闭门思过。

多项调查表明,从总体上看美国已出现“自我”膨胀。“一位普普通通的人都认为自己现在已不寻常。反常的自尊对一个民族来说同样十分危险。”

动其心,忍其性

——学生脆弱心理的诊治

在思想教育中,学校总要把先进人物和他们的先进事迹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施行教育,以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理想、意志和性格。可学生的“收视”效果并不见佳,他们往往学时感动,学后无行动;缺少热度,灵魂没触动。

由于灵魂没触动,他们碰到困难、遇到挫折,受到打击,就一蹶不起,形如霜打的花草,精神萎靡,蔫头蔫脑,这种行为其实就是缺少精神支柱、心理脆弱的反映。

说起学生的脆弱心理,它的形成是有家庭、个人、社会、学校诸多方面因素的,但我们不能低估家庭的作用。在正确的人口论的指导下,计划生育成了我们的一项国策。目前,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个硬件建设确实硬了,但由于父母的素质、传统的陈旧观念、人们思想上的某些误区……等等因素,干扰制约了优育这一软件建设,这项工作似乎有些疲软。一些父母亲对自己的子女过分溺爱、迁就,但殊不知,“由于对儿童溺爱,当作生命之花,结果他们就只会成为无骨气的、意志薄弱和毫无用处的人们,……”(马卡连柯)。因此,孩子们在这种教育下,不但成了娇孩子,有些还是娇骄合一的孩子,表现出心理上的浮躁与脆弱。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在谈到造就人才时,古人说:“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意思是“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强他过去没有的才能”。笔者认为,这确实是诊治学生脆弱心理的一方良药。试想,一个人心不动,性不忍,何以能自立?何以能自强?何以能增长才干?因此,要改变学生脆弱的心态,学校教育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调节:

一、给学生压压担子

人民教育家徐特立说:“今日的儿童转眼即青年,稍不注意就难补救了。”我们要消除学生的脆弱心理,应该鼓励他们自育。常听一些班主任为“繁忙而繁忙,繁忙何时了”叫苦不迭,他们何尝不操尽“父母心”?样样事去问,样样事去管,“左手不放心右手”。这样的老师从某种角度去看,与父母何其相似!整天忙忙碌碌,吃尽了苦,可学生还不会领多少情。其实这种越俎代疱式的管理早已落后于形势。因此,我们应科学地管理,放手,放权,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去干,让他们从“望人挑担不吃力”

变成自己挑担尝吃力,这就是由他们自己去精心“耕耘”,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收获的乐趣。而在这方面,日本的教育实在是有一些好的经验,如一切让学生自己去干,一届届传下去,坚韧他们的性格,健美他们的体魄,陶冶他们的心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让学生经经风雨

凡事不经过自身的实践,那体会必定是肤浅的。我们提倡耐得艰苦,战胜困苦,这是磨砺学生,诊治脆弱心理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说:“没有战胜过困难,没有负过重荷的人,不能成为真正的人,在通往实现目的的道路上,青春应当战胜种种困难。”我们要消除学生的脆弱心理,应该鼓励他们自强,当然要能够让学生经经风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应该肯定的,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少,老师应走出围墙,在开展活动中当好参谋,既创设意境,将野炊、远足等传统活动渗入新内容,也应顺应形势,结合乡土情况实行挫折教育的活动。总之,通过活动,调节学生的生活,寓教于乐,不仅让学生自娱自乐,更要长他们的见识,增他们的胆量。

三、领学生见见世面

学校的天地毕竟是很小很小的,我们要学生消除脆弱心理,应该鼓励他们自信,去社会见见大世面,去实践一番,让他们体会一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领悟一下“创业难,守业更难”,从而使他们真正认识美好的生活是要靠劳动去创造的。这种创造不只是力的作用,还应该说有智的作用;这种创造不只是出力出汗,还有呕心沥血,甚至于生命的代价。此外,还要使他们认识到,现在碰到的困难,遇到的挫折,受到的打击只是很小很小的,人生的旅途不平坦,而是崎岖的山径,在前进的道路上有荆棘,有坎坷,要前进,就要不断披荆斩棘。

使他们为将来走上社会接受压力作好思想准备,做生活的强者。

“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左宗棠《致孝威,孝宽》),只要我们启发有方,引导得体,学生就能够立志,我们也就无“患不坚”之忧了。

“缓处”拨开锈锁

对于问题学生,特别是那些经常违纪、屡教不改的学生,怎样转变他们,是新时期初中学生思想工作的难点。

我校对这类学生不是处分布告一贴,简单地宣布处分了事,而是采取“缓处”的方式,挽救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在成人成才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缓处”的基本做法是:由本班同学对严重违纪学生开展真诚的严肃的甚至是非常严厉的批评。再由严重违纪学生在认识错误,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自己写好检查书或悔过书在校内张贴。同时由班级和违纪学生本人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向学校申请处分,经学校审议研究宣布给予学生“缓处”,并要求被“缓处”的学生在限定时期内(一个月或两个月)每天至少做一件好事,不做坏事,促使他们与不良行为决裂,从而一步一步走上正道。对于在限定的缓处期内,仍不改正错误的极个别学生最终给予严厉处分,以教育他人。

.我校有一名学生,从小由于家庭溺爱,加之个性倔强,在他染上了以强凌弱、偷拿别人物品等不良习惯后,一直不思学习,多次违反学校纪律。父亲的“拳头”他不买帐,母亲的眼泪也唤不回他的良知。但在学校实行“缓处”后,由于班主任和全班同学的真诚帮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决心告别昨天,坚决改正不良行为。

对问题学生实行“缓处”,实质上是思想工作变被动惩罚为主动转变;变立竿见影、急于求成为潜移默化,耐心疏导;变歧视疏远为真诚帮助;由恨铁不成钢到把爱的阳光洒向问题学的心坎,从而取得思想教育的最佳效果。

去年暑期这个学生跨入普通高中,家长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对其孩子别开生面的教育。其实,这也是学生一辈子难以忘怀的。

不要嫌弃个性强的学生

常听有的老师说某某学生“个性太强”,并且语气表情还流露出嫌弃和无奈来。正是由于这种嫌弃,他们与那些学生的感情拉开了距离;也正是由于这种无奈,他们对那些学生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这种消极的态度不利于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我们应采取以下积极的态度。

一、正确认识,不要嫌弃。一些学生个性强,并不是本质坏,应该说本质还是好的。比如,逞强、好胜,其本质是要强;固执、任性,其本质是认真;高傲的本质是自尊;急躁者是想提高办事效率;保守者的本质是想保住自己的优势:不受约束的本质是想潇洒;孤僻者是想保持一个“自我”,主观上并不是想对谁不利。而且实践证明,对个性强的学生引导得法,往往会使他成为某一方面出类拔革的人才。

二、正面引导,使学生迷途知返。个性强的学生虽然主观上不是想对谁有害,但他的做法人们却不情愿接受,因而首先是对自己不利。个性强办事往往事与愿违,欲益反损。比如,逞能、好胜因“显示”

欲望突出,结果“要强”不成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缺点。高傲的学生因目中无人,不但“自尊”不了,反而易被人轻视。办事急躁,由于别人不买帐,甚至故意拖,反而使事情进展缓慢。固执、任性的学生由于听不进正确的意见而与真理背道而驰。保守的学生由于画地为牢,自我封闭,不能取人之长,时间长了必然无优势可“保”。想坚持真理,想提高办事效率,想保住自己的优势,想要强、自尊,“个性太强”的做法是南辕北辙。教师要让不愿受约束和性情孤僻的学生认识到:性情暴烈的马,只有在羁绊的约束下,才能成为奔驰千里的良骥,否则,它只是一匹野马,被人遗弃;志向高远的鸿雁,只有加入集体的行列,才能飞翔万里,否则,他只是一只孤雁,惊弓落地。脱离了群体,就无潇洒可言,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表现出“自我”。

三、供助活动,促使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个性强的学生的转化,需要在活动中大家的帮助。在班会上,我让同学们列举个性强的现象,个性强的学生就会对号人座;接着大家畅谈与个性强的学生共事的感受。通过讨论,个性强的学生就会从中受到较大触动和较深刻的教育。我对逞能、高傲、保守、固执、急躁等个性,在本班45人中进行问卷调查,让同学们选出自己最讨厌的个性,并公布问卷调查结果,这对具有这些个性的学生启发很大。

通过实践,我体会到:只要正确认识,正面引导,许多个性强的学生是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并且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的。

如何教育“犟”学生

在近几年的班级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受社会或家庭的某些不良影响,校园里出现了一些难以教育的“犟”学生。这类学生明明犯了错误或者有了问题,当你指出时,他们不但不痛快地接受,反而强词夺理。对此,不少班主任感到很棘手。如何教育这些“犟”学生呢?笔者认为只有在教育方法和艺术上寻找突破口。

“犟”学生有两类:一类是有错却不认错;还有一类是骄傲任性,目中无人。教育第一类的“犟”学生,关键是班主任如何转换教育角度,寻根探底,切中要害。比如,当学生犯错误,班主任进行处理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老师看来,学生的错误是明摆着的,教育是理所当然,辩解是一点也说不通的;在学生看来,犯错误不是故意的,教育是多余的,你批评我是故意跟我过不去。老师和学生的“冲突”在于两者认识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此时,班主任不妨转换一下教育角度,来个寻根探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