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的第三个姐妹是二十八星瓢虫。它是对农业有害的瓢虫,因为它的幼虫和成虫都吃马铃薯的叶片,所以又称为“马铃薯瓢虫”。二十八星瓢虫大小和七星瓢虫差不多,颜色褐色,外表密生黄褐色细毛,每一个鞘翅上有1个大黑斑。
蜜蜂王国
蜜蜂是一种过群体生活的昆虫,生物学家称它为“社会性”的昆虫。每群蜂的内部有严密的组织和细致的分工,每个成员各尽其职、互相配合、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因此文学家形象化地把它叫做“蜜蜂王国”。现在让我们来谈谈这个有趣的“蜜蜂王国”。
“蜜蜂王国”里有三种成员:蜂王、雄蜂和工蜂。蜂王是一种由受精卵发育成的雌性蜂。体硕长、大腹便便,很显眼。通常一群蜂只有一只蜂王。虽然名称叫“王”,实际上它并不是蜂群内发号施令的“君主”,而是整个蜂群的“母亲”,它成天埋头产卵,其他什么事都不管。在产卵盛期,一只蜂王一昼夜可以产两千多粒卵,这些卵的总重量相当于它的体重,生殖机能如此旺盛这在动物界是很少见的。
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型粗壮。它唯一的职能是与蜂王交配,交配后即死亡。雄蜂是十足的懒虫,什么活都不干,整天吃饱了不是闲呆就是游逛,食量还特别大。因此,除繁殖季节以外,当蜜源断绝,食物紧张的时候,工蜂就把这些“好吃懒做”的家伙赶出蜂巢,让其冻饿而死。
工蜂是“劳动能手”。它也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一种雌性蜂,但生殖器官退化,不会生育;个体比蜂王小。寿命也比蜂王短得多。在蜂群中,工蜂的数量占绝对优势,一窝强大的蜂群可有几万只。人们平时在花间看到的蜜蜂就是工蜂。
工蜂担负着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全部劳动,它们的劳动也有细致的分工。一般幼年的工蜂从事“内勤”工作,如哺育幼虫,打扫卫生,酿制蜂蜜,建筑巢房和分泌王浆饲喂“妈妈”和“弟妹”们等。年青力壮的工蜂负责“外勤”工作:到各处去采集花蜜和花粉,以及在巢门口“站岗放哨”搞“安全保卫”等等。工蜂之所以能从事这些劳动,是因为它们身上有一些特化的“工具”器官。如它的消化道的“前胃”已变成一个富有弹性的“袋”——蜜囊,用来盛放花蜜;两后腿上有一对运载花粉团的“花粉篮”;尾部的产卵器则变成了自卫的武器——螫针。
蜜蜂居住的蜂巢是工蜂用蜡腺分泌的蜡片筑成的,它是由多片的巢脾组成的,每一片巢脾的两面整齐地排列着六角形的巢房。据数学家们测量计算,像蜂房那样的六角形柱状体是同样条件下用料最少,容积最大的建筑结构,无怪乎有人把工蜂叫做“天才的建筑师”!巢房并不是蜜蜂成虫的“卧室”,而是它哺育幼虫的“摇篮”和贮存蜂蜜、花粉的“仓库”。
巢房有工蜂房、雄蜂房和王台三大种。工蜂房的数量最多,雄房峰比工蜂房稍大,它们都是六角形的;王台象一粒花生、多倒悬在巢脾下缘。蜂王在王台和工蜂房里产受精卵,在雄蜂房里产未受精卵。卵经过三天孵化出幼虫。
工蜂饲喂幼虫是区别对待的,头三天,对所有的幼虫都喂王浆,往后工蜂和雄蜂的幼虫就只能吃到由蜂蜜和花粉调制的“粗饲料”,而王台里的蜂王幼虫却一直享受营养丰富的王浆,使它能发育成“蜂王”。幼虫经过哺育蜂六昼夜的精心照料,开始化蛹,工蜂就用蜡片将虫房封上盖。在蛹房里,蜂王蛹经过7天、工蜂蛹12天、雄蜂蛹15天的蜕变,最后羽化成蜂破盖而出。
蜂王出房后必须与雄蜂交配才能履行它产卵的“天职”。
蜂王的交配是在空中进行的,这叫做“婚飞”,在“婚飞”时,许多雄蜂竞先追逐一只蜂王。最后,最强健者追上了,蜂王与它交配。在“婚飞”期一只蜂王可以同好几只雄蜂交配,直到它体内的贮精球装满了精液,足够终生产卵使用时为止。此后它一生都不再交配。
蜜蜂也会“分家”,每当巢内蜜蜂增加到一定数量,工蜂劳动力过剩,出现拥挤窝工现象的时候,工蜂就营造新王台,培育新蜂王。老蜂王逐步缩小腹部,停止产卵。当新蜂王即将出房的时候,老蜂王就带领一部分喝饱了蜜的青壮工蜂飞离老巢,选择新居,重新安家立业。旧巢内,新蜂王一出房就竭力搜寻破坏其他未出房的王台,把“王位”的潜在争夺者扼杀在”摇篮”里;或是找同时出房的新王进行“决斗”,以争夺“王位”,最后,由胜利者承袭“王位”。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一巢多王的现象。蜜蜂就是用这样时方式进行“分家”,从而繁殖群体的,这种“分家”的方式俗称“自然分蜂”。在自然情况下,蜜蜂一年可进行二、三次分蜂。
蜜蜂很少会飞错“家”门,因为蜜蜂不仅能记忆自己蜂巢的位置,而且每一群蜂都有自己的“群味”,守门蜂就是根据“群味”来识别敌、我、友的。
蜜蜂虽然不是恒温动物,但是它可以靠群体的活动保持巢内恒定的温度和湿度,以保证幼虫的健康发育和蜂群正常的生活。蜂巢中心的温度一般都保持在摄氏34度左右。在炎热的夏季,聪明的蜜蜂会用扩大蜂巢、减少密度、采水、扇风、蒸发巢内水分等办法来降低巢温;天气转冷时,它就用缩小蜂巢、增大密度、多吃蜂蜜、增加个体活动来提高巢温;在寒冬,蜜蜂停止一切巢外活动,聚集成团,用共同产生的热量互相取暖,抵御寒冷,经受严冬的考验。
蜜蜂采百花酿甜蜜是人所共知的,人们也常用“像蜜一样甜”来形容幸福的生活,但蜂蜜为什么这么甜?它是怎样酿造的?又有哪些用途呢?
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种可以供人类食用的糖,其中果糖最甜,其次是蔗糖、麦芽糖等。人们平常吃的白糖、冰糖和砂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而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这就使蜂蜜的甜度大大超过了一般的糖。据实验分析,在成熟的蜂蜜中含有几十种物质,除了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糖分外,还含有各种维生素、酶、有机酸、矿物质、少量蛋白质和芳香物等。所以蜂蜜不但营养丰富沁甜可口,而且芳香宜人,为人门所特别喜爱。
蜂蜜是蜜蜂的主要食物,它是采集植物的花蜜而得。花蜜并不就是蜂蜜,因为两者的组成成分不论在数量上或者质量上都有很大差异。花蜜必须经过加工酿造以后才能转变成蜂蜜。蜂蜜的加工酿造实际上是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它远比由麦粒变成面包、由谷粒变成米饭要复杂艰巨得多。蜜蜂采花酿蜜大致可分为采集花蜜、酿造蜂蜜和贮存三个阶段。
蜜蜂的采蜜是从找寻蜜源开始的,在大量出动以前,总是先由少数“侦察兵”出去侦察、寻找。“侦察兵”是由十分有经验的外勤蜂自愿充当的,它们凭借极其敏锐的视觉和嗅觉,四处侦寻,一旦发现了开花蜜源,就降临花中,找到蜜腺,然后用管状口器,把花蜜吸进蜜囊。吸饱了蜜后,就立即返航。回到巢里,它先把带回的花蜜一点一点地分给周围的伙伴,让它们品尝并熟悉新花蜜的甜香味,同时,还振动翅膀、摆动身体,在巢脾上翩翩跳起“圆圈舞”或“8字形摇摆舞”。用特殊的“舞蹈语言”告诉同伴们新蜜源的方向和距离,得到信息的外勤蜂就大量地飞向新蜜源地,开始忙碌地采集。一只蜂的蜜囊大约可盛20-40毫克花蜜,它一次必须采集几朵、几十朵甚至几百朵花才能装满蜜囊。当满载而归的采集蜂回巢时,一进门就像接力赛跑中传递接力棒似地把蜜囊中的花蜜口对口地吐交给内勤蜂,或者暂时吐卸在空巢房内,然后又急忙地出去进行第二次采集……。
担任酿蜜任务的一部分内勤蜂把自己的蜜囊和口器变成一个”加工车间”,它们把花蜜不断地吸进又吐出。从外表上看,每个酿蜜蜂都在机械地重复一吸一吐的动作,实际上它们每次吸入和吐出的花蜜在质和量上都在发生变化:蜜蜂把唾液腺分泌的转化酶注入花蜜,在转化酶的作用下,花蜜不断地被分解成果糖和葡萄糖,消化道也吸收一部分花蜜中的水分;另一部分内勤蜂按一定的队形排列在巢内外的通道上,同向振翅扇风,发出嗡嗡的响声,让空气流迅速通过蜂巢以带走花蜜中的大量水分,使它浓缩。就这样,采集蜂穿梭似的来回奔忙,酿蜜蜂昼夜不息地酿制,扇风大军强有力地协同配合,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劳动景象,实在令人赞叹!
当花蜜中的蔗糖和麦芽糖基本上转化成果糖和葡萄糖、水分含量降低到百分之二十以下时,蜂蜜就酿造成熟了。外勤蜂一次采集所得的蜂蜜,要经三至五天夜以继日的集体奋战,才能酿得20毫克左右蜂蜜。酿造1公斤蜂蜜需要采集蜂进行三、四万次飞行,采访上百万朵花,可见小小的蜜蜂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代价啊!
酿造好的蜂蜜,多余的部分蜜蜂用蜡把它封存在巢房里,这种蜜可以长期保存,经久不坏,这一个个小小的封盖巢房组成“蜜蜂王国”的“备荒粮仓”,在万不得已时才能动用。通常一个强大的蜂群一年可生产100-200斤蜂蜜。
早在二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蜂蜜不仅是一种美味食品,而且还是很有效的药物。《神农本草》说它“主治心腹邪气、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病解渴、除众病、和百药”。
作为食品,蜂蜜几乎含有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一切营养物质,特别是被称为生命活动的能源——糖,在蜂蜜里不仅含量多,而且因为都是单糖,可以直接被肠壁所吸收。蜂蜜的产热量比奶油、鱼子、大米都高,因此它特别适宜于幼儿、老年人和消化机能不良的人食用。长期食用蜂蜜能显著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有人作过统计,在超百岁的老人中,山区养蜂人占百分之八十左右,所以蜂蜜被当作“延年益寿”的良药。
蜂蜜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外敷可治疗皮肤创伤、溃疡、烫伤等炎症。
内服蜂蜜,能治疗胃肠轻度溃疡和神经衰弱等。作为辅助剂,它可以改善高血压、肝脏病、肾脏病等病人的状况;尤其对于手术后恢复期的病人有显著疗效。在临睡前服一小杯蜜水,有祛劳安神催眠之功效。
蜂蜜可以用作加工制作蜜饯、蜜枣等食品,用蜂蜜作辅料做的面包、糕点不但味甜适口,而且能长期保持松软。蜂蜜还可酿酒、做醋以及与香脂配制成各种滋润皮肤的化妆品。
蜂蜜还是极好的矫味剂,调制中药的丸剂和丹剂更是离不开它。
此外,来自不同蜜源植物的蜂蜜无论在色、香、味和药效上都有差异,如东北的椴树蜜和南方山区的野桂花蜜、野坝子蜜,其结晶细腻,色白如脂,清甜芳香;荞麦蜜则有一股令人不快的气味,但它含糖量和含铁量都比较高,对于某些贫血病和上呼吸道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枇杷蜜能止咳去痰,这些都很受国内外顾客的欢迎。
除了蜂蜜外,蜜蜂还向人类提供王浆、花粉、蜂毒、蜂蜡、蜂胶等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医药和工业用途的产品,所以有人把蜜蜂比作一个“综合制药厂”。说蜜蜂是一宝。这是很有道理的。
其实,蜜蜂对人类最大的效益还不在提供许多蜂产品,而在于为各种农作物和果树等授粉、提高它们的产量上。在这方面,蜜蜂为人类创造的产值约相当于蜂产品本身产值的十到十五倍。
“人类王国”对“蜜蜂王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而一步步地揭开了蜜蜂生物学的许多奥密。人才有了科学饲养蜜蜂的方法。
如今人们不仅能将蜜蜂饲养在活框的多层蜂箱里,还能像训练动物一样训练蜜蜂去采指定农作物的花,为这些作物授粉。养蜂生产中像人工育王、人工分蜂、人工授精等养蜂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所有这些都大大地提高了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科学的发展,“蜜蜂王国”的许多更深奥的东西必然进一步被人们所揭示。我们相信,当人类对这个“王国”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时,蜜蜂,这种可爱的小昆虫造福于人类的功绩也就会更大。
有益的螳螂
螳螂的一对前足,犹如刀斧手高举的大刀,所以有些地区也称它为“刀螂”,它是肚大腰圆,行动缓慢的昆虫。比起蝗虫、蟋蟀那样灵活跳跃、展翅飞翔的昆虫来是有逊色的;就是和蝈蝈相比,也显得有些笨拙。实际上,螳螂并不笨。它捕捉其他昆虫的本领,还是很高明的。螳螂能巧妙地捕食蝉、蝗虫、苍蝇、蝴蝶和蚱蜢等害虫。所以,它是有益的昆虫。
螳螂有一个上宽下窄的三角形的头。它的脖子和前胸,生得又细又长,可以和长颈鹿的长颈媲美。脖子两旁还生有锯齿状的硬刺,这是对脖子的保护性“装甲”。它的脖子灵活得很,可以前后左右自由地摇摆转动,这样有利于观察食物的所在,监视小虫的行踪,以防备小虫在不知不觉中偷偷溜走、逃掉。
为了便于寻找食物,螳螂的眼睛生在三角形头部的两端,并且向外突出,这样视野就格外广阔。不过它的视力并不敏锐,它看东西无论远近总是模糊不清。螳螂的眼睛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对静止不动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它只能看到运动着的东西,因此,不管螳螂要捕捉的小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行动是否灵活,只要它是个活动的东西,螳螂就能看到它。如果用死苍蝇喂螳螂,它是不会理睬的;但是,半死的苍蝇,只要挣扎一下,螳螂也会把它捉来吃掉。
在螳螂细长的胸部上,生长着一对非常发达而强壮的前足,样子很象两把镰刀。这对前脚十分利害,它的尖端,比钢针还要锐利。在前足的内侧,还生有很多锐利无比的钢刺,非常适合把捕捉到的小虫挟在前脚弯里牢牢押住。虫子只要被它捉到,那就休想逃掉。
螳螂是肉食性的昆虫,也就是专门吃其他虫类的昆虫。
如果小虫在草丛中偶然遇到了螳螂,毫无疑问那是大祸临头。
螳螂追捕小虫的时候,就像猎人追踪野兽一样,猛追不放。有时候又像渔翁垂钓,静待鱼儿上钩。当它藏在暗处聚精会神地监视要捕捉的虫类的时候,它就把细长的中足和后足缓慢移动,轻手轻脚接近小虫,连它站立的叶子,也毫不颤动,使小虫无从察觉,真是“神出鬼没”。
当螳螂准备捕捉蜂类和蝴蝶的时候,它采取的“战术”是隐藏在花朵的背后,摆成“伏击阵势”。这时,它竖起上半身,抬起那对像镰刀似的前足,耐心地静待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等到蜂类和蝴蝶接近了,它才一跃而起。螳螂伏击时候的姿势,就像虔诚的教徒折祷的模样。因此,德语把螳螂也叫做“祈祷的信女”。螳螂捕虫的时候,它的三角形小脑袋,不停地摇动,目不转睛地监视对方,绝不让对方乘机逃跑。有时距离要捕捉的虫类稍微远些,螳螂不等小虫接近,也会一跃而上,把小虫捉住。当螳螂捕捉蝉和蚱猛等身躯比较大的昆虫的时候,它就使出浑身的招数,猛然挥动那对镰刀似的前足,竭力向对方狠狠砍去,这一手实在使对方难于招架,不等挣扎,就一命呜呼了,螳螂马上进行一顿丰富美餐。螳螂对食物的选择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活的。只要是活的小虫,它就捉来吃掉,绝不挑肥拣瘦。因此,就是它自己的“家族”和“晚辈”也一定要时刻留心,否则,就有被吃掉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