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动物世界
46252400000003

第3章 前言(3)

螳螂的小嘴,生在三角形头部的下面,从上到下,越缩越小。它那两个“大牙”,既有力又坚硬。据文献记载,日本古时候,在民间曾广泛使用螳螂嘴咬的方法拔除脸上的小瘊子。

所以日本民间也把螳螂叫做“拔疣虫”。

为了便于捕捉小虫和迷惑对方,螳螂还有一套不寻常的本领,就是它的颜色会随着周围草木叶子的颜色变化。夏天草丛和树林都是绿色的,这时候螳螂也是绿色的;秋天叶子枯萎变黄,螳螂也就变成黄褐色了。

秋天是螳螂“结婚”的良辰吉日。结婚,按说是应该欢乐的喜事,可是,在螳螂世界里,“结婚”就意味着雄螳螂要大难临头了。当它们婚配以后,雄螳螂就要遭到雌螳螂的毒手而被杀害。所以,在螳螂世界里,“结婚”就等于是雄螳螂生命的结束。

雌螳螂吃掉雄螳螂,是昆虫生态学中一个非常有名的插曲。如果雌螳螂摄取的食物中含有极为充分的蛋白质的话,雌螳螂本来并不一定要把雄螳螂吃掉,可是,在自然环境里,雌螳螂生理上所需要的蛋白质,光依靠它所能捕捉到的小虫,是远远不够的。雌螳螂为了产出饱满的卵,培育出健壮的后代,至少要吃掉四到五只雄螳螂那么多的蛋白质,才能满足它所需要的养分。尽管雌螳螂是那样“身强力壮”,但是,到了产完卵以后,也是精疲力竭地死去。可以说,它们都是为了下一代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雄螳螂的身体,成了雌螳螂怀孕后的营养品,雌螳螂补足了蛋白质以后,大约在十月底左右,在树枝上或者在草丛里,产出约四、五厘米长,约二、三厘米粗的卵袋,叫做桑螵蛸。有趣的是:雌螳螂产卵的时候,同其他生物产卵的姿势大不相同,雌螳螂产卵头部朝下,腹部朝上,从尾尖排出质量松柔的流体泡沫,卵就裹在里面。流体泡沫排出以后不久,就凝固成硬块,成为圆筒形的,表面有横的皱纹,里面由薄膜隔成许多个小格,每个小格里大约排列三十几个卵。卵块里遍布无数的小气泡,凝固以后就象硬质泡沫塑料一样,既防寒又防震。

雌螳螂一次产卵,如果能够顺利孵化的话,可以孵出数百只的小螳螂。

到了来年的梅雨季节,小螳螂就开始孵化出生。刚孵化出来的小螳螂除了没有翅膀以外,它的长相、习性和食物同老螳螂一模一样,经过五次脱皮,它就长大了。这群小螳螂为了健壮成长,必须大量吃东西,尽量摄取蛋白质,未来的大螳螂就是从幼小的时候开始养成了生活的习惯。

螳螂的幼虫时期,用蚜虫充饥。随着身体的发育生长,它所捕捉的食物也逐渐升级,从捕捉苍蝇和蜂类,发展到捕捉蝴蝶和蝉等身躯比较大的虫类充饥,食量之大,在昆虫中是数一数二的。

螳螂是属于在热带生活的昆虫,以北纬五十三度为极限。

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北部和苏联北部等地区是没有螳螂生存的。在热带地区的南非生长的螳螂,身躯巨大,凶猛异常,有时会攀缘到树上捕杀小鸟的幼雏。生有螳螂国家的小朋友,都喜欢捕捉螳螂来玩耍。南非的小朋友用细绳拴住螳螂的脖子,喂螳螂以虱子来饲养,所以在南非把螳螂叫做“食虱虫”。螳螂在准备捕捉小虫的时候,高高举起它那一对“镰刀”,就如面向麦加虔诚礼拜的模样,所以在阿拉伯地区对螳螂很是尊敬并加以保护。

螳螂和蟑螂的外貌虽然不大一样,但是如果仔细观察,还有很多相象之处。总的来说,螳螂是属于蟑螂分支的一种肉食性类群。因此,科学家认为,螳螂的祖先早在三亿多年前的石炭纪前期就出现在地球上,后来,逐渐从蟑螂分化而成为螳螂的分支。这一学说,得到很多学者的赞同。

螳螂虽然强悍,但是它也有它畏惧的强敌。某些凶猛的肉食性鸟类,就是它的大敌;受了伤的螳螂,甚至连小小的蚂蚁也无法应付。还有一种小蜂的幼虫,名叫螳能寄生在螳螂的卵块里,是螳螂卵的大敌,可使卵块里的卵全部覆灭。

螳螂是属于无选择性的肉食性昆虫。在它捕捉的虫类中,有时候也吃掉一些对人类有益的虫类。但是,根据科学家们的观察,它所捕捉的虫类仍然以害虫占多数,所以把它列到益虫的行列中。因此,我们对螳螂应该加以保护。

昆虫,廉价的人类食品

生物学家认为,几乎每一个昆虫都是一座微型营养宝库。据有关专家测定,蜜蜂干体的蛋白质含量高达81%,家蝇蛹的蛋白质含量达60%以上,蝗虫蛋白质含量为50-75%,蟋蟀为76%;100克白蚁能产生500卡热量,相当于350克牛肉产生的热量;蚯蚓蛋白质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其中精氨酸含量是花生、鲢鱼的2-3倍,色氨酸含量高于牛肝7倍。如此之高的营养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昆虫正逐渐变为菜肴中的美食。

目前,世界各地被食用的昆虫约有8类,63属,373种。泰国美味可口的“油炸飞虾”,墨西哥餐馆普遍备有的昆虫菜肴,美国用蚂蚁、蝴蝶幼虫及蜜蜂蛹作馅的巧克力糖等,都是人们喜爱的昆虫食品。越南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出售烤蜘蛛的小贩。我国食用油炸蚕蛹、蝗虫、蜂蛹,活剥龙虱、螳螂等,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目前,北京、广州、昆明等地所开张的昆虫餐馆,顾客盈门。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多达500-1000万种,其中绝大部分是动物,而动物中又有80%以上是昆虫。生物学家称,全球昆虫的总重量远远超过兽类的总重量,而且可食的昆虫大多数具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甚至比我们常吃的肉类高出数倍,因此昆虫可能成为人类最重要的食物资源和营养资源之一。

解开昆虫飞行之谜

英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了昆虫的飞行原理,解释了困扰科学家60多年的难题。原来它们飞行的原理与“协和”式飞机相同。

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在1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仿照飞蛾制造了一个机器人,然后再利用计算机控制飞蛾机器人在风洞中进行实验。

研究发现,当飞蛾向下扑翅膀时,需要先将翅膀举到最高位置,在翅膀向下运动时,从翅膀根部产生了微小的空气涡流,它们从翅膀上方的根部向翅梢运动,这时就使翅膀上方的空气压力大大降低,从而产生了向上的吸力,将飞蛾“吸”在空中。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科学家就发现三角形的扁平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产生这种空气涡流,从而托住该物体在空中飞行。利用这一原理,科学家研究成功了“协和”式飞机,这种飞机靠三角形的机翼产生升力飞行。

科学家在30年代就发现,传统的空气动力学无法解释蜜蜂和飞蛾等昆虫的飞行原理,因为它们的翅膀不可能产生足够的升力。但实际情况是,如果按单位功率产生的升力计算的话,蜜蜂产生的升力是飞机的3倍。剑桥大学的实验表明,飞蛾靠自己的翅膀足以产生是自身重量的1.5倍的升力。

昆虫过冬诀窍

昆虫是变温动物,体温和活动状态随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度过严寒的冬天,它们自有一套绝妙的诀窍。

有些昆虫以卵的方式越冬。螳螂的卵块很大,一块就有300~400粒,连同分泌物一起形成卵囊。卵囊外面是一层很厚的保护层,粘附在树干上,冰雪寒风奈何它不得。有趣的是负子虫,它将卵产在自己的背上,然后潜伏在水下的泥土中过冬。切叶蜂产卵之前先要建造一座漂亮舒适的“住宅”,它把成叠的椭圆形叶子运到地下或空心木头里面。筑成一排排蜂房,形成椭圆形的“住宅”。为了在“住宅”里产卵越冬,它在“住宅”内备有花蜜或花粉。有人作了一番统计,每只切叶蜂在地下或空心木中可以建30个蜂房,所需的椭圆形叶片至少1000张,其工程之巨大,真让人叫绝!

不少昆虫以幼虫的方式越冬。金龟子的幼虫,身体很肥胖,贮藏着十分丰富的营养物质,它躲藏在泥土的深处呈休眠状态越冬。蟑螂的幼虫藏在室内碗橱、抽屉的缝隙里,一般是半昏迷状态,天气如若暖和室温比较高时,它可以爬出来微弱地活动活动。天牛,有着一只天生的极其锋利的嘴巴,它就用自己的嘴在树干里挖一条“隧道”,它的幼虫就在“隧道”里越冬,又温暖,又保险。

以蛹方式过冬的常见昆虫有灯蛾、刺蛾、避债蛾。灯蛾的蛹,外面具有一层很坚硬的几丁质外壳,可忍受严寒的侵袭,蛹体内又贮存了较多脂肪,可防冻伤。刺蛾的蛹,外面有一层茧,异常坚固,附着在树枝上或埋在表土中过冬。避债蛾从幼虫时期起,就开始用树皮和树枝做成一个“口袋”,背在身上挂在树枝上,休息时躲进“口袋”,一到秋冬,它就在“口袋”中变成蛹,安全度过冬天。

以成虫的方式过冬的则更多了。蜜蜂到了深冬季节,除了取食平时贮存的蜂蜜获得热量外,还围着蜂王“抱成一团”,组成一个蜂巢团,蜂巢里的温度可保持在35℃左右。如果蜂巢外层的蜜蜂冷得受不住了,它们就会里外换一个位置,进行“调防”。对那些幼虫,工蜂像称职的保姆那样,每天给幼虫喂食1300多次。同时,工蜂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一道绝热层,使幼虫免受严寒的侵袭。如幼虫仍然感到十分寒冷,工蜂便干脆张翅舞足,使蜂房内的温度升高,以保护已孵化出来的幼虫。小茧蜂有惊人的耐寒能力,在-47℃的时候照样安然无恙。

据科学家研究,耐寒昆虫的“皮肤”里,有一种特殊的色素细胞。这些细胞的大小随时会发生变化:当细胞膜张大时,皮肤的颜色就变浅,使它能很好地反射光线;当细胞膜缩小时,皮肤的颜色就会变深,能吸收更多的光和热,这时,昆虫的身体会逐渐暖和起来。万一身体被晒得太热了,昆虫体内的色素细胞就开始膨胀,以防体温进一步升高。

昆虫们“醒”来了

酣眠了一冬的昆虫,伴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醒”过来了。那么,昆虫是怎样“醒”过来的呢?

昆虫在春季苏醒的主要条件不是温度,而是足够的水分。因为昆虫在过冬前为免遭冻死,排出了体内的大量水分,加之过冬期间又消耗了一些水分,从而导致昆虫体内严重失水,妨碍了正常的生理代谢,即使天气暖和了也不能恢复活动。如玉米钻心虫在春季化蛹前,必须大量吸收水分,不然就不能化蛹。如果春季太干燥,吸不到足够的水分,就会大量死亡。玉米钻心虫的过冬死亡率,一般是50%-60%,其中一半以上是因为失水过多死掉的。

昆虫冬眠和苏醒的时间,因各类不同而异。蚕蛾在卵期冬眠,三化螟在幼虫期,菜粉蝶在蛹期,家蚊在成虫期。一般说来,一年中繁殖代数少、食物单纯的昆虫,过冬较早;代数多、食物杂的昆虫,过冬较晚。苏醒的时间,除了同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关,还与所需食物的生长季节有着密切关系。

蜜蜂和蚂蚁每年要等到寒霜降临,才归巢休眠,来年春意刚露,便争先出巢活动,因为它们受食物的限制不太严格。

以卵过冬的蚜虫,只要其寄主开始发芽,它们就冲破卵壳,爬出来吮吸嫩芽的汁液。所以,寄主的萌芽时间便成了蚜虫孵化的信号。专门吃蚜虫的食蚜蝇,只要蚜虫刚开始孵化,它们便紧跟着苏醒,去寻找有蚜虫的地方,把卵产下来。

危害小麦的叶蜂,在小麦刚返青时,就赶紧“醒”来,化蛹、羽化为成虫钻出土来,在小麦的鲜嫩叶片上产卵。

由此可见,昆虫的“苏醒”,是由水分、温度和所需要的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而不同种类的昆虫所需要的条件又是不一样的。

昆虫是怎样发声的?

昆虫是怎样发声的?曾使不少动物学家为它操心。现在我们已弄清楚蝉是最喜爱出声的;一般只有雄蝉才会有鸣声,而鸣声是靠它腹部第一节两侧的共鸣器表面的薄膜振动,而发出声音的,当然它是由一群肌肉所控制着。蟋蟀和蝗虫、螽斯是借腿与身子的磨擦而发出鸣声,天牛是靠胸部和肢节间的相互磨擦而发出“吱、吱”的声音;至于金龟子、蜜蜂、苍蝇、蚊子在飞行时,振动着它的翅膀而发出“嗡、嗡”的声音,它们音波的频率和翅膀振动时的频率一般是相等的,有些蝇类有时即使翅膀不动,也能靠身体和其它部分迅速的振动而发出轻微的“嗡、嗡”声,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所以一般昆虫的鸣声并不像鸟、兽那样是从嘴里叫出声来的;可是,昆虫中的天蛾的长形吻管,被肠道的嗉囊中的空气一鼓气地挤了出来,带出叫声。

春蚕到死丝方尽

江南是鱼米之乡,也是蚕桑的家。暮春时节,一片海洋似的白茫茫的水田中间,散布着一方方岛屿似的桑田,长着均齐鲜绿的嫩叶,那就是为成千成万蚕儿准备着的粮食,也就是人们无尽藏的财源。这时候,田野间显得格外寂静,但是家家户户的妇女却愈加忙碌,因为她们都在饲养蚕儿。

蚕是我国原产,也是我国最先驯养的一种昆虫。它的头昂起来,蠢蠢然咬啮桑叶的时候,很像个马头;全身皮肤洁白娇嫩,又像美女。因此有个神奇的传说,说它是个裹着马皮的少女变成的。可是故事只是故事罢了,要明白蚕的究竟,须从动物学上去研究。蚕是昆虫的一种,属于鳞翅类。

它的发生经过变态,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蚕是它的幼虫时代,蛹的时代叫做蚕蛹,成虫时代叫做蚕蛾,卵的时代叫做蚕子。

初从卵孵化出来的蚕,黑色,有毛,仿佛一只蚂蚁,所以叫做蚁蚕。孵化不久,它就感觉饥饿。这时候,桑叶也新从树上舒放,人们就用鲜嫩的桑叶来喂它。它吃了桑叶,身体逐渐长大。到了一个时候,它忽然仰起了头,静止着不动,不再吃桑叶,仿佛人睡眠一样,我们就称它为眠。一二天后,它蜕去了一层皮,又开始吃桑叶,身体继续长大。

蚕通常要眠四回,才达到成熟的时期。第一回眠叫做头眠,最后一回就叫做四眠。眠过一回,犹如人过了一年,大了一岁,所以蚁蚕可以叫做第一龄蚕,经过头眠的蚕叫做第二龄蚕,最后叫做第五龄蚕。从第一龄到第五龄,时间不过一个月功夫,一共要吃六、七百克桑叶。身体的增大,就长度计算有四十倍左右,就容积计算有七千余倍,就重量计算有九千余倍。人的成长假如也像蚕那样快,从出生到二十岁左右,真要成为比金刚更为巨大的怪物了。

取一条五龄的蚕儿来观察一下吧,它的形状好像我们的指头,由多数环节合成。全体可以分成头、胸、腹三部。头部很小。胸部三节,比较的粗大,每节都生一对脚,叫做胸脚。腹部共有十节,但末两节是合成一节的,所以看起来只有九节。从第三节到第六节都生一对脚,叫做腹脚,是行动的器官。末一节也生一对脚,叫做尾脚,生有无数微细的毛状钩爪。

这尾脚有攀缘的作用,可以把身体倒挂,以免偶然失足堕地。

腹部第八节的背面有一枚突起的肉刺,叫做尾角。

野生时代,这尾角是一种恐吓别种动物的武器,但现在已经失却它的效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