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身的颜色是白色微绿而颇光洁的。前胸部背面有个褐色微红的眼状斑。腹部第二节背面有一对内黄外黑的半月形斑,最为显著。第五节背上也有一对半月形斑,但是形状较小而不显著。有一种蚕纯白而无斑,俗称玉蚕。更有一种全身有红黄蓝黑的条纹,异常美丽,俗称花蚕。大概蚕在野生时代本来有这种美丽的色彩,无色的蚕还是人类饲养以后产生的。所以花蚕身体比较强健,吐的丝比较粗硬,现在饲养花蚕的已经不多了。
蚕的头部虽然很小,但是构造很为复杂。有一对很小的触角,只由三节合成。它有人的手和鼻的两种作用,能够司触觉,也能够司嗅觉。还有六对单眼,位于贴近触角的外方,排列形式和北斗星相仿。每只眼睛的表面都透明而光亮,周围呈黑色或红色,随种类而不同。头部最重要的器官是口器,由上唇、下唇、大颚、小颚四部合成。上唇好像一把扇子,把口腔遮住。下唇附有小肢和吐丝管,构造较为复杂。大颚分成左右各一片,边缘生锐利的细齿,咬合拢来能够切断桑叶。小颚位于大颚的下侧,也有附属的小肢,大概与下唇的小肢相同,都象人的舌头,能够辨别味道。
一般动物的口,上下对生一排牙齿,所以口向上下开合,可以咀嚼食物。蚕儿咬食物的大颚系由左右向内开合,所吃的桑叶又是扁平的一片,所以它要用胸脚捧住桑叶,扭转了头,从边缘渐渐吃到中心。古人用“蚕食”两字来形容侵吞别国的土地,就是这个缘故。蚕儿吃叶常常选择鲜嫩的部分,而叶脉部分,往往留着不吃。大颚很坚硬,与桑叶摩擦,微微发声。
因此,蚕房里多数的蚕一同吃叶,就有沙沙沙的风雨似的声音。古人诗里所说:“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高启《养蚕词》)便指的这个。
蚕除了能够摄食消化以外,也有其他各种生理作用。它有血液循环全身,但血液不是红色的,只是微带绿色的水液状的东西。分量也不多,所以受了伤也不会象人那样鲜血直流。一条长大的蚕,血液的分量约占体重的百分之二或三。心脏是位于背上的一条长管,后端闭塞,前端开口。血液从两侧的小孔进去,从前端注入血管,分布到全身。
蚕也需要呼吸,但没有肺,也没有鼻孔,只在身体两侧生九对椭圆形的气门,即第一胸节和第一至第八腹节各生一对,以便空气进出。内通气管,气管分枝遍及全身。
蚕的身体内部还有一对特殊的器官叫做丝腺,分为前中后三部:后部是一条长管,中部粗大而二回弯曲,前部成为一条细管,通到下唇,合开一个吐丝孔。蚁蚕时代,丝腺很细,长大后才发育完全。丝腺的构造,外方是一层膜;中间是许多特殊的腺细胞,能分泌丝质;内方是一层内膜,在前部特别厚些。左右丝腺会合的地方生一个粘液腺,分泌沾液,可以把左右两个丝腺所分泌出来的两条丝粘成一条。五龄蚕到了老熟的时候,不再摄取桑叶,身体转成透明,因为丝腺长大了,内部已经充满了丝质。它袅动头部,吐出丝来,结成茧子,把身体围住,所谓“作茧自缚”就是。等到丝质吐完以后,身体已经变得很小,再蜕一层皮,就变成一个花生米似的没有脚的黄褐色的蛹。蛹不食不动,蛰伏茧内。
假如把茧破开,取出蛹来,触碰它一下,它也会微微扭动。它的身体也可以分成头、胸、腹三部。头部也很小,可以看出眼、触角和口器的痕迹。胸部三节,翅和脚的形迹可以分辨。
腹部有九环节,占全体的大部分,这就是能够扭动的部分。
蛹在茧内经过了十天左右,又蜕皮而化成蛾。它吐出碱性液体,把茧的一端腐蚀,然后钻出茧外。初初蜕化的蛾,翅膀还没有完全展开,需要休息一会,然后能够扑动翅膀。因为经过人类长期的饲养,它已经失却飞行的能力。雄蛾身体小,喜欢骚动;雌蛾身体大,娴静而不常活动。
蚕蛾身体白色,扑动的时候,被在身上的粉纷纷散落。用显微镜来观察,这些粉是呈片状的,在身上排列得很整齐,所以称为鳞粉。蚕蛾身体的构造也分为头、胸、腹三部:头部比幼虫时代大,有一对黑色半圆形的复眼,分列左右,由多数六角形的小眼集成。复眼的前方有一对显著的触角,形状好像羽毛,也像人的眉毛,所以古来用“蛾眉”两字作女子的形容词。左右复眼之间是口器,也由上下唇和大小颚构成。形状与幼虫不同,因为它不再摄取食物,所以各部分都不很发达;尤其是小颚,在其他蛾类本来是一条长管,但蚕蛾只呈囊状而已。
胸部有三环节,腹面生三对细长有节的脚;背面生两对翅,与身体相同,满被鳞粉,呈白色。前翅生于中胸,三角形,较大;后翅生于后胸,略带椭圆形,较小。腹部不象幼虫那样生着脚;雌蛾较大,有七节;雄蛾较小,但有八节。
经过交尾以后,雄蛾先死,雌蛾产卵而死。养蚕的人使它把卵产在纸上,以便保存。每只蛾最多可以产卵七百余粒,通常是五百余粒。卵的形状很小,扁平而微带椭圆形,在一张一尺见方的纸上,可以散布四万粒卵,重量合计不过一两。卵的颜色初产时微黄,将要孵化的时候,转成紫褐色,因为卵膜透明,卵内形成的黑色胚胎映到外面来了。
养蚕的目的在于采茧缫丝,所以除了育种以外,一般的蛹都在炭火的烘炙或沸汤的煎煮中死去。不论鲜茧或干茧,放在沸汤中煮过,就可以抽成一缕长丝。从一个茧子抽出来的丝,可以长到四千米(即四公里),它的重量只有两克左右,所以是很纤细的。这样纤细的丝,经过纺织制练,就成为各种光亮柔软的绫罗绸缎,可以裁制华丽耀眼的衣服。过去,蚕丝出于穷苦的乡间,而绸衣多穿在富人的身上,所以古人有诗云:“昨日到城郭,归途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不要捕杀蜻蜓
初春,天气刚一暖和,就可以看到蜜蜂在阳光下飞翔。接着,偶尔可以看到蝴蝶在飞舞,苍蝇、蚊子等害虫也陆续出现。一到了盛夏季节,蜻蜓、飞蛾、蝉等都相继活跃起来。夏季可以说是昆虫最活跃的季节。
昆虫里面,有一些是害虫;有一些是益虫。像蜻蜓、螳螂、瓢虫、金小蜂等等都是益虫。它们生来就是专门捕捉害虫的。它们对人类生活帮助很大,不但对人的健康有好处,对农田作物的丰产,也起很大的作用。
每逢夏秋季节雨前雨后,蜻蜓常常成群结队在院子里飞翔。孩子们一看到它,总想捉它一两只来玩耍。因为孩子们对它认识得很不够,不了解它的生活习性,也不了解它对人类的好处。所以我们有必要来介绍介绍蜻蜓这种昆虫的知识,让大家都来保护它。
我们知道,凡是属于昆虫范畴的,除了特殊的以外,都生有四片翅膀,六只脚,两只大复眼,所以蜻蜓当然也不例外。蜻蜓是属于脉翅类蜻蛉目的昆虫。目前,已经命有学名的约有五千种,以栖息于热带者居多。蜻蜓虽然也有四片翅膀,可是它的翅膀的性能同蝉、蜂这类昆虫的翅膀的性能,大不相同。
蜻蜓的祖先,大约在三亿五千万年以前,就在地球上出现了。现在,人们从采得的化石材料证明,在三亿多年以前,地面上还长着茂密的上古森林的年代里,蜻蜓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了。那时候蜻蜓的翅膀和身躯,都比现在蜻蜓的翅膀和身躯宽大、肥胖得多,形状和现在的蜚蠊,俗称蟑螂很有些相象。后来,蟑螂朝着不大使用翅膀飞翔的方向发展,蜻蜓却专向飞翔这个方向进化。蜻蜓为适应飞翔,就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体形,它的六只脚变得不大好用,除了用脚捕捉食物以外,它是不能用脚走路的。
蜻蜓很像飞机。在本世纪二十年代,飞机都是双翼的,就是有两对机翼,后来逐渐改进,才改成了目前的单翼,也就是只有一对机翼。蝉和蜂这类昆虫的出现,要比蜻蜓晚,它们的翅膀都是两对,也就是四片,在飞翔的时候,这前后四片翅膀,是同一步调地扇动,这同单翼飞机的机翼,起着机同的作用。而蜻蜓在飞翔的时候,它那两对翅膀,却是个别地扇动着,和旧式双翼飞机的机翼起同样的作用。蜻蜓的飞翔方式,虽说和旧式的双翼飞机一样落后,可是,它飞翔的速度,在昆虫中却是数一数二的。
在昆虫中,蜻蜓飞翔的时候翅膀的扇动次数最少,而飞翔速度最快。以现代昆虫类翅膀的扇动次数和飞翔速度来比较,蜂类的翅膀每秒扇动250次,飞翔的秒速是4.5米;苍蝇的翅膀每秒扇动100次,飞翔秒速是4米;大蜻蜓的翅膀每秒扇动38次,飞翔秒速是全世界科学界所公认的9米。体长不到五厘米的小蜻蜓,它的飞翔速度,可以和世界女子百米短跑冠军的速度相比美。当它追逐、捕捉小飞虫的时候,飞翔速度还要快得多。
蜻蜓的飞翔距离,说起来会使你惊讶!它的坚韧不拔的耐力,更是出类拔萃。每年夏季,它们从英国海岸成群结队地横渡多佛海峡,飞到法国去“旅游”。有一种赤褐色的小蜻蜓,每年还能从赤道地区,飞到日本去。海员们也时常发现,在距离澳洲大陆五百公里的澳大利亚的海域上有很多蜻蜓飞翔,从这里返回澳洲大陆大约有一千公里。能够飞翔这么远的距离,除了蜻蜓以外,其他昆虫是望尘莫及的。
说起蜻蜓的食量来,也是非常惊人的。它是属于肉食类昆虫,专门把蚊子、苍蝇和其他小昆虫作为食物。一种叫做“青头楞”的绿色大蜻蜓,一天能毫不在乎地吃掉一千只左右的蚜虫等这类小飞虫。它吃蚊子,苍蝇之类当然不在话下,此外,凡是会飞会爬的小飞蛾、小昆虫,它都欢迎。这样大量地为人类消灭害虫,叫它“益虫”是当之无愧的。
蜻蜓捕捉食物的方法,也和别的昆虫大不相同。当它在空中飞翔的时候,遇到前方有食物可捕,它立刻把六只脚向前方伸张开,由于它每只脚上,生有无数细小而锐利的尖刺,就像步兵,准备冲锋时步枪上上了刺刀一样,它的六只脚合拢起来的时候,就像一只小笼子,当它朝着飞翔的小昆虫加速猛冲过去的时候,小昆虫就被捕捉到用六只脚合拢成的“笼子”
里面去了。然后蜻蜓就用它的大嘴逍遥自在地大嚼大吃起来。
蜻蜓的两只大复眼,也是昆虫类中无可比拟的。它的复眼中一共有二万只甚至二万八千只左右的小眼睛,是一般昆虫复眼的十倍。它的眼睛的构造也非常特殊。复眼上半部分的小眼睛,专门看远处的物体;下半部分的眼睛,是专门看近处的。这和近视镜片下边加了一块老光小镜片,即所谓老年人用的“双光眼镜”
的原理是完全一样的。昆虫的眼睛,一般说来都是近视眼,可是,蜻蜓的眼睛,却是远近都能看。不过距离太远的物体是看不太清楚的,最远也只能看到五米到六米远。蜻蜓的眼睛尽管视力比较好,远近都能看,但对物体的形状却似乎辨别不清,它只能够看到物体的活动,这样便可以捕捉到飞翔着的小昆虫了。
凡是能飞、能动的小昆
虫,不管它是什么形状,只要在蜻蜓的视野范围以内,都可以被它捉到吃掉。
蜻蜓的眼睛,虽然比其他昆虫要锐利得多,可是,它也有无法摆脱的弱点。人们要捕捉停落着的蜻蜓时,只要用手指由远而近地在它眼前不停地画圈圈,它的眼睛就不停地随着人的手指旋转而旋转,一会儿功夫,它就头晕眼花,越发看不清眼前的物体,只好束手就擒了。
蜻蜓产卵,是在小河浜或者池塘里的水草上。有时看到蜻蜓在水面上飞翔,把尾尖贴在水面上,一点一点地用尾尖点水,这就是它在产卵,俗语所说的“蜻蜓点水”就是这个场面。
有的种类的雄性蜻蜓,在雌性蜻蜓产卵时,还会充当“助产士”。雌性蜻蜓在池塘、小河水面上飞翔,尾尖贴到水面,这时候,雄性蜻蜓飞翔在雌性蜻蜓上方,用尾尖勾住雌性蜻蜓的头部,全力以赴地拖着雌性蜻蜓向水草上排卵。蜻蜓排卵在水草上以后,孵化成的幼虫,称为水虿,要在水里过很长的爬行生活。它的“相貌”很象一只大肚子蜘蛛,不太好看,不象蜻蜓那样惹人欢喜。它的下颚,生着一只很长的大“老虎钳”,当它捕捉水底食物的时候,伸出那只“老虎钳”来个突然袭击,没有不成功的。蚊子的幼虫——孑孓是它最好的食物。可以说,蜻蜓从幼虫时代就是除害的能手了。
蜻蜓的幼虫水虿,在水里起码要经过一年,时间长些的要苦熬七、八年才能羽化成虫。当要羽化的时候,它就攀登到水草枝上,不吃也不动,形状又短又胖,长度不到蜻蜓的三分之一,刚刚羽化出来的蜻蜓腹部,象气吹似的,眼看着伸长起来,叠在一起的翅膀,像撑雨伞一样,一下子就全部伸展开来。蜻蜓的寿命,只有水虿的十分之一,仅仅能活一个月到八个月左右。尽管如此,它在昆虫中还要算是长寿的了。
水虿的鳃生在肠子里,所以是从肠部来呼吸的。正因为它用尾部末端吸水,这也成了它的护身武器。当它被强敌追赶、万分危急的时候,它就从尾尖猛射出一股水流,好像喷气飞机一样,可以突然增加前进的速度。这样,就可以把追赶它的敌人甩掉。
近年来,由于河流,池塘的污染,不适于水虿生活的水域增多,还由于农田里大量施用农药的影响,蜻蜓的数量逐渐减少。
所以应该爱护、保护蜻蜓,特别要教育孩子们懂得蜻蜓是益虫,不要去捕杀它。让蜻蜓更好更多地为我们除害。
讨厌可恶的蟑螂
蟑螂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讨厌而可恶的昆虫。在昆虫学上,它属于直翅类,蜚蠊科,所以称为蜚蠊。蟑螂体形椭圆而且扁平,柔软轻盈,行动迅速,神出鬼没。它全身颜色深褐、油光闪亮,所以有的地方也叫它油虫。它的头很小,隐藏在前胸的下面,但是有两根象头发丝似的触须,这是它的“雷达天线”。
蟑螂所以感觉很灵敏,就是因为有这两根“天线”的缘故。蟑螂有四片翅膀,两前两后,都是很薄的膜质。前翅小而长,后翅大。张开翅膀,就象扇子面一样。可是它不大用翅膀飞翔,而是善于用脚奔走。只是在夜间飞扑灯光的时候,偶尔作短距离的飞翔。它一飞进房间里,就在地上飞速奔走,眨眼之间,就钻到箱子或者柜橱背后躲藏起来。
蟑螂从石炭纪开始以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石炭纪,在地质学上是古生代中的第五个纪,离现在大约有三亿五千万年到二亿七千万年。那时候,地球上气候温暖,植物生长得高大茂密。后来,海水浸漫大陆,这些茂密的大树等植物,就沉积在地层里,逐渐形成了煤层。就在这个地质年代以前,蟑螂出现在地球上了。
从石炭纪以后,地球表而发生过无数次的变迁,很多的昆虫类,虽然消声匿迹。可是,蟑螂却顽强地生存下来,一直到了今天。现在,在世界上,蟑螂大约有四千种以上。不过,其中只有少数的种类,隐藏在人们的房屋和厨房里,过着偷吃食物的生活。
蟑螂原是生活在热带的昆虫,所以非常怕冷,和苍蝇、蚊子等能够越冬的情况不同。当温度下降到摄氏零度以下的时候,它的生命就受到严重威胁,甚至会死亡。所以到了冬天。
它多半在有取暖设备的房子里活动,或者躲藏在靠近火炉的黑暗角落里,并且行动非常缓慢,好像全身麻痹了似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人发现,它就只好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