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闻一多正坐在室外天井边专心致志看书,一条大蜈蚣沿着天井的边沿爬到闻一多的脚边,再慢慢爬到了他的鞋子上。这时嫂子正从他身边经过,一眼看到这种险事,忽然惊叫了起来:“家骅(闻一多本名),蜈蚣爬到脚上了!”闻一多以为是有人故意开他的玩笑,他毫不介意地只是用蒲扇扇了几下,继续埋头读书。蜈蚣还在闻一多的鞋上爬着,眼看就要爬到脚背上了。正在危险之际,闻一多的侄儿一步上前,猛地推开看书的叔叔,一脚把蜈蚣踩死了。闻一多被这突然一推受了惊,生气地埋怨侄儿说:“你这小鬼,干什么要胡闹!”这时,旁边围观的人都哄笑了起来,指着踩死的蜈蚣对闻一多说:“要不是这小鬼呀,你的脚早肿得象包子了!”闻一多看了看蜈蚣,又摸了摸侄儿的头,一本正经地说:“一条小虫,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说完一转身又钻进屋里读书去了。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结婚的那一天,还算富裕的家庭为他的婚礼张灯结彩,全家喜气洋洋。贺喜的亲朋一大早就涌入家门,大家却不见新郎照面,都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直到鞭炮响,唢呐唱,花轿快进门了,仍然不见闻一多的影子。原来,他正在书房里埋头读书呢,家里人在书房找到他以后,发现他穿的还是那身旧长袍,手里捧着书本如痴如醉的样子。只有无可奈何地对众人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醉”。
钟情于书的钱钟书
钱钟书一辈子钟情于书,书是他最大的癖好,其余全要让路。在国外留学期间,为了博览书籍,他竟日夜埋首在图书馆的书丛里,孜孜不倦。他读书聚精会神,绝不旁鹜,有时正在谈话,忽被一本什么书吸引住了,便全神贯注,忘掉身旁尚有人在。他坚守“博学强记”的古训,读书时不让头脑充当漏斗或海绵的角色,而要记住一切必须牢牢记住的东西。他不依靠卡片和目录索引。需要查书时,总是一查就得,他身边自有一种“秘本”(他的读书笔记,供他旁征博引时的参考之需)。但这“秘本”如何使用,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读书极快,一本厚厚的非常难啃的古典哲学名著别人需要几个星期甚至一、二个月才能啃得了的,他只需要一个星期。和他见过面的人,往往惊叹于他知识的丰富和才识的超度。
周而复的苦功
周而复在上中学时,很讲究学习方法:“不动笔墨不看书。”他在读古文、古典诗歌和散文时,总是把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宛如把知识储存在脑子里,便于随时运用。他复习功课时,常把重点抄下来,加深记忆。周而复还有一个背书的良好习惯,许多古文都会背,就是学习英语,他也是从单词到句子,甚至全篇文章都能背诵,英语单词在那篇文章里,他记得一清二楚。
周而复家境贫寒,上中学时,连学费也交不起。生活艰难,但在他专心致志读书时,他就把饥饿、贫困和痛苦抛到九霄云外。每当回忆中小学时代的往事时,周而复常感叹地说:“一个人的青年时代还是不要太舒服为好,苦一点儿,才会激励人奋起,苦学方能人嘛!”
夏衍两次发愤读书
夏衍在一次讲话中曾说到,他在常识问题上吃过两次亏。他说:“有一次,吴晗、翦伯赞在谈明朝朱元璋的故事,我插了一句嘴,讲了一句外行话,被吴晗痛损了几句,说:“你还当文化部长呢?这一点都不懂!”当时我一方面觉得惭愧,一方面发奋用功,每天抽出一个钟头念《二十四史》,看《资治通鉴》,后来一九五九年一个运动把我给冲垮了,没有坚持下去。”
“还有一次是我在审查一个出国京剧时,又讲了一句外行话,当时大家没有反应,出来的时候,马彦祥跟我说:‘你老兄,对京剧完全是外行,不要乱讲好不好?’又说:‘你乱讲一气,下面不好办。’从此以后,我又发愤,到旧书店把能买到的关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的书都弄来,拼命的读,向老艺人请教,现在能够懂一点了,后来我也变成了京剧爱好者了。”
读书与“拣粪”
《燕山夜话》的作者邓拓同志,博学多才,他在学习和写作上有个方法:半个月读一本天文学,积累一些资料。一年之中,他就读了二十多本书。平时读报刊杂志,往往准备一个本子,把有用的东西随手记下来。他说:农民出门,总是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拣,成为习惯,自然就会积少成多,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拣的范围要宽,只要是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羊粪、人粪一概拣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正是由于几十年如一日的广采博收,才造就了邓拓这样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和学问家。
绑在柱子上的读书人
一九三三年,在红海上,一艘客轮正向欧洲驶去。突然风云骤变,恶浪滔天,客轮颠簸得非常厉害,使人无法站稳。旅客们都吓得心惊胆战,独有一个瘦长的戴眼镜的中国青年,却毫不畏惧地拿着书,向餐厅服务员提出了奇怪的要求:“请你把我绑在这根圆柱上。”
餐厅服务员还以为他是怕摔跤呢,所以满足了他的要求。当这个青年被牢牢绑好后,就开始聚精会神地读起书来。船上的外国人无不投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你能猜到这个青年人是谁吗?他就是第一个把《资本论》翻译到中国来的王亚南。那一年他因参加反对蒋介石的福建事变,遭到了反动派的追捕,但他巧妙地摆脱了困境,几经周折,到达欧洲,开始了他的革命事业。由于王亚南刻苦好学,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王亚南锯床腿发奋读书
王亚南一生的最大乐趣就是读书,至死手不释卷。
王亚南早年丧父,家境不济,深知求学不易,所以读书十分勤奋。还是在中学时代,为了多读点书,他把木板床的一个腿锯去半尺。每读到半夜,上床睡一觉后,迷朦中一翻身,床就“咕咚”一声向短腿方向倾斜。他身子一震,便立刻惊醒过来,马上又继续读书,天天如此,从不懈怠。
进入大学后,他学的是教育学,同时又选修中文和英文的课程。繁重的学习任务,强烈的求知欲,使王亚南加倍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他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就起床攻读,他在日本留学时,住房隔壁有位老人会德语,他就每天向老人谦恭求教,终于又掌握了一门德语。
张广厚“吃书”
张广厚有一次得到一篇外文数学论文,感到对自己的数学研究有用处,因而读了一遍又一遍。这篇论文只有二十页,而张广厚却读了半年之久,由于读的次数多了,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黑手印。他爱人开玩笑地说:“这那叫念书啊,简直象吃书一样!
为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解开“哥德巴赫猜想”这道世界上的数学难题,一头钻进了图书馆——这个伟大的摇篮。
他坚持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学外语,同时他每天去图书馆,沉浸在数学符号的海洋之中。有天中午,管理人员曾大声喊叫,问里面是否还有人,但全神贯注看书的陈景润啥也没有听见,于是他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望着那紧锁的大门,毫不在意地苦笑了一下,不觉饥饿、不知疲劳地重又回到书堆之中了。
一九七九年一月,陈景润应邀赴美,在那一百二十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每天从上午七点到下午六点都在图书馆和办公室渡过的。午餐就是一点干粮和水果。因而,在美期间,又写出了《算术级数中最小素数》论文,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八十推进到十六,受到美国数学界朋友的好评。
从镜子里看书的人
“是书给了我知识;是书给了我力量;书在我眼前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书中我认识了保尔、吴运铎……使我懂得了一个人病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进取的信心和力量。只要精神不倒,就能战胜困难,创造出美好的新生活!”这是中国当代保尔张海迪的话。
张海迪从小就有三分之二肢体失去了知觉。但她顽强的读书,学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英语、德语、日语和世界语,翻译出版了十六万字的英语小说和资料。
张海迪曾动过多次手术。每次手术后,只能仰卧着、脖子不能朝左,也不能朝右,稍稍一动,都会揪心地疼痛。这样一来,就给海迪读书带来了极大困难。没办法,她就让父母亲把书放在枕头边,然后在床头柜上支一面镜子,这样,她就能从镜子里看书了。镜子里字是反的,一页书要看大半天,时间一长,镜子里变成黑糊糊的一片,闭一会儿眼,字才重新变得清晰了。就这样,海迪读完了一本本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书:《把一切献给党》、《真正的人》、《我的大学》、《古丽亚的道路》……李泽厚的“三条规矩”李泽厚青年时代发奋读书获得成功。他对自己有三条规矩:一是要学会提高单位时间效率;二是学会看书;三是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重视研究方法。
读的书要广泛,即博览,可避免知识狭窄。自然科学和古今中外书籍,都读一些。他至今对《福尔摩斯探案》仍持很高的评价。但是读书也要选择几本思想深沉的书籍精读。他爱读鲁迅的书,对黑格尔的《小逻辑》都有同感。《小逻辑》很难读,但给人一种深刻的思考方式,使李泽厚在日后研究中受益非浅。无论精读还是博览,都是为了提高单位时间效率。
李泽厚深感学习研究,主要靠自学,似应把大部分精力摆在课外自学,自己找书学习研究。
这样或能尽早地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他求学时听任继愈教授讲近代思想史,颇有兴趣,就选定一些题目研究,尝到独立研究的甘苦和意义。他到工作岗位后,就以学生时代研究成果发表了学术论文,从而引起了学术界注意。
马克思和他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