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个工程师跑到陶宁那里抱怨,会议室里垃圾桶太少了,每次开会都不够用!他问陶宁:能不能帮助解决一下这个问题?陶宁想,这真是一个让工程师学会自己当家作主的机会,于是她告诉这位工程师:对不起,这种事情你应该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员工一听很是吃惊,他觉得自己已经发现了问题,并且报告了问题,这在一般的企业,已经很是积极主动了,现在竟然还让自己去解决,是不是有点过分啊?可是这就是谷歌,它鼓励员工发现问题和提意见,但是条件是谁提意见谁负责解决。这不但让员工有了主人翁的精神,还摈弃了很多企业中牢骚一堆却无人解决的恶习。
陶宁指点这位工程师直接去找后勤部门的主管,第二天,每个会议室里就多了很多个垃圾桶,工程师的要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陶宁后来对我说:就是要逼这些工程师,每件事情都要学会自己提出,自己解决!有些人认为我不愿意帮助他们,但其实我是在训练工程师积极主动的习惯。后来,陶宁每次都用这个例子教育新来的员工,学会在谷歌积极地生存和有效地改善工作环境。
运用类似的手段,慢慢地,李开复手下的员工开始敢于表达自己并学着扞卫自己的权利,这是一个上下共同努力的艰辛过程,但李开复做到了。多年后,有员工告诉他:当时真的无法想象,自己可以公开自己的意愿,这种被重视的感觉真好!
任何一个好的管理者都应该向李开复这样,即使过程艰难,也仍要逐渐向“无为而治”迈进。
【创业经】
要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企业领导要好好领悟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管理员工从大处落笔,把握大局,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地实施领导,让员工不知不觉地进入正确的工作轨道。这样的管理,让员工感觉不到自由意志的受限,这样就能形成上下级之间的和谐,让大家在和睦的气氛当中达成努力工作的共识,自觉积极地朝着企业的共同目标迈进!
4.企业需要新鲜的、自由的空气
对一个研究人员来说,更重要的应是研究的环境。我希望我能够开辟一个特别吸引人的环境。——李开复
很多人认为,雇用人才的关键是待遇。但殊不知企业的工作环境对员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现实中许多企业都流传着“多一事不如少事”的俗语。由此可见,多数企业的氛围还是保守和顽固的,这才使得多数人都有“不做不错”的观念倾向。企业中没有新鲜、自由的空气流动,自然也就很难突破,这或许就是许多中小企业越走越窄,短时间消亡的原因之一吧!因而,企业领导应采取措施鼓励员工多想多说多做,给员工创造、表现的自由,这样才能让企业的空气始终保持新鲜,企业才能有不竭的前进动力。
联想总裁柳传志曾经说:“我们还有比外企强的地方,就是能提供一个舞台,让表演者充分地展示自己。对于有能力想发展的人,舞台特别重要。联想的领导方式是由指令型转为指导型,再逐渐地转为开明型。指令型领导就是我说什么你照着做就是了;指导型就是把指导思想告诉下级,然后建议你怎么做,我们俩商量,最后定下来;开明型就是跟下属一起讨论指导思想是什么,再往下由他来办,我来听意见,这就是我们的一种工作方式。我们强调的是人人成为发动机,让每个人都能不断地运动起来,这样,企业就会焕发出非常大的活力。”
李开复也有过相似的论断,他说,人才是所有公司成功的基础,一定要善待自己的人才。在Google公司,有一个人年龄才40岁,但他发明了一项技术,能让一个工程师同时运行一万台机器来做网络的搜索,这个技术等于把一个工程师的潜能和才华发挥了一万倍。Google公司认为,这样人才的价值就相当于普通工程师的一万倍,所以公司重奖了他。李开复介绍说,Google公司让员工看到“不出百步、必有食物”。让他们知道公司为他们创造的环境有多好,自觉地去工作。
当初,李开复要到中国来成立微软科学研究所,李开复为吸引人才就提供了有竞争性的(但是合理的)待遇,还有一套特别的提高员工积极性,并且留住人才的方法。
李开复的“特别吸引人的环境”包括:
(1)充分的资源支持,让每个人没有后顾之忧;
(2)最佳的研究队伍和开放、平等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有彼此切磋、彼此学习的机会;
(3)造福人类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研究所启发的产品自豪;
(4)长远的眼光和吸引人的研究题目,让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
(5)有理解并支持自己研究的领导,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支持,在紧随公司的大方向的同时,仍有足够的空间及自由去发展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梦想。
李开复认为,如果只是用高的待遇,或许可以吸引到一些人,但只有一个特别吸引人的环境,才能吸引到,并且长期留住所有最佳的人才。
在微软全球所有的研究院中,李开复领导的亚洲研究院的人才流失率不到1%(美国硅谷的人才流失率在30%左右)。李开复在微软研究院成立招聘面试的时候,最大的感触是发现每一个人都特别快乐,特别热爱和珍惜他的工作。因此,李开复在中国给自己的一个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同样好的研究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满足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帮助微软开发重要的技术,更进一步帮助中国信息界的发展。这也是李开复吸引、留住人才的关键。
【创业经】
除了制度、流程、管理等等之外,企业还需要什么?答案是新鲜自由的空气,它是企业前进的良好支撑。企业领导应知道“当心”是不足以成大事的。身为企业领导,应当在下属做出创新建议或举措时给予鼓励,即使下属的这次尝试并没有好的收效。而当他的勇于创新获得成功时,务必要多加赞赏与鼓励。长此以往,新鲜自由的空气自然会在企业内部形成。
5.让团队形成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合力
有一些企业,不是死在和竞争对手较量的战场上,而是死于内部人事斗争导致的内耗上。——李开复
很多时候,创业阶段,“七八个人,三五条枪”,几个月发不出来工资都可能是常有的事儿,但大伙都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主动加班加点都无怨无悔,但是等企业发展壮大了,条件好了,收入高了,员工的满意度和积极性却反而下降了,轻则不满情绪在公司蔓延,消极怠工,重则争权夺利,导致公司分崩离析。很多白手创业的公司过不了这个坎。
有人笼统地概括出了“经营小企业靠智,经营大企业靠德”这句名言,意思是创业企业能不能做企业主要靠创始人的天分、机会和勤奋,而这个“德”,可以说是对企业领导的品质要求,要求要善于识人、用人,要知人善任,实际上正规而言,企业的“德”就是企业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体系。
在现实的企业管理过程中,成员关系将决定团队的整体效能:发挥优势,取长补短:1+1>2;相安无事,彬彬有礼:1+1=2;貌合神离,问题成堆:0小于1+1小于2;双方斗气,躺倒不干:1+1=0;矛盾激化,互相拆台:1+1小于0。而失败的工作团队要么是各成员的角色不到位,要么是某些成员特别是团队领导者严重越位,导致其他成员无所适从乃至离心离德。
团队的凝聚力,即团队成员之间的一体性。也就是说,大家都把自己当作团队中的一员,把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联系在一起,对团队表现出忠诚,形成合力去迎接各种挑战。
作为团队的一员,最重要的不是在工作中突出和表现自己,而是融入团队,形成整体,发挥整体优势。不过,要发挥团队整体的优势,需要精诚的合作。合作能加强凝聚力,能形成向心力,也能提高战斗力。
李开复说:“沟通与合作能力是新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他认为,在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高情商的沟通合作者”,因为几乎没有项目是一个人可以做出的。因为跨领域的项目会越来越多,所以每个人必须和别的领域的人合作。因为公司会越来越放权,所以每个人必须主动地与人合作,而不是等老板来分配工作。如果一个人是天才,但他孤僻、自傲,不能正面地与人沟通,融洽地与人合作,那么他的价值将大幅度下降。
李开复曾遇到过一个极端的例子。当时,公司里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工程师,对公司有不少技术贡献,一个人可以完成好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的工作,所以公司过去一次次地提拔他,最后他成为公司唯一“高级副总裁”级别的工程师。但他尤其不愿意与人合作,对其他人不如自己的地方更是极为不满。
有一次,他将一封回给另一位工程师的电子邮件同时抄送给各级主管经理和总裁,在那封邮件中,他历数了对方在工作中的失误并严加指责,甚至使用了“愚蠢透顶”这样的字眼。这样的邮件在公司内部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同事们对他不满,不再信任他,不愿意与他合作。公司管理者也逐渐意识到,这种绝顶聪明,但缺乏合作意识,动辄指责他人的“天才”在公司里造成的反面效应其实比他为公司做出的正面贡献大得多,这种人绝对不适合在21世纪的现代企业中工作。
高效能的人善于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恰当定位,能快速分清自己和其他团队成员间的职责与合作关系,并在工作中积极地帮助他人或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
在一次高校的演讲中,李开复说:“在团队合作方面,国内一些高校对学生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例如,我的一个朋友曾在国内某大学开设一门课程。开始时听课的学生很多,但后来他发现,有30%左右的学生自动退出了。他大惑不解,便在课程结束后对退出课程的同学作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同学退出课程的原因竟然是:该课程的许多作业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但学生们却对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到不习惯和不适应。显然,这些学生并不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当他们参加工作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如果能在课堂上积累更多的团队合作经验,对今后的工作帮助很大!”
团队精神是每个创业者或者是管理者都必须要重视的,只有整个企业拧成一股绳,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无往而不胜。
【创业经】
美国着名管理大师罗伯逊说过这样一段话:“最高水平的管理只有发自内心,因此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只有赢得了员工们的心,才能收到最佳的管理效果。”一盘散沙难成大业,紧握拳头才有力量!任何一个团队,成员必须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战无不胜。
6.成功的企业离不开通力合作的团队
团队合作是一群有能力,有信念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力奋斗的过程。——李开复
一个企业的成功,80%归因于内部和谐。古语曰:“从商之道,和为上;为人之道,和为贵,义利相生,取和乎上。为商如烹鲜,百料调和,百味聚生,功夫亦在商外。凡事得天时、地利、人和者方可谋势作局,否极泰来,此为古训。”
在“天、地、人”中,“人”具有最高的地位;同样,在“时、利、和”中,“和”具有最高的价值。只要组织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所以企业领导要管理好企业,必须从搞好内部团结做起。纵观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史,我们就能看出,“团结”是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20世纪60年代,工业生产普遍采用“福特生产方式——生产线不需要一个全人,而只需要一个肢体或是器官”,这种生产方式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团队逐步形成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其典型代表是日本的“丰田生产方式——即工人、技术人员及管理者的团队合作”模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及信息革命的深入,社会生产总过程越来越复杂,生产总过程中的各项环节联系越来越密切。
而到了知识和信息火暴的今天,个人所掌握的知识资源相比于企业整体需求而言总是有限的,这样就更要求组织成员必须加强合作交流,团队合作随之成为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团队精神亦成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
因此,李开复说:“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的。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着称,像Windows2000产品的研发,微软公司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其中,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所有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联邦快递亚太地区副总裁陈嘉良先生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团队精神至关重要,只有握紧的拳头出手才有力。”惠普前总裁卡莉甚至说过:“没有团队精神,我们将无法创新和前进。”可见,团队精神已被现代企业所广泛接纳,并成为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素质要求。
为了培养团队精神,李开复建议员工在与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助互惠的过程中,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在工作过程中,你千万不要不愿意把好的思路、想法和结果与别人分享,担心别人走到你前面的想法是不健康的,也无助于你的成功。”李开复说。
有一句谚语说,“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试想,如果你的行为让人觉得“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当你需要帮忙时,你认为别人会来帮助你吗?反之,如果你时常慷慨地帮助别人,那你是不是会得到更多人的回报呢?
总之,创业者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让员工懂得: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是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这是从松散的个人集合走向高效团队的最重要的标志。良好的团队精神就成为一面旗帜,它召唤着所有认同团队精神的人,自愿聚集在这面旗帜之下,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为此,创业者在开始管理工作之后,要注意给员工营造一种“大家庭”式的和谐环境,从各方面满足员工情感上的需求,让“和”成为企业的一种团队精神。另外,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员工在团队之中勇于承认他人的贡献。如果借助了别人的智慧和成果,让员工能够主动声明;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帮助,能够积极表示感谢。这既是团队精神的基本体现,也有助于日后企业团队精神的广泛形成。
【创业经】
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是“以人为本”。以“人”为管理的出发点,将对企业的发展与成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如果一位员工缺少团结协作的精神,即使能在短时间内带来效益,也不可能带来长远利益。创业者在向管理者转变时,一定要深谙这一点。重视营造企业的“人和”,让企业在通力合作中大步向前。
7.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
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句话不仅仅是胸怀表示,也成为了我未来成功领导力里面最重要的一种。——李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