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教师公文包-旅游天地
46304700000017

第17章 旅游热线(7)

故宫御花园初次游览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人们,往往为了了解明清皇宫的布局,从天安门北上,穿端门,进午门,领略前朝三大殿的雄伟和内寝后三宫的雍华。在这条紫禁城中路的北端,有一区休憩的园林,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御花园。

御花园落成于明代建造紫禁城宫殿的同时,那是永乐十八年(一四二○年)的事,距今已有五百多年了。园中的一些参天古树,是历史的最好见证。当时,皇帝和皇后住在后三宫里,因此称它为“宫后苑”。清代雍正起,皇帝皇后迁到养心殿居住,这里遂称为“御花园”了。

后三宫之北的坤宁门,是御花园的正门。从坤宁门北望,迎面就是座基园中的钦安殿一院。

它的院墙正中,为天一门,虽小巧别致,却很威风。前有金麟怪兽伫立,下有玉石台基相衬,摆置了各式各样的园石,供人们观赏。其中,数一块有“孔明拜北斗”影纹的砾石最吸引观众了。

钦安殿,重檐平顶,上安渗金佛塔宝顶,形制奇特。如果正巧碰到开门时,可以看到殿内供奉着玄天上帝。听说明清两代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皇帝都要到这里来拈香行礼。每逢“天祭”,皇宫里的道官、道众还在这里设醮称表。

钦安殿两旁的东西两路,初来的人一看,往往以为是对称的。因为东西园中的万春亭和千秋亭都是四出抱厦组成十字折角的多角亭,屋顶也都是“天圆地方”的重檐攒尖;它们北边的浮碧亭和澄瑞亭都是南出抱厦的一式方亭,跨于水池之上;东北和西北苑角的凝香亭和毓翠亭都是带蓝花屋顶的小方亭。可是,仔细一对比,就会发现除了万春、千秋二亭的攒尖顶形式不一致以外,东西靠苑墙布置的其他建筑全不相同。东路有原是乾隆年间排贮《四库全书荟要》的木离藻堂和现在用作外宾服务部的绛雪轩,西路则是皆带重楼的位育斋和养性斋。东路的北部有一座名叫“堆秀”的假山,山势险峻,磴道陡峭,叠砌手法独特。山脚的狮座上雕有蟠龙,口喷水柱,溅落在青苔绿池之上,秀丽入画。山顶的御景亭,是当年帝后重阳登高的好地方。而西路的对称位置,则是一座延晖阁。园中的花树,多为明代莳栽,古柏老槐,郁郁葱葱,气氛和谐。园中的其他配置,东西两路也是富于变化的。东面的绛雪轩前有一座琉璃花池,上列花石,对着一个亭台,而西面的养性斋前,则是满地假山。人们可以在山间穿游,顺山踏蹬,登上一座露台。山石旁边还建了一座平面八边形的四神祠。也许人们还没有注意,在你脚下踩着的苑路,上面都是用各色卵石镶拼起来的一幅幅花卉、人物等象征福、禄、寿的图案和文字,将花园点缀得更觉富瞻,可见当年造园者们的匠心了!

在这个南北深八十九米,东西广一百三十五米的御花园里,布置了近二十幢建筑,罗列了众多的奇石玉座,盆花桩景,仍使游者感到空间尚敞、地处舒旷,其造园手法足称高超。

御花园的东南和西南苑角,分别是琼苑东门和琼苑西门,通向东西六宫。在西苑墙的中部,突出二个抱厦,门内重华宫漱芳斋一院,有一座宫廷演戏用的小戏台。花园的北部正中,钦安殿之后,是承光门,有一对金象在门内忠实地守护着。承光门的左右又有延和、集福二门,东西相向,都做成双柱不出头的牌楼形式,上覆琉璃瓦庑殿顶。承光门北,为顺贞门,再北正对着的就是故宫的北界神武门。

北京颐和国北京颐和园享誉中外,始建于清代乾隆时期,原来的名子叫清漪园。颐和园是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留到今天的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

颐和园面积四千多亩,主体是万寿山和昆明湖。在万寿山上依山就势建有一群金碧辉煌的楼台殿阁。高大的佛香阁是全园的核心建筑。在佛香阁的高台上可以俯瞰整个昆明湖。昆明湖是模仿杭州西湖开凿的。昆明湖中有三个岛,它是古代神话里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神山的象征。这是中国园林传统的“一池三山”形式。

在颐和园北部,万寿山的背后是后山后湖景区。它和前山前湖景区的开阔壮丽景色相反,是一个幽静深邃的园林环境。后湖的水面狭长,时宽时窄,收放相济,两岸是山,林木森森,给人一种身在深山峡谷之中的感觉。后山上与后湖边原有一些如苏州街等很有特色的园林建筑,可惜在1860-1900年间被英法等列强所毁。只有偏于东北角的一处小园林幸免于难,它就是被誉为“园中之园”的谐趣园,具有江南园林清雅明秀的特点。

乾隆花园故宫的宁寿宫,位于紫禁城东路,如今辟有珍宝馆。它原是清高宗弘历在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改建而成,准备为其归政后“尊养”“燕憩”时使用。为此,在宁寿宫北部的养性门之西建一区宫苑,习称为“乾隆花园”。

乾隆花园设计得很巧妙,尽管它占用了一个南北深一百六十米,东西宽仅三十七米的狭长地带,但由于前后划分为四进院落,布局紧凑、灵活,空间时闭时畅,却能做到曲直相间,气氛各异。

乾隆花园里共有建筑二十多座,类型丰富,大小相衬,虚实对比。有的还因地制宜,在平面和立面上采用了非对称处理,在制度严谨的宫廷之中,是少见的。全园山石亭景,别具风采。

各进院落的山石,采用不同的叠垒技巧,既有单树的奇石,又有成群的峰峦。崖谷峻峭,洞壑幽深,同周围的建筑物相配合,给人以华美、精巧的印象。园内的楼阁轩堂,不但在外观上富丽堂皇,屋顶琉璃色彩间隔变化,尽心点缀,而且室内装饰也极为讲究,镶嵌、雕镂、丝编、绢绣、拼板……处处精工细作,令人叹为观止。另外,从一些建筑的造型、装饰纹样和莳栽花木等方面看,多以梅、竹、松为欣赏内容,也可推测乾隆花园主要为清高宗冬季游憩之用。

江苏苏州的拙政园、留园(1)拙政园:在江苏苏州市娄门内,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明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买下寺产,改建成宅园。并借用晋代潘兵《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语意,取“拙政”二字为园名。

1860-1863年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经过整修,1954年对外开放。初建时规模很大,除正宅外,园内有三十一景,包括现在的东花园。(明末的“归田园”)、西花园(清末的“补园”)、以及北墙外大片土地。现园面积约60亩。此园以水为主,面积约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东部入园处是解放后在明归田园废址上扩建的,重建的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放眼亭、林香馆等,景物空阔。中部正中为水池,山石、树木,建筑比较疏朗自然,其中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四周景色呈现窗前。堂前假山、略有起伏,北面临水筑月台,池水以土山分隔,形似两座小岛,山上林木葱翠,有雪香云蔚亭和待霜亭,沿池植垂柳,长廊北面有见山楼,楼二层,三面环水。

西侧假山一迭,登楼可至道盘山架阁,南轩与香洲隔水相望,此外还有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得真亭等,重廊复阁,小巧精致,远香堂东枇把园,入洞门为一院落,内为玲珑馆。从洞门南望嘉实亭,北望雪香云蔚亭,都有独到之处。西部紧凑,主要建筑有鸳鸯厅,是由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合成,四角有耳室,厅右宜两亭;厅左留听阁,内镂雕松、竹、梅挂落,楠扇上浮雕“夔龙”图案,据说是太平天国遗物。此园水池面积很大,但有聚有分,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古木蔽日,富有自然景色。布局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吸收传统的绘画艺术,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

(2)留园:在江苏苏州市阊门外。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清嘉庆三年(1798年)在明徐时泰东园的旧址上筑寒碧山庄,因园主姓刘,又称刘园。刘与留同音,后叫留园。面积约50余亩,分东、西、中,北四部。中部以山水为胜,池居中央,四周环以假山和亭台楼阁,长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历休书法家石刻三百余方,为“留园法帖”。东部以建筑为主,楼阁廊屋富丽堂皇。如五峰仙馆、林泉耆硕之馆,不仅建筑宏伟,内部装饰、陈设等亦较古朴精美。有著名的“留园三峰”,其中冠云峰是北宋花石纲遗物,高约9米,为江南最大的“湖石”。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树。“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颇有四园之意,西部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山上一片枫树,山庄云墙起伏。北面桃园,称“小桃坞”。山前小溪,两旁桃柳,此园不仅建筑结构和装饰别致多采,而且以连绵不断的建筑群把景物分开,又使建筑物本身的窗樘沟通两面,将景物连成一体,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之一。

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

(1)广州三元里的平英团遗址在广东广州市北郊三元里村尾鸦片战争时,英侵略军于1841年5月沿珠江从三元里西边的增步泥城码头登陆,攻占城北四方炮台,在附近三元里奸杀抢掠,激起群众义愤。菜农韦绍光和村中的群众齐集三元古庙,誓师杀敌,在牛栏岗狠狠打击了侵略军,迫使侵略军撤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