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教师公文包-旅游天地
46304700000016

第16章 旅游热线(6)

云岩寺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八角形平面,共7层,高达48米。塔身由下而上逐层收缩,略呈孤形,雄壮古朴。各层用压雕出平座、柱额、斗拱及门窗,并以白色黑色等涂饰表层,愈显雍荣华贵。塔由外壁、回廊和塔心室组成,回廊内设木梯可登攀而上,各层斗拱、藻井异常精美。

国外建筑学家称云岩寺塔为“中国的比萨斜塔”。因塔基北端下沉0.48米,至使塔顶北偏距塔心2.3米,成为我国倾斜最大的砖塔。经过加固,塔基现已固定,倾斜不再发展。但云岩寺塔却正因顷斜而不倒成为中国古塔的一大奇迹,因为它比比萨斜塔还早100多年。

青铜峡108塔宁夏青铜峡县峡口山黄河西岸一个向东的陡削山坡上,有一个依山势从上到下按1、3、5、7奇数排列成12行,形成总体为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塔共有108座,因而被称为“108塔”。

108塔背山面水,在蓝天和黄水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奇特和壮观。

108塔是我国古塔建筑中唯一的大型塔群,它历史悠久,建于佛教盛行的西夏王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原塔是宝珠式的顶塔,单层八角须弥座。建于何时,已无从考据。后人在此基础上仿古建成了圆锥体的小白塔群,即现在的塔形。

古塔是一种实心喇嘛塔,塔心正中立一竖木,内填土坯,外部用砖砌护成形,塔外涂白灰而成。整座塔结构合理,气势磅礴。

108塔是佛教纪念性的建筑。佛家认为,人的烦恼有108种,为清除烦恼,规定僧人戴珠108颗,念佛108遍,敲晓钟108响,因而有人认为,108塔是为佛教密宗中毗卢遮那108尊法身契印所建的佛塔,是对佛表示虔诚的象征。

云南大理三塔我国云南的大理三塔又名崇圣寺三塔。三塔一大二小,成三角形排列在云南大理县北原崇圣寺前。大塔称千寻塔,是我国层数最多的密檐式塔。塔高60米,16层,方形平面。每层正面开券龛,置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塔外形与唐代西安小雁塔相似。塔内中空,早年可登临而上。唐南诏时建此塔。1979年维修此塔时,在塔顶和塔下发现了唐、宋时期珍贵文物600余件。

以千寻塔为主塔,两座小塔南北相峙,距离90米,均为八角十级密檐实心砖塔,各高42米。

塔身外都涂有白色泥皮,二小塔建于五代大理国时期。大小三座白塔并立,为苍山、洱海增色添辉。

应县木塔山西北部的应县木塔,堪称我国的木塔之王。

应具木塔雄姿勃勃,首先给人以高大、浑厚、舒展的印象。

它建造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一O五六年),历经千年风雨,承受了金、元、明几次大地震的考验,尤其是元代顺帝时那次连续七天的大地震,地动山摇,许多建筑物都摇曳了、战栗了、倒塌了,而它却楚楚挺立,腰不弯,背不驼。经过近年来的整修,它更加精神抖擞,容光焕发。难怪,站在木塔面前,许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觉得自己增添了朝气,年老的感到年轻了许多……

应县木塔正名应该叫佛宫寺释迦塔。佛宫寺在应县县城,占地面积很大。可是,由于木塔顶天而立,佛寺似乎也变得窄小了。木塔的“高”与它的“古”一样,在国内是无与伦比的。

它高六十七米一三,比北京北海白塔高出三十一米二三,比西安的大雁塔也高出七米二三。佛院与木塔组合在一起,给人以不甚谐调的感觉,好像这样的地面是容纳不下这个塔中的巨人的,有点头重脚轻,像是胖人穿了瘦衣裳。

有人说,应县木塔是辽代兴宗皇帝为他心爱的妃子观赏美景而修的,也有人说是兴宗皇帝为让他的王公大臣们观战而建的。这些问题,留给专家们去考证吧。可以肯定的说,应县木塔是我们祖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杰作,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它应该算是中国一景。

它保持着木质的本色,质朴无华,粗犷中透出一种特有的玲珑。既看不到金涂漆饰,更没有溢彩流光。五层、六檐、八色形。外表已经是富于魅力,而内里就更显秀气。外观五层内里还有暗层四级,实际上是九层。底层直径三十米,稳稳当当坐在四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双层套筒式结构,有梁枋相连接。立柱与横梁纵横交错,斗拱和大梁互相拉结,暗层中使用大量的斜撑,使整个建筑物具有坚强的整体性。现代科学建筑用圈梁加固,作为抗震的一个重要设施,这个科学原理,在应县木塔的建筑中已经得到具体而出色的运用。木塔周身不用铁钉连接,在地震中能稳如泰山,正是我们的祖先科学智慧的力量在起着作用。

木塔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由底层有木楼梯一直通向高层。

木塔也并非腹中空空,那里是艺术的陈列室。底层高十一米的壁画。近年来,又在塔中发现了辽代的写经、刻经、佛画像等文物。藻井设计巧妙,斗拱美饰变化,都让人惊叹叫绝。

北京妙应寺自塔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的妙应寺白塔,是我国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元代喇嘛塔。该塔由忽必烈请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于至元八年(1271)设计建造。因塔身洁白,俗称白塔。

白塔通高59米,下有三层须弥座台基,上有莲座。亚字型须弥座上部向内收分,增加了稳健美感。塔身形似宝瓶,上肩略宽,使造型更丰满浑厚。塔脖上有层层收缩的相轮,顶部承托着直径近10米的铜制宝盖,宝盖边缘悬挂流苏和铃铎,显得格外端庄秀美。宝盖上部还有5米高的铜质塔刹,重达4吨。1979年,文物部门在维修白塔时,在顶部发现了乾隆皇帝书写的大藏经等珍贵文物百余件。

陕西西安大雁塔、小雁塔(1)大雁塔:在陕西西安市南4公里的慈恩寺内。寺为唐高宗为其母追荐冥福而建。本名慈恩寺塔,因《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中记: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有群鸿飞过,忽一雁离群落羽,摔死地上,僧人惊异,认为雁即菩萨,众议埋雁建塔纪念,故名。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慈恩寺主持僧玄奘为保护由印度带回的经籍,由唐高宗资助,在寺内西院修建。初建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形,长安年间,纯用青砖改修成云彤楼阁式七层、登塔攀梯也改成盘道。大历平面又改建为十层。后经战火破坏,剩下七层,明代塔又残坏,在外表加砌西砖予以保护,即为今塔。高59.9米。塔基座东西45.9米,南北48.8米,高4.2米,合底座与塔身总高64.1米。塔南面两则镶嵌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二通,书者为书法家褚遂良,字体秀丽,为唐代遗留于后世的名碑。塔的门楣、门框,以阴线雕刻唐代建筑图案,画面严谨,线条遒劲,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

(2)小雁塔:在陕西西安市南的约1公里处的荐福寺内。寺创建于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

初名献福寺,是为唐高宗献福而建立的寺院。塔修建于景龙年间,因比慈恩寺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塔身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为十五级,后经多次地震,塔顶被震坍,塔身破裂,现余十三级,塔基座亦呈方形,塔底层每面长11.83米,通高43米。型体秀丽美观。

陕西崇文塔在关中沃野,泾阳县县城东南10公里的泾河北岸上,巍然矗立着一座古建筑--崇文塔。它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塔,高79.19米,共13层。

崇文塔是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的,每层均为八卦悬顶收顶,从塔底到塔顶全用青砖修筑。整个塔身为八棱形状,底层每边长9米,周长共72米。每层各有4个窗,各层外面均有四个佛龛,佛龛同窗交叉而上。佛龛中放置明代石刻佛像,坐立不一,其形态极为生动。底层是密檐式,南塔门上刻有“崇文宝塔”四字。二层内铸有金属站立佛像一尊,造形精湛。该塔每层有砖檐椽头及砖雕各式各样的花纹,每角相交为砖砌圆柱形,甚为壮观。从底层南门进入塔内,每层均有台阶,可曲折而上直到塔顶。每上一层;塔内塔外均可绕塔一周游览。最高层外一周筑有城堡式垛口,高约1.5米,游人可绕塔顶转一周,俯看时有惊无险。塔顶系以约5米高的铜药葫芦收顶。当天气晴朗时,在最高层绕顶一周,西安、咸阳,骊山华清,太白积雪,昭陵乾陵等几百里景物全然可见,秦川景色历历在目,甚为壮观。

崇文塔是明万历19年(公元1591年)李世达重修寺院时拟议,万历21年(公元1593年)正式动工,每年修建一层,每层刻有捐资人的姓名。

修至第九层时李世达去世,由其女继承父愿于万历33年(公元1605年)竣工。

崇文塔在形式上打破唐代方塔的典型而演变为多角八角式,所有门洞均为卷拱式样,由底层至顶层完全采用螺旋卷拱的八卦悬顶砖构建筑。此塔虽经数百年风吹雨打,但塔身、地基均保持原状,坚固挺拔,堪为一方胜迹。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园

北海北海是北京西苑(三海)之金鳌玉虫柬桥以北的部分。从金代大定十九年(一一七九年)建成大宁宫算起,已历金、元、明、清四朝八百年之久。因此,它是现存皇家园林中最古老的一处了。北海这一部分的总面积是六十八公顷,其中水面占三十九公顷,大体上划分为团城、琼华岛、东岸地带、北岸地带四个区段。

团城原来曾是海上三仙山之一的瀛洲岛,是一座海中的小仙山。在明代后期时,把岛的东南填成陆地,改筑为一座以砖城包镶的高台地。它的面积只有四千五百五十三平方米,周长二百七十六米,高四米六。城台上的主体建筑有承光殿和玉瓮亭等。团城是世界上最小最美的小城之一。

琼华岛是海上三仙山之一的蓬莱岛,从总体布局上看,它是整个西苑(三海)之“镇”。从此岛的造景艺术意匠上看,这座仙山也正是整个西苑(三海)中“仙气”最盛之区。它突出地反映着自远古流传下来的昆仑神话系统与蓬莱神话系统,以及这种浪漫的神话境界。今日所见,是经过了清代改建后的情况,与清代以前之历史记载相比,其“仙气”已经远逊于金、元、明时期的广寒殿等一系列的安排。现在山的东面、南面虽是以佛教建筑为主体,如永安寺、般若香台等,但山的北面与西面则突出地表现着清朝乾隆时代山地造园与滨湖楼阁的艺术成就,同时,也仍然反映着它作为仙岛和神仙宫苑的意境。那六十间延楼飞阁的“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那倚晴楼、分凉阁、道宁斋、漪澜堂……的“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这一大组水阁绮殿之雕栏玉砌,金钉宫门,深廊天花,波光水影,完全使人感到是帝王之禁地,仙人之幽居了。当然,艺术的欣赏也要发挥想象。再看那山上,峭岩深壑,古木碧潭,飞廊精舍,山石洞府,交叉掩映,曲折婉转,旷奥兼备。每逢丹桂飘香的中秋月夜,在这瑶草、琪榭、清泉、奇石,“人迹不逢,飞尘罕到”的仙山楼阁“太虚幻境之中”,真使人感到是“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了。这也正是当年岛上广寒殿的意境。

东岸地带因为有浴蚕池水系,所以在先蚕坛、画舫斋、濠濮间三处均有水。北岸地带除了镜清斋与贗观堂之外,大多为寺庙建筑。这些严整的建筑群之间,大多采用自然起伏的土丘分隔景区,使其各自成为封闭的单元,并融入于局部及总体的自然山水景色之中。

燕京八景和避暑山庄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好几百年前的金朝在这里建都时就有“燕京八景”之说,它们是:“居庸叠翠”、“太夜秋风”、“玉泉春荫”、“琼岛春荫”、“蓟门飞雨”、“芦沟晓月”、“西山积雪”和“金台夕照”。后来明朝人又把“蓟门飞雨”改称“蓟门烟树”;到清朝又将“玉泉春荫”改成“玉泉趵突”,“西山积雪”则改名为“西山晴雪”,并且由乾隆皇帝题字刻碑流传至今。这八个景题诗意盎然,不仅告知地点,还特别提示了欣赏这些景点的最佳时节。时至今日,八景中除“金台夕照”已列遗迹外,其他景点还依稀可辨。

于1703-1790年在河北承德中北郊建成的避暑山庄,是一处与圆明园齐名的大型皇家园林。园内经康熙和乾隆正式命名的就有“月色江声”、“云山胜地”、“南山积雪”……等72景。

山庄的规模十分宏大,占地面积达564公顷,为北京颐和园的两倍,仅四周连绵起伏的园墙就长达10公里。山庄由前宫后苑两部分组成。宫殿区是清朝统治者处理政务和生活的地方,以宫殿建筑为主体,但也有精心布局的园林环境。如皇太后居住的“松鹤斋”据岗临湖,宅后遍布苍松,可以在长松掩映下北望湖光山色,被称作“万壑松风”的佳景。

避暑山庄在地形多变的自然形胜之中,展开丰富多采的景色。

苑内建筑综合了我国南北各地的不同风格。烟雨楼、金山亭等建筑组群明秀雅洁,一派江南韵味;正宫及松鹤斋等建筑组群则呈北方质朴浑厚的特色。设在湖泊区的亭榭楼阁,大多借助于水来造景。湖面有意用洲、岛、桥、堤分隔,形成七个形态与大小各不相同的水面,并处处植荷,香远溢清;平原区遍植万树成园,其间设蒙古包,显示了北国草原风光的景象。在山峦区广布松林,梨树峪遍谷栽梨,大有梨花伴月的诗情,另一山谷则槭树满坡。

豫园在上海闹市的老城厢中有一座独特的明代园林--豫园。豫园不仅有堂馆轩榭、亭台楼阁,而且还有水池溪流、奇峰异石。豫园在艺术上以小见大,于咫尺之间展雄伟之姿。大假山层峦叠嶂,似有高山磅礴之势;萃秀堂恬静安适,大有壶中日月之感。

豫园的建造印刻着历史的痕迹。

明朝嘉靖年间,户部尚书潘恩的次子潘允端,聪明伶俐,十分喜爱读书,他生活的最高理想就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为此,他三更睡,五更起,秉烛夜读,以此达到“学而优则仕”的目的。

然而,苍天无眼,潘允端在公元1559年的会试中名落孙山。面对亲友的嘲讽和生活理想的破灭,他终日愁眉紧锁,闷闷不乐。在一番思索后,潘允端决定一边读书,一边在宅西菜畦上构亭,栽竹,建造园林,以消磨岁月。3年以后,潘允端在会试中中了进士,终于实现了朝思暮想的功名仕途。他出任官职,离别家园,建造到一半的亭园也只得中止了。

官场无常客,十年后,潘允端解职回乡。在官场失意后,潘允端就把扩建亭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聘请了当时上海的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张南阳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笔将园林布置得虚实互映,高低相错,曲折有法,前后呼应。经过十年的精心施工,一座占地七十余亩的江南园林出现在上海了。为给这座园林取名,潘允端煞费心机,最后定为“豫园”。因为“豫”与“愉”两字相通,潘允端造园的目的是“愉悦老亲”。

豫园建成后,自然是大大风光了一番,祝贺者络绎不绝,一时成了上海老城厢中的一大景点。然而,潘允端早年的锐气和功业精神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磨掉了,他开始玩物丧志,终日设宴演戏,陈铺浪费,长期的挥霍无度致使家业衰落,子孙又是无赖纨礻夸,不图经营,坐吃山空,园林变得一片荒芜。到清初,豫园已是陋室空堂,枯草衰杨。

几十年后的乾隆盛世,一些绅商为了能有一个集中的活动场所,筹资重建豫园。重建后的豫园气势不凡,还加了大池溪流、奇峰异石,被公认为江南名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