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教师公文包-旅游天地
46304700000020

第20章 旅途健康(2)

要想在下馆子的同时,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还得注意各民族不同的特色:回族的烤羊肉串、蒙古族的奶茶、藏族的糌粑、朝鲜族的冷面等,都不妨尝一尝。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各类西式餐馆亦纷纷开张,这就为我国现代家庭了解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当于中国小吃的西式快餐、物美价廉,很可以一尝为炔。三明治、热狗、汉堡包食品,目前十分常见,日本、美国、法国、俄罗斯、匈牙利等国风味的餐馆也都有不少价钱不贵,但确有代表性的食品供应。有些人以为上西餐馆花费大,其实,它并不贵于中餐馆。既然想去“吃”的同时,学点知识,那么,西餐馆是不能不去的。

众所周知,同样一道菜,出自手艺不同的厨师之手,大有优劣之分。因此,要研究一下馆子的学问,必须熟悉有名的饭馆。

当地著名的老字号饭馆之门,是不可不登的。北京的全聚德、上海的老正兴、广州的大三元、天津登云楼等,终日顾客盈门,正说明国人的偏爱,现代家庭,怎能不去凑个热闹?

除了老字号外,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新建了一大批中、高档的饭店、宾馆。这些饭店、宾馆一般都聘请了国内名厨,经营着各具特色的菜肴。事先了解一下它们的特色,逐一品尝,也可以扩大“下馆子”的范围。有些高层饭店,为了招徕顾客,还特设了旋转餐厅。例如锦州的锦州大厦的顶层就设有旋转餐厅,顾客可以一边进餐,一边观赏锦州城内外的秀丽风光,费用虽然稍贵一点,获得的享受却大得多了。这样下馆子不仅可以满足“口腹之乐”,还可能赏心悦目。

总之,下馆子的学问不仅限于饮食之美,还包括地域、民族、民俗等多方面的饮食文化。就此而论,要当个“会下馆子”游客还真得下一番功夫呢!

旅游中怎样喝

俗话说:三天不吃饭可以,三天不喝水不行。这正说明水在旅游中的重要。

旅游途中,由于出汗很多,消耗了大量的水分,必须得到一定的补充,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及强健的体魄。然而,在旅途中大量地喝水,对身体也有弊端。有时,它不但不能解渴,反而会增加渴的感觉。旅游时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刚喝了许多水,没走多远,又感觉渴,再喝,还渴。肚子喝胀了,终不能消除渴的感觉。这种情况,就属于过量饮水刺激胃而引起的反常现象。这样喝水,不但不能减轻疲劳,反而会加重疲劳感。

有经验的旅游者在行进中是很少喝水的,他们总是在出发前或休息后才喝水。在路上实在渴得厉害时,也只喝一两口,漱漱嘴,润润嗓子。这种饮法对于保存体力,保存食用水都很有好处。一切好的、训练有素的旅游者,都清楚地懂得:在最困难的时候,水就是生命,就是力量,就是胜利的保证。因此,他们总是自觉地把水及食品留到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用。

旅游的食用水最好是开水,在没有开水的情况下也可以喝生水,但必须是流动的河水、干净的井水或泉水。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较混浊的水也能饮用,但需加以过滤。最常用的过滤办法为:在污水洼的旁边挖一个坑,使坑底低于水面约30厘米,这时,水洼中的积水就会从坑壁渗入坑内,淘去混水,取出清水,再放入一些白矾对其加以沉淀净化,这样制成的水便可以食用了。尽管如此,这仍属下策,能不喝生水时,尽量不喝,尤其是只身的旅游者,更应注意这一点。一旦引起急腹症,无人照顾,不但影响旅游,而且有生命危险。

在热带森林中,某些植物体内贮存着大量可食用水,旅游者可以用它们做水源。这种水既干净又卫生,极为难得。因此,在进入森林之前,应先向当地人请教,以便在林中寻找食用。

旅途中怎样睡个好觉

有些旅游者常常为旅游中失眠而感到苦恼。失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神经系统的活动规律被打乱了。此外,环境不安静,白天多喝了茶,多抽了烟,或者记挂着家中的事情等等都可能引起失眠。原来就有失眠的人换了环境,失眠会更严重。

怎样减少和避免旅游中的失眠现象呢?一般地说,睡前不要喝茶、抽烟、检查一下被褥、枕头,使其厚薄高低适度,有条件的洗个温水澡,对减少失眠都有好处。晚餐时饮少量的酒,对当晚入睡也有益处,因为少量的酒可促使大脑皮层的抑制活动加强而促进睡眠。但不宜多饮,否则反而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活动加强而不易入睡。另外,旅游期间应尽量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这对消除失眠现象也有作用。

如果一旦失眠,不要着急。不要老是开灯看手表去计算多久没有入睡,这样会更加心烦。要尽力保持情绪安定,尽量使你的肢体摆着舒适,让全身肌肉松驰,还可不时有意地打呵欠。

每打一次呵欠后,把身体位置稍作变动,使肌肉更加放松。这样,不久就会感到眼皮沉重而慢慢入睡了。

当然,服用一些安眠药片也是有效的办法。常用药有:利眠宁、安定、舒乐安定等,每次一或两片,睡前半小时服用。但是,旅游中的失眠仅仅是暂时的神经失调,不是病态,最好在上述办法完全无效的情况下才服用。

怎样预防晕车、晕船、晕机

绝大多数人在乘车或乘船时能怡然自得,指点江山,谈古论今,对沿线的风光一览无遗。有的人则不然,当他们在汽笛声中与亲友告别,踏上旅途的时候。首先遇到的就是晕车、晕船、晕机。轻则头晕恶心,烦闷不适,重则翻肠倒肚,有时甚至吐得天旋地转,无止无休。真是:方登旅途先晕吐,长使游客不堪苦。

这种晕车、晕船、晕飞机的疾病统称之为晕动病。

一般说来,健康人对各种运动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跳、跑、转动躯体甚至翻筋斗,都有自动地保持平衡而不至摔倒。

这种自动平衡的功能是靠人体的内耳平衡装置,以及触觉、视觉、肌肉、关节等感觉系统互相协调配合而形成的。

人的内耳里,有一套专管感觉身体在空间内位置和运动的器官--前庭装置。人体平衡的保持,主要是在神经中枢的支配下,通过前庭装置的调节而实现的。如果前庭装置对旋转等不规则体位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便可形成强烈的刺激而引起过度兴奋,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如面色苍白、眩晕、胸闷不适、出汗、恶心呕吐等,这就是晕动症。

除了上述原因外,引起晕动症还有许多客观原因。如有的人不愿闻汽油味,汽油味一袭来便觉得恶心,其他如紧张性心跳加快、过饱、过饥、过度疲劳等都是晕动症发病的客观条件。

晕动症只是一时性的病理反应,它完全可以通过锻炼得到克服。如果经常旅行也会逐步适应。要不然就在平时多做些有关这方面的运动,如练习俯卧撑、荡秋千、爬杆等。可以在家里作一些低头弯腰、扭转头颈和反复下蹲立起等动作,都可提高平衡器官对各种体位改变的适应能力。

有晕动症的人在乘坐车、船时,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上车、船之前,既不可吃得太饱,也不可太饿。过饱容易造成胃部不适而引起恶心、呕吐;太饿又容易造成低血糖,容易出现头晕、出汗等症状。最好吃一些易消化、含脂肪少的碳水化合物食品,如面包、蛋糕和水果等。

2.睡眠要充足,心情要舒畅愉快。如果对旅途中趣味盎然的各种事物有兴趣,就不容易发生晕动症。

3.旅行前最好束上宽腰带或勒紧裤带,这样可以减少内脏的动荡和防止腹腔内静脉压的过大改变。

4.有晕动症的人乘坐车、船时,应尽量选择较前排的座位,减少颠簸。在车船内要安稳平卧,尽量不去看那些晃动飞逝的景物,以免引起眼花缭乱,眩晕不适。车、船在急转弯时,身体要偏向转弯的一侧,使人体内耳前庭装置相对地保持平衡。

5.旅行中要尽量注意清洁卫生,经常通风,以减少由于抽烟、汗味、缺氧或其他异物所引起的恶心或不适。尽量找靠窗户的座位,最好是面朝车船前进方向。

为了预防万一,在旅行前应带些治疗晕动症的常用药品:

如晕海宁、眠尔通、安定、人丹等。

旅游养生有四法

一、卧游法年老体衰,出游不便,以喜爱的山水画挂四壁,足不出户,卧而赏之。

元代诗画家倪瓒诗云:“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

二、逸游法北宋文学家苏轼云:“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华夏大地,山清水秀,山外旅游,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

三、散步法附近公园,绿荫草地散步,脑力劳动者、老年人甚适宜。南宋医学家陶弘景云:“饱食,不用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

四、闲赏法利用庭园屋边空地,栽花种草,饲养鱼鸟。方寸之间情意浓浓。南宋沈约诗云:“迹屈岩廊下,神游江海中。”

怎样保持旅游中的身心健康

应该说,在旅游中发生运动病和水土不服等情况的人为数极少,绝大部分人都是身心愉快的。但这些人是否就不会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健康问题呢?情况可能并非尽如人愿。例如,当一个在家里养尊处优惯了的人,突然踏上长途旅行的征途时,往往会由于生活上的不习惯或者生活规律的改变,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暂时不平衡的状态,常常表现为初起过度兴奋、失眠、早醒,不久又可转为容易疲劳,注意力不易集中。

特别是消化功能方面,由于对旅游的好奇,心情紧张或者生活起居的改变,消化液的分泌受到抑制,使得食欲和消化能力下降(一般的人,常因交通工具的颠簸,而使消化增快,食欲亢进)。如果再伴有晕车、晕船,则厌食会更加明显。由于食量和食物种类的改变,又会进而影响排便习惯。许多人在家里每天一次定时大便,旅游中却常常便秘。便秘反过来又会影响食欲,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又如,有些人在旅游中劳逸结合不够,体力消耗过度,会引起头昏软弱,胃口不佳和四肢乏力,甚至出现足上起泡,关节肿痛等一系列疲劳过度的症象。

为了使旅游生活自始至终过得轻松愉快,身心健康,必须从旅游一开始就注意以下几点:

1.要努力缩小旅游生活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差别。启程后即要尽量维持与家里一样的生活规律。如定时起身、就寝,定时就餐,定时大便,使人体在饮食起居上的一系列条件反射不至遭到破坏。

2,旅游计划要合情合理,量力而行。特别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过分紧张。若为集体旅游,一定要照顾好老弱病残者。

3.饮食起居要能达到休整目的。在可能条件下,争取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以利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如食物要新鲜多样,能引起食欲;住地要整洁安静,使人容易入眠。

注意保护踝关节

外出旅行,当您兴致勃勃地观赏祖国的大山名川,爬山进洞、上船下车时,脚下稍不注意就会发生踝关节的扭伤。

踝关节即人们平时所说的“脚脖子”,它是一个以支持负重为主要功能的关节,由内踝、外踝和胫骨远端共同构成。当脚屈向掌心时,由于踝关节前移,而距骨又是前宽后窄,所以这时距骨可稍向内外轻微活动。一旦着力不当,就容易扭伤。

另外,在踝关节周围还有三组韧带以加强其稳定性。其中外侧副韧带最薄弱,游览时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或者登山、下山的时候,一旦失足登空,往往脚在内侧位置着地,就会使踝关节的外侧副韧带损伤。扭伤之后,踝部疼痛、肿胀,运动受限,行走或负重时疼痛加重,有时还会出现皮肤青紫。

踝关节扭伤是旅游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软组织损伤。预防踝关节扭伤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其一是走路时应尽量选择较为平整的路面,避免在高低不平处行走。凌晨、夜晚跨越山涧、隧道时往往光线不足,最好备只手电简,保证有较好的照明。其二,下山、下坡、下车、下船时,踝关节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脚的跖屈(向脚心方向)角度不可过大,以保持关节稳定,不致左右摇摆而发生扭伤。特别是在下山的陡险地段不能只顾观山看景,而要精力集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踝部扭伤后,局部可用冰块或湿毛巾冷敷,以促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减轻肿胀与疼痛。千万不要热敷或盲目乱揉乱按,以免使受伤部位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加重出血与肿胀,扭伤后24小时局部再进行热敷,可使进伤部血液循环,尽快消肿。患足不能持重行走,睡觉时用枕头、衣物将其抬高一些,以促进血液向心脏方向回流,减轻肿胀。还要注意受伤部位的保暖,必要时可内服一些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成药,如三七伤药片、云南白药等。至于重症的踝关节扭伤,则应及时到医院求医诊治。

注意旅游中的负重

外出旅游,很多人大包小箱不少,肩扛手提之苦可想而知,为使您负重旅行时少受劳累,现在介绍几种方法,供您参考。

1.负重方式要科学:应采用“双单肩挎”,就是将重物分成两件,用长度合适的绳、带等系牢,前后搭在肩上,与我国褡裢的背法相似。实践证明,这种负重方式比背、挑、手提分别能节省能量9%、29%和44%,并能腾出双手照顾孩子、拿递车票或提较轻物件等。

2.行走姿势要合理:①腰直。人腰直,负重时会感到比较轻松舒适,消耗能量小,较能持久。②重心稳。负重行走时保持重心稳定,才能平稳自如,避免摔跌扭伤。③摆手。负重行走时,最好能有一只手象平时走路那样,伴着脚步前后摆动,这样较协调自然,利于减轻疲劳感。④匀速。负重行走最忌快一阵,慢一阵,紧几步,停几步,步幅和步速应尽量均匀。

另外,提举重物上肩时不要猛抄猛落;疲劳时,应适时休息一下,这样能使人保持自信感,防止意外损伤。

洞穴旅游的卫生保健

祖国土地辽阔、地形复杂、风景优美。广西桂林的七星岩、浙江桐庐城西的瑶琳仙境、江苏宜兴的善卷洞都是著名的岩洞。它们以神奇的丰姿、迷人的山境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中外游人。在溶洞,可观赏到千姿百态的洞中石林、石笋,能欣赏到地下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形。欣喜之余,还要注意穴洞中旅游的卫生保健。

青年人往往勇于探索开拓,好奇心强,因而喜欢到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岩洞,荒野的古堡古塔、废井寻幽探奇,这些无人涉足之地,往往有野兽栖息、毒蛇居住、害虫藏身,贸然进去时会遭到意外的伤害。有些天然的岩洞可能是盲洞或者是废弃的矿洞,往往通风不良、氧气不足或二氧化碳沉积洞穴深处,进入后可能会因缺氧窒息而昏迷洞中。一些尚未开放的山洞可能有动物腐败尸体、堆积的烂草,它们腐败发酵时不仅会消耗洞内大量氧气,而且还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毒的气体和硫化氢等,人体吸入后会引起肺水肿,促进缺氧,甚至导致窒息。突然进入非游览的山洞,有时会迷路洞中,受到饥渴甚至生命危险的威胁。因此,旅游时不可随便进入未开放的山洞。

洞中见不到太阳,阴暗潮湿,游览通道又曲折崎岖,稍不小心就可能发生意外损伤。岩洞中空气不流通,污染严重,加上游客中可能有人患呼吸道疾病,如在洞中咳嗽,打喷嚏,病毒细菌在岩洞内大量传播,健康人吸入这些含有病菌的空气,就很容易传染疾病。穴洞与外面的温差较大,内外之别犹如两个世界,因此游览穴洞时要注意添加衣服,以免着凉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