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已然到来,也就进入了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之年。玛雅人认为,人类正在经历着一个历时五千多年的星系更新,这一时间段是从公元前3113年起到公元2012年止。根据玛雅历法,2012年12月21日将是世界末日。随着电影《2012》的上映,玛雅预言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与玛雅预言“不谋而合”的是,中国古代颇具神秘色彩的《推背图》也暗示2012年将有“大劫难”。《推背图》第五十二象:“乾坤再造在角亢”。乾坤再造,自然是毁灭更生。角亢就是东方青龙七宿,寓指龙年。2012年恰恰是龙年。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除此之外,目前还有三种关于2012年世界末日的“流行说法”:地球磁极倒转,世界末日来临;九星连珠,地球毁灭;太阳风暴袭击,人类灭亡。
“最后的审判”之末日说,源自《圣经·启示录》。西方人大都信仰基督教,他们潜意识中有末世情愫可以理解。然而,笔者感到,现在的国人似乎普遍存在一种“末世情结”。
为什么残酷的毁灭会在大部分人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甚至隐隐有一种“期盼”?应该说,这与很多人生活的“不如意”有关。大体说来,世俗之中,人们不如意,一是有关物质,二是有关精神。当今时代,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问题接踵而来,贪腐不断,人心失衡,金钱至尊,道德沦丧,“没钱的”底层,生存压力巨大;“有钱的”豪富,奢靡放纵;处于两者之间的中产,则内心充满焦虑与不安。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每个人都在孤军奋战。在怪兽一般庞大而冰冷的城市里,自己往往觉得出路渺茫……这大约就是末世情结产生的原因所在。
其实,所谓玛雅预言,不过是个历法周期。2012年的12月21日这一天,是玛雅历中的第十三个“白克顿周期”结束的日子。如同2000年12月31日之后,日历会从2001年1月1日开始一样。《推背图》的解释更是牵强附会,荒诞不经。
根据佛教“缘起说”推论,目前的现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原因所形成的。有什么样的公民,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社会的变化来自于人的变化。所以,与其自怨自艾,不如挺身担当,改变社会状况,从改变自己做起。心中没有末日,你的世界就不会有末日。每一个人首先把自己做好,这个世界就会美好重现。
2.坚持到时机出现时达摩祖师在将禅宗衣钵传授给二祖慧可之时,说了一首偈子:“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有人说,这“一花五叶”是指禅宗传过五代之后,到六祖慧能大盛于天下,所以说“结果自然成”;也有人认为,这是指禅宗在中国发展过程之中,祖师们各展手眼,先后创立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五大宗派,从而将禅宗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五大宗派开山最早的,是沩山灵与他的弟子仰山慧寂共同创建的沩仰宗。灵禅师原籍福州长溪(今霞浦),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到杭州龙兴寺受三坛大戒。他在前往佛教名山天台山途中,遇到了寒山大师。大师赠送他四句偈语:“余生有缘,老而益光;逢潭则止,遇沩则住。”他百思不得其解,到天台国清寺之后,多次向拾得大师请教,拾得告诉他:“你好好用功吧,将来自然就明白了。”他与拾得朝夕相处,打坐参禅习定。
三年岁月悠然而过,灵的禅定功夫虽然大成,但脚跟仍然没有点地。拾得大师指点他:“国清寺不是你归家稳坐的地方,你大悟的因缘在那个‘潭’字上。”于是,他遵拾得大师之嘱,随即前往泐潭,参礼百丈怀海。
百丈得知他曾学律、研经、习定,却让他去当典座,也就是食堂管理员。一天晚上,灵发现师父正在禅床上打坐,便悄然站立一旁。
百丈早已察觉灵的到来,故意问:“谁?”“是我,灵。”百丈说:“你去把炉子拨一拨,看看还有火吗?”
灵在炉灰中草草拨拉了几下,用竹管吹了吹,说道:“炉子熄灭了,已经没有火了。”
百丈起身下坐,自己来到火炉旁,用火钳在炉灰中深深一拨,当即夹出一块带有星星火红的木炭,问灵:“你说没有火,这是什么?”
那星星之火恰似一道明亮的闪电,轰然射进灵的心里,引爆了他内心的一团炽烈的火花,照彻了他灵魂之中的黑暗--在这一瞬间,一粒小小的火种,引发了灵心性中的大光明……悲欣交集的灵将自己的证悟讲给师父。百丈说:“你原来只是暂时走了一段弯路而已。佛经上说:‘欲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机一旦成熟,就如同从迷惘中忽然醒悟过来,恰似本来早已忘记的事情突然又想了起来。到这时才明白,自己的东西不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因此祖师说:‘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所谓的开悟,也就是没有了虚妄凡圣等心,心本来是佛,原来就早已备足。现在你已经开悟,要好好护持。”
第二天,灵跟随百丈一同到山上耕田。
百丈问他:“你带火种来了吗?”百丈当然不是在真的问火。大悟之后的灵自然敢于承当。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带了。”“在什么地方?”百丈进一步勘验他,看他是否会手脚无措。
灵在地上随手捡起一根树枝,吹了两下,递给师父。真是会者不忙,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百丈见状,一笑道:“如虫御木,偶然成文。”
小虫能在木头上啃咬出文字图案,自然是非常偶然的事情。百丈大师是以此赞成弟子神妙禅机的不可多得,同时,他也是在告诫灵:不可放松禅修。
物换星移,转眼之间数年光阴匆匆而过,灵在百丈的捶打之下,禅功历练得益发纯熟,就像由奶提炼成酥,从酥凝炼酪,酪再加催化之后,终于演变成了珍贵的醍醐。
一天,丛林中赫赫有名的云游僧司马头陀来到大雄山,看望老友。叙话之间,司马头陀说:“最近,我去潭州发现了一个好去处,名为大沩山。那可是一座足能容纳一千五百人修行的大道场。”
百丈开玩笑说:“那么好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去住?”司马头陀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大和尚,你又在拿我开心。你还不知道我?诗云:‘白首一袈裟,天涯又海涯;风霜铜钵里,辄幻妙莲花。’再说,每一个人有每个人的化缘。就说大和尚你吧,你虽然是名动天下的大宗师,可你是骨性之人,若是住持在肉性的沩山,弟子不会超过千人。”
百丈点点头,又问:“你看我的弟子之中,谁可以去住呢?”“那得等我一个个看过才知道。”当时,华林觉是百丈门下的首座,在大众中位列第一。司马头陀让他咳嗽了一声,走了几步,然后失望地摇了摇头。百丈让侍者去叫灵。灵正在做饭,沾了满手的菜汁,围裙都未脱,就被侍者拽了过来。
司马头陀高兴地喊:“大沩山的主人来啦!这人是谁?他就是沩山的主人!”百丈将灵叫到身边,吩咐说:“你在百丈山的时日不短了,应该独立啦。
湖南大沩山是个风水宝地,你就去那里当住持,传承我的宗旨,弘化一方,广度众生。”
一旁的华林觉不服:“师父,你偏心,处事不公。我位居首座,你如果向外派遣住持,首先应该是我。怎能隔着我这首座,让一个小小的典座去呢?”
百丈说:“禅林无高下,达者为上首。你们两个谁能使大家心悦诚服,谁就去住持沩山。这样公平了吧?”
所有的人都点头称是。百丈指着佛龛前的净瓶说:“这是净瓶,但现在不叫它净瓶,你俩说是什么?”
华林觉说:“这净瓶不是用木头雕的,总不能叫它木头桩子吧?”百丈及司马头陀都不以为然,一齐转向灵,看他有什么高见。灵一言不发,一脚踢翻净瓶,扬长而去。百丈拍手大笑:“首座将大好一座山输掉了。”在开悟的人眼里,万法皆空,净瓶亦不例外,叫它什么?
从此,灵辞别师父,由江西来到湖南,住持沩山。人称沩山灵。所谓:“踏倒净瓶,沩山浪起,水牯横眠,绿柳荫里。非寂非闲,谁委所以,一枝横生,春风桃李。”
景深
早在南宋时期,“白蛇传”这一民间传说就开始在江南一带流传了。后来,它由口头到话本再到小说,然后又变成戏剧、影视,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当然,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尤其是经过文人们的加工,我们现在看到、听到的“白蛇传”,早已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本的风貌。它由一个降妖除魔的故事,演绎成了凄凄婉婉的爱情神话;白蛇由一个祸害人间的妖孽,摇身一变,成了人见人怜的情圣,很是赚取人们不少同情泪。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降妖精、度苦厄的法海和尚,则被描绘成了多管闲事的卫道士。他明明是一个身披袈裟的禅师,却长了一副因循守旧、死板教条的理学家的嘴脸!难怪人见人恨,人见人嫌。最冤枉的,当属千古名刹金山寺,它被这个变了味的传说兜头浇了一瓢污水。
金山寺位于江苏镇江西北的金山上,东晋时期肇建。因金山原是长江中的一座无名小岛,寺名为泽心。后来,到唐代,小岛以及佛寺之所以都改名为金山,就是因了赫赫有名的法海禅师。
据说,法海原来是一个深受唐宣宗器重的、前途远大的翰林学士,而且,他的老爹裴休,先是权倾朝野的当朝宰相,后为雄踞一方的节度使。他出家的剃度师父,则是中国禅宗史上开宗立派第一人沩山灵祐大师。
公元846年,唐武宗开始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沩山大师所开创的丛林,其影响之广,其规模之大,其禅僧之多,当时皆为天下第一。在那个“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巨大灾难来临之际,首当其冲的便是沩山。沩山灵祐遣散徒众,自己用一条布巾裹住光头,迁居深山。
空谷幽兰,馨香远播。沩山大师尽管隐遁林泉,时任湖南观察使(相当于省长)的裴休还是慕名找到了他。一番机趣百出的交谈之后,裴休对沩山灵祐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朝廷灭佛正紧,他一个地方官,也只能悄悄在那个简陋的茅棚门口留下三百两银子和一声无言的叹息。
两年后武宗一命呜呼,唐宣宗登基,重兴佛法。裴休再访沩山灵祐,只见他食无粮--野菜充饥,身无衣--树皮遮体。他感到很是奇怪。要知道,三百两银子足能建一座像模像样的小庙,足能供一个人好吃好喝整十年。裴休尚未开口,沩山指了指草棚门口。裴休疑惑地走过去,发现他两年前放在那里的银子连地方都未挪动……裴休将大师请回沩山,重建梵宫,由皇上御准为同庆寺。裴休亲列徒辈,当朝相国崔慎由也对沩山崇礼有加,沩山道场复兴如初。后来,裴休荣升相位,居庙堂之高,却思丛林之幽。无奈身不由己,他就让自己进士出身、已升任翰林学士的儿子跟随沩山出家,法名法海。
沩山与他的师父百丈一样,倡导亦农亦禅、作务即修行的理念。因此,法海就被委派当了水头--供应全寺成百上千人用水。
可怜法海一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一个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一个贵为皇帝秘书的“内相”,从早到晚,从夏到冬,每天与一条扁担两个水桶没完没了,沿路洒下的汗水比桶里的水还多……三年过去了,法海天天汗流浃背,挑着一对大水桶供养大众吃水,没时间读经,更无法打坐静修。一年冬闲,寺院里按例开始打坐禅修。一天,法海挑水从僧堂门口过,禁不住心中的好奇,想知道禅僧们是怎样静修的,就向僧堂里望了一眼。他这一看不要紧,把许许多多烦恼看在了眼里,也就装进了心里,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是是非非。可以说,连后来的“白蛇传”也因他这一眼而生。
原来,长连床(大通铺)上打坐的禅僧,大部分人都在庄严端坐,用功办道;但也有个别人或丢盹打瞌睡,或心猿意马地东张西望。
法海不禁升起一缕嗔心:我天天非常辛苦地挑水供养你们,你们却在长连床上睡觉偷懒!哼,懒僧吃水翰林挑,纵然咽下也难消!
法海的心思怎能逃过沩山的法眼?沩山老人将他召到身边,问道:“法海呀,你抱怨什么?莫说你翰林学士挑的水,就是皇帝亲赐的金银,我照样能消受得起。老僧一打坐,能消万两金!”
法海急忙辩解:“师父,我并不是说您。我是对那些耍滑偷懒的人……”
“那些人怎么啦?”沩山大师正色说,“六祖说过,常见自心过衍,不见他人是非好恶。你挑水供众,若是完全心甘情愿,就不会有一丝委屈,怎么会心生嗔恼呢?再者,佛经中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恒沙塔。’你怎么知道那些眼下放逸的人,在前一刻没有认真修行?他后一刻不会集中精力参禅?莫非你挑水的功德,能大过像恒河细沙一样多的宝塔的供养?”法海早已汗如雨下了。他惭愧地垂下头,道:“师父,我……”
沩山说:“你一念嗔心起,就是犯戒。本寺不再留你。”法海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师父会毫不留情地将他赶出寺院,急忙哀求:“师父,我知错了。你千万别撵我走哇,我已经没有家了……”
“知错贵在改正。我现在让你外出行脚,就是给你一个修福德、改过衍的机会。”沩山老人看到法海面露苦容,详细开示道,“法海,你是翰林出身,佛、道、儒三家的经典你都读了很多,所以我不让你再学经研论,而是叫你在劳动中历练心灵。现在,你也出家三年多了,应该到外面云水一番。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听师父如此一说,法海转愁为乐,离开同庆寺。临走,沩山给了他八个半钱,说是他将这八个半钱用完之时,就在那个地方安顿下来。
自古以来,江南便是佛教兴盛的地方。法海一路从湖南走到江苏,沿途托钵乞食,轻易不敢动用那少得可怜的八个半钱。他到达镇江,隔着长江看到“三两星火是瓜洲”,心中又有了“烟花三月下扬州”、“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千古名句。他便登上一艘渡船,计划渡江到扬州看看。
开船之后,船家向他索要摆渡之资一十七个钱。法海只有八个半,就与船家商量,想半费渡江。船家不肯,说半费只能渡半江。半江?难道要将法海丢到江心不成?原来,江心有一小岛,船家让法海在江心岛下了船。
小岛之上原来有一座泽心寺,在前些年的会昌法难中已经被夷为平地。师父说过,将钱花光的地方,就是他的有缘之地。法海就在荒岛上住了下来。他白天清理废弃的泽心寺,夜间宿在一个山洞中。
一天深夜,法海在山洞打坐间隙,无意踢出了一个陶罐。罐子里装满了黄金!他一连在山洞中挖出了三罐金条。
于是,他用这些金子重建了泽心寺。正是因为岛上发现了这批黄金,所以山被称之为金山,寺也名金山,那个山洞,被后人称之为法海洞。
从此,镇江金山寺成了禅宗最著名的道场之一。丛林中有“金山的腿子高的香”之称,说的是这两座禅寺参禅打坐的规矩极其严格。历史上,金山宝刹高僧辈出。在有宋一代,著名的圆悟克勤大师住持这里,他曾在一夕之间使参加打坐的一十八人全部开悟。在近代,金山活佛亦名扬四海。
时至今日,没有被白蛇水漫的金山,由于江沙淤积,与南岸连为了一体,成了半岛。金山寺在宋代名为龙游寺,到清朝,又因康熙的题字改为“江天寺”。
心语
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之后,所说的第一句话是:“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正如佛陀所说,我们每个人心灵之中都有菩提(觉悟)火种,其蕴含着无限能量。只要豁然开悟,我们也就有了与佛陀同样的博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