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回答,不但精彩,而且蕴藏着无限禅机,所以慧能微笑点头。法会散后,志诚跟随着慧能来到正堂,正式磕头参拜。慧能先是询问了一些神秀师兄的身体以及日常生活情况,然后切入了正题:“志诚,你的师父,我的神秀师兄,平常是怎样教导你们的呢?”
志诚回答:“神秀师父经常教诲我们,应该住心一处,观照清静的境界。他督促我们天天打坐,要求人人练成‘不倒单’的功夫。”
所谓的“不倒单”,就是昼夜坐禅,从不躺下休息。千年之后的今天,禅宗丛林之中,有此功夫的禅僧依然大有人在。
慧能听后,不禁大摇其头,说:“强行将心念停住在一个地方,以期达到清静境界,是一种禅病,而不是真正的参禅。昼夜长坐不卧,不但与禅的领悟没什么关系,还会损害身体!”
说完,慧能怕他不明白,又吟诵自己的一首偈子:“生来坐不卧,死后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宛若醍醐灌顶,恰如甘露润心,志诚豁然醒悟。是啊,禅的修行,修的是心,何必与身体过不去?几年后,慧能的弟子南岳怀让大师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心与身的关系好像牛与车,前进时,你是应该打牛呢,还是打车呢?
志诚心服口服,情不自禁地匍匐在地,再次向六祖顶礼:“大师慈悲,请再详细给我开示佛法。”
慧能总是根据学僧的根基,巧妙点化,从而使之以最快捷的途径契入禅的枢要。所以,他要先摸清志诚的具体情况。他说:“佛法,无非是戒、定、慧三学。你的师父神秀大师,是怎样让你们修持戒、定、慧的呢?”
“神秀师父说,诸恶莫作叫作戒,众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则是定。”这种传统的教法,早在慧能的预料中,所以,他脸上隐隐约约泛起一丝微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祖释迦牟尼亲口所说的一首偈子。可以说,这短短数语,十六个字,高度概括了全部佛法的精要。而神秀使之与戒、定、慧相对应,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是对传统的如来禅的最佳表述。如法修行,次第渐进,也能悟道。然而,六祖慧能所创立、所提倡的是“超佛越祖”的顿悟法门。
志诚敏锐地察觉到六祖脸上那丝神秘莫测的微笑,于是问道:“不知您用什么方法来教导弟子?”
慧能说:“我若是说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可以教给人家,那是在欺骗你。因为,法无定法。我只不过是根据每个人的根器灵活施教,用相应的方法解除他心灵上的束缚罢了。这种随机应变的方法本无名称,只是借用一个‘三昧’的假名。你师父所说的戒、定、慧,与我的理解很是不同。”
志诚不解:“佛教的戒、定、慧,应该只有一种,怎么会有差别呢?”慧能说:“你师父说的戒、定、慧,接引的是大乘根性的人;我所说的戒、定、慧,接引的则是最上乘人的。每个人的领悟不同,因此见地就有了快、慢之分。我讲的教法,从来不离开人的自性,若是离开自性讲佛法,不过是空洞的说教。
你要知道,万法都是从自性生起妙用的,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教义。”慧能用柔和的嗓音,轻轻吟唱道:“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慧能的声音戛然而止时,志诚也大彻大悟了,于是留在了曹溪,再也没有北归。
景深
志诚本来是神秀的特使,却情不自禁地被慧能“顿悟成佛”的禅法所吸引感化,心甘情愿地“投诚”于六祖。他,活像一条来试探龙门高度的小鲤鱼。谁知,鲤鱼一旦跃上龙门后,便化作飞龙,一去不回头。
不知神秀是否还在盼望着他的归来,是否还在等待着他的消息。其实,不归,即已归;没有消息,就是消息。南顿北渐,孰高孰低,由志诚的一去不归,便说明了问题。我们似乎听到了神秀那无声的叹息。
但神秀之伟大,就在于其坦荡的胸怀:他反复鼓励自己的弟子们去曹溪慧能那里求法,甚至向武则天推举自己的师弟。这种真正的禅者所独有的“泯灭取舍,心空无我,世界大同”的胸怀,是那些名利客所无法想象的。
我们说过,心量像整个太空一样无边无际,是开悟禅师的特征之一。因为他们没有烦恼阴云笼罩心窍,没有“爱则取之、憎则舍之”的分别。从这个角度说,神秀的禅法虽不及慧能,但神秀本人却是一位伟大的禅师。
禅宗发展到北宋末年,五大流派中已经有沩仰、法眼、云门三家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不见了踪影。而仅存的临济、曹洞两家,也因开宗立派时日已久,各自所独有的思想体系渐渐凝滞僵化,亟须寻找到新的理论增长点,以便对修行实践起到根本性的指导。尤其是曹洞一宗,几百年来曲折多舛,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地步。
但江山代有才人出,危机更是再生时。这时,禅宗史上两位划时代的禅师呼啸而出,他们分别是曹洞宗的天童正觉(亦称宏智正觉)大师、临济宗的大慧宗杲(gǎo)。天童正觉大师,扬弃曹洞宗名相过于烦琐的弊端,提出简便易行、明白通畅、直指人心的“默照禅”,所谓“默默忘言,昭昭现前”。这里的“默”,就是指专心打坐修习,“照”则是说以智慧观照原本清净的灵知心性。如此就使得曹洞宗的禅法落到实处。于是,四方学者争相奔凑,宁波天童寺俨然成了当时的禅学中心。千百禅僧在正觉大师的“默照”妙法锤炼下,学有所成,曹洞宗从此大振天下。
当时,禅林盛行的是参究祖师的公案,然而天长日久,陷入图解文字的流弊。临济宗高僧大慧宗杲力创“看话禅”,“看”也就是参究的意思,“话”是“话头”的简称,“话头”则指公案中的语句。“看话禅”就是将心中的知识与成见全部放下,从公案中提出一则“无意味之语”,针对这一话头,以疑情为“拐棍”,用空寂灵明之心去参究,蓦然间疑团打破,便豁然大悟了。时至今日,这一方法仍是参禅的主流。
天童正觉与大慧宗杲隶属不同门派,所倡导的参禅方法又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二人展开了空前的论战。尤其是大慧宗杲,他以体系庞大、思想精深的禅宗主流临济宗为背景,冷眼观看曹洞宗的“默照禅”,将它批驳得体无完肤。
就是这一对论战多年的对手,个人关系却十分友好。大慧宗杲在强烈批评“默照禅”弊端的同时,又高度赞扬它对曹洞宗有“起死回生”的奇功。而天童正觉临终前,竟然致信给大慧宗杲,请他来主持自己的后事。有趣的是,两个人居然都互相认为对方是自己真正的知己!大慧宗杲在天童正觉圆寂之后为他的遗像作赞曰:“烹佛烹祖大炉鞴,煅凡煅圣恶钳锤。
起曹洞于已坠之际,针膏肓于必死之时……个是天童老古锥,妙喜知音更有谁?”
禅者之间的惺惺相惜,与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又有什么不同呢?这,也是禅的魅力之一。
心语
在一条河的两岸,是羚羊世世代代繁衍的地方。一位动物学家经过观察研究,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大河两岸的羚羊同属一个类别,生存的环境、土壤、食物也完全相同。但东岸的羚羊却比西岸的体格健壮,动作机敏,反应迅速,奔跑起来每分钟要快十几米。就连繁殖能力,东岸的羚羊也比西岸的旺盛。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做一次对比试验:让两岸的羚羊互换环境。他在东西两岸各捕捉了十只羚羊,对等地交换到对岸。
一年后,从东岸运到西岸的羚羊长得异常肥胖,繁殖到了十多只;而被交换到东岸的羚羊仅仅剩下了三只,其余的全部成了土狼的美餐。动物学家恍然大悟:东岸的羚羊之所以身强体健,生命力旺盛,是因为周围生活着一群土狼;西岸羚羊懒散、孱弱正是因为它们没有天敌威胁。
有人向可口可乐的掌门人询问这家百年名企长盛不衰的秘诀,他出人预料地说:“因为有百事可乐!”
正是有了强大对手的逼迫与竞争,万物才能进化,社会才能完善,人类才能不断超越自己。感恩自己的竞争对手,也是生活和工作的智慧之一。
〔1〕《贤愚经》,一名《贤愚因缘经》,十三卷六十九品,是一部叙述因缘故事的佛典。
〔2〕比丘尼,俗称尼姑。指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
〔3〕行脚,指僧侣为寻访名师,或为自我修持,或为教化他人而广游四方。
〔4〕幢(chuáng)幡(fān):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建于佛寺或道场之前。
〔5〕求那跋陀罗,中天竺著名高僧,刘宋时代的翻译师。
〔6〕客尘,指尘世的种种烦恼。
〔7〕寮(liáo)房,指寺庙中的僧舍。
〔8〕堂头大和尚,僧寺住持。
〔9〕《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简称,为释迦牟尼佛晚年所说,是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
〔10〕我慢,佛教用语,指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11〕《俱舍论》,全称《阿毗(pí)达摩舍论》,为印度世亲菩萨所著。
〔12〕炉鞴(bèi),火炉鼓风的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