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教师公文包-趣联漫话
46306000000004

第4章 谐趣(3)

这一联,工巧而自然,形象地表现了伤春的情绪,所以历来脍炙人口。

苏小妹巧对东坡、佛印

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住在市区清和坊。一日,他的朋友佛印和尚乘暇过访,东坡设宴款待。三杯落肚,佛印趁着几分酒意,对东坡说:“向闻令妹聪慧绝顶,举步能赋诗作对,可否请她出堂共作一课?”东坡同意了,要仆人到后堂请小妹出来。

小妹来了以后,佛印对她说明原委,随手向窗外的清和桥一指道:“我们就以清和桥为题,各取一字作课。

未知小妹可有此雅致否?”小妹嫣然一笑,表示赞同。

于是,佛印和尚抢先开口道:

有水也是清,无水也是青,去水加争便为静,清清静静和尚做,有朝一日西天去,佛前仙僧两厢站,一个是济公,一个是弥陀。

东坡接说:

有口也是和,无口也是禾,去口加斗便为科,科场及第文盖世,有朝一日京城去,皇上金榜前二名,一个是安石,一个是东坡。

轮到苏小妹了,她不慌忙地说道:

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木加女便为娇,娇娇滴滴人人爱,有朝一日夫家去,年后怀个双胞胎,一个做和尚,一个做秀才。

说完,她姗姗莲步,径自朝后堂而去。佛印与东坡相对愕然,对小妹十分佩服。

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三人能够分别紧扣“清”、“和”、“桥”三字的特点来说,而且都说得符合自己身份,很不容易。

“庆有余”和“磬有鱼”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老朋友,两人凑在一起老爱开玩笑。

有一次,佛印知道苏东坡要来寺庙,特地派人弄来一条西湖鲤鱼,蒸煮以后,故意把鱼藏在磬里,殊知被门外的苏东坡偷眼看见了。他入门后即高吟:

向阳门第春常在并说:“老佛,你知道这个对子如何应上吗?”佛印心想:“你老苏聪明一世,怎么糊涂一时?这不是最常见的对联么?”随即冲口答道:

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罢,高兴得拍起双掌,“老佛,你的磬里有鱼,赶快拿来!”原来,“庆有余”正是“磐有鱼”的谐音。沸印略一沉思,知己上当,两人相视哈哈大笑。

这则故事,可以见出苏东坡的机智。

“一刀斩断是非根”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没有读过什么书,但由于生性颖悟,通过自学,倒也粗识文墨。他当皇帝以后,有一年除夕,微服出行,经过一个阉猪人家,发现其门户还未贴上对联,一问才知道未找到人写。朱元璋就为他撰写一副: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这副对联颇有欣赏价值。“生死路”、“是非根”指猪的生殖器官,这副对联切合阉猪人的职业,另一方面,也可以是指有关“生死”、“是非”的人生大问题,能“劈开”、“斩断”,是颇具英雄本色的。

所以,这副对联同时也隐隐有“当今天下,舍我其谁”之概。

各不相让的才子对

有古人一副对联,在广东地区几乎家喻户晓:

东鸟西飞,遍地凤凰难插足;南麟北走,满山禽兽尽低头。

据传说,它们的作者是明代的广东才子伦文叙和湖广才子柳先开。伦到京应考,碰上了柳,两人各不相让,为了显示才能,柳先开写了上句要伦文叙对。这上句含意是:我们那个地方人才济济,个个是凤凰,你不过是一只东来的鸟,是站不住脚的。语气颇狂妄。伦文叙在下句中,却把自己喻为麒麟,把对方骂为禽兽,更加尖酸。

随着时代的演进,这种畛域之见已逐渐消失了,但这件轶事却因它的戏剧性而流传下来,对联对偶工整和语义尖锐。使人喜爱。

宋湘的“东南西北”联

清嘉庆年间,广东某市镇有人题一联征对:

一条大路通南北才子宋湘路过这里,看到了这个上联,又见市镇店肆林立,行人熙来攘往的热闹情景,触发了灵感,于是对出了下联:

两边小店卖东西这一联虽然用词欠“雅”,但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名词自然嵌入,写景状物相当贴切,观者无不称妙。

此外,宋湘还作过“南海有人瞻北斗,东坡无地即西湖”一联,也内藏东南西北四字。那是宋湘上京应考,友人在惠州西湖举行饯别宴会时写的。上句表达了了自己在科举考试中夺魁的信心,下句化用苏东坡被贬惠州的故事。他还暗自以大学问家苏东坡自比,相当自负。

“先斩后奏”清代一年春节期间,乾隆皇帝微服到京城附近的村子里私访,看到一家门口贴一副对联:

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

横批是:先斩后奏乾隆看了,怒冲冲地撞进屋里,冲着屋里的一个老头子喝道:“你们是什么人家?胆敢贴这样的对联,不怕皇上问罪?”屋里的人被他的汹汹来势吓得说不出话来。唯独老头子却十分镇定,不慌不忙地说:“我大儿子是个更夫,夜间一敲梆子,惊天动地,家家户户,那有听不见的?”乾隆皇帝暗想,这还解得通上联。

老头子继续说:“我二儿子是个斗倌(收谷米时负责计数的人),给人过斗时,要一、二、三记数目,这不是”数一数二人家’?“乾隆听后不由点了点头。忽然他又问:“那么,这‘先斩后奏’又是什么意思?”我三儿子是厨师,先杀猪,后做菜、上菜,这就难道不是‘先斩后奏’么?“老头子越说越带劲,乾隆听得张嘴结舌,频频点头辞去。

这位老头子自然是对联的撰写者,他的联想能力和”自豪感“叫人佩服。

“一个南腔北调人”

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清代卓绝的小说家,《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生前落拓不羁,穷愁潦倒,曾长期靠卖书和朋友的接济过生活;在冬夜没有火御寒时,常邀朋友绕城堞奔跑数十匝,以此取暖,叫做”暖足“。在这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写出了惊世巨著《儒林外史》,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腐朽透顶的科举制度、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乃至整个社会风尚。上列的自撰联,是他穷苦的生活的自我写照。”南腔北调“指自己的说话不中听,不合时宜,这是愤世疾俗的表现。

花鸟佳联妙趣多

在群芳争妍的联苑里,花鸟或花木对联以其独特的诗情画意,使人读之顿生”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之感。

马齿苋鸡冠花这是清代文学家法式善童年时对其私塾先生的对联。上联是其私塾先生所出,法式善脱口而出下联。

听鸟说甚问花笑谁题在昆明市西山华亭里的一幅花鸟对联,仅8个字就把那里鸟语花香、风光秀丽的迷人景致,写得绘声绘影,惟妙惟肖。

鹊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这是周恩来总理为”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何香凝画的一幅花鸟图题的对联。这幅对联言简意赅,语切情深。

琪花瑶草年年秀宝树金莲岁岁生这是《西游记》中的一幅联语。琪花瑶草是古人想象中仙境中的奇花异草。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这对联的上联为明代一位尚书大人所出,下联为明代进士解缙所对。据史料载,由于尚书见解缙才华不凡,后决意把爱女许配给他。

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观这对联上联是清代张之洞进士的塾师所出,下联为张之洞所对。

粉而不腻娇姿依依明镜里丽而未妖笑脸脉脉回廊中这幅咏莲花对联,绘描得贴切而富动感。

竞艳开花好似金钱落地凌波出水犹如宝箭朝天这对联上联描绘油菜花,下联描绘荷花,不但对得工整,而且描绘的花卉也栩栩如生。

雪压竹枝头点地风吹荷叶背朝天这对联的上联是明朝抗清名将熊廷弼的长辈出来考他的,下联为熊廷弼幼年时所对。

清代大名士——纪晓岚

纪晓岚名昀(音云yún),晓岚是他的字,又字春帆。

清朝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生于雍正二年(1724),卒于嘉庆十年(1805),因谥号”文达“,又称纪文达公。

纪晓岚儿时就天资聪颖。启蒙后,更能目下十行,而且过目不忘,才思敏锐。和他一起念书的同族兄弟们,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人们无不对他另眼相看,称之为”神童“。

类似纪晓岚这样的人物,在我国历史上,虽然代有人出,但是他们的事迹,有的仅一鳞半爪,有的其生平如流星掠空,仅昙花一现而已。能够像他这样,一生多姿多彩,名满天下,诗文、行状、功业、著述都富有传奇色彩,集荣华富贵于一身,而又岁登大耄,位及人臣的,在我国历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纪晓岚秉性诙谐,自幼即迥异他童,且胆识过人。

一日与童伴数人,在街边玩球,恰逢太守经过,他们的球偏巧误扔进太守的官轿。一时,衙役们厉声喝斥,众童惊逃四散,唯有晓岚一人,不但不跑,居然还挺身上前拦轿索球。太守见他人小胆大,且憨态可掬,未加怪罪,并和颜悦色地问他姓氏年岁,念过书没,见他口齿伶俐,便有意难他:

“我有一联,如果你能对出,就把球还给你。”晓岚天真地点点头表示同意,等候太守出联,太守说:“童子六七人,惟汝狡!”晓岚随口对道:“太守二千石,独公……

最后一字却迟迟不说。大守奇怪地问道:“为何不对出未字?”晓岚笑答:“大守如将球还我,就对‘独公廉’,球不还我便对‘独公贪’了。”太守见他聪明狡黠,对答如流,将来必能出人头地。

就笑笑把球还给了晓岚。

纪晓岚应童子试时,主考官是一位青年俊才,登科仅三年,因听说纪晓岚有“神童”之誉,便属对欲加戏谑。

他出的上联是:“八岁儿童,岂有登科大志?”不料晓岚立即回敬下联道:“三年经历,料无报国雄心!”考官听了倒噎半晌,因见门上贴的是荼郁二位将军,于是又出联道:“门上将军,两脚未曾着地。”晓岚答道:“朝中宰相,一手可以托天。”考官又见考场对面寺庙前,有一座七层宝塔,再出一联道:“宝塔六七层,四面东西南北。”晓岚答道:“历书十二月,一年春夏秋冬。”于是考官不得不叹服晓岚的才华,“神童”之誉更加不胫而走。

这位誉满乡里的“神童”,12岁随父入京,17岁返乡,21岁考上秀才,而后在府城外的书院就读。一次春日郊游,信手折得桃花一枝,边走边嗅。不料却遇上了以前那位主考官,他已升任知府,正微服出巡。

晓岚于急切之间,忙将手中桃花藏进袖中,参见致礼。知府见状,遂出一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晓岚从容对道:“黄堂太守,眼中明察秋毫。”如此捷才,使知府大人为之咋舌赞佩不已。

纪晓岚31岁入翰林院,没多久即名声大噪。主要是因为他不但才恩敏捷,为常人不及,而又喜欢开玩笑,时常语出惊人,妙趣横生,深得乾隆皇帝的荣宠。君臣之间,有时也会互为戏谑,且不以为忤。

清高宗乾隆,是一位极喜爱舞文弄墨的皇帝。有一天在便殿中和群臣闲谈,在提及《论语》中的“色难”一词时,乾隆说:“此二字最难属对。”纪晓岗却随声答道:“容易!”“那你就对出一个下句看看。”乾隆说。

“适才臣已对过了。”纪晓岚答。

“啊,容……易……”乾隆回味着刚才纪晓岚说的“容易”二字,果然正是绝妙佳对,不禁点颔而笑,群臣也无不佩服纪晓岚的捷才。

一年初秋,乾隆率群臣东巡,登临东岳泰山。走到半山腰,只见山石嶙峋,好像破碎的样子,但触之却十分坚硬。乾隆对群臣说:“朕有一俗联,‘泰山石稀烂挺硬’,诸卿可对出下联。”群臣沉吟思考良久,竟然无人对出,大家也同时暗自奇怪,这一回怎么居然连纪昀也给难倒了?

过了一会儿,他们君臣一行登上了南天门,但见风烟万里,黄河如带。大家正在欣赏着山河的壮丽景色,纪晓岚忽然大声说道:“对上了!对上了!”“噢?你倒是说说看。”乾隆问。

“我对‘黄河水翻滚冰凉’,皇上您看怎样?”纪晓岚答。

“穀,好!好!”乾隆微笑着连连点头,表示嘉许。

君臣来到“观音阁”,乾隆兴犹未尽,开口对左右随臣:“朕又有雅联,‘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日扬帆离古寺’,卿等可一对?”几位大臣听后,有的苦思冥想,有的搜肠刮肚,只有纪晓岚毫不含糊,应声而对:“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一联对得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最后一句用孟子的成句,贴切自然,甚为难得。

佳联赏析

相传乾隆游江南时,经过一个叫通州的小镇(现江苏南通市)。他偶然想到河北也有个叫通州的地方(现为北京市辖)。于是就以通州为题写出了半副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并要随行官员对出下联,众人煞费若心,对出的下联总是不中乾隆之意。

有个小随从某日上街闲逛,发现通州地方虽小,但当铺很多,生意兴隆,突然灵机一动,去见乾隆吟出下联: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听后,十分高兴,下令嘉奖此人。从此,“南北通州联”成了一幅脍炙人口的佳作,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来,澳门有人对出了下联:“东望洋,西望洋,东西望洋望东西”(“东望洋”与“西望洋”均为澳门的地名)。相继又有人对出另一下联:“东走马,西走马,东西走马走东西”(“走马”是指“走马营”,位于广州南部,现仍有巷名“走马营”)。

泸州廖仲棠老先生,生平爱好古诗楹联,先生对“南北通州联”有新的见解,认为:以东西与南北相对,同为方位词,对仗尚属工稳,无可非议,可惜用当铺来作东西一字之补述,最后又以当东西结句,似嫌欠妥。对联现虽讲究通俗,但亦须俗不伤雅,否则即成为市井歌谣,不成为对联也!因而反复推敲,吟对,字斟句酌,最后在读史时得句:“春读史,秋读史,春秋读史读春秋”。

笔者认为:“南北通州联”流传至今,后人能对者虽多,但总难媲美前人,唯“春读史,秋读史,春秋读史读春秋”为佳句,以春秋时令词与南北方位词相对,是比较工稳的;再以春秋四时读史来引出史书春秋,自然而有深义。故“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春读史,秋读史,春秋读史读春秋”堪称为妙句、绝对、佳联。

金圣叹临刑对奇联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人,17世纪很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曾评点过《西湘记》和《水浒传》等作品。

传说,他有一次到一家寺庙闲住。一天夜里,他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半夜时仍毫无睡意,于是,就起来想批点佛经,便去见方丈。当他说明来意后,方丈说,我有一上联,你如能对出下联,我马上就拿出佛经让你批点,否则就不行。当时正是半夜,方丈不加思索地咏出上联:“半夜二更半。”金圣叹听了怎么也想不出下联来,只得抱憾而归。

1661年,金圣叹因哭庙案受连累而被判处死刑。处斩时,他临刑不惧,还要酒畅饮,边饮边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他的儿子也到刑场与父亲诀别。

儿子泪痛满面痛不欲生。他看到儿子哭得似泪人就说:“别哭了,告诉我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硬咽着说:“八月十五,中秋。”听到“中秋”二字,他突然大笑起来,高兴地说:“有了!有了!”原来他想出了方丈的下联,并随口吟出:“中秋八月中。”他要儿子马上去寺院告诉老方丈。

眼看行刑时即到,他的儿子哭得更加悲戚,金圣叹心中亦十分难过,为了安抚儿子,他说:“别哭了,我出个对联你来对,上联是‘莲子心中苦’。”他的儿子跪在地上哭得更厉害,哪有心思对对联。好一会儿金圣叹才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下联可对“梨儿腹内酸”。此联妙极了,对仗极其工稳。上联的“莲”与“怜”谐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痛的样子感到可怜。下联是“梨”与“离”谐音,意思是离别儿子心中酸楚难忍。金圣叹临刑之际竟然有如此巧妙的文思,真不容易。

叠字联之趣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叠字联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常用叠字,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不仅加深了含义,而且耐人寻味。现举几例与诸君共同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