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环境的狂澜(科学新知丛书)
46321000000019

第19章 携手力挽狂澜(3)

在美洲大陆被发现时,它似乎拥有无穷无尽的资源。从殖民时代到20世纪初,在美国开采矿物资源几乎很少考虑环境保护或环境影响,1872年的《采矿法》反映了当时的这种情况。政府的采矿权完全放弃给了在联邦土地上找到矿藏的任何人。美国早期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矿物和燃料的需要,类似弗吉尼亚的城市曾不断出现。

在20世纪的上半个世纪,美国制造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对原材料不断供应的强烈依赖。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设备生产的急剧增长,某些地区人们开始感到原材料短缺,才对资源是无限的这个概念提出疑问。战后,在美国的国土上大量开采非金属资源(如煤、磷),一定程度上受到1920年的《矿产出租法》的控制。这个法虽然规定了某些矿产权政府不是放弃而是出租,但是对环境保护仍然没有作出任何规定。

整个20世纪20至30年代,资源开发的步伐受到当时经济条件的控制,经济萧条的30年代接替了消费需求增长的2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仅对原材料的需求迅猛上升,而且发展高级武器也需要更多种类的材料。当时,美国已经开始依靠外国进口某些矿物。后来,到1952年,当对外国资源不断增长的依赖看来已危急到国家安全的时候,才成立了总统委员会来研究国内的储量。但是,委员会的建议并未能改变对各种物质的依赖。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随着空间技术年代的诞生,更多的产品生产(如计算机、宇宙飞船)比以往需要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特殊材料,有些完全是外国产品。

20世纪60年代末,对环境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注意到开采和加工地壳资源对环境的影响。1970年在调查研究这种情况之后,美国国会通过了《资源回收法》。这个法规定,建立国家物资政策委员会。该委员会建议应改进采矿工艺,使废物和环境破坏减到最低程度。它还促进政府逐步加强环境保护和减少国家对进口原料的依赖。可是,有关减少地表采矿对环境影响的联邦法规,直到1977年夏天才通过。

现在新资源的发现是寥寥无几的,只有自发的或者是在政府强制规定下减少消费,我们才能赢得必要的时间发展技术和能源,以适应勘探和开发新资源的需要。人们已经意识到地球矿物和燃料资源的有限性。

我国在矿产开发利用方面虽已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矿山的开发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环境破坏严重,采矿产生的粉尘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导致尘肺病(包括硅肺病、煤肺病、煤硅肺病)的游离二氧化硅。以硅尘为例,我国发现硅尘肺患者有18万人之多。采矿排出的废水污染,影响着生态环境。

煤矿是由千百万年以前在沼泽地的植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成的。因温度和压力的增加,泥炭层变为褐煤,然后变为烟煤,在某些地区变成硬煤。在煤中,人们常会发现有薄层状或细粒状的铜黄色物质,在光线照射下金光璀璨。由于古代有人误认为是金而被戏称为“愚人金”;又因有人以为是铜而被称为“铜迹”。其实,这种物质非金非铜,而是硫和铁的化合物硫铁矿,简称硫铁。硫铁矿包含正方晶体、色较深的黄铁矿和少量斜方晶体、色较浅的白铁矿。但二者化学成分相同,又使用同一个分子式(FeS2),含硫量高的煤多以硫铁矿硫为主。地表采矿法破坏了覆盖在矿床上的植被、土壤、沉积物和岩石。有些煤矿的煤系地层中分布着黄铁矿和白铁矿结核,由于煤层的开采,使这些金属硫化物有机会与氧气和水接触,生成硫酸铁和游离硫酸,使矿坑水酸化成了酸性水。一般矿坑水为中性或弱碱性,pH值在7~8之间。但煤矿的酸性水pH值在2~4之间,也有小于2的。我国矿坑排放的废水,70%以上未经处理,有的含有毒有害元素,污染着河流、鱼塘、农田。如江西某含硫金属矿排出的强酸性水,使当地小河鱼虾绝迹,水草不生,同时还污染了土壤。矿坑水酸性越强,危害就越大。

酸性矿坑水对煤矿危害很大。首先腐蚀金属,如水泵、水管等排水设备和铁轨、钢丝绳等金属制品。井下铁轨、绳等在pH小于4的水中浸渍几天或十几天就会被蚀损得不能使用。高速运转中的水泵叶轮腐蚀损坏得更快。另外,酸性水与水泥中某些成分相互作用,生成含水硫酸结晶,如被称为“水泥细菌”的铝硫酸钙,这些盐类生成时体积胀大几倍至十几倍,致使水泥结构疏松破坏。同时,酸性矿坑水下渗,直接污染了煤矿开采区的地下水,排至地面,则污染地面河水、农田,使鱼虾不能存活,水草枯萎,粮食歉收。

一座座高耸的矸石山,似乎成了煤矿的象征。目前全国煤矿已积存煤矸石7亿吨以上,占用土地约067万公顷,而且每年还要排弃新矸石13亿吨左右,这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一堆石块吗,也能污染环境?是的。煤矸石属固体废弃物,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自燃发火、飘尘影响水和土壤等。因煤矸石一般距职工生活区较近,故其污染直接影响矿工的生活和健康。矸石山的自燃率高达23%,煤矸石在自燃过程中排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烟尘,损害人体健康,抑制植物生长,腐蚀建筑物。有的矿区矸石山自燃,大气中二氧化硫已达到令人窒息的程度;个别矿因矸石山自燃,空气中烟尘浓度比伦敦烟雾事件时的起始值还高了3倍多。在自燃的矸石山上,全国曾多次发生熏倒(死)人事故,也发生过因自燃而爆炸引起的伤亡事故。我国每年的煤矸石排放量约占煤炭采出量的10%~15%,矸石山不但占用大量耕地,而且在风的吹动下形成大量的飘尘,污染周围环境,影响职工生活。在阳光、空气、微生物和雨水渗沥下,会把矸石山中多种有害物质送到土壤中,不但污染土壤,而且破坏了水源。

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50%,综合利用率达70%的只占2%,资源大量浪费。而小矿乱采滥挖,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大弃小,使矿产资源损失更为严重。

要解决我国矿山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状况,要大力宣传《矿产资源法》,使人民群众了解我国矿情,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比如煤矸石是一种含碳和岩石的混合物,人们完全可以对它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它可以作燃料烧制砖瓦,经高温处理后可制成煤气,做煤矸石电厂的动力燃料,生产各种矸石水泥及各类混凝土制品。根据煤矸石所含化学成分的不同,经过处理可分别从中提取铝、硅、硫、明矾等物质,以及镓、锗、钛等稀有元素;有些煤矸石可用来生产电瓷元件、工业和日用陶瓷制品等等;至于用煤矸石填坑筑路,则是人们都知道的了。

确定矿区时,要注意采掘与复垦并举,保护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当我们伸手向大自然索取时,请别忘了,大自然更需要我们的爱护。

共建良性的生态环境

1990年8月,两只黑熊悠哉悠哉逛进黑龙江省饶河县城,该县城居民拥有猎枪百余支,没有一人去捕猎,任黑熊扬长而去。同月,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巷子口村,55岁的吴道云老大娘在自家兰竹林中,把偷猎者的猎枪夺下砸成两截,因为她家的兰竹林里栖息着3000多只白鹤。这一南一北的消息传来,实在令人欣慰。

狩猎活动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中,无论是为果腹御寒,还是因生存竞争保护自己,都是功不可没的。因此,勇敢的猎人历代都是受到崇拜的英雄。30年前打虎猎豹者会成为劳动英雄,是要奖给钢枪的。直到1982年,江西省关于打一只老虎发奖金30元的规定还没有废除。曾几何时,人们的观念变了。人类终于懂得了“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1990年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社会调查所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975%的听众同意“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点。这是多么可喜的改变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人类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具有崭新的思维方式。这句话用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是再确切不过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已经出现在人类面前,并且日益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

从20世纪中叶开始,面对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世界各国的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都给予了高度的警觉和重视,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调节人与自然的冲突。他们一致认为,为了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必须重视规约人类对待自然生态的行为。为此,西方许多学者、思想家都花费了许多精力。他们得出了“自然道德”和“生态良心”等概念,发表了许多论文,出版了许多著作,共同创立了生态伦理学这一崭新的学科。

关于人的地位问题,在过去的人们观念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成见,即人类是地球上最高贵的动物,是自然界进化的目的和主宰。古希腊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这样的话: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正是人类对自己地位看法的真实写照。作为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对自然界中的非人类存在物,不予以道德上的考虑,总是顺理成章的。在他们看来,“动植物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这一观点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形成了“人类自大狂”的传统。这种传统把人类利益放在至高无上和第一的地位,而完全忽视和否认其他物种的利益。在人们看来,只要使人类获利,对其他物种采取任何手段都是合乎道德的。人类是唯一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享有道德待遇的独特物种。人类由于是人,所以就生而具有最大的价值,能享有各种特权和优先权,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掠夺、征服、剥削而不受道德的约束和谴责。站在新角度的生态伦理学与这种“人是世界中心”的人类沙文主义观念相反。它主张所有的物种都具有生存权利,不仅自然物之间,而且自然物与人类之间都是平等的。因此,它反对人对自然界和其他物种的优越感,反对人类对其他物种的任意侵犯和掠夺。试图把人际关系中温情和谐的观点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培养人对自然的情感。

同人和动植物一样,山峦、天空、江河、海洋、森林、草原都有道德权利,都应得到道德待遇。爱人不杀人是一种道德要求,爱自然、不伤害自然也是一种道德要求。

也许有人会说,生态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我们个人无从做起,这就大错特错了。其实,生态环境问题与我们个人的关系极大,它涉及到我们今后能否有一个舒适、祥和的生存环境。我们不必一味地埋怨前辈们污染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不必诅咒他们、痛恨他们。其实,我们自己有时在自觉不自觉地污染环境,破坏着生态平衡。比如:当我们外出郊游时,把吃剩下的食物和包装食物的瓶瓶罐罐、塑料袋、纸盒饭盒等随手乱扔;当我们把垃圾到处乱倒时;当我们用弹弓打鸟、用气枪、猎枪狩猎时;当把一桶桶脏水倒进河流时;当我们随心所欲而乱砍滥伐时……此时此刻,不管你有意还是无意,都在做着破坏生态环境的行径。

艾米·米尔恩是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萨斯喀通市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才9岁。为了帮助拯救全球日益恶化的环境,艾米以她独特的方式进行了一场长期的“圣战”。她是一个爱洁净和责任心很强的孩子,因此,每当她看到垃圾遍地和浪费财产的现象时,总会感到十分难过。于是,每周星期二下午,小艾米都要求她的左邻右舍将旧报纸、牛奶袋及其他一些废纸屑装入一个大袋子,堆放到自己家的门口。然后,在妈妈的帮助下,她将这些东西收集起来,送到废品收购站,或送到附近的垃圾箱中。虽然,她每月只得到5分钱的报酬,可她却认真地干着,她为保护环境而作出的努力,终于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承认。1990年,她被联合国任命为最小的联合国代表,并于同年4月,荣幸地出席了在美国纽约召开的“世界地球日”庆祝大会。

1990年2月初,6位11岁左右的孩子,在一位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长者带领下,乘一艘轮船远征南极。这6个孩子便是人类第一批来到南极的儿童。他们分别来自5个不同的国家: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坦桑尼亚和法国。

经过长途旅行,经过无数惊涛骇浪的洗礼,他们的船终于到了南极。短暂、紧张的考察在愉快和艰辛中很快结束了,在他们离开南极之际,他们站在南极广袤、洁白的冰山上向全世界的大人自豪地表示:既然你们没有能力解决生态问题,就请把南极交给我们吧!他们从被人们视为“国际的自然环境保护区”的南极,发出了拯救世界的呼吁:呼吁世界各地人民起来保护生态环境,拯救地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优美的生存空间。有关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有识之士对他们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985年,有位爱树如命的19岁美国姑娘,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抵制了砍伐行为,保护住了她所钟爱的一株古冷杉及其附近的冷杉林。在这位姑娘家的附近,有一片冷杉林,其中有一株800多岁的古冷杉。她自小就对这株古树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一天,当她听说森林老板准备砍掉这株古树以换取巨额利润时,她心急如焚。她通过别人,打听到了老板准备砍树的日期,于是在那天凌晨,她便来到了树林。她先爬到古树一侧的一株冷杉上,把一条绳子的一端拴在20米左右的高处,然后又爬到古树的另一侧,将绳子的另一端拴在相同之处。最后,她拖着绳子的中段爬上了古树,并用绳子套住了自己的脖子。这样一来,使得森林老板派来的砍树之人无法下手,因为砍倒古树势必使姑娘丧命,老板终于被其顽强精神所感动,放弃了砍伐古树的打算,并答应保护古树附近的那片冷杉林。这种爱,才是一种对森林的真正的爱!

中国徐州矿务局学生环境小记者团成立于1985年。20多年来,它由最初的10多位中小学生小记者发展到1200多位。1986年,小记者团从徐州的奎河展开调查。他们从河的源头来回30多千米观察水质、寻找污染源,又走访了10多个污染厂家和沿岸居民,精心绘出奎河流域污染图。此举得到了徐州市环保局的支持,并将此列入国务院下达的限期治理的计划中,沿岸100多家排污单位相继建成了污染处理设施。1988年小记者团“卧牛地区污染谁来管”的调查报告,引起了市环保部门的关注,许多报纸的记者纷纷跟踪、采访、报道。最后,制造污染的厂家相继搬迁、停产、治理。中国国家环保局推荐这批小记者团为“全球500佳之一”。类似这样的环保记者团,全国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