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当今世界使用最普遍的能源和最重要的化工原料。然而关于石油的起源,至今仍争论不休,难分胜负。
世界上第一个试图探索石油成因的是俄国的罗蒙诺索夫。早在1763年,他就提出了以下观点:地下肥沃的物质,如油页岩、碳、沥青、石油和琥珀……都起源于植物。
人们把“碳化说”、“宇宙说”称为无机成因说。还有一种无机成因说,叫“火山说”。持“火山说”的人不多,他们认为石油是火山喷发作用的产物,但世界上位于火山带的油矿毕竟是极少数,这种学说无法解释大量的不存在于火山带的油矿的形成。
20世纪40~5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石油烃类是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在成岩作用早期转变而成的。有人在现代沉积物中发现了与沉积物几乎同时形成的烃类物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又称“分子生油说”。
20世纪60年代,取代“分子生油说”的是晚期成油说。晚期成油说认为,当沉积物埋藏到较大深度,到了成岩作用的晚期、蕴藏在岩石中的不溶有机物质——酐酪根,才达到成熟热解而生成石油,因此又被称为“酐酪根生油说”。
然而,无机成因学派并未偃旗息鼓。1951年,在过去40年中一直是有机成因论者的前苏联地质学家库德梁采夫,突然180度大转弯,创立“岩浆说”。他深信地球深处的岩浆中不仅存在碳和氢,而且还有氧、硫、氮及石油中的其他微量元素。它们在岩浆由高温到低温的变化过程中,自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形成一系列石油中的化合物。然后伴随着岩浆的侵入和喷发,这些石油化合物在地壳内部的有利部位经运移和聚集而形成石油矿藏。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高尔德,1977年起,在宇宙说和岩浆说的基础上,多次提出:石油来自地球深处,而且早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时就已产生。
由此可见,现在要对石油的成因下结论,还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