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
46321900000024

第24章 节能与储备关系分析(1)

节约用油、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努力减少经济发展对石油的过分依赖,是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共同做法。为了论证通过进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可行性,我们首先建立了中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模型,探讨了中国石油增长和GDP增长之间的关系。石油储备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环节,已受到大多数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重视。我们还借鉴世界主要国家节能和建立石油储备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论证了通过节能逐渐建立我国石油储备的可行性。为减少其他国家的疑虑,特别是回击境外对中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种种不负责任的猜测和评论,我们通过情景分析,证明以节能换储备,悄然渐进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是完全可行的。

第一节 中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一、中国石油消费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是当今世界瞩目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石油需求肯定还会进一步增加。在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4,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增长0.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这20年中,中国是以年均4%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年均9%以上的GDP增长。但近年来能源的消费增长率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率,2003年和2004年的能源弹性系数已经分别上升到1.6和1.32。自2002年起中国石油消费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我国石油消费占GDP总量的比例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高出许多。由于我国石油安全体系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供应保障机制和市场调节手段,中国石油进口动向已经成为影响亚洲乃至世界石油市场价格趋势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能源弹性系数的大幅度上升,是中国进入到重化工业阶段的标志,这一点与其他工业先行国在进入重工业阶段后的能源消费特点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在各国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后,从能源消费结构看,都出现了从以煤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转变。由于石油和天然气被称为“清洁能源”,热值高而有害气体排放少,虽然在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后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会加速,但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却不会随着能耗的上升而显着增强。

反观中国近年来的情况,进入重工业阶段后却没有出现能源结构的转换,从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看,1999年为24.6%,2004年却下降到22.7%。虽然从2000年以来原油进口量以年均15.7%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已超过1.2亿吨,但是由于同期国内原油产量的增速明显下降,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仍然下降了。这很可能是个长期趋势,因为主要是两个因素将长期限制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向以石油为主转换。

首先是世界能源的稀缺性。由于中国是一个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根据目前预测,中国在未来石油的最大年产出量只能在2亿吨左右,但是从国际比较看,在工业化完成阶段,按桶计算的石油消费量,美国为人均28桶,日本和韩国为人均17桶,中国目前只有1.7桶,只相当于美国的1/16,日、韩的1/10。

美国是世界上最浪费能源的国家,日、韩却是工业化国家中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如果按日、韩的石油消费水平计算,到2030年中国基本上完成工业化的时候,中国的石油总消费量就要增加到36亿吨。由于中国在未来的最大石油产能只有2亿吨,这就意味着将有34亿吨石油需要依靠进口。但是世界石油资源并不丰裕,目前每年世界全部的石油生产量约为45亿吨,其中可贸易量为22亿~23亿吨。尽管世界石油产量和可贸易量还会增长,但是相对于中国的巨大需求来说仍是远远不够的。

日本和韩国也没有什么石油资源,是依赖世界资源完成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向以石油为主转换,但他们从人口看是中小国家,人均石油进口量很高,可石油需求总量却不大。而中国是人口大国,就没有可能依靠世界资源完成这个转换。

其次,中国大量进口石油还可能使进口石油的增长受到严重限制。在目前的世界石油贸易量中,超过2/3为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占有,2004年,美国的石油进口量为6.4亿吨,欧盟为6.2亿吨,日本超过2亿吨。如果中国的石油进口超过了国际石油贸易的新增量,就会影响到发达国家已经占有的国际石油贸易份额,从而引发同发达国家的石油矛盾。因此,中国在未来的石油进口量肯定还会上升,但是进口达到一定规模,不仅有经济的可能性问题,还有政治和外交问题。美国自2001年以来,已经对阿富汗和伊拉克进行了军事占领,目前又在中亚一系列国家不断策动“颜色革命”,还以反海盗为名,在马六甲海峡建立了军事存在,已经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美国近年来的军事部署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中东和中亚石油资源区进行的。如果中国的石油高度依赖某一地区进口,那么在未来的经济安全就会难以预料。

所以从长期看,中国的工业化将很难实现与其他工业化国家同样的能源结构转换,由于中国的煤炭资源相对于石油来说还比较丰富,在未来发展中,中国必将更多地依靠煤炭来支持,因此煤炭在能源消费比重中的持续上升,大力开展节油行动和研发可替代能源将会是一个长期趋势。

二、构建中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7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重要阶段。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我国经济在较长时期仍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石油的需求仍然较大。当前石油消费不断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要检验组成经济系统的非平稳随机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也即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Granger定理(Granger1988)表明,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I(1)变量一定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式存在。由此形成了多种检验协整关系的方法,如EG两步法(Engle‐Granger1987)和JJ迹统计量法(Johansen‐Juslius1988)等。

从国外学者的研究经验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缺乏统一的结论。Cheng和Lai(1997)应用单位根、协整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技术,检验台湾地区在1955-1993年间的能源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Masih(1997)运用协整分析研究了亚洲六国的能源消费和GDP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尼三国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协整均衡关系,而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不存在这种关系。此外,印度存在能源消费到GDP的因果关系,而巴基斯坦和印尼则恰好相反。Soytas和Sari(2003)实证分析了“七国集团”和除中国外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共16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协整分析结果说明,所有国家的两个时间序列的水平值都是非平稳的,但其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七国集团”的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土耳其、法国、德国和日本的因果关系方向是能源消费到GDP,意大利和韩国的方向正相反,而阿根廷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但主要是从定性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方面也主要集中在考察能源需求总量、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中,林伯强(2001)将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引入到能源分析中,通过分析能源需求和GDP、能源价格、经济结构中重工业份额的协整关系,建立了中国的能源需求的计量经济模型。

由于宏观经济变量多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对此我们首先对石油消费和经济增长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我们基于Dickey and Fuller(1979,1981),Perronand Phillips(1988)对单位根的研究工作,来讨论各个变量的单整阶数,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和《BP能源统计报告2005》1978-2004年度数据,运用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单位根检验表明,石油年消费量与GDP均是一阶单整非平稳序列。

第二节 中国节能潜力分析

一、节能的重要意义和我国的现状

节能不仅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建立节约石油资源的经济体系。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目标。

提高能源效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增强产品竞争力,保证能源安全,降低环境损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是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能除了具有市场推动的性质以外,还具有公共事业的性质,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市场失灵的现象。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节能必须由政府来推动,通过政府职能在节能领域的不断强化,采用多种调控手段干预市场。

每增加1万亿元GDP,石油年消费增加129.3百万桶(1764.5万吨)。根据2005年6月发布的《BP能源统计报告2005》和世界银行2005年7月2日发布的《全球GDP2004报告》,1999-2004年,我国每增长1百万美元GDP增加消耗的石油当量是美国的8.2倍,世界平均的6.3倍。2004年,我国万美元GDP石油消费为14.8桶当量,是美国的2.3倍,日本的3.5倍,德国的4.2倍,英国的4.9倍,法国的4.1倍,韩国的1.2倍,瑞士的5.7倍,世界平均的2.1倍,OECD 平均的2.7倍。这些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多地消耗石油,降低石油消费增长,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十分紧迫和重要的。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一是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中低能耗的第三产业(产值能耗为第二产业产值能耗的43%)特别是服务业明显滞后,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而世界平均水平约63%;第二产业中高能耗重化工业比重高,工业化仍以量的扩张为主,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能源消费结构中优质能源比重低;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二是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重点行业落后工艺所占比重仍然较高,企业规模效益较差。三是管理水平低,与节能密切相关的统计、计量、考核制度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低,损失浪费严重。

二、各国节能的主要做法

节约用油、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努力减少经济发展对石油的过分依赖,是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共同做法。一些专家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如Lew Fulton (2004)研究了如何在交通运输中节能的方法。1980至2000年期间,美国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推行节约用油,提高石油利用效率,使其石油消费强度降低了50%。具体的节能政策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制定相关产品、设备、系统的最低能源效率标准,并且这种最低能效标准以法律、法规形式颁布执行,是强制性的标准。其中,提高汽车燃油效率的政策最具有代表性。美国政府在1975年制定了强制性汽车燃油效率政策,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与控制法案,并制定出机动车燃油公告及燃油节约法规。

要求新轿车1985年达到相当于百公里8.55升的标准。据统计,仅2000年美国就节约1.9亿吨原油。第二类是通过财政激励措施鼓励厂家、用户来实现更高的能源效率,这些标准是自愿性的标准,属于市场行为。在第二类中,最出名的就是“能源之星”项目。拥有“能源之星”标识的产品,标志着它是已经被美国能源部和环保署认可的能耗指标,而且一般都比较多地超过该类产品相应的能源效率标准。为鼓励用户购买节能产品,一些获得“能源之星”标识的节能产品可以得到由公益基金提供的资金返还。

自1972年石油危机以来,日本积极开发节能技术,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厉行节约,能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能耗下降30%。1972年至2002年,日本GDP总量增加1倍,能源消费仅增加50%。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基本上实现了能源消耗翻一番,GDP翻两番。但最近几年,能源消耗的增长远远超过GDP的增长。近年的情况是经济增长7%到9%,而能耗增长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