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2004年GDP增长9.5%,石油消耗增长19.7%、电力消耗增长15%。1992年至2002年10年间,中国能源消费增长44%,而日本同期仅为12%,日本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日能效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大产业差距各异。第一产业差距最小,中国每百万美元产值耗能184吨标准油,日本约为80吨,中国为日本的2.3倍。第二产业差距有所拉大,中国单位耗能536吨,日本为84吨,相差6倍。第三产业差距最大,中国为1030吨,日本为51吨,相差20倍。
2.两国在能源生产行业也有差距但不突出。如在石油精炼和化工方面的能耗,中国分别比日本高出13%和25%。中国主要用煤发电,日本则主要使用石油和液化天然气,中国发电热效率为34.5%,日本平均为41%。
3.高能耗行业优劣明显。在钢铁、纸浆、水泥等原材料生产领域,日本企业十分注意技术改良,加大对生产过程中所生热能和动能的循环利用,生产效率较高。中国相关产业技术相对落后,中小企业偏多,形不成规模经济。
4.日本在耐用消费品方面领先较大。日本汽车引擎燃油效率高,车重1500公斤左右的小轿车每升油平均行走距离可达13公里,比同型号的欧洲车多跑2公里,比韩国车多跑1公里。日本丰田公司研制的混合燃料汽车,每百公里耗油仅3公升。
三、主要国家节能节油做法对中国的启示
1.将节约石油资源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2.制定能源法和切实可行的节油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相关的节油法规。应积极鼓励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高耗油产业的比例,降低用油行业油耗,严格限制不合理用油,大力开发并推广节油设备。加快发展资源消耗少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分期分批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4.节油的重点主要在交通运输和石油、石化等工业部门,开发节油型汽车和降低燃料消耗是关键。提高节能降耗措施的可操作性,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工作,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等重点节能工程,推进企业的节能改造。
5.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应着力开发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关键技术,组织实施重大示范工程,加快节约能源资源的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提高节能降耗关键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
6.加快完善体制机制。要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政策手段,促进全社会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能源资源。
第三节 世界主要国家石油储备的基本情况
一、石油战略储备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建设石油战略储备问题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200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审议通过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4~2020)(草案)》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石油战略储备。这是一个正确而又及时的重要决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而又深远的重大意义。具体来说,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石油资源保障。石油不仅是工业的血液,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血液,任何一个国家要从事现代化建设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石油资源。在当今时代,要进行现代化建设,离开石油资源是不可想象的。
我国也是一样,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生产建设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耗石油量也随之迅速增加。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保证石油的持续供应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建设石油战略储备则可以提供保障。
第二,为维护国防安全提供资源保障。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潮流和主流,但国际局势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复杂因素。为了防患于未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国防建设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在加强国防建设的过程中,保持石油资源的持续供应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要做到这一点,建设石油战略储备就显得十分必要。
第三,为平抑油价稳定市场提供资源保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国际石油市场状况的变化给各国经济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减少因价格上扬或供应不足给国家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前几年美国曾因石油供应紧张动用了战略储备。2005年国际石油价格在波动中大幅度上扬,美国又动用了战略储备的石油以图在平抑油价与稳定油市方面发挥作用。从上一章关于油价波动因素的分析结果看,石油储备对于平抑国际油价的波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国际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由于国际经济体系中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相互依赖性,一个国家战略储备的受益人包括了所有石油消费国。从这个角度看,战略储备也是扩大在能源和其他经济领域从事多国合作的方法之一。国际能源机构之所以建议其成员国建立起维持各自消费90天的战略储备量,就是期望通过一个多国储备网络,共同维护国际石油消费国在国际油价波动中的利益。
石油储备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环节,受到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美国是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下决心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当时(1973-1974年)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的石油禁运使美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于是1975年福特总统签署了《能源政策与储备法》,开始由美国能源部负责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石油购买,以及释放销售、设施维护等管理工作,并保证按总统指示在紧急状况下迅速将石油储备投入市场。《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授权美国政府建立储备量高达10亿桶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目前其国家战略石油储备量为7亿桶。日本于1975年制定了《石油储备法》,规定政府必须储备可供90天、民间必须储备可供70天消费需求的石油,并于1980年实现了这一目标。经过30多年的不断完善,日本石油储备制度已成为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欧盟高度重视能源问题,对其能源政策有强烈的紧迫感。欧盟25个成员国已就建立“能源共同体”达成一致,一个有竞争力、统一的欧盟能源市场基本形成。为了保障欧盟内部石油市场的透明度,欧盟国家在进口石油时,必须向欧盟委员会通报进口石油数量和价格。欧盟还要求各个成员国都建立起战略石油储备,可满足90天的石油消费量。
二、各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建立
国际能源署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框架内的一个独立机构。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爆发。为减轻石油价格剧烈波动对经济造成的冲击,美、英等几个主要发达国家于1974年发起成立国际能源署,旨在建立成员国之间的石油储备机制,协调成员国政策立场,开展市场分析,以降低主要发达国家对石油的结构性依赖。国际能源署总部设在法国巴黎,最高决策机构为理事会,由来自各成员国的部长级官员组成。现任署长为法国人克劳德·曼蒂尔,任期至2008年,现已由59岁的日本人田中仲男接替。该组织下设五大业务部门:能源数据局、非成员国合作局、能源技术与研发局、石油市场与应急准备局、长期合作与能源政策分析局。秘书处的主要任务为:收集和分析能源信息,评估成员国的国内能源政策和计划并做预测,研究专门的能源课题并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