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
46321900000026

第26章 节能与储备关系分析(3)

国际能源署成立后,其主要职能是敦促成员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协调在突发事件引起石油供应中断时成员国之间的石油供应与调配,并将成员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量定额为60天的消费量。最初共有16个国家签署了国际能源机构协议,之后陆续增加。目前,国际能源署的成员国已经增至26个。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后,国际社会对战略石油储备的认知度进一步增强,国际能源署将成员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量由60天提高到90天的消费量。我国目前虽已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框架内的能源协调机制,但因我国不具备拥有至少相当于9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战略储备这一门槛条件,还无法加入国际能源署。这意味着我国现在还不能共享相关的能源信息,无法及时对国际能源市场的未来走向做出准确判断并采取应对措施。因此建立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的任务既现实又迫切。

根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所编的《全球能源大棋局》(2005)关于石油储备的归纳总结,现阶段各国的储备构成很复杂,如果按所有权的归属划分主要有两类:一是由进口商,炼油商,销售商和消费者拥有的商业储备;二是由政府控制的战略石油储备。如果按石油储备不同的使用要求来划分,大体可分为可动用储备,指立即可投入市场的储备库存;不可动用储备,指为维持连续作业而储存在管道炼油库中的石油,这是生产和销售正常运转所必需的,不能移作他用的周转性库存量。石油储备的类型有公司储备,政府储备和机构储备三种。国际能源署26个成员国中,只有公司储备的国家占2/3以上,如澳大利亚、比利时、意大利等。采用公司和政府两种储备形式的国家有:日本和美国。采用公司和机构两种储备形式的国家有:捷克、芬兰、法国、德国、韩国、荷兰、西班牙、匈牙利,净出口国丹麦也属于此类。三种储备形式并存的国家是爱尔兰。

国家战略石油储备通常只能用于紧急情况,一般由政府财政拨款,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措施,战略石油储备的存在为政府提供了外交灵活性。在紧急情况下,国家能及时利用战略石油储备,减轻和限制石油武器或石油危机的冲击力,为解决危机和其他一系列问题赢得所需要的时间。同时,战略石油储备还有心理和威慑作用,既为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也让潜在对手认识到战略石油储备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障石油供应,使其不敢轻易考虑动用石油武器这张牌。

三、建立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迫切性

目前我国的石油储备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石油企业和国家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因此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石油储备经验,逐步建立我国的石油储备制度,分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特点的石油储备体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共发生了19次石油供应中断,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是3个月的中断持续时间,有5次,占27%,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内(包括少于1个月、2个月等的各种情况)的供应中断为12次,占63%,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供应中断仅有2次,仅占10%。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世界石油市场的完善,世界石油市场越来越透明、越来越相对稳定,因此,未来的石油供应中断持续时间增大的可能性较低。选定3个月石油净进口量的水平,可以预防世界可能发生的绝大多数石油供应中断。自1980年以来,不少国家都实现了90天石油储备的目标。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的储备水平原则上不应低于90天,当然也不宜规模过大,否则成本太高。

但要看到,不论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中使用的是原油还是石油产品,抑或是两者的结合,国际资源对中国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较高比例地采用国际石油填充中国的战略储备,将使我们走进一个两难的境地:油价走高时不宜于买,国际石油交易商不见得愿意以低价向中国出售石油以供战略储备使用。

如何应对这种复杂的局面?我们认为,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已经成为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于石油这一重要战略物资,我们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以及从稳定供求和平抑价格角度考虑,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石油储备。现实的情况是西方国家大肆制造舆论,似乎中国为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正在影响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中国已经成为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动荡的罪魁祸首。对此,一方面我们要主动做工作,正面予以驳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转变策略,要由明变暗,由统转分,不主动宣传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不试图通过一次或几次购买原油来完成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我们从另一角度进行分析,即采取节能换储备的思路,这样既不会给西方反华势力予以口实,又能悄然实现我们的目标。

第四节 节能换储备的可行性研究

战略石油储备具有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保障石油不间断供给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平抑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已经成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举措之一。目前,有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对我国战略石油储备问题高度关注,提出各种建议和措施。我们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在当前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特别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将国际油价上涨的原因归结为中国石油消费持续增加和努力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上,因此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减少石油消费增长,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是可行的,与此同时,中国节能潜力巨大,通过节能来达到完成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是可能的。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设定了两种情景,模拟分析“十一五”期间以节能换储备的可行性。这两种情景分别是继续保持现有的石油消费增长趋势和适度进行调控使得石油消费增长速度与世界同步。保持目前我国石油消费增长趋势,计算到2010年实现90天储备量的节能目标。

(一)如不采取节能降耗等措施,依现有石油消费趋势,预计2006年至2009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分别为3.9、4.18、4.47和4.75亿吨,2010年我国石油年消费量将高达5.04亿吨。

(二)中国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比例保持稳定,计算到2010年实现90天储备量的节能目标。

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为24.4亿桶(3.328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3%。根据《BP能源统计报告2005》提供的数据,在世界石油峰年来临之前,世界石油供求可达基本平衡,石油生产增长速度能满足消费增长态势。为此我们将中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调整到与世界石油消费增长速度同步,即2010年之前各年,维持中国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比例为8.3%,以此计算实现90天储备量的节能目标。

依此消费趋势,预计2006年至2009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分别为3.46、3.53、3.60和3.67亿吨,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为3.74亿吨。

仍利用上面的公式C2010·X+R(2009)=R2010

R2010/C(2010)/12=3

C、R分别代表石油消费量和节约量,X代表节能效率。

求得X=5.1%

这样,如果从2006年开始启动石油储备,每年按预计当年石油消费量的5.1%作为节能目标,将节约部分全部用于石油储备,并采取逐年渐进增加石油储备的方式,到2010年实现90天的储备量,即完成石油储备0.935亿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沈中元通过中国各部门产品单耗与日本同指标的比较,得出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平均节能潜力保守统计为26%(周大地(2005))。在我们模拟分析的两种情景中,节能目标分别为5.6%和5.1%,远低于26%,因而从一个侧面表明,通过节能,渐进有序地实现战略石油储备目标是可行的。此外,采用节能方式实现石油储备目标,将不会增加预计石油进口数量,从而有利于适度减少对外贸易摩擦,有利于回击境外对中国石油储备种种不负责任的猜测。

以节能换储备,渐进有序实现2010年90天储备目标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