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确那些直接与国民经济挂勾的应用技术专业更受青睐,基础科学成了“冷门”,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分配难也是事实。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事业的整体来看,基础科学不能有削弱,也不该削弱,你所学的专业不会被冷落。事实上,从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从科学家所受到的尊敬中我们可以看到基础科学依然是受重视的。作为年轻人,如果能将个人的选择服从于国家的需要,投身于那些暂时被一些急功近利的人所冷落,但对整个国家科学发展来说却十分重要的专业,为之勤奋苦读、辛勤耕耘,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这是一种高素质、优秀人格的反映。
从科学的意义上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你要学懂、弄通、研究、发展基础科学,没有人文科学知识,没有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不可能的。从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的要求来看,相关知识的广博与专业知识的精通相结合才能增强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也就是说,你对人文科学的喜爱和良好的文学、哲学素养既是你学好专业所必须的,也正是你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有利条件。
你认为自己不是学理科的“料”,只适宜学文科。对这个问题是否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看:1.你不到20岁,无论从哪方面讲,可塑性和潜力都是很大的,这种断然之言有失偏颇;2.一个人在某方面是否真正能有所作为,必须经实践检验。有的年青人自认为是当文学家,艺术家或企业家的“料”,可是经过社会的选择却未必如此,所以,你下这种结论是否为时过早;3.你完全可以不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选修人文科学方面的选修课、辅修课甚至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申请修第二专业,做到“鱼熊掌”兼得;4.退一万步讲,如果你到时经过实践发现自己实实在在不是搞理科的“料”,但由于你所学专业数、理、计算机等基础知识扎实,改行也是容易的。现在无论什么专业的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认为基础扎实后劲足,知识适应能力强,所以只要你抓好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将来的出路是不用愁的。
通过与医生的谈话,接受医生的分析和指导后,某同学对所学专业及自身能力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他遵照医生指点的方法去复习,顺利地通过了期末考试。此后他再也没有出现过考试焦虑问题,对本专业的兴趣也大大增长,并在四年本科毕业之际考取了某名校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得以进一步地深造。
病,原来是为了获益
任某向来学习出色,成绩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然而,初二时有次期中考试,她发挥失常,掉出了前十名的队伍,班主任为此狠狠地批评了她,父母也对她进行了斥责。任某感到很不公平,但又无法申诉,只好把气压在心里不说出来。
两天后,正当班主任在上课时,她突然感到胸闷、心慌、手足发麻、发凉,班主任讲课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一样。
一会儿她就感到心里难受,继之出现手指竖直,抽搐,直至全身僵直,这样一直持续了十余分钟经校医打针后方始好转。从此她学习成绩下降,后来虽勉强进了高中,但成绩却一直不理想。
高一时,由于成绩不太好,故一入校就感到受了冷落,心里很闷。其同桌是一学习较好的男生,两人比较谈得来,在一起谈学习,论人生,不久即成为好朋友。可班主任却认定他们是谈恋爱,反复严肃地找她们谈话,并通知家长。对此家长进行了粗暴干涉,不容辩解,不许单独出门。任某感到周围人都不理解她,十分苦闷。这时恰值期末考试,她担心自己考不好,压力很大,结果又一次发病,症状同上次一模一样。
此后,每逢期中(终)考试临近时就发病。总是出现胸部憋闷,心慌,手足发麻、发凉至抽搐、僵直。父母对此非常关心,带她到多家大医院诊疗,查过心电、脑电及进行过多种血液生化检查,均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大夫让她服用谷维素等药物,亦未见效。无奈之下,父母只得把她带到了心理诊所。
医生在了解了任某的病史及有关检查报告后,告诉她说,她的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只要她努力配合是可以治疗的。医生请她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任某说自己因病引起成绩下降感到十分苦恼,希望医生能尽快治好自己的病。她说自己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哥哥是名牌大学的学生,自己若不能考上大学,别说父母不同意,自己也会无地自容的。平时父母对她要求很严格,母亲经常到学校去了解她的学习情况,尤其重视她的期中(终)考试成绩,所以每逢考前都很紧张,压力很大。
医生:得病后情况还像以前一样吗?
任某:自得病后父母对我管得很松了,几乎我的所有要求都能满足。他们说,让我把身体养好为主,学习是次要的。
医生:那考试成绩呢?
任某:由于得病,自然影响了成绩,考不好也没办法了,最近几次期中(终)考试甚至都没有参加。
医生:那么,你认为得病对你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任某:当然是坏事了,因为有病学习成绩下降会影响考大学的。父母的期望和我个人的理想不就无法实现了吗。
医生:得病对你目前所遇到的苦恼有什么影响呢?你本来在学校里成绩不很好,每逢考试就有压力,担心考不好,教师同学看不起,家长要批评,自己也十分失望痛苦的问题,得病后怎么样呢?
任某:这些问题一得病就顾不上了,因为什么都不如病重要,治不好病不就什么也干不成了吗?
医生:你的病和你病前面临的这些问题的关系怎样?病后你的周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希望你回去认真思考,写成书面作业下次给我看看。
第二次会谈时,任某带来了作业,上面写道“自病后父母及周围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是我意料之外的。病前我处于困境之中,没有任何好方法来解决心头的烦恼和学习上的困难,我只是无声无息地承受,自己独自地伤心难过,但病后大家很容易原谅我,我自己也觉得有病影响了学习,考不好也不能怪我,以前的苦恼暂时没有了……
医生:病前外部环境造成的苦恼都因为得病而消失了,得病又使你认为考不好是“病”的原因造成的,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没能力。这是不是使你因病而获益了呢?
任某:你说的这个问题,我已慢慢地感觉到了,虽然病本身使我非常苦恼。但细想一下得病确实使我摆脱了周围的压力和对自己的高要求。而得病后治病则是父母和医生的事,因此而致的学习下降也是身不由己,毕竟是已得病了。
医生:因此,你便以这种得病的方式来解决使你苦恼的问题,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来摆脱周围的压力。
任某:我并是有意要得病,我也不知怎么回事糊里糊涂就这样了。我的病的确使我很痛苦。
医生:是的,“病”本身使你很痛苦,但如果没有这个病会怎样呢?
任某:没有病,周围人不会原谅我,自己也不会原谅自己的,我同样会心理苦恼,精神压力还要大得多。
医生:所以,虽然得病痛苦,但它却使你摆脱了精神上的压力,你就在无意识中反复应用它了。你回去以后再反复考虑一下我的话,认真剖析一下自己,分析一下你和病的关系。我们下次再继续谈。
数日后,任某再次来到咨询室,告诉医生说:我反复考虑过你的话,我已意识到这个病的确使我多次暂时摆脱了苦恼,获得了周围人的理解,得到了自己的默许。
医生:你能理解病使你能逃避困境,又获得同情?
任某:是的,但它又使我陷入了“病的苦恼之中”,这也是我非常不愿意的。
医生:你现在明白了你为什么得这个病吗?对这个病你想怎么办呢?
任某:我知道由于受到挫折打击,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偶发的这个病帮我摆脱了苦恼,从此以后每逢受到挫折,我就会无意识地、自动地“躲避”到病中去,这个病成了我的保护伞。但从理智的角度上说,病又使我苦恼万分。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今后再碰到苦恼和挫折我会理智地考虑解决,会抓紧自己的学习,而不会再“躲避”到病中去了。
医生对她跟踪观察了近一年,其中经过两次期终考试,在此期间,任某生活、学习上也发生过一些挫折,但却再未出现过以前的那种病症了。
对于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关键在于把潜在的矛盾冲突引入到意识层次,即让患者在意识层次中重新认识引起其疾病的潜意识里的矛盾冲突,一旦患者了解了得病的心理历程,认识到症候的意义所在,其症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往往自动消失。
但患者的这种认识了解并不应该由医生所给。而应是他本人在医生的有意识引导下,经过反复联想、思考、分析而逐渐上升到意识层次的。只有这样,病人才能真正明白自己患病的心理历程。
所以,在本病例中,虽然医生已经看到了“双重获益”是任某病症存在的真正原因,但并没有直接向她说明这一点,而是进行引导,给她时间让她思考分析,使逐渐认识到她的病是处理挫折、苦闷的不合理方法,之所以反复发病是由于潜意识中接受了因病而可以避免考试,同时又可以获得他人和自己的原谅“双重获益”的思想的问题。
由于任某在治疗过程中认真配合,在思索明白了病的起因及症状的意义后,病也就不再发作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论及精神病和神经症时总爱发掘性方面的原因,然而在对一些神经症的临床诊断治疗时,起初并不一定全都要追究到性问题上。而且有些病人在性问题上很敏感,如一味地深究可能造成性的心理压力,反而使治疗过程太过弯曲。所以只要确实找到了症候存在的意义,认识了其现实原因,让患者了解了得病的心理历程,问题就能有效解决,而不必非与性挂钩不可。本病例的成功治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重新认识自我,适应大学新生活
当一个莘莘学子从千军万马之中挤过高考独木桥,捧着录取通知书,跨入大学殿堂时,他的心情无疑会是十分激动的,情绪也定然极为振奋,在他头脑中已编织着一幅幅学生活的美好图像,心中充满了对学生活的好奇和新鲜感,其想象往往融入了各种各样的诗情画意。
然而,当生活初步安顿下来,正常的学习生活开始之后,激动振奋的情绪往往被新的困惑所取代。在适应大学新生活的过程中,这些自信满足、满怀希望和幻想的新同学往往会遇到种种现实的打击和挫折,出现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
如在高中学习期间,大多数同学都是就近入学,在家吃住,生活上的许多具体问题都由家长料理,不用自己操心。而现在一切都要由自己安排,对这种强调独立性的新的集体生活,大学新生就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在管理和教育方法上,大学与高中也存在很多差异。中学的教育中,老师的指导比较具体,而大学里则更强调自学能力。因此对刚入校的新生来说,这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大学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自乡村或中、小城市,生活范围比较狭窄,面对繁华都市生活的冲击,这些年青学生在心理上也会产生许多波动。
能够“金榜题名”的学生,在中学时代都是班上的佼佼者,他们在心理上的优越感、自尊感较强。但进入大学以后,人才聚集,在新的班集体中,名列前茅者总是少数,多数同学都要居于中等甚至中下的地位,这部分同学心中的自尊感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会体验到某种失落和自卑。
总之,年轻的大学新同学们在新生活的适应期中会产生许多心理上的矛盾和困惑。他们想家,怀念中学时代,自我认知失调,自信心动摇,独立性不强,生活不会管理,经济安排失当……
而这些都可以在心理咨询中寻求到帮助和指导,以使那些处于迷茫和失落中的大学新生们增强独立意识,学会自我调整,合理安排学习生活,提高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在新环境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平复心理冲突,取得心理平衡,以坚实的步伐开始人生经历中最有意义的大学时代。
李某是北京市某重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当她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后,并没有大胆地往里走,而是站在门口怯生生地问:“老师,你有没有时间?能不能和我谈一谈?”咨询医生热情地接待了她,向她讲明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鼓励她打消顾虑大胆谈自己的想法。有什么难处,医生会和她一起讨论解决方法。于是,她坐下来开始谈起了自己的问题。“老师,我最近特别难受,已经有两夜没睡着觉了,心跳特别快,白天迷迷糊糊,觉得一点劲儿也没有,情绪十分的消沉和烦燥。”
“是什么事使你这么烦呢?”医生问。
“考试!”
“我从中学到大学,经历的考试次数不算少,怎么还这么紧张呢?”“唉!老师,我跟你从头说吧!我过去是××省×县一中的学生。在中学时我是班上的尖子,在全校也是数一数二的好学生。初中二年级开始担任班上的团支部书记,高中担任班长。老师很信任我,经常表扬我,同学们都羡慕我,工作上也能给我以支持。高考我发挥得较理想,不仅录取在梦寐以求的北京,考上了我理想的大学,而且专业也理想,算是热门专业。接到录取通知后,我高兴极了,我的父母、老师也都为我而骄傲。他们鼓励我到大学后继续努力,我也想,从上学以来,我就没落过人后,到大学我也差不了。”
“到大学以后的情况怎么样呢?”
“唉,别提了!我家乡离北京较远,我来北京报到时已是报到的最后一天,大多数同学都已报完了到。我在班上担任班干部,只当了团小组长,寝室没人负责,我又自荐当了室长,经常劳动打水、扫地,同学们开始对我还行。但有的同学从来不为宿舍打水,就等别人打回来后她们用,我见着心里不高兴,就常提醒她们自己去打开水。提醒的次数多了,她们不乐意,便在背后嘀咕,说我爱指挥别人。
入学不久,军训开始了。说实在的,我们中学对体育课并不重视。特别是进入高三以后,体育课名存实亡,我自己也不拿它当回事儿。军训期间,解放军对我们要求很严,操练不符合要求就当众批评。我动作不标准,解放军纠正我,我自己也觉得走得不好看,心里很不是滋味。那几个对我有意见的同学也不时向我报以嘲笑的目光,我心里很气。
回到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进行了期中考试。在中学时,老师管得很细、自习课也常到班上来。我是班长,和老师比一般同学更接近,老师对我的学习辅导也比较多。到大学以后,老师每堂课都讲很多内容,下课后就很难找到老师,我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复习,所以期中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以前的强项数学才考了70分,别的功课考得也不好,在班是最多是个中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