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入睡还可以,就是觉得睡得浅,不像平时睡得深、沉。觉得好像管学习的那部分脑子总兴奋着,像是“潜意识”在使用。心率也加快了。第二天的体力、脑力都受影响。夜里睡得浅,处在一种半自知的状态,能感到自己的紧张。我小的时候,身体、睡眠都很好,所以后来说睡不好,家里人都奇怪,认为是学习压力太大了。可是现在的学习压力也不算大,但是考前紧张,睡不好似乎成为一种习惯了,总克服不了。
T:你刚才说这种情况上小学时就开始发生,现在已形成习惯了,那么,你自己能不能分析一下,这种考前紧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比如,是不是和你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
C:(沉思了一会儿)是这样的。我从出生后不久直到12岁左右都在外祖父、外祖母家长大,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少。外祖父、外祖母都是中学老师,我和姐姐,还有几个表兄妹住在一起,那时候家教非常严厉,我记得刚上小学时,总听见外祖父、外祖母对我们要求“做好孩子”,“要考高分”。在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之前,家里的气氛就比平时要紧张,四五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都在忙着复习,都想考个好分数。平时的学习也严格要求,记得上小学时有一次抄写汉字;晚上十点多了,我瞌睡得直打盹,不想写了。外祖父就在旁边守着,让我写完再睡,不写就挨打。结果我总是写一个错一个,挨了一顿骂。
T:你和你的姐姐、表兄妹或其他同学是否有学习上的竞争呢?
C:好像有一点竞争,但是不太激烈,因为和他们不是一个年级的,和一个同年级的表姐有竞争。和同学的竞争也不厉害,上小学时我的成绩一直很好。后来上高中时成绩就一般了。
T:你在考试之前的复习情况怎么样?
C:考前有心理负担,这成为考前紧张的思想基础,考前复习不能完全投入,弦不能总绷着,需要放松,分出时间来做做其他事。
T:那你说的心理负担是什么呢?
C:就是怕考不好。我从小就比较老实、敏感、也比较早熟,考试对我来说很重要。
T:就是说这种负担造成了你的考前紧张、睡不好觉,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模式固定下来。
C:是这样的。
T:存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就是说睡不好成为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一种借口,因为你把考试看得太重,这样即使没考好,心里也会平衡一些,给自己些安慰。
C:好像有点儿。比如说到了期末考试,前一二门没考好,后几门就不想再复习,然后把考不好归为睡不好造成的,不过这不象是最主要的原因。我在学习上从不偷懒,自律性比较强。我觉得我考不好和睡不好觉还是有直接关系的。
T:你想过一些办法克服这种考前紧张、睡不好觉吗?
C:因为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很长了,我也想过一些办法,就是一些分散精力、减轻紧张的方法,比如睡前数数、吃保健品、练气功等,但是效果都不明显。
T:看来主要还是心理问题。
C:是的。
T:刚才你谈到了家教对你的影响,说明你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严厉的家教,特别是对学习成绩的严格要求,会对你的考前紧张产生重要作用,另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说,你把考试看得很重要,考试对你是否有其他特别的意义。
C:(想了一会儿),你说的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我以前还没这么想过。我呢从小就比较早熟,比较懂事,初中时就读康德、爱因斯坦的书。我把从小的理想和考试挂钩,考得好我会很高兴,一旦考不好我会好长时间不开心。
T:今天时间不早了,先谈到这里,你回去以后再从考试对你有何意义方面挖掘挖掘,我们下次再谈。
C:好的、谢谢。
(第二次会谈,C如约来访)。
T:你好,上次我们谈了有关你考前紧张的问题,记得最后我让你挖掘一下考试对你来说有何特别意义,也就是说,为什么考试对你那么重要呢?
C:这个问题我回去考虑了,我觉得确实是有思想根源,主要还是受小时候的影响,那种固有的观念——非得考好分数不可。姥爷、姥姥是那种正统、严格的管教方式,我的自律性又太强,所以在潜意识里把考试看得太重了,小学、中学我都是优等生、班干部,一旦考坏这些东西就没有了,很难想象失去这些东西自己会处在什么位置上。
T:看来造成你考前紧张的不单是考试本身,还有一些与考试相关的其他因素掺杂在里面,你需要用考得好来巩固你的好学生、班干部形象,或者说:“我是一个好学生就得好”,二者共同作用构成了“我一定得考好”的信念。
C:您说得太对了,现在回想起小学、初中那些时候确实是这样。我从小就老实、听话,上进心强,受到老师的喜欢,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就是刚上小学时,老师就指定我当了班长,后来转过几次学也一直是班长、学习委员等。真的难以想象,这些围绕在我身边东西,怎么说呢,这些“光环”吧,一旦失去的话会是怎样的情形。
T:所以说你对考试的这种看法,或者说“我一定要考好”的信念,让你在小学,初中一直是好学生、拔尖,同时也给你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特别是当考试有失误时。
C:确实是这样。想想当时每逢考试,家里的气氛就相当紧张,处在一种“临战”状态。不过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这种情况会缓解一些。
T:你能否预期一下,将来你再遇到考试时,还会像以前那样紧张吗?
C:可能还会有一点儿。比如现在在大学里,每次期末考试之前难免还是有点紧张,不管这门课复习得充分不充分,或者重不重要,这种紧张感总也消除不了。
T:经过我们这么长时间的交流,看来你已经认识到了你以前对于考试的看法有些偏颇。而且,你现在对考试的态度已经有所改变了。这也正是我想给你指出的,通俗点说,就是希望你能以平常心来对待考试,逐步消除以往形成的对考试的不适当的态度,而以正确的适当的态度来对待它。这一点我想不用多讲,你也能明白的。
C:我想是的。
T:再有就是要加强自己的信心,比如说,考前安排好复习,能有充分的准备,自信心就会增加一些,紧张程度自然会有所降低。
C:还有一些增加自信的方法吗?
T:你还可以采用自我语言暗示的办法,比如在考前对自己说:“这个考试我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肯定能考好;”或者“这个考试不重要,应付过去就行了”等。
C:这个办法好像以前也用过,假如考试真的不重要,这种方法还有用,但要是考试真的非常关键,我再暗示“考试不重要”就不行了。
T:自我暗示不是让自己骗自己,而是找一些积极的、正性的语句来给自己强化,比如你可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个考试很重要,我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如果能正常发挥,就一定能考好……”
C:(点头)
T:另外,从你反映的情况来看,你大可不必为考前几个晚上睡不好而担心,因为你的这种情况许多人都曾遇到,有的情况甚至更严重,再说,考前头一二个晚上睡不好和考场上不能正常发挥之间也无必然联系。你以前可能形成了这样的自我暗示:我晚上没睡好,一定会影响我在考场上的发挥。如果是这样必须消除这种暗示,而代之以这样的暗示:“一两个晚上没睡好就没睡好吧,我还是照样考试……”。而且,确实没有多大的影响。
C:我以前还从来没有这样想过,我总是担心睡不好,结果越担心越睡不好。
T:所以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你担心睡不好是没用的,想要消除这种担心也是没用的,最好的办法是不必去在意它,听之任之,顺其自然。如果你总是担心,有的时候会影响你对睡眠的主观感受,本来睡好了,你却觉得还没睡好。即使是真没睡好,也没什么关系,该怎么考试就怎么考。
C:您说的对我很有启发,但我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虽然能够在主观上认识到在考试前不必紧张,可是生理上的一些变化还是很难控制,比如知道要考试了,就会出现出汗、心跳加快等等。
T:针对这种情况,我想放松训练对你会适合一些,你不是说知道考试来临的紧张感使你的生理发生变化了吗,那我们就用肌肉的放松,生理上的放松来克服它。
(以下放松训练内容从略)
C:这种放松训练是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呢?
T:是的,你可以做之前设想一种情境,想象明天有一门重要的考试,然后做训练来达到放松。当然在真正的考试之前也可以做。
C:您前面讲过“顺其自然”,对我启发很大,您能再具体地说明一下怎么做就是顺其自然呢?
T:首先你应该认识到你的这种考前紧张基本上是一种正常现象,你应该接受它,而不是为此担心、恐惧,或者千方百计去克服它,事实上你想得越多,越去努力地抵制它,它的反作用会越强,越不能让你放松。反之,你如果不去在意,不理会它,你的注意力自然就会转向别处。“紧张就紧张吧”,“没睡好觉就没睡好吧”,该怎么复习照样复习,该上场考试就去考试。
考前紧张,自然而然,你若主观努力去克服它,反倒徒增压力,注意力不要放在自身的紧张情绪上,而是多想想怎么安排复习等等。我们的目的不是去消除这种紧张,而是带着这种紧张去复习、考试,照样发挥水平。
C:谢谢您,我会按照您说的去做的。
考前紧张,睡不好觉,本来不是什么大问题,本例中的来访者因为这种情况形成的时间较久,思想上有一定的压力、负担,所以前来求咨。咨询者首先耐心细致地了解情况,澄清问题。工作的思路很清楚,首先是让来访者对于考试的认识和态度有所转变,善于启发对方的提问,逐步挖掘出形成这种认识的思想根源(幼时经历,考试对来访者的特殊意义等),根源找到了,认知转变就容易进行,这种启发的方法比单纯说理的方式更为有效。其次,针对考前紧张、失眠(其实算不上失眠)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自我语言暗示、放松训练、顺其自然的态度和方法。最后给来访者讲解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道理和具体实践方法,使来访者收获很大。
从咨询技术上说,认知转变、行为训练、森田式的讲解都有所运用,是一种整合的方法。
不要“管教”要“引导”
心理老师:
我是一个十岁孩子的父亲,怀着十分苦恼的心情向你求教,对于我的孩子,我该怎么管教?
我的孩子是一个还算聪明的男孩,孩子小时,是那样的机灵、可爱,使我这做父亲的把满腔的希望都寄予了他。我想,孩子的将来应比我强,孩子应该更有所作为。可是,等到孩子长大上学,他的表现却是那样的令我失望。已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却还整天淘气,成绩逐年下降,数学竟然不及格。孩子的心也变得越来越野了,每天不到我和他母亲逼他,绝不会自己去做作业,即使做了,也是应付、搪塞。
望着他作业本上的那些大“×”,我可真是恨铁不成钢呀!我哄他,骂他,打他都用过了,可最终仅仅是引起孩子对我的疏远和冷漠。
我是孩子的父亲,我爱孩子,也多么希望孩子爱我呀!可我又怎能忍心看着孩子这般没出息,这般无能呢?
我已经无计可施了,孩子的顽劣已使我痛苦不堪。我的孩子还会变好吗?我该怎么办?老师,请你给我出点主意吧!
一位苦恼的父亲
×××
×××同志:
你的来信我已看过。可以看出你是一位深爱着孩子的父亲。对你的苦恼,我深表理解。对此,我想谈以下几点看法供你参考:
你的孩子很顽皮,也很聪明,要求被别人尊重的欲望也一定很强。
对孩子应当引导培养,而不是“管教”。
要培养孩子,必须了解孩子发展的需要,提供发展的条件,并加以引导。对于儿童说来,管教本身便是一个错误的概念。管教的渊源或许可以追溯到封建的“三纲五常”,其实质是家长根据自己的经验与意愿,固定孩子发展的模式,而不考虑孩子的特点。
“管教”很难以至于无计可施是必然的,“管教”意味着一种强制。现在的孩子成熟早,发育快,一个个独立的欲望很强,但思考的能力却相对较弱。因而,管教造成的是一味着目的抵抗,是对家庭的疏远和所谓“心越来越野”。孩子往往通过玩,甚至无聊地耗时间,寻找一种对强制的解脱。
孩子是富有个性的人,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孩子的热情,孩子的主动,孩子的探索。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尊重、平等,以及类似朋友的交流。
比如,晚上叫孩子做作业、学习。“××,你该学习了!”这种要求实际上相当于命令。这种命令的结果,不仅孩子的学习变成了为父母而完成的任务,而且可能引起孩子的对立和反感。
心有不满、为父母而完成任务,自然很容易成为一种应付,一种搪塞。
如果父母用一种商量的口吻说:“××,你今晚有什么打算吗?”,那么孩子往往乐于接受,并且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学校的任务。
“管教”孩子的父母,常常是看不起孩子的,认为孩子对学习任务没有责任心,而需要他们为孩子记住,并不断下命令。其实,学习是孩子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学习任务不可能记不住,只是如果家长常常“操劳”,替孩子记住,下命令,那么孩子便会习以为常适应家长的命令,而削弱自己的责任心。
责任心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对孩子使用商量的口吻进行引导,平等地征求孩子的意见不仅能够满足孩子的“欲望”,而且使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使得孩子对自己的时间,对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得好好想一想,学会自己成熟地主宰自己的生活。
当然,与孩子商量应该注意情景、口气、时间,与孩子的交流也应该注意创造一种融洽的气氛。
管教型的家长总是提出学习的要求而忽视造成学习的气氛。事实上,如果孩子有几个喜好学习的伙伴,如果孩子对学校的生活感兴趣,如果家长能够经常抽空与孩子谈谈伙伴,谈谈学校的生活,谈谈班集体,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无疑是积极的。
感觉到被人所注意、所关心,往往能激起人的积极性,激起人的内在动力,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
应该意识到,孩子毕竟是孩子,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对孩子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管教型的家长常常并非如此,对于孩子的错误,他们信奉的是惩罚。心理学研究表明,惩罚不可能带来孩子行为的根本变化,惩罚针对的是结果而不是孩子的行为过程,只能带来表面的变化而引起较大的副作用,因而惩罚的教育方式是被动的,消极的。
对孩子的真正培养应该是关注孩子行为的始终,发现孩子的优点与积极方面,及时、真诚地予以赞扬,并帮助孩子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学会主动借鉴他人,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一样是丰富而复杂,并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应从孩子的角度去培养孩子,而不是用自己的模式去管教孩子。
所以,对你的孩子,你不必失望,你的孩子并不是怎样的坏孩子。你的孩子依然是机灵的,可爱的,只是你太过于在意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的特点,忽视了孩子许多美好的、可爱的地方。因此,你不妨改变一下对孩子的看法和教育方式,尝试着从孩子的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发现一些可爱的东西,并给予赞扬,尝试着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我想,你的孩子会改变的,最终你会看到孩子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