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咨询家对这种心理冲突的表现做了有趣的描述,儿童看电视喜欢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可以说,把世间一切的人看成不是好人便是坏人的观点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
人哪有不犯错误的呢?绝对的好人是没有的。……即使世上的人可以大致分为好人和坏人两类,心理冲突者也很难归到任何一类里去。说他是坏人么,他经常后悔,良心还蛮好的;说他是好人么,他又老改不了,知错不改,这种良心又有什么意义?也许可以说,心理冲突者是坏人之中最好的,也是好人之中最坏的,或者说,他们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的人。这也可以说明,精神分析者为什么要“采取等距离立场”的理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病人看清楚他内心世界里冲突着的双方。如果你站在“好”的一边,病人“坏”的一面便会挺身而出;如果你站在“坏”的一边,病人“好”的一面便会突出起来。弗洛伊德称此为阻力,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4.对未来没有信心,却也绝不甘心。就像经常后悔一样,他们对自己、对前途总是缺乏信心,容易一蹶不振,万念俱灰。他们也会对自己的一些成绩而沾沾自喜,但是这种感觉稍纵即逝,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评价与动力。稍遇困难或挫折,就又会陷入一筹莫展,怨天尤人。他们喜欢做比较,结果常常是“人比人,气死人”,他们常常慨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而往往他们又对世故一窍不通,始终也学不会。自视清高,却又缺乏任何情操和激励行动的理想。没有明确的目标系,第一步、第二步的目标是什么,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是什么,都不明确。而绝不甘心则表现为没完没了的自我挣扎,在原地踏步不前,或到处求医问药,总想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治好他的病。“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是这些人常有的心理体验。当然,这种不甘心,也是来访者求治动机的一部分,咨询者要善于利用和引导,使之成为促成改变的积极因素。
5.模糊而强烈的委屈感。仿佛整个生活都欺骗了他,周围人都待他不公。这种委屈感是弥散性的,它并不限于少数几件事,这种委屈感也是根深蒂固的。一方面,委屈的不在于表面的荣辱利害,而是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另一方面,委屈似乎并不只是源于眼前的处境和麻烦,而是在若干年前甚至童年就似乎早已埋下了种子。再者,这种委屈感牢牢地占据了病人的心,欲罢不能。重大的、不幸的生活事件总会在一般人的心里留下清晰的印象和记忆,而心理健康者的委屈感,其强烈程度与记忆和观念的清晰明确是成比例的。心理冲突者的委屈感却是模糊而强烈的,即使咨询者帮助其回忆分析,他们也还是说不清楚,甚至感到有苦难言,无从说起。是好心不得好报,还是为别人做嫁衣裳,费力不讨好;是怀才不遇,不被人理解,还是蒙受了奇耻大辱或者不白之冤;是这世上恶人太多,处处陷井,还是自己不争气,缺心少肺……似乎都有那么一点儿,但又都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这是心理冲突的又一种典型表现。
有了委屈就得找人诉说,无怪乎有人称神经症为诉苦病或抱怨病,这种命名尽管不太恰当,但至少抓住了一种典型表现。诉苦的目的是得到同情、关怀和帮助,抱怨往往意味着推卸责任,与之相反,独立意味着对自己负责,心理健康者不会怨天尤人,因为他们知道愉快和幸福不能靠别人施舍,精神痛苦也不能让别人代替和承担,“牢骚太盛防肠断,心物长宜放眼量”,他们会去努力争取,不断进步,而心理冲突者却总是在原地打转,停滞不前。
6.完美主义。这是许多心理冲突者,尤其强迫性神经症的心理冲突者的一种典型倾向。完美主义意味着无论大事小情,都要做得十全十美、完美无缺。既要做女强人,又非得是贤妻良母不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实际上,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而非要做到十全十美不可,便是自我苛求,而结果又常常是自我挫败、深刻的自我不满、持续的自我折磨。一位作家写道:“我内心的恶霸总是用原则或规范的名义欺侮我,这个恶霸总是跟我讲道理,那道理归根到底就是完美主义。”完美主义者的心中似乎有没完没了的清规戒律,他们做事也是谨小慎微,生怕犯错。
“完美主义的孪生兄弟是丑化现实”,因此,完美主义者也常常是愤世嫉俗者。厌恶是他们的一种占优势的心理,他们厌恶一切,包括他们自己。他们会觉得周围处处是病毒、细菌,自己的用具别人一概不许碰,一刻不停地洗手,直到将一双手洗得掉了皮,认为这样才算干净,而实际上他们可能长时间不洗澡、不换衣。他们会没完没了地重复一些毫无意义的动作、行为,铺床叠被、整理物品、关门上锁、反复检查……所有这些,都是内在心理冲突和紧张的表现。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丑恶的一面,只是我们大都能妥善地对付它,但是,心理冲突者却不愿承认、接受这一点,一旦出现一些丑恶的想法或念头,便惊恐万分,认为是大逆不道,想法拼命压制,而事实上有些思想情绪单靠压制是无法消除的,它像一只皮球,你越去猛拍重压它,它反倒蹦起得越高。于是出现恶性循环,衍化出各种离奇的症状。
7.不安全感。主要是指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身体疾病、不幸的生活事件、人际关系紧张、不可控因素的增加……都可以加剧这种不安全感。杀人越货、交通事故、火灾水患、绑架勒索……这些事情天天都在发生,可是大多数人都能踏踏实实地活着,并没有强烈和持续的不安全感。客观世界里的危险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最大的不安全潜伏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我”是每个人可能的最凶恶的敌人。不接受自己,等于抹杀自我,不接受自己也就无法理解自己;同样,更难接受别人、理解别人。
你是你,我是我,没有沟通,没有“我们感”。“这样的生活实在太可怕了,因为我是完全跟别人隔绝的、孤立的。”许多心理冲突者诉说自己内心孤独,恕不知这种孤独是自我封闭的结果。他们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然而对于自己、对周围人却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也知道苦酒是自己酿成的,因此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治好自己的病,别人帮不上忙,实际上他们自己往往无能为力,只好作茧自缚……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强调社会情感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是很有道理的。球迷们看到精彩的射门,大家欣喜若狂,这是一种强烈的“我们感”,朋友中有人乔迁新居?大家前来举杯相庆,这也是一种“我们感”……成功的心理治疗总是使来访者有过“我们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