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影响孩子健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事实上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如果孩子如父母所愿有出息,有作为,这固然好,但是好多家庭都会面临一些苦恼,例如父母与孩子之间不互相理解,甚至有的孩子在心理、性格和行为上产生了一种让父母无法接受的变化,其实这在很大原因上是我们的家庭本身出了一些问题,而影响到了我们的孩子的心。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一个优秀的家长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
初中生的年龄约12~15岁,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属于青春期,但同时也有人称之为“断乳期”、“危险期”“反抗期”“躁动期”“人生峡谷期”等,这一时期是个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心理也会产生系列变化。
例如,独立性增强,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十几、二十年的事。孩子的独立性的发展有三个明显时期:第一个在1岁左右,孩子学会走路以后,他有了一定的活动自由,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第二个独立性的表现在3岁左右进入幼儿园后,语言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有了自己的交往空间,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小小的社会空间,独立性也更强了,但这两个时期的独立性表现很容易被父母忽略,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独立性主要是行动上的表现,父母觉得自己能完全能把握孩子。而青春期阶段的独立性有它的特殊性,主要是心理、思想上的独立,具体表现在:
1.成人感增强
随着生理发育逐渐趋向成熟,孩子在心理上也觉得自己是个大人,同时也希望别人把他当成大人,不喜欢大人重复的唠叨,同时喜欢模仿大人。
2.开始产生反抗心理
反抗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外显的,直接和父母顶嘴冲撞,不管父母说的是对是错,一概不接受;另一种是内隐的反抗,表面上虽不反抗,但内心或行动上却对父母说的置之不理,同样令父母头疼不已。
到了中学,孩子要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的话,反倒是发育迟缓的表现。家长应该试着把孩子当大人,平等对待他。但承认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放纵。
另外随着年龄的长大,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了,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到了中学,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包括自己的身高、胖瘦都开始在意了,有的甚至因为自己外在形象不满意而自卑。他们会开始注意穿着打扮,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2.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小学时孩子更关注别人,关注自己的外部世界。而现在他们经常会反问自己:在别人眼里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的能力、我的人缘究竟怎么样?为什么我会不如别人?等等。
3.自尊心强的孩子都希望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家长。孩子开始希望得到父母及朋友的尊重,不希望父母总以责骂的语气和他说话,他会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
还有就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情感方面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丰富但不稳定,这一时期情绪情感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各种矛盾所致。如生理上接近于成人,而心理上离成人标准还很远;自己认为自己有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却又不被社会承认;对过去的依恋和对将来的迷茫等等。他们时而处在情绪的颠峰,时而处于低谷。这时孩子的苦恼、困惑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发泄,那就是找人倾诉。他们对父母采取封闭式,但对朋友是开放的,他们的很多问题更愿意与同龄朋友诉说。孩子渴望朋友,希望通过他人的评价来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家长要理解。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孩子,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案例分析
贪吃暴食为哪般
爱吃零食是许多女孩子的共同特点。闲暇时,她们总喜欢掏出一包包、一袋袋各种各样的吃食在那津津有味地品尝,边吃边聊,叽叽喳喳,惬意无比。有这种爱好,偶尔满足一下口欲的女孩不在少数,也无伤大雅。然而这种“爱好”若是过了头,整天不停地抓着东西往嘴里塞,甚至暴食,那就有些不正常了,尤其当这种“贪吃”现象与心情变化挂上钩时,就应该考虑是不是存在某种心理障碍,患上了贪食症。
雷某是一名大学一年级新生,最近她就出现了这种暴吃暴食而不能自制的怪毛病。她每天都要去商店买一大堆零食,无论在寝室、教室还是路途上,都吃个不停、嚼个不停。一走进食堂就更无法遏制食欲,只要食堂卖的食品她都要吃一遍。吃了饺子想吃包子,吃了包子想吃烙饼,看到小点心又要吃小点心,非要吃到胃被撑得难受才算罢休。如果想吃的东西没吃,就会没心思上课或上自习。晚上连觉都睡不好。
由于不断地暴食,使身体明显发胖,变得越来越臃肿,雷某苦恼不已,一再发誓再不吃零食,再不滥吃了。但一走进商店、一走进食堂又无法控制自己,尤其是心情不好时就吃得更凶。吃多了消化系统负担很重,所以老是昏昏欲睡,上课打不起精神,晚上不想上自习,早早就睡觉了。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为此,她内心十分痛苦,几乎对自己失去信心,苦闷之中她走进了校心理咨询中心。
医生听完她的病症自述后问她:“你去医院检查过身体吗?”雷某说:“没有”。“那你先去医院检查一下,看看身体是否有病,例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如果检查结果身体没病,咱们再一起探讨原因。”
几天之后,雷某又来到咨询室,说她去医院检查过,身体没有病。医生问她:“这种暴食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是否一直是这样?”“从初中就开始了,但不一直是这样。上高中后我立志要考上名牌大学,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很好,那时症状就好多了。后来我考上了这所大学,但大学并不像我想象这样美好,尤其是对像我这样相貌不佳的人,学习再好在这里同样要受岐视,于是不久我暴吃暴食的病又犯了。”雷某说。
医生探问她初中贪食的原因,问她是否有何早期因素与此有关。
提起幼年,雷某显现出一种十分伤感的情绪。她很小时,由于父母工作十分繁忙,就将她寄养在奶奶之家,奶奶同叔叔婶婶住在一起,叔叔有一个比她小的女儿,她与堂妹一起吃睡,一起玩耍。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她发现周围的人都特别喜欢堂妹,在众人面前人们总是夸奖堂妹长得漂亮,逗人喜爱,有好吃的、好玩的东西都愿送给堂妹,常常把她冷落在一边。
她的父母每隔一段时间到她奶奶家看她一次,每次来都是给堂妹带件漂亮的衣服或其他礼物。堂妹虽然年纪较雷某小,但个子却比她高,因此她常常是捡堂妹穿剩下的衣服来穿。这一切深深地刺伤了她幼小的心灵,她恨堂妹,恨周围的人,更恨自己的父母,认为连自己的父母都嫌她长的丑而不喜欢她,不给她买漂亮衣服和玩具,让她穿堂妹穿过的衣服。进而又恨父母为什么将她生得这么丑。
上学后,雷某回到父母的身边,经常跟父母赌气,发脾气,抱怨父母让她长得这么矮这么胖。她食欲很好,母亲就劝她少吃点,节制一点,就会瘦下来。听了母亲的话她更为气愤:“是你们将我生的这么丑,小时候在奶奶家有好东西大家都给堂妹吃,今天还不准我吃,你越不让我多吃我越要吃。”于是变本加厉地暴吃,每次吃得胃里很难受,当看到母亲生气和无可奈何的样子,她心中就有一种快慰,认为暴食多吃是对父母的一种报复,也是对幼时被人岐视的一种补偿,所以更加无节制地进食。在中学时,雷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而堂妹则成绩很差,连高中都没考上,这使她非常高兴,立志要考上名牌大学,要用出人头地将人们集中在堂妹身上的注意力拉到自己身上来,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段时间内她很少发生暴吃贪食状况。经过努力她成功了,考上了全国名牌大学,一时间人们的赞美、羡慕、崇敬之声不绝于耳。高考胜利的光环笼罩着她,使她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可好景不长,来到大学后,她立志要干一番事业,除了功课学习外,她还努力参加一些社会工作。一次她报名参加竞选学生会干部,结果失败了。她自感演讲稿写得很精彩,临场发挥也不错,班上一位比她表现差的同学入选了,她为什么就被刷下来了呢?她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还是归咎到自己的长相不好,被人看不起,这使她重又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寒假回家,看到连高中都没考上的堂妹凭着一副“美人胚子”的面孔进入了一家外资公司,当上了公关小姐,每日大把大把的票子往口袋里装,比原来更神气了。在堂妹和众人面前,她那高考胜利者的光环已不复存在,人们的赞誉声仍围绕着她的堂妹。于是她感到一切都破灭了,这使她对父母已开始淡化的恨又陡增,回家向父母发脾气,不断向父母要钱,回校后又开始暴吃暴饮,以此来发泄内心的愤恨。
详细了解了以上情况后,医生终于诊定雷某患得正是心因引起的贪食症,由于她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行为上就表现出贪食这种不良习惯。一个人的情绪若与某种行为经常联系在一起,经一定的强化后就很容易形成习惯。以后只要处于一定情绪之中就会“自然”出现有关行为。这种“自然”出现,会使人感到宣泄和放松,而要改变这种习惯,则会感到十分的困难和不适。雷某的贪食正是其对父母不满情绪,对母亲劝告的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而她难以自制贪食行为,原因也正在于此。
因此,要帮助她克服贪食现象,不能简单地从行为入手,而应帮她找到贪食症背后的东西。于是医生仔细深入地帮助她分析和认识这些事情发生的背景和真正原因。例如她十分恨自己的父母。医生就帮她分析幼时她父母给其堂妹买衣服和礼品的目的:“你的父母由于工作忙不得不把你寄养在奶奶家,那时你们家里生活困难,你的父母省吃俭用节省下来钱为你堂妹买衣服,其目的是为了搏得你的叔叔婶婶的欢心,免得你在他们家中受到嫌弃受了委曲,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爱。”
“天下父母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儿女的,别说长相如何,就是残废,那份情爱也不会减少一分一毫。他们当时没有给你买新衣服,而让你穿了堂妹剩下的衣服,那是家庭生活困难所致,父母是不得已而为之。哪个父母不想把自己的儿女打扮的漂亮可爱呢?”
“至于说你的长相,那是‘上帝’给的。就如同你不能选择父母一样,父母无法选择你的长相,这是自然力,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怎么能怨你的父母呢?你的母亲劝你节食,是为了帮助你摆脱由于身体肥胖而带来的苦恼,这难道不是为你好吗?当你无端向父母发脾气的时候,他们总是容忍,这正是想用自己挚爱的心来唤起你的理解……”
在医生的分析下,雷某逐渐领悟到父母的所作所为实质上都是为了她好,开始理解父母的深情,后悔自己对父母的态度,并承认自己用这种暴吃贪食的方法发泄不满,向父母施以报复不像是成年人所做的,而是儿童般幼雅行为。
领悟到这些道理后,雷某在随后的日子里症状明显好转,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食欲,按照医生的要求,她积极参加了一些体育锻炼,继续努力参加社会活动,而学习状况随之有了好转,该学期末,她获得了三等奖学金,并在系学生干部增选中获胜,担任了系学生会社会实践部副部长,人开朗了许多,而贪食症状也消失了。
在关怀的阳光中告别缄默
家庭的温暖、和谐、巩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不良的家庭环境很容易使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当家庭中发生父母离异这样的重大变故时对儿童那幼小的心灵所带来的冲击和创伤更是无法估量。很多儿童因此犯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九岁的小钱某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
钱某八岁时,父母亲在经过无休止的争吵后终于离异,她被法院判给父亲。她父亲不久又重建家庭,继母带来了一男孩,那男孩与钱某年龄相若,经常欺负弱小的钱某。一日,钱某忍无可忍与他发生了争吵,继母发现后,不分青红皂白地对钱某来了一通训斥及谩骂。可怜的钱某什么也不敢说,只能在那无助地默声哭泣。哭了一阵后,她慢慢地靠在椅子上睡着了。
醒来之后,她感到头晕、害怕、头部不适仿佛有什么东西压在上面似的。从那开始,她对周围的一切再不感兴趣,不愿意见人,也不愿意讲话,只能回答父亲简单的问话。而且,从此她再不与家人同桌吃饭,在学校不讲话,也不与同学一起玩,老师上课提问题她一律不回答,下课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教室里发呆。她父亲脾气暴躁,见她这副模样,就经常打她骂她没出息,是累赘。老师找她谈话及家访时,她也仍然不讲话。经常表现出害怕、恐惧的情绪,尽力地回避外人,有时候呆呆地坐着暗自流泪。就这样恍恍惚惚地过了一个月,生活和学习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而这种缄默、孤独、回避的症状也日益加重。
他父亲失去了耐心,猜想她思念生母,便把她送到生母家里。母亲见孩子这般模样,十分心痛,尽量地给她以关心和照顾,领她出去玩,同她谈心。慢慢地钱某的症状稍有好转,能够回答母亲的简单问话,不过讲话时有口吃。而对外人,她仍不讲话,尤其害怕见到继父,不敢与继父同桌吃饭,问话一律不回答。有一次母亲与继父发生争吵,钱某当场吓得直哭,此后病情又加重了,食欲剧减,一言不发,也不能去上学了,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家里一来外人,她就马上躲藏起来,而且很怕光亮,只愿意在阴暗的角落里坐着。最后,她母亲也被她搞得心烦意乱,有时也发脾气训斥她。—天,钱某离家出走,两天后派出所的民警同志在车站的角落里发现她,将她送回家中。
母亲实在感到无奈,便携同她一道来到心理诊所求助。医生经过分析,诊断为儿童缄默症。
缄默症是指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疾病,智力发育也无障碍而表现的缄默不语。具有这种症状的儿童在发生缄默以前,一般智力发育正常,已具备相当的言语能力。起病原因一般与受惊、恐惧、生气等精神因素有关,部分病例与家庭遗传因素有关。起病后,患儿表现为在某种环境或某些人面前拒绝讲话,大多数在学校中持续地缄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有的孩子在家中能正常讲话,但仅仅是选择性地对个别人讲话,还有极少数患儿对谁也不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