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57

第57章 兑兑为泽

兑上兑下

【原文】

兑①:亨。利贞。

【注释】

①兑,本卦为同卦相叠(兑上兑下)。兑为泽,两兑相叠,有两泽相连,两水交流之象,喻上下相和,则团结一致,朋友相慕,则切磋讲习,这是一个令人欢欣的场面,所以卦名曰兑。兑,《彖辞》说:“兑,说也。”说,即悦。

【译文】

兑卦:亨通。吉利的贞卜。

【原文】

《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①,说以“利贞”②,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③,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注释】

①刚中而柔外,本卦九二、九五阳爻,为刚,分居下卦、上卦中位,是为“附中”。六三、上六阴爻,为柔,分居下卦、上卦外位,所以说“柔外”。这种卦象显示,君子内秉刚健之德,外抱柔和之姿,坚行正道。

②说,取悦于民。以,连词。利,与人谋利。贞,贞正,犹言坚持正道。

③先民,引导大众。

【译文】

《彖辞》说:兑,就是喜悦的意思。君子内秉刚健之德,外抱柔和之姿,以团结协和为愿望,以利人利物为存心,坚持正道,所以能够顺乎天意而合乎人心。以悦民之道引导大众前进,大众将不顾劳累而追随,以悦民之道引导大众冒险,大众也会不顾生死而赴之。悦民之道的伟大作用就在于大众因此而劝勉奋进,共济时艰。

【原文】

《象》曰:丽泽①,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注释】

①丽,王弼说:“丽,犹连也”。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为两兑相叠,兑为泽,两泽相连,两水交流是兑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广交朋友,讲习探索,推广见闻。

【原文】

初九:和兑,吉。

《象》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①。

【注释】

①疑,高亨说:“疑,借为碍。《说文》:‘碍,止也。’即阻止之义。”可备一说。

【译文】

初九:和睦欢喜,吉利。

《象辞》说:和睦欢喜之所以吉利,因为人际邦交无所猜疑。

【原文】

九二:孚兑①,吉,悔亡。

《象》曰:孚兑之吉,信志也②。

【注释】

①孚兑,被俘而不恐惧,犹言优待俘虏。

②《象辞》释“孚”为诚信,与经意不合。志,沙少海先生说:“借志为之,用如代词。”

【译文】

九二:优待俘虏,吉利,没有悔恨。

《象辞》说:以诚信待人,人亦热忱待之,之所以吉利,因为互相之间有了信任。

【原文】

六三:来兑①,凶。

《象》曰:来兑之凶,位不当也②。

【注释】

①来,招来,归服。

②位不当,此以六三爻象、爻位为据。六三阴爻而居阳位,喻人之所行与其地位不相称。

【译文】

六三:以使人归服为乐,蕴藏着凶险。

《象辞》说:以使人归服为乐,蕴藏着凶险,因为力小而任大,德薄而欲多,所行必不当。

【原文】

九四:商兑未宁①,介疾有喜②。

《象》曰:九四之喜,有庆也。

【注释】

①商,商谈。商兑,犹言商谈互相和好,恢复邦交。宁,定。未宁,犹未达成协议。

②介,小。介疾,小毛病。这里喻指两国间的矛盾分歧。喜,犹言病愈,愈合。

【译文】

九四:商谈恢复邦交之事,尚未达成协议,但两国的矛盾分歧有了愈合的趋势。

《象辞》说:九四爻辞所讲的喜,即是指将有喜庆之事。

【原文】

九五:孚于剥①,有厉。

《象》曰:孚于剥②,位正当也③。

【注释】

①孚于剥,李镜池说:“句式同《随·九五》‘孚手嘉’,意即被剥国所俘虏。”从本卦各爻辞所记录的内容看,这是一个讲邦交的专卦,李说可采。《象辞》释此句为“位正当”,据其通例,“有厉”之下当脱一“吉”字。

②孚,《象辞》释“孚”为诚信。剥,剥落,侵削。

③位正当,九五阳爻处上卦中位,是得其位。

【译文】

九五:被剥国俘虏。剥国无理挑衅,必遭惩罚(对我方而言,坏事将变为好事)。

《象辞》说:当被侵剥之时,仍以诚信待人,正如九五阳爻所象,其人秉行中正之道,必能逢凶化吉。

【原文】

上六:引兑①。

《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②。

【注释】

①引,引导。兑,欢喜,和睦。

②未光,此以上六爻象、爻位为据。上六处一卦尽头,是孤立之象。

【译文】

上六:引导大家和睦相处。

《象辞》说:上六爻辞讲引导大家和睦相处,用意虽佳,但上六阴爻处一卦之尽头,像其人未必能一呼百应。

【解析】

这一卦专讲国与国之间的邦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外交关系。

国与国、邦与邦,实际上是各不相同的利益集团。利益焦点和关系不同,便会造成分歧、摩擦、冲突,乃至战争。因此,战争也是利益之争,是用武力来争夺利益。

但是,武力并非解决利益冲突的唯一手段。攻城略地劫夺财物容易,征服人心同化异族却极其困难。现实迫使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只有承认他人的利益和存在,才能确保自己的利益和存在。所以,和睦相处首先是以此为前提的,否则就会发生冲突。和睦相处不是手段,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目的,是对他人的承认和尊重。

用和睦相处的方式来调节利益关系,便会顺理成章,皆大欢喜。

【故事】

无求向利、顺天应人的做法,往往可以收到更深层次上的奇效。

以德镇边

在西晋时期的晋、吴边境上,有一位使敌方军民心悦诚服的镇边大将,他就是西晋的征南大将军羊祜。

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司马炎打算平定东吴,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羊祜遂成为对吴作战的主要前线统帅。

晋、吴边境基本沿袭以前的魏、吴边境,数十年来,大、小战役不停。即使双方没有大的军事行动,边境守将也经常相互攻击。有许多时候,并不是以对方的军队为目标,而是针对平民百姓。如东吴大将陆逊“托言往猎,潜遣将军周峻、张梁等击江夏(郡属下的)新市、安门。不得关,乃自斫杀己民,然后得阖。斩首获生,凡千余人”。类似这样袭击百姓的事情颇多,“南北为互市,而诸将多相袭夺以为功”。

羊祜出镇襄阳,是为了讨伐吴国,但他并不汲汲于这些小利小胜,以残害吴国属下的百姓为功,而是以自己的德行信义来感召对方。首先,是在自己境内采取行动,“开设痒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然后,一方面增强武备,进据险要之地,并分兵开垦田地。“(羊)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乃至季年,有十年之积”。另一方面,“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每次与吴军作战,都到约定的日期才战,不凭借诡诈之计,靠掩袭等方式取胜。“(羊)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军队行进在敌国境内,收获谷物以充军粮,还送上绢帛作为补偿,与那些借口毁敌资储而烧杀抢掠的军队相比,确实可称为仁义之师了,无怪乎他能使吴人心悦诚服。

在羊祜带动下,吴国镇守边界的大将陆抗也认识到轻开战衅,无端袭击百姓是失民心的事,他经常告诫边防戍将说:“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双方主帅都认识到这点后,相互袭击的事情大大减少,代之的是经常派使者进行联系,而且还发生过历史上敌对双方间颇为罕见的趣事。“(陆)抗尝遗(羊)祜酒,祜饮之不疑”。而陆抗有病时,派人向羊祜求药,羊祜将做好的成药送去,说:“此上药也,近始自作,未及服,以君疾急,故相致。”吴军诸将都劝陆抗不要服,陆抗毫不怀疑地服下,对诸将说:“岂有酖人羊叔子哉!”吴国的统治者孙皓听到边境上不战而通使的情况,派使者责备陆抗,陆抗答复说:“夫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之人,而况大国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于(羊)祜无伤也。”

由于双方将领改变了原来穷兵黩武的作法,边境上的百姓减少了许多无谓的损伤,因此,百姓们对羊祜十分爱戴。晋武帝咸宁四年(278),羊祜以病还朝,同年十一月,他在洛阳去世。“南州(即荆州)民闻(羊)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羊)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荆州人为(羊)祜讳名,屋室皆以门为称,改户曹为碑曹焉”。

羊祜为平灭东吴而施以德行信义感召吴人的做法,实际上大大减轻了对边境双方百姓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使百姓得以安居生产。

羊祜这种以德镇边的做法深得人心,接替他的杜预按羊祜生前的军事部署一举灭吴,完成了统一大业。羊祜、陆抗这种“无求细利”的作法,后世为将镇守边防者皆应引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