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新知丛书-生理与健康
46361000000007

第7章 人类体能极限(3)

人的眼睛比其他动物的眼睛高明得多。动物的眼一般都不能分辨颜色,而人眼可分辨出120~180种不同的颜色。有的人不能分辨颜色,称为色盲。可是人眼也有比某些动物逊色之处,如猫头鹰等能在夜间看清东西,而人在夜间只能看个大概。

眼睛不仅与大脑关系密切,而且与整个机体密切相关。

视觉与健康的关系。健康的身体,产生健康的视觉。缺少运动的人,身体及视觉都会变得迟钝;缺乏睡眠的人,双眼会红肿朦胧;饮食不均衡的话,特别是多喝了酒,视觉不单只会模糊,甚至会短暂失明。

视觉与情绪的关系。眼科专家发觉,越来越多的眼睛问题,其实都不是源于生理,而是情绪方面的产物,如沉闷或心情紧张。若眼睛长期接触一些沉闷的东西,便会变得“松散”,结果是视觉模糊,或视力不能集中。类似的,心情紧张亦会影响视力。比如监考老师宣布还有5分钟便要结束考试时,许多考生都会紧张得双眼朦胧,不是看错题目,便是一个字也看不入眼。近年来,科学家发现,瞳孔的大小也跟随情绪而变,当你看见一些吸引你的景物时,你的瞳孔会自动放大。比如,当男孩见到一个美丽的女孩时,或一个小孩看见一些有趣的玩具时,瞳孔都会不期然放大。这些改变虽然很小,但小心观察便可注意到。

视觉与其他感官。视觉与其他感官是紧密相关的。你越是多运用视觉观察,你的其他感官便越灵敏,许多观察力强的人,都是良好的聆听者及触觉敏锐的人。

视觉和其他感官的紧密关系,亦可从日常生活中看到。比如,当电视的画面与声音不匹配时我们都会感到不适应,理解顿生困难。

视觉与记忆。视觉是我们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我们的记忆正确与否,有赖于我们的观察是否正确。若眼睛只看到一连串模糊的影像,则记忆就不可能清晰准确。相反,若我们观察细微准确,则记忆也必然较清楚可靠。换句话说,观察力与记忆力,两者差不多是成正比的。如何训练观察能力呢?

当一个婴儿刚诞生的时候,他所见到的只是一大片混沌的光。跟着在前几星期里,他的大脑开始试图理解周围的环境,理解周围东西的相互关系。大脑能做到这点,是靠着将重要资料储存,并不停地查证,直至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清楚建立为止。就这样,小孩很快便学会区分家具与生物的不同,学会了辨别物体的不同功能。一旦大脑学会了这些基本划分,通常会稍作休息,因为他已很满意这些分类方法。如大脑停留在这种状态的话,就会变得僵硬和欠缺灵活,随着岁月增长就会养成不好的记忆习惯。例如有些人经常记不起人家的姓名和面貌,原因只是他们将所碰到的人的相貌都统称为“面孔”,而没有留心一张面孔与另一张面孔的区别。

笼统分类的下一个自然发展阶段,就是细心观察被分类的物体的组成部分。这可以大大提高大脑的认知能力,使大脑明白在“同一类”的物件中,可以有接近无限数目的变异。要发展这种能力,我们需要作分析性的观察。事实上,大多数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范畴内作分析性观察。如艺术家对艺术作品有过人的观察力;动物学家一眼便能分辨出不同动物的不同种属;裁缝一眼便可断定衣物的质料等。不过最理想的是,我们能在生活的每一方面都能发展这种观察能力。为此,我们可以试着做以下的训练:

随时随地都留心周围的环境,细心观察事物的不同方面,如周围的人的面部特征、衣着颜色、动作、姿势等;或是细心观察房间的布置、墙的颜色、地板、天花板等。在这些练习中,尝试将视觉焦点不断转移,以尽量找出一件完整物体的不同部分。

训练也可以这样进行,先细心观察眼前的事物,跟着闭上眼睛,在脑海重现该件事物,然后睁开双眼,查证实物与脑海影像的区别,再合眼,在脑海作出修正。如此类推,直至观察到的影像与脑海的一样为止。这种附加练习不仅训练观察能力,还可开发右脑的创作潜能。

我们除了拥有正常的聚焦清晰的视觉外,还有一个庞大而又相对未开发的视觉领域,叫做外围视觉。在我们视网膜内的1.5亿个感光细胞当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用来作敏锐观察的,其余的全部都是为外围视觉而设。外围视觉可防止我们在行走时碰到身旁的东西,引导我们进行许多动作。因此,我们称外围视觉为“潜意识视觉”。

外围视觉亦可帮助你“察觉”事物。如:你刚买了一件新款的衣服,在你第一次穿上外出时,你会很容易便注意到街上其他穿上这种衣服的人,不论他或她在你的前面还是在后、侧面。这种能力和我们的正常聚焦视觉关系不大,因为察觉到这种事物,通常都出现在正常视觉范围之边缘,甚至以外。

要增加这种能力,可练习一边聚焦向前看,一边“透过眼尾向外望”。当你乘坐汽车或骑自行车外出时,你可尝试向正前方望,清楚地看到前面的物体,保持着这个固定的焦点;同时向四周观看,不是像平日那样观看,而是通过两眼余光来观看,留意所有由你视觉边缘溜走的街景,如行人、房屋、街灯、路牌、其他车辆等,以训练自己的外围视觉能力。

外围视觉在晚间会特别灵敏,这是因为负责外围视觉的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负责正常视觉的感光细胞(视锥细胞)相比,对暗淡光线更为敏感。所以,如果你想在黑暗中看得更清楚的话,不要直望想要看的东西,因为这会将物体聚焦在眼睛不恰当的部分。尝试以一个大概30度的角度斜望物体,你会看得更加清楚。

听觉潜能

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中的耳蜗组成。外耳犹如收音机的天线,能把声音集中起来送入中耳和内耳。中耳相当于收音机里的传声装置,负责把外界声音传入内耳,内耳耳蜗则是收音机接受声音的地方。三者构成人体内的奇特收音机。

耳的适宜刺激是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声波振动。由声源振动引起空气产生疏密波,通过外耳道和听骨链的传递,引起耳蜗中淋巴液和基底膜的振动,使耳蜗中的感受细胞产生兴奋,再经听神经将外界声音毫不失真地传递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听觉对人类适应环境和认识自然有重要意义。在人类中,有声语言是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专家研究指出,聆听在记忆上扮演一种重要角色,而且也是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基本元素。因此,懂得发挥听觉潜能,对记忆、想像及创造都有帮助。可惜,一般人就是不懂得爱护自己的耳朵,亦不懂得充分发挥听觉的功能,以致白白浪费了这珍贵的财产。

专家们曾对非洲苏丹边境的马斑氏部族人进行研究,由此带出一些有关人类听觉的新发现。马斑氏人一直都是以说话细声及爱护听觉而闻名于世的。这些研究显示,他们族中较年老的人听觉就如年轻的小伙子一般敏锐。换句话说,人类的听觉并不必然地随年龄衰退。而我们大部分人的听力衰退似乎都是由于不爱护耳朵所致。如,看电视总是喜欢调高音量,听音乐则认为声音越大越是享受,唱卡拉OK则认为唱破喉咙才像大歌星……所有这些坏习惯,都会对己对人的听觉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另外,我们周围的环境也不停地以噪声伤害我们精巧纤细的内耳,如飞机声、汽车声、建筑工地的噪声、机器声等。我们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吵闹的环境中,以保障听觉。只要我们对耳朵保护得当,便不会出现听力随年龄衰退的现象。

我们每天大约有15小时是处于觉醒状态,在进行工作、学习和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在沟通方面,其中至少有45%的时间是用在聆听上。对学生而言,这个比例则更高,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大部分都用来聆听老师的讲授。在聆听时,我们通常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容易分心。容易分心通常是由于两大原因:一是来自环境的干扰和来自内心的干扰。

人类听觉的其中一项重要潜能,就是在干扰声音极强的情况下可以摒弃周围我们不感兴趣的声音进行选择性聆听。如一位母亲在喧嚷的人群中,仍能听到儿子的哭泣声。在热闹的聚会中,仍能听到好朋友的话语。在上课时专心听你有兴趣或想听的内容,大脑会自动“关掉”你不想听到的噪声。许多人不管夜间有多大的噪声,如建筑工地的轰鸣声,汽车声,邻家的音响、电视声,仍能安睡,但却能被家人轻声唤醒或被微弱的闹钟声唤醒。可见,大脑能关掉噪声,同样亦能“开启”他的聆听功能。

聆听方面的潜能,可有意识地去培养。当你步行在一条繁忙的街道上,你可有意地先去聆听行人的脚步声,跟着是人的说话声,然后是车的喇叭声,再听各种不同汽车的声音。这种选择性的聆听训练,有助你提高聆听时的专注能力。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尤其需要发展这种聆听能力。

容易分心的第二个原因是内心的思想干扰。特别是当我们疲倦或受压抑时最易显现出来。要解决问题可采用一些集中精力的学习技巧。

忘记刚听完的东西。忘记刚听完的东西,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例如,学生忘记了老师昨天教过的重点;和朋友聊天时,忘记了对方刚说过的话等。忘记刚听完的话和事,有时会令我们十分尴尬。要改善这种情况可以有两个办法。

第一,决心记住听到的东西。我们的记忆力与决心有紧密关系,越是决意去记忆,便越能记住。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有两组学生,学习相同的内容,第一组被告知第二天考试,第二组被告知两星期后考试,结果,两星期后考试的第二组学生的记忆明显胜过第一组。这是因为,第一组的学生决意记忆只有一天时间,以应付第二天的考试,而第二组决意要记忆的内容达两星期之久。这个实验可证明决心影响记忆。

第二个改善办法,是选择重点来记忆。我们不可能将老师所讲的每句话、每个字都记下。事实上,人类的记忆,也不是逐句逐字来进行的。人类的记忆是将重点字词及形象串连而成。因此,要记住讲课或讲演的内容,我们不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句子的一般流动上,而应专注于句子背后所要表达的重点。一边听,一边将重点抽取出来,在脑海里将这些重点内容互相联系起来,构成一幅脑海地图。有了这种脑海地图,不只对记忆有帮助,还可提高对听过的东西的理解。

聆听使我们学到许多知识。通过聆听可提高大脑的理解能力、辨别能力。好的聆听者会经常主动运用联想能力以提高其记忆能力。故此,学生们学会聆听这一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改善和发挥我们的聆听能力呢?

(1)维持听觉健康。小心保护自己的耳朵,勿让噪声伤害。经常体检检验听觉,以保证听觉健康。

(2)训练耳朵。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辨别声音的能力。这包括将你的注意力投射到环境中所有的声音中,同时能集中地、有选择性地去听某一特定的声音。

(3)珍惜学习机会。即使是最不爱听的课程,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故此,听课或听别人说话时,与其坐在那里发呆,倒不如留心倾听,并不时反问自己,有哪些重点是值得学习的。只有一边聆听,一边思索内容,才可从聆听中得到最多知识。

(4)耐心聆听。俗话说:“聪明的人,说得最少,听得最多。”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耐心聆听他人的话,待对方把话说完,你充分理解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5)保持客观。若对方某些言词过激或听到相反的意见时,应尽量保持客观、冷静,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整体情况。

(6)利用思考速度。我们的思考速度比说话的速度要快4~10倍。许多人在聆听时会利用这些空隙时间胡思乱想,因而浪费了聆听学习的机会。其实,我们可利用这些空隙时间来思考聆听的内容,如抽取重点,将新学的东西和旧的知识比较;预测讲演者要讲的内容;理解句与句之间的意思等。一个好的聆听者,每次聆听的收获不是100%,而是200%或更多,其中100%是讲演者给予的内容知识,另外的100%或更多则是由讲演者引发的联想、启发、灵感、心得等,而这些都只有当我们肯反复思考聆听的内容才可得到。

⑦聆听重点。聆听时,不要只集中注意在个别资料内容上,应尝试找出整个演讲的中心思想及重要论点。当我们这样做时,个别的资料内容会自动进入到脑海的适当位置。以后当回忆起中心思想及各重要论点时,所有支持的论据细节会自动浮现出来。

(8)摘笔记。每听到一个重点,最好用简单文字或图画将它记下,这样可加强记忆、理解和专注能力。

(9)“关掉”噪声。如有外来噪声干扰,不要为此而烦恼。人类的耳朵有选择聆听的能力,可以关掉任何不想听的东西。只要你集中精力在课堂讲授的内容上,而不在噪声上,你便能正常聆听。

(10)多感官并用。聆听时,不应只用耳朵,应尽可能多用其他感官。如听课时,不应只靠双耳学习,应用眼留心观察、用手记下要点等。特别是眼睛,更应多用,以增加记忆和理解。事实上各种感官是互相辅助的,它们合作所产生的效果远远胜过单用一种感官。

(11)利用想像。虽然聆听主要是左脑的活动,但事实上,它是整个大脑的活动。所以,当你聆听文字的时候,可发挥右脑的想像力,在脑海中创作适当的“插图”,以理解文字间的意思。例如,在听生物老师讲消化过程时,你可以一边听,一边想像食物进入口、食道、胃、肠等被消化的情况。

(12)姿势正确。当你对演讲或上课内容特别感兴趣时,你会身体前倾,竖起耳朵,细心地聆听。相反,以懒散、困倦、伏案等种姿势去聆听,都会自然削弱你的聆听能力。

(13)训练自己的演说能力。说和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方面。你若多作演说,便可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听。事实上,许多伟大的演说家,都是细心机智的聆听者,而许多优秀的聆听者亦是一流的演说家。

愿广大青少年积极改善、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聆听能力,有效发挥我们的视、听潜能,以便更好地为全社会和全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