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远大志向
一、人生当立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是非常重视“志向”。“志向”这个词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确立一个目标和方向,二是以顽强的意志去追求它。可见,“志向”就是理想信念。而确立理想信念,就是“立志”。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诸葛亮文集·诫外甥书》)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文集·晁错论》)立志的问题并不只是中国思想家关注的问题,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学者所重视。法国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明确地论述过立志的意义,他认为:“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在青年时期确立起远大志向是此后事业成功的关键。
“写下整个社会的历史”是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曾立的志。他每天严格执行着这样一个时间表:0点至次日早8点,写作。9时,洗热水澡。10时至下午4时,写作。5时至7时,晚饭、会客和阅读、构思。8时到11时,睡觉。在这个时间表中,每天的写作时间是14个小时。其实这还是正常情况,在多数情况下,他的写作时间延长到20个小时左右。巴尔扎克在20多年中以《人间喜剧》为总题写下了100部短、中、长篇小说。恩格斯赞扬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给我们提供了法国社会最佳的现实主义历史。
对青年学生来说,立志是首要的问题。人生进入青年时期,生活之路刚刚开始,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掌握、发展目标的确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个人家庭的建立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总的目标,而这就是人的理想信念。而且,青年人热爱生活,对美好的未来满怀憧憬,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生活,追求他们对生活未来的梦想。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应该自觉地确立起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二、立志须崇高
当我们在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时,应该注意一些方面:
首先,应当明确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须结合起来。失去信念的理想是虚幻的,失去理想的信念是空泛的。理想与信念相结合,就是美好的想像与深刻的认同相结合,就是明确的目标与执著的态度相结合。不论是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还是社会政治理想,都是与相关的信念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当形成自己的生活、职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想的时候,同时也应确立起生活信念、职业信念、道德信念和社会政治信念。
其次,注意确定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个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之中的,当代中国的青年学生在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时,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这个共同的理想信念一方面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指导性,同时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这个大的理想信念的框架之中,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形成自己在生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理想信念。这些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具有自己的个性和多样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就越丰富多彩、充满活力。那种认为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无关,甚至认为社会理想压制个人理想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再次,要对各种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现代社会中,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多种价值观并存竞争,它们都在以不同方式影响人们的心灵。这些价值观念往往都以理想信念的面目出现,它们之间不仅在境界的高低、眼界的宽窄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是非之别、正邪之辨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人们如果没有自觉选择的能力,就会随时受到不相干的观念的影响,也会不知不觉间成为某种不良信念的俘虏,甚至成为某种邪教的殉葬品。因此,当代青年学生在确立自己人生的理想信念的时候,要运用自己的理智,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对不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进行比较和鉴别,选择科学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最科学最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在理想信念上的正确选择。
正确认识理想实现的艰巨性
一、实现理想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理想人们往往有着美好而充分的想像,而对于其实现的艰难则估计不足。渴望早点实现理想,希望顺利实现理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不切实际地把实现理想设想得过分容易,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那就不仅会对自己的追求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易使人对理想失去信心。因此,在确立理想之时,就要预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1.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从理想到其实现,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通常,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要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然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往往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当人们十分热切地期待着它实现的时候,它却并不如人们所想像和期望的那样迅速到来。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理想实现的曲折性
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是充满了曲折弯曲的。正由于曲折,追求理想的道路才更加漫长。道路的曲折性往往与人们主观上犯了错误、走了弯路有关。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是难免的,而这本身就是道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而且,假如人们不犯错误,也并不意味着可以走一条直路。追求理想的道路本身就是弯弯曲曲的,是在曲折中不断地接近目标。比如,无产阶级追求的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在中国却首先要为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而奋斗。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灭私有制,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要允许和鼓励私有经济的发展。对这些问题均要联系我们的大目标来考虑,把它们看作是实现最终理想所必经的阶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正在做的事情充满理想的热忱。
3.理想实现的艰巨性
虽说不同的理想其实现的困难程度会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讲,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理想的超越性决定了它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要对自我和现实作出较大的改变才能实现。而这种改变必然会遇到各种阻碍和困难,其中有的属于客观条件方面,有的则属于主观条件方面。在阶级社会中,理想特别是社会理想具有阶级性,因而进步阶级的理想的实现往往会受到反动阶级有意识的阻碍甚至破坏。革命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追求理想,必然会冒着极大危险。中国革命的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革命的成功才显得特别可贵。一个人只有在战胜困难而取得成功时才是最幸福的,同样,理想只有在各种阻碍中为自己开辟走向现实的道路,才是最可贵的理想。正如李大钊当年所指出的:“劳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特别是青年学生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往往会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困惑和情绪上的波动。因此,正确看待这种矛盾是很必要的。
1.走出“重视理想而忽视现实”的误区
在社会生活中,当人们感觉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有时是因为看不到二者的统一性,而把二者对立起来。其中一种倾向就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有的人用理想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极为不满。这样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逃避或反对现实社会。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告诫人们,不要迷信,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在我们的社会里,一定有好的东西,也有坏的东西,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正因为是这样,我们才要进行改造,把坏的东西改造成为好的东西”。毋庸讳言,我国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不少消极腐败和其他丑恶现象,对此不能视而不见。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社会生活的主流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消极腐败和其他丑恶的现象。但这些毕竟不是生活的主要方面,怎么能因为看到这些东西,而对社会主义社会不满或失去信心呢?而且,这些消极腐败和其他丑恶现象正是社会主义社会要努力克服的东西。应该同这些现象作斗争,而不应逃避现实,更不应把对这些东西的怨愤发泄到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身上。一个真正有理想的人,应当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做一个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2.走出“只重视现实而忽视理想”的误区
在理想与现实中还有一种偏向,那就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当他们发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同当下的现实,对于现实中一些消极乃至丑恶的现象不愤怒、不斗争,甚至与之同流合污。有的学生在开始走向社会的时候,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但时间长了就不以为然,甚至自己也搞起腐败来,失去了自己的理想。还有的人由于看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对理想失去信心和热情,“告别理想”、“告别崇高”,热衷于“实惠”,信奉“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