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教师公文包——名人轶事
46402300000019

第19章 名人比幽默趣事(2)

马寅初的理论,就没有一点粗糙简陋之处。但他面对高呼口号的群众仍然能够从容自若,硬着头皮顶住,甚至还能幽默一番,这是当时很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绝对不可想象的。像我们这样在当时遇到压力就检讨过头的苟活的芸芸众生,每当回忆及此,都不能不在他的精神境界面前感到汗颜。

最可惜的是,历史对他的平反来得太晚了。当平反的通知到达时,他已经是百岁老人,坐在轮椅上,对于崇高的赞扬,除了木然的表情,脸上已经没有什么鲜明的生命的痕迹了。

名人妙语集锦

1吴景超在清华指导课上说:“学社会学的人,最好是做县长。”

2马寅初讲课很少翻课本,读讲义,讲得激动时,往往走下讲台,挥动胳膊,言词密集。一些坐在前排的学生说:

“听马先生上课,要撑雨伞。”3

金岳霖十几岁的时候,就觉得中国俗语“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有问题。他说,如果把这两句话作为前提,得出逻辑结论应该是“朋友如粪土”。

4法学家吴经熊早年留学,精通德、法、英语和拉丁语,但听他讲外语后,便可知他是宁波人。

5章太炎在日本填户口调查表,“职业:圣人;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

6萧伯纳在上海见到鲁迅说:“他们称你为中国的高尔基,但你比高尔基漂亮。”鲁迅回答说:“我更老时,还会更漂亮。”

7沈兼士和陈寅恪讲课时,总是闭着眼讲,到下课时,才睁开眼睛,走出教室。

8商承柞应徐悲鸿所求评论他所绘的画。商取四张纸书评徐画,一张称,“吊死鬼的美人”,说徐画人颈过长;二称,“三条腿的马”,谓徐画每马皆有一条腿出问题;三称,“狐狸尾的猫”,说徐画猫尾下垂,用笔过于夸张;四称,“甘蔗的竹子”,云徐画中的竹表现不出竹之劲润而粗如蔗也。徐听后大笑不止。

9梁实秋上课时,黑板上不写一字,说:“我不愿吃粉笔灰。”

10徐悲鸿说:“中国有两个半油画家,一个是常书鸿,一个是我,还有半个是潘玉良。”

11潘光旦缺了一条腿,走路拄着两根木拐杖。他在西南联大经常作报告,极为叫座。有次谈到孔子,他说:“对于孔老夫子,我是五体投地的。”说着,他朝自己身上看了一眼说:“讲错了,应该是四体投地。”

12谢六逸上课,见学生有张口瞪目状,就很不高兴地说:

“英雄的口多数是闭着的。你们见过张着口的拿破仑照片吗?未曾见过吧,因为他是个英雄啊!”

13老舍在皖南事变后,在住宅墙头写有一首自嘲诗:“夏眠不觉晓,处处有跳蚤。夜来噼叭声,失血知多少。”

14抗战前夕,清华大学因敲钟全校听不到,改放汽笛。为此吴宓上书校长,长达数千言,内称:“其音复复,其声惨惨。”

郭沫若妙笔回春

1962年秋天,郭沫若先生游览普陀山“梵音洞”时,拾到一本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一副对联:

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

再翻笔记本,是一首绝命诗,所署的时间是当天。郭老看后,立即叫人去寻找。这位失主原来是一位神色忧郁,行动失常的年轻姑娘。她叫李真真,高考三次落榜,爱情也遭到挫折,一狠心便要“魂归普陀”。郭老耐心地开导她,并为她改了对联:

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姑娘看后感佩不已,就把自己的心事倾吐出来,郭老听后奋笔疾书一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下面写着“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看后,请求题名。郭老写上了“郭沫若,六二年秋”几个字。

姑娘见此,惊喜万分,再三表示要在人生道路上奋勇跋涉。李真真还大胆作诗答谢郭老。诗曰:

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意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郭沫若改台词

1942年4月初,历史剧《屈原》在重庆公演,作者郭沫若也去看戏。剧的第五幕第一场,有这样一段蝉娟斥责宋玉的话:“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台下听来,郭沫若总觉得这段话不够味儿,没有力量。

4月5日晚,郭沫若到后台对扮演蝉娟的张瑞芳说了自己的感受,准备修改。他说:“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3个字,是不是份量会加重些?”张瑞芳用各种姿势,各种语气,重复了几遍,还是觉得不够味。

这时正在旁边化妆的饰钓者的张逸主插话道:“我看,‘你是’不如改为‘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那就多味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屈原》,这句话已经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无耻文人!”为此,郭沫若还专门写了篇《一字之师》的文章,后来这篇文章收入《瓦石札记》(见《郭沫若文集》第三卷)。

陶行知的妙喻

陶行知批判旧教育教人读死书。他把“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教育方式,讽喻为“填鸭教育”。

为提倡“启发式”教育,陶行知曾为此作过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

那是在武汉大学,陶行知挟着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

未曾开言,他从皮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只见陶先生把米放在桌子上,让鸡靠近米,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陶先生又掰开鸡嘴,用米粒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肯吃。接着,陶先生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便从容地低头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说话了:“你逼迫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进它的嘴里,它都不吃。但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地自己去吃。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就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得多!”台下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周而复的婚礼祝词

1942年,作家周而复与王女士在上海结婚,女方是一位护士。周而复请钱钟书先生当证婚人,钱先生欣然答应。他在婚礼上致词:“新郎是从事文学的,文学讲究美,新娘是搞科学的,科学讲究真。真与美的结合,自然就善。”

名人启事趣闻

刘半农的“粗话启事”五四运动后,北大教授刘半农极力提倡“俗文学”,并在《北京晨报》上刊登启事,征求“国骂”,拟搜集全国各地骂人的语辞辑编一本“骂人专集”。

语言学家赵元任博士见了启事,当天就跑到刘半农的宿舍,拍着桌子,用湖南、安徽、四川各地骂人的话骂了他一顿,接着周作人前来,又用绍兴话骂了他一顿;上课时,又被宁波及广东籍学生相继用方言大骂。一连几天刘半农处处挨骂,弄得啼笑皆非。

徐老勤学趣闻

徐特立同志一生十分重视学习,学习起来非常勤奋刻苦,从来不怕困难。这里说的是徐老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勤学的一段趣问。

当时徐老已将近50岁了,记忆力远不如年轻同志,但他毫不畏难,决心用三年时间攻下法文这个堡垒。按照学习计划,他先学字母和拼音,然后每天学习六个单词,到能读懂句子和课文时,便开始练习写文章。徐老连吃饭、上厕边走边读法文,不小心撞到一辆车上,头皮被碰破了,血流在脸上,他都没有感觉到,口里继续朗朗地读着往前走。没走多远,被警察看到,起了疑心,监视他回到住地。后来经邻居作证,才算没事。

戴望舒求婚趣事

三十年代象征派诗人戴望舒,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罗曼史:有个女大学生,长得相当漂亮,不少男子纷纷追求她,戴望舒也去轧闹猛,参加这“追求队伍”。可是戴望舒的外貌并不好看,无法获得她的青睐。

他在碰了好多次钉子后,仍然毫不气馁,每天都要写一封充满激情的情书寄给那大学生,从不同断。

有一次,戴望舒把写好的情书和一篇稿子同时发出,可是他却误把稿件当做情书装入了寄给女学生的信封,却把情书误当作稿件装进了寄往一家报社的信封。那大学生见收到的是一篇稿子,固然莫名其妙;最糟糕的是报馆编辑接到那封情书后,由于戴望舒的声望,以为是文学作品,依旧一字不改,立即登了出来,结果使得那女学生和她的亲人们十分羞窘不安。

大学生一方面觉得面子攸关,另一方面也为戴一往情深的诚意所感动,竟终于和戴望舒结成伉俪。

孟子赴宴趣闻

有年冬天,孟子的老师过生日,宴请自己教过的得意门生。宴罢,一个清点餐具的丫环嚷嚷起来,说是少了一只银汤匙。孟子的老师说:“怪了,上餐桌时分明都很齐全,怎么一下子就少了一只汤匙呢?”这时,那丫环又说:“一定是谁拿了!趁现在大家都还没有散,是不是在每个人身上搜一搜?”弟子们为了洗刷自己,纷纷赞同说:“搜一搜!搜一搜!”孟子的老师连忙阻止说:“不妥!不妥!”但弟子们哪里肯听,有的还急不可待地解开了衣扣。

这时,只有孟子坐在角落里闷声不响,脸上红一阵、青一阵的。一个学生对老师耳语说:“恩师,您瞧孟轲那副窘态吧,会不会是他拿了?”老师连连摇头说:“不会!不会!莫要胡乱猜疑!”他对孟子的为人一清二楚,向来是十分信任的,但看看盂子这时那副坐立不安的窘态,不免也起了阵阵疑团。

他想:孟轲家中生活极为艰难,小两口常常上顿不接下顿,他念书求学之资,全靠他妻子没日没夜纺纱织布挣几个钱供给他呢,银匙会不会真是他拿的?

正在乱哄哄的时候,一个洗碗的丫环从灶间蹦出来,说:“银匙找到了!银匙找到了!原来是洗涤时被洗碗水冲进阴沟了!”弟子们都长长地吐了口气,孟子也如释重负似地“啊”了一声,那窘态便渐渐消失了。老师感到很奇怪,把孟子悄悄叫到一旁,问道:“刚才一说搜身,你为什么坐立不安呀?这又何必呢?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嘛!”孟子说:“恩师不知,今天天气奇寒,而我身上衣单,出门时,我娘子怕我冻坏,就脱下她自己的寒衣让我穿在里面。现在大家说搜身,我怕内穿妇人衣裳被大家发觉了,会被取笑。因而急得坐立不安!”老师听了,深表歉疚他说:“真是眼见还有三分假!搜身我当然不会同意,但如果银匙找不到,莫说别人,就连我也会对你产生疑心呐”!

郑板桥“难得糊涂”也糊涂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诗人、作家、书画家。他中秀才后仍然穷困潦倒,三次到扬州出售字画。中了进士,再去扬州,名声大振,门庭若市。扬州城里的商人都以得到郑的字画为荣。唯商人甲贪吝,郑板桥讨厌他,他出高价,郑硬不给字画。

甲商多次苦求而不得。

郑板桥素好出游,一天信步来郊,在一片乱坟山中,隐约有屋,郑笑道:“难道有隐士么?走过山岭,见茅屋数间,精致优雅,隔溪有小桥通。到门前见对联一副:

逃出刘伶禅外住,喜向苏髯腹内居。

中有匾额:“怪叟行窝”。再进内门,又有对联:

月白风清,此处更容谁卜宅磷阴焰聚,平生喜与鬼为邻又有匾额:“富儿绝迹”。庭内笼鸟盆鱼,花树丛丛,室内陈设十分别致,唯四壁粉白,无字、无画。

郑板桥进得门来,小童高叫“有客”,内屋答:“不见。”小童告以郑氏,才有一老人出来接见,一阵交谈,话很投机。老人说:“老夫性怪,名为怪叟。”两人越谈越亲密,接着喝酒,直到傍晚。以后天天在一起畅谈不倦,饭饱酒醉方回,不觉过了一月,慢慢谈到诗词,老头只是不提字画。

一次,郑忍不住问:“您知道我善于书画么?”答:“不知。”“现在不少人争着要我作品,您四壁空空,何不用我所长,答谢您的盛情。”郑挥笔写就十多幅字画,并书上自己名字。

老头说:“小泉是我的号,请署此名。”郑说:“您是个高雅的人,怎与甲商同号?”答:“纯属偶然。”郑没介意,高兴地写上“小泉”二字。然后开怀畅饮,直到深夜方回。朋友们问郑去何方,郑据实以告,大家说:

“您见到的不是妖鬼么?我们这儿从无此人,何况那地方从不住人。”第二天郑板桥邀大家一同去察看,根本无房舍,唯一湾流水,满地残菜。

郑这时感叹:“商人狡猾,我上当了。”后派人暗地侦察,果然,甲商家四壁上挂满了他墨迹未干的字画。

郑板桥素以“难得糊涂”而自许,为何受骗?是因甲商善于假面向人善于投人所好。在精致的伪装面前,精明人也丧失警惕。这事,在今天对我们也仍然是个有益的借鉴。

曹雪芹巧送礼

清朝乾隆年间,送礼之风盛行。一次,有个副都统赫老爷50大寿,下帖摊派送礼。曹雪芹也去了,他送去两坛酒和一副对联。

听说曹雪芹来了,人们不觉一惊,因为曹雪芹从不趋炎附势。都统老爷更是喜出望外,觉得自己身价提高了不少,可以在客人面前显示一下自己了。

酒席开始,都统亲自将曹雪芹送的酒打开,命人给每位客人斟上一盅。奇怪,这酒怎么没味,和水差不多?客人们使劲咂着嘴,但谁也不好说出不吉利的活来。都统也觉得不对劲,可也不便说破,只好自欺欺人他说:“好酒啊!”“对,对,酒是不错呀!”客人也都跟着捧场。曹雪芹哈哈大笑起来。

说:“我再送上副对联,请挂上吧。”都统忙命人拿来两根挂竿,将对联挂在“寿”字两边。客人们抬头一看,只见上联是:“朋友之交”,下联是“淡淡如水”,顿时大眼瞪小眼,哑口无言。都统老爷肚里更是叫苦不迭,面上还要装风雅。他一本正经地解释说:“圣贤有言:君交淡如水。水淡而情浓,更显交情之深厚。朋友之交,如水,高,高,实在是高!”客人们都随声附和说:

“是呀,水淡情浓,水淡情浓,来干!”结果,曹雪芹带来的两大坛清水,被喝了个光。

王羲之巧断案

一天,一年轻人来告状。原来那年轻人的父亲死的时候,求当地乡绅赏给荒地一块。当时言明,只要一壶酒的谢礼,谁知过了数年,那乡绅竟然把“一壶酒”说成是“一湖酒”。那年轻人如何还得起?王羲之听罢心中好气,便打发那年轻人回去听断。而自己却打轿到了乡绅家。

乡绅久慕王羲之的大名,早想求王羲之的书法,这次真是喜从天降,连忙以礼相接。谈话中渐次提到恳求宝墨,王羲之慨然允诺,并说自己平生爱鹅,只求给“一活鹅”,作润笔之资。乡绅喜出望外,王羲之于是将写就的《乐毅论》留给乡绅。言明次日交鹅。

第二天,乡绅亲送去活鹅一只,想不到王羲之勃然大怒道:“昨日言明‘一河鹅’,为何今日只送一只鹅。”乡绅一听急了,忙分辩说:

“大人,这鹅是论只的,或十只,百只……哪有论‘河’的道理?”原来此地方言“河”与“活”同音。

王羲之一拍惊堂木,下笔就写判词:

“鹅不论河,酒岂论湖?吾以‘河’、‘活’‘辩’‘湖’、‘壶’,为的是惩刁徒!”“来人哪,将这刁徒拉下去,重责四十!”乡绅连连叩头认罪。老百姓都称赞王羲之是一个贤明好太守。

朱元璋巧答老秀才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识字不多,但喜欢吟诗。一次到国子监,有个厨人进茶,奉礼唯谨,很得太祖欢心。太祖于是下诏,赏赐厨人冠带。当天晚上,大祖微服路过一书房,忽闻房中有吟诗声。原来是一个老秀才,得知厨人获赏事,心中颇为不平,正在自恕自艾。只听他低声吟道:

“十载寒窗下,何如一盏茶?”太祖在窗外应声续道:

“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既然“皇上”把一切归之于“命”,老秀才自是无话可说。

朱元璋的“四菜一汤”

传说朱元璋推翻元朝,当上了明朝开国皇帝时,全国各地正逢天灾,许多地方的农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黎民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可是一些达宫贵人,却在这样的灾荒年景花天酒地。出身于贫农家庭的朱元璋,他从小饱受过饥寒,深知民间疾苦,对此极为愤恨。他决心要自上而下进行一番整治。怎么整治呢?一时又想不出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