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变革与构建和谐社会
46486400000009

第9章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汲取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理论的思想精髓,特别是在总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借鉴当今世界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即可持续发展理论),针对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速增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着眼于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新思路、丰富发展新内涵,破解发展所面临的新难题,既是面对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站在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高度,为谋求中华民族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利益提出的科学发展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发展认识论上的一次质的飞跃。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主要内容如下: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与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决定》强调“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②在这次会上,中共中央及时地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

许多理论文章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四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1.全面发展观

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经济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同时,他们也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为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以经济的发展为中心,因为物质发展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基础。马克思说:“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的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恩格斯说“历史破天荒地第一次被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

但是,经济发展不是人类发展的全部内容。人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主体,既有物质生命又有精神生命,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追求。马克思说:“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人类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方面建设。不是人们所有的需要都可以归结为经济需要,不是人的所有需要都可以用经济手段来满足。坚持一个中心,但要反对单打一。

1967年,日本把他们的经济计划改名为“经济社会开发计划”,增加了“社会”二字。1970年,他们又给这个计划加上一个副标题:“以人性丰富的经济社会为目标”。1972年,日本的福武直说:“在生产上属于一流、国民收入和消费属于二流、住宅和生活环境属于三流的日本,经济开发和社会开发的不平衡确已成为问题。现代日本是以舍弃社会开发的方针政策而集中发展经济,这与近年来的高度经济发展造成的畸形融合在一起,使矛盾更加扩大了。”当时大平正芳等人主张从重视经济价值转向重视文化价值。匈牙利的科尔内说:“宁可要百分点少的较低增长率,也许它低于短期可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但是,让我们以平衡的方式来实现它,在所有部门、所有地区的宽广的战线上向前推进。”这些见解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不能把它理解为生产力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完全是由物质文明的发展决定的。

社会的综合发展是多方面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经济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经济活动正常、合理、有效地进行,需要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保证和促进。在许多情况下,经济发展的动力或阻力来自经济领域之外,有时这种力量甚至是很强大的。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比物质文明更为复杂。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某些方面却可能达到较高水平。马克思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这说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不是完全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我们不能坐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来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中国家由于现代化起步晚,对“落后就要挨打”有深刻体会,所以常会提出“赶超战略”,容易急于求成,容易一心只求经济快速增长而不顾其他。美国学者称之为“迟发展效果”。“所谓‘迟发展效果’是指现代化起步晚的国家,由于其起步晚而面临的特殊经济社会条件及其制约作用。应当承认,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倾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迟发展效果’”。经济增长相对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是短效事业,在短期内即可见效。历史经验已反复表明,只埋头抓经济,常常适得其反。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点也不能动摇;我们又必须反对唯经济主义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观,这是一点儿也不能含糊的。

2.协调发展观

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大家知道,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基本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物质文明所体现的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精神文明所体现的是科学、文化、宗教、艺术、道德、伦理、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所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它是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人类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在一定的社会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的地位,物质文明不断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才能具有必要的物质条件。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决定着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看做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不能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文明的发展。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又是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相辅相成的。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从“人的依赖关系”(人对自然的依赖和个人对群体的依附)到“物的依赖关系”(个人的独立性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前提和基础)的发展,意味着社会文明从农业文明提升到工业文明,但文明的这种提升,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市场经济造成人们交往的普遍性、产品的丰富性、需求的多样性以及个人独立性的同时,也带来财富的两极分化及人的物化;工业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经济迅速增长,同时又可能导致个人片面发展、社会结构畸形、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剧;高科技在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同时,往往会出现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象。只有正视并解决好这些问题,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做到“三个文明”一起抓,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3.可持续发展观

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围绕着“环境危机”、“石油危机”和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的极限》,全球曾经爆发了关于“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的争论。联合国指定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长期研究,于1987年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我们在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艰巨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的同时,也在做着不懈地努力。

4.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它是科学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的人的发展理论,体现了生产力发展这一科学标准与人的发展这一价值标准的有机结合。其二,它是注重过程与目标统一的、渐进性的人的发展理论,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出并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问题。其三,它是注重个人与社会同步发展的人的发展理论。其四,它是强调经济、政治与文化以及人的能力综合发展的人的发展理论。

应该说,新的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人和自然和谐等多重关系,构成了一个新型的综合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以及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温总理要求: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③坚持城乡协调发展。④坚持区域协调发展。⑤坚持可持续发展。⑥坚持改革开放。⑦坚持以人为本。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进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迅速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及时准确地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论的又一个飞跃。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是:

第一,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在过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基础上,突出地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只有政治文明建设搞好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搞好。

第二,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了科学的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思想,他深刻指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够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实,又越能够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两个历史过程应当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问题中最难的问题,它包括个人能力、才能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社会联系、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批判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时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他为我们探索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奠定了基础和方向。1992年以后,我国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容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大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提了出来,并且丰富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这也表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视人、关心人的本质属性,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

第三,发展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会非常被动,受制于人。只有经济大大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腰杆才能更硬,在国际上说话才更有分量。

第四,发展的重点是农业、能源交通通讯、科技和教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它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必须把农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把农业搞上去。能源交通、通讯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是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能源是经济发展的血液,现代化经济发展离不开交通和通讯,而我国能源、交通、通讯非常短缺,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制定科学的政策,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突破这个“瓶颈”,啃掉这块硬骨头,必须集中力量把能源、交通、通讯作为重点来突破。科技是现代化的关键,而教育是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是关键。现实生活中,我国的科技和教育相对落后,因此,同样地,我们必须把科技教育作为发展战略重点来突破。

第五,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就不可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开拓各部门、各行业的工作中,改革要有新思路,发展要有新飞跃,稳定要有新局面,不断把各个行业的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第六,发展的方针要求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第七,发展的实质是要抓好利用好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更快的发展。发展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各个环节。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发展的总体要求就是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它鼓舞我们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早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