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品《菜根谭》学做人
4655500000027

第27章 功名利禄篇(6)

大臣回去禀告楚昭王,楚昭王说:“强令他接受奖赏!”

屠羊说说:“大王失去国土,不是为臣的过失,所以我不愿坐以待毙伏法受诛;大王返归楚国,也不是臣的功劳,所以我也不该接受赏赐。”

楚昭王听完大臣的汇报,说:“那么我就接见他!”

哪知屠羊说又说:“按照楚国的法令,必定有大功的人重赏后方才能够面见国君。现今我的才智不足以使国家得到保全,而勇力又不足以使敌寇受到歼灭。吴军攻入郢都,我畏惧危难而躲避敌寇,并不是有心追随大王在外逃亡。如今大王意欲弃置法令和制度来接见我,这不是我所希望传闻天下的办法。”

于是,楚昭王决定请司马子綦去劝说屠羊说,定要给他做三公高位。司马子綦先礼后兵,见劝说无效,就将他的羊肉摊子没收了。

屠羊说说:“我知道三公高位跟我这个羊肉摊老板比起来不知道要高多少倍!国王给我万钟之禄,这个数字怕是我一辈子卖羊肉都赚不了那么多。可我岂能贪图高官厚爵而使得我的君主得一个滥行奖赏之恶名呢?我不敢这么做,请行行好,把羊肉摊还给我吧。”

面对高官厚禄,心淡如水,这样的人,真是令人钦佩和喜爱。如果,楚国复国后,屠羊说领了赏做了官,那么,我们今天肯定是不知道这个人了。

真正的给予,绝不是施小恩小惠以图回报,而是一种完全发自真心的自觉行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多贡献、少索取,对不属于自觉的东西不强求,应该随其自然,强求反而会适得其反。

罗伯特与乔治是很好的朋友,罗伯特是小镇的神父,而乔治是小镇教堂的—位义工。

一天晚上,神父请乔治到教堂,一起商量即将举行的圣公会的筹备方案。那天晚上二人很晚才分手回家。当罗伯特刚跨入家门时,乔治就打来电话说,他回到家后,发现妻子已经死在了厨房的地板上,要他马上过去。

罗伯特赶到乔治家后,乔治拉住他激动地说:“我们晚上还在一起共进晚餐,当时她精神很好,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异样,可是,为什么说死就死了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呀?”说着乔治就放声大哭了起来。

作为一名神父,罗伯特只能替死者祈祷。面对乔治的悲痛,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整个晚上他几乎都处于这种手足无措的状态之中,他不知道该怎样安慰乔治,只能默默地为他祷告。

就这样,他和乔治在起居室里静静地坐了几个小时,双方没有任何的语言交流。

伯特回到自己的家时天已经亮了。他非常沮丧,一直自责:身为一名神父,面对别人失去亲人之痛,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一年以后,罗伯特被派到另一所教堂去当神父。他离开的消息传出去后,许多教民都来为他送行。在送行的人群中,他见到了好友乔治。二人相拥在一起。乔治梗咽地说:“罗伯特,没有你,那晚我肯定挺不过来。”

毋庸多问,罗伯特当然知道乔治指的是什么。但他觉得自己什么忙也没帮,甚至安慰的话也说不出来。因为他觉得安慰是那么苍白无力,既不能让死者复生,又不能让生者感到慰藉。然而,尽管如此,他的默默支持实际上就成了对朋友的最大帮助。

彼田我仁 彼禹我义

【原文】

彼田我仁,彼禹我义,君子故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物宅陶铸。

【释义】

我拥有仁义德性而别人拥有富贵,我拥有真诚和正义而别人拥有爵禄,因此拥有高尚品德的君子,不会被统治者的高官厚禄所束缚;人的力量一定可以战胜自然力量,坚定的意志能够激发出强有力的精气,因此,君子显然不可能受造物者的限制。

【解读】

一个高风亮节的君子,能够保持他们的人格和理想,不为身外物所累,不受富贵名利的诱惑,这一点远远超过为争名夺利而狰狞狼狈的小人。

春秋战国时期是天下纷争的时代,也是名人辈出的时代。屈原就是在这种大时代背暴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屈原是楚国贵族,楚国是当时的大国,楚怀王雄心勃勃,总想图霸中原,他重用了一些能人,屈原就是这时候应召入仕的,这是屈原政治生涯中最为光芒四射的时期。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聪颖明睿,这一切都能应对自如,最重要的是屈原精通历史,“明于治乱”,又富于革新锐气,楚怀王急欲有所作为,好与西方的强秦、东方的齐国争雄,因此十分支持屈原的治国主张。

长期以来,楚国是与秦结亲的。秦与楚结亲,本就心怀鬼胎,它的内心其实早把楚国视为统一天下的主要障碍而决心予以摧垮。屈原当然洞察了这一潜在危险。所以在他担任左徒期间,即力排众议,提出了转变外交方略、毅然断绝与秦之关系,而与齐国结成联盟的重要主张。这一来,楚朝廷上下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除了令尹昭阳、大工尹昭睢及大将屈句等朝臣外,大多亲秦的贵族宗臣,均激烈反对屈原的主乏。从后来秦之《诅楚文》透露的消息推测,反对派中的头面人物,很可能还有怀王的叔父。他们联合起来向怀王施加压力,并将主张联齐的屈原视为仇敌而急欲除去,屈原的处境由此变得岌岌可危了!

但雄心勃勃的怀王却是支持屈原的。当反对派气势汹汹进逼怀王时,他即以凌厉的手段镇压了一批宗亲大臣,甚至将对抗他的叔父也拘囚起来,打入了“冥室椟棺之中”。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波平息了。屈原终于接受怀王的委托,“东使于齐”,与齐爱王签署了联齐抗秦的盟约,实现了楚之外交政策上的重大转折。

但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却不能容忍触犯他们既得利益的朝政改革。他们既无法正面对抗楚怀王,便决定采取“釜底抽薪”之计,先把屈原从怀王身边翦除。

首先找麻烦的便是上官大夫,他是个卑鄙小人,却又是楚怀王身边的红人。屈原革新自强的方略之计,触及了旧贵族的势力,加之二人政见不同,素来不睦,所以他在楚怀王面前说尽了屈原的坏话,楚怀王本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他听信了谗言,连见屈原一面都没有,便将其贬为三闾大夫。

屈原被黜以后,楚国的政局便急剧地发生了逆转。

秦惠王遣张仪诈骗楚怀王,只要断绝与齐之盟交,即愿归还楚之“商於之地六百里”。怀王大喜,即遣勇土宋遗辱骂齐王于廷,逼使齐国断绝了与楚国的联盟。而当楚使至秦索取偿地时,张仪却变口说:“当初只说归还楚地六里,哪来的六百里?”气得怀王七窍生烟。

第二年,秦惠王又悍然进袭楚之汉中,楚师八万士卒捐躯,大将屈句壮烈殉难。怀王不甘罢休,随即下达总动员令,冒冒失失攻入武关,在蓝田与数十万秦师拼死血战。谁知秦又调唆韩魏,从背后袭击楚之腹地,楚师由此崩溃。

正是在这样的危亡之秋,怀王才又复用屈原,命他再赴齐国,重建齐楚之盟。由于怀王不久前的背信弃义,齐国对楚早怀怨怒。故屈原此次使齐,处境极为困难。但屈原终于凭借自己的外交才华和一腔热忱,说动齐王恢复了与楚之邦交。

可惜楚怀王并没有汲取这一深刻的教训。七年后,当秦惠王死、秦昭王初立,为拉拢楚王而送来丰厚的贿礼时,怀王竟又“背齐合秦”,并娶秦女为妇,与秦结成了“姻亲”之邦。

外交政策的反复无常,不仅使楚遭受了韩魏诸国的连年讨伐,而且使秦更加肆无忌惮地乘隙进犯。几年后,秦约齐、韩、魏三国大举攻楚重丘(今河南泌阳东北),大将军唐味血战殉国;第二年,秦复攻楚,斩首两万,杀楚将景缺。楚怀王不得不与众卿紧急磋商,命大夫昭应奉太子人质于齐以求援……

一年后,这危险终于降临到了楚国;而屈原,竟也为此遭受了怀王的暴怒放逐!

事情是由秦昭王的一纸来书激起的。在连续三年军事进攻之后,秦昭王忽然一变常态,致书怀王建议“和解”,并约请怀王到秦之边境武关(今陕西商洛西南丹江北岸)“好会”。

这显然是一次居心叵测的凶险之会。然而楚王身边的大臣,如子兰及权臣上官大夫等,慑于秦之淫威,纷纷劝说怀王赴会。在这批亲秦的贵族眼中,保持自身的富贵权位,当然远比国家的安危重要得多。他们全都乐观地断言:“秦昭王毕竟顾念与我大楚的姻亲关系,岂能将事情做绝?只要大王赴会,楚秦之和便指日可待!”

这消息传到屈原耳中,他顿时惊呆了。他清醒地估计到,“武关之会”其实是个可怕的陷阱,怀王若从大臣之议赴会,定遭不测!一旦怀王遭秦挟持,楚国的命运便不堪设想。屈原忧虑万分,他竞不顾怀王不准他参与朝议的禁令,毅然赴阙强谏怀王,从而与亲秦的大臣子兰等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对于这一次冲突,《史记·屈原列传》作了如下记叙: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囚,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记叙虽然过于简略,但屈原与子兰等辈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的情状,仍可于字里行间强烈地感受到。

可叹的是,在这一场关乎怀王安危、楚国命运的谏争中,屈原还是失败了。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屈原所料。

楚怀王率领扈从刚入武关,就被秦之伏兵包围擒拿,押往秦都咸阳。秦昭王逼令怀王签署盟约,将楚之巫郡(今重庆巫山县北)、黔中(今湖南常德市西)割让予秦。怀王暴跳如雷,拒不签约,由此被软禁于咸阳。

消息传到郢都,楚宫上下一片混乱。为了避免为秦要挟,大工尹昭睢急赴齐都,请齐王放回人质之太子熊横,立为楚襄王。秦昭王大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十五城而去。

楚襄王继位后第二年,怀王乘隙从咸阳出逃,取道赵国以求救。赵惧秦强,不敢接纳。怀王转道奔魏,却被秦师追及,死于河西。秦人不敢泄露杀害楚怀王之秘,谎称怀王“发病”而死。

楚国日益危机,掌权的旧贵族又束手无策,一再误国。此情此景,屈原悲愤难抑。贵族党人的误国行经,令他愤慨,长期怀抱的理想破灭,更令他哀痛,倘若他仍在郢都,定会舍身上殿,怒斥小人,拼将一死可挽既倒之狂澜的。

命运似乎注定屈原还要遭更大的劫难。楚襄王自与秦结为姻亲以后,便愈加荒淫无度。屈原听到这些消息,彻底绝望了,他知道楚国的强大再也没有希望,终于怀抱大石自沉汨罗江中。

屈原虽然含冤沉江了,但他不倦求索真理的执著精神,不折不挠同黑暗势力抗争的勇气,以及眷恋故国、生死与共的伟大志节,从此辉映天下、照耀千古,永远留在苦难中奋然前进的志士仁人心上。

屈原之死诚感天地,作为一个杰出的文人,他的诗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一个忠臣,他的美名流传千古。